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人妻视频免费人人|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日韩片无码中文字幕

<strong id="g78f3"><menu id="g78f3"><strike id="g78f3"></strike></menu></strong>

天皇

戰(zhàn)爭片美國2012

主演:湯米·李·瓊斯  初音映莉子  西田敏行  桃井薰  伊武雅刀  

導演:彼得·韋柏

 劇照

天皇 劇照 NO.1天皇 劇照 NO.2天皇 劇照 NO.3天皇 劇照 NO.4天皇 劇照 NO.5天皇 劇照 NO.6天皇 劇照 NO.13天皇 劇照 NO.14天皇 劇照 NO.15天皇 劇照 NO.16天皇 劇照 NO.17天皇 劇照 NO.18天皇 劇照 NO.19天皇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5-18 08:20

詳細劇情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震驚世界的毀滅性打擊終結了那場人類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戰(zhàn)爭。在此之后,菲勒斯將軍(馬修·??怂?Matthew Fox 飾)隨同麥克阿瑟(湯米·李·瓊斯 Tommy Lee Jones 飾)飛抵日本,處理戰(zhàn)后事宜。美軍先后將29名日本高官指為戰(zhàn)犯并予以逮捕,而對天皇裕仁的處理方面卻令他們備感棘手??紤]到菲勒斯對日本的熟悉程度,麥克阿瑟命令他在十天之內(nèi)就裕仁對戰(zhàn)局的影響程度進行評估。深知天皇在日本國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稍有不慎便會引起連鎖反應。為此菲勒斯慎重以對,盡可能地去理清神化面紗后一個東方男子的人生軌跡。與此同時,他渴望找到曾有過短暫交往的女孩彩(初音映莉子 飾)。
  短暫的十天異國之旅,決定一個國家乃至世界命運的重要時刻……

 長篇影評

 1 ) 裕仁的救贖--觀米國電影《天皇》

在網(wǎng)上看見這部電影的資源時,演員TommyLeeJones的名字是吸引我下載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在《亡命天涯》中的表演在我看來很是不錯)。彼時我還不知道他在片中演的是麥克阿瑟,而且其實是個配角,雖然電影海報中他的形象在正當中,而且高大威猛。由于網(wǎng)上資源里附帶的影片介紹比較狗血:“二戰(zhàn)即將結束,馬克·福克斯飾演的米軍軍官對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在麥克阿瑟將軍(湯米·李·瓊斯飾演)的開導下,他決定到戰(zhàn)敗的日本去,尋找他學生時代的情人Aya?!保ǜ鼮楣费氖牵尤挥须娪熬W(wǎng)站將本片列為“愛情片”),因此,雖然早就下載了這部電影,但一直沒有太大的動力去看它。

直到昨天。

坦白地講,我基本上是帶著憤怒和鄙夷的情緒看完這部電影的,特別是觀影之前由于影片簡介的誤導,我對影片內(nèi)容基本是往風馬牛不相及的方向去想像的。

本片的英文名為《TheEmperor》,似乎是改自某位日本作者的作品《陛下的救贖》,其主要內(nèi)容其實為麥克阿瑟的助理費勒斯準將陪同前者前去占領戰(zhàn)敗的日本,并在前者的命令下“調(diào)查”裕仁天皇在戰(zhàn)爭中的責任。本片的英文名沒有用更具專有性的詞mikado或tenno(這兩個詞應該都是從日語中借用過來的,隱喻了天皇的所謂“神性”),而是用了個比較中性的emperor,本身就值得玩味。

麥克阿瑟進駐日本之后,接到米國國內(nèi)的要求,必須在十天內(nèi)調(diào)查清楚裕仁天皇在戰(zhàn)爭中的責任。于是他委派自己的直接下屬費勒斯準將去完成此事,原因似乎是,費勒斯準將在他眼中是個知日派。影片中關于費勒斯準將為何是個知日派描述得并不清楚(可能是篇幅所限),似乎僅僅是因為他曾泡過一個日本妞(他對于日本妞的回憶是本片的支線,可能因為如此,才會有網(wǎng)站將本片列為“愛情電影”),而且在日本妞(及其身為日本高級軍官的叔父)的幫助下,完成了一篇關于日本士兵精神狀態(tài)的論文??墒琴M勒斯本人的日語似乎并不到可以和人溝通的地步,整個調(diào)查過程還需要個日本翻譯。賣糕的!這樣的人也算知日派?!

在本片的一開始,影片的傾向性就已經(jīng)非常明顯(也許是因為劇本原著者是日本人):麥克阿瑟到達日本的時候,有29名甲級戰(zhàn)犯,裕仁不在其列,而且還好端端地生活在衛(wèi)兵保護的皇宮里,即使米國占領軍也不敢?guī)淦饔碴J。然后,麥克阿瑟接到國內(nèi)的指令,十天內(nèi)(這本身就是個笑話。彼時美國還未完全掌控日本局勢,如何能在十天內(nèi)完成這樣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當然了,米國喜歡玩的就是MissionImpossible)調(diào)查清楚裕仁的戰(zhàn)爭責任。由于彼時還是占領初期,費勒斯無法順利找到他認為的證人,于是只能通過不停地使用一個“威脅”誘使那些躲藏起來的證人出來“錄口供”:如果你不出來說清楚你所知道的,你將為天皇被絞死負責。看到這里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極端憤怒便蓬勃而出:尼瑪,這樣引誘出來的證詞可信才TMD怪了!??!

于是,我們看見費勒斯順利地收集到了關押中的東條英機給的信息(近衛(wèi)文麿

的名字),然后順利見到了前首相近衛(wèi)文麿,在一番古怪的對話后,又陸續(xù)獲得了兩個人的名字:副首相關谷鎮(zhèn)三郎和內(nèi)大臣木戶幸一。隨后是兩個戲劇性的場面:費勒斯不帶武器,“單刀赴會硬闖皇宮”(唯一的“武器”是麥克阿瑟的一紙命令),見到了關谷;然后是本來躲避不見的木戶主動在費勒斯“準備”(我說“準備”是有原因的,因為在這一場景里,費勒斯說了句很關鍵的話:“我給不了麥克阿瑟想要的奇跡?!焙芮宄?,調(diào)查的目的不是厘清裕仁的責任,而是如何開脫他的責任)匯報“天皇應負戰(zhàn)爭責任”的前夜,找到費勒斯,向其描述了“天皇如何在內(nèi)閣會議上介紹盟軍的條件而強硬派又是如何準備政變挫敗這一企圖的”,由此,費勒斯得出結論:裕仁即使在發(fā)動戰(zhàn)爭中負有責任(而在他看來,要調(diào)查清楚這一責任,也許需要千年),但肯定是在裕仁的愿望和努力下,日本愿意投降(雖然在日本人嘴里永遠都是終戰(zhàn),因為即使是在裕仁的終戰(zhàn)廣播里也并未用到“投降”一詞)。

好吧,這就是米國人的邏輯,要為裕仁開脫的邏輯??吹竭@里,我更是出離的憤怒了。從一開始,這個所謂調(diào)查就是預設前提的,即盡量開脫裕仁的責任,因為,在一大堆米國知日派(及非知日派如麥克阿瑟甚至包括遠在重洋之外的杜魯門的)眼里,天皇是神道日本的最高領袖,如果裕仁被判負有戰(zhàn)爭責任甚至因此被絞死,那么米國對日本的占領將岌岌可危,也許面臨四處暴動的局面,這將使第一要務“重建日本”無法實現(xiàn)。自然而然,無法重建日本,也無法有效地對抗紅色蘇聯(lián)和紅色中國,以及應對即將來到的冷戰(zhàn)。

至于正義?

哪有什么正義?

本片從頭到尾并未提到其它盟國在擊敗日本中的貢獻(尤其是犧牲了千萬人的中國,尤其是獨自抗日了四年(從1937算起)的中國,尤其是獨自抗日中還被米國出賣(前四年米國還在不停地賣各種戰(zhàn)略物資給日本)的中國),更不要說,費勒斯的一席話:我們需要查清楚裕仁天皇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是否負有戰(zhàn)爭責任。尼瑪?。?!原來只是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爭責任,只是對米國的戰(zhàn)爭責任??!至于侵華的戰(zhàn)爭責任,似乎不在調(diào)查之列。

于是,得到解脫的費勒斯提交報告給麥克阿瑟(兩人在對報告進行討論時,倒是心領神會),具體的結論是啥不知道,具體的結果很清楚:裕仁安穩(wěn)地終老于皇宮,實現(xiàn)了他的“救贖”,雖然低身下氣地去拜訪了下麥克阿瑟,并且留下了世人皆知的那張照片。

至于費勒斯,帶著“心愛的女人九泉之下也會欣慰”的心安理得,和他的日本翻譯喝酒去了。這也是一個暗喻:米國人雖然和日本人曾為對手,但惺惺相惜,不打不成交,打完以后還是朋友,而且是穿一條褲子的朋友。

穿到現(xiàn)在。

中國人怎么想?米國人和日本人對此不太關心。

好自為之吧。

 2 ) 西方文化中的日本熱毀了一個本來可以更好的故事

英語里面有個詞叫做“Japanophile”,大概可以翻譯成“日本熱”。按照國際版知乎 Quora 上的一個高票回答,“Japanophile”就是不理性地喜歡日本,超過其他國家。據(jù)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朋友說,西方人中有 Japanophile 的不在少數(shù)。 西方人對日本文化的追捧,至少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那時,作為廣告版畫的浮世繪隨著日本的對外貿(mào)易被引入西方,促進了印象派興起,梵高、莫奈等等大師都受過日本文化的影響。有一位愛爾蘭希臘人Patrick Lafcadio Hearn,因為醉心日本文化,不僅留在了日本,而且還給自己起了個日本名字小泉八云,完全歸化了。而且歸化后,小泉八云整理了民間的志怪故事,是現(xiàn)代日本怪談文學的鼻祖。除了歷史悠久,日本的現(xiàn)狀也容易讓西方人產(chǎn)生“Japanophile”。二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過美國的改造,在政治形態(tài)上更接近歐美,上世紀末的金融危機之后,在經(jīng)濟和政治上日本對歐美沒有威脅,歐美沒有在宣傳上刻意抹黑日本的點。而且日本文化本身精致優(yōu)美的一面,確實很吸引人。 很多電影戲劇都讓我看到了“Japanophile”的影子。我這里定義的“Japanophile”是指作者喜歡日本文化,寫了一個日本文化背景下的美麗故事,但仔細琢磨一下背后還是西方式思維面對東方文化的圈地自萌。這樣故事,我認為最早的應該可以從《蝴蝶夫人》算起了?!渡倌隄h尼拔》里紫夫人是漢尼拔的人生導師,《藝妓回憶錄》里描寫了美麗又癡情的藝伎小百合,也是“Japanophile”。我正好在七七事變紀念日不小心看到的電影《戰(zhàn)爭后的天皇》,更是Japanophile到了扭曲史實的程度。 這部電影講述了二戰(zhàn)剛剛結束的1945年,一位親日派的美國日本問題專家 Fellers 準將奉麥克阿瑟將軍的命令,在10天期限之內(nèi)做出如何處置日本天皇的提案。 Fellers一邊回憶著十二年前他在道格拉斯頓大學邂逅的日本留學生綾,一邊在時間極為緊張的情況下,克服種種阻力,尋找天皇是否真的應該為戰(zhàn)爭負責,或者說可以洗白天皇的證據(jù)。最后在聽了天皇為了宣布投降,引得陸軍兵變圍攻皇宮的故事之后,F(xiàn)ellers 在沒有找到任何可以證明天皇無罪的情況下,提交了保留天皇可以更好地重建日本的提案,理由是“雖然不知道天皇是不是挑起了戰(zhàn)爭,但沒有天皇日本肯定不會乖乖投降”。當然,影片中還穿插了喜聞樂見的小插曲,比如 Fellers 和綾的愛情故事,F(xiàn)ellers 的同事嫉賢妒能,向麥克阿瑟打小報告說 Fellers 是“Jap Lover”但最后被麥帥嗤之以鼻等等。 單就故事本身而言,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中等偏上:通過插敘手法講述了兩個故事:1945年,F(xiàn)ellers 在10天之內(nèi)完成如何處置天皇的報告,和從1932年開始的 Fellers 和綾相知相戀,但由于綾的家庭和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而終于不能相守,終于在1945年知道了原來綾已經(jīng)死于空襲,生死永隔的故事。這兩個故事講得都十分清晰,敘事始終保持著適度張力。 但是從是否忠實地反映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上說,和大多數(shù)有 Japanophile 味道的電影一樣,《戰(zhàn)爭后的天皇》展現(xiàn)的只是西方人想象中的日本,在很多細節(jié),甚至是有關美國的史實上都失真了。

按照史實,這部電影的主線故事本身就很沒有合理性,怎么處置天皇完全是美國的政治牌,不管史實如何,麥克阿瑟都要留著天皇穩(wěn)定局勢順便讓美國或者說他自己當太上皇的,所以片中對天皇的調(diào)查根本沒必要。 片中展現(xiàn)的主角 Bonner Fellers的經(jīng)歷也很失真。這個人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歷史上如何處置天皇的提案,確實是他提出的。但隨手搜了一下,F(xiàn)ellers 在1925年已經(jīng)結婚了。這么看來,電影里他和綾的感情其實是七年之癢的外遇??淳S基百科,F(xiàn)ellers 的教育經(jīng)歷是一水兒的軍校,軍校不太可能會有女性日本留學生,就算是考慮到軍校生可能偶爾去隔壁文學院散個步,這個邂逅還是十分牽強。

1925年結婚,1932年還在勾搭日本留學生?

再比如,片中對日本女性的審美,也十分的西方化。女主角綾的面孔,骨架清晰突出,濃眉大眼,嘴唇比較豐滿,看著有點鞏俐的感覺。但日本人傳統(tǒng)上推崇的向來是骨架不突出,柔和、有點萌的臉龐。而且影片里面有一段女主在和室里的舉止(大約在43分鐘,包括站著推紙拉門,而且是很隨意的推過去等)也略違和。這種舉止在現(xiàn)代看來沒什么,但如果考慮到綾出身高貴(按照電影里的說法是“半貴族”,我猜應該是華族或者公族),這個推門的動作就不對了。參考歷史影像、大河劇里面的女貴族,和現(xiàn)代藝伎們,這樣的舉止雖然在現(xiàn)代西方人看來非常自然,但作為一個二戰(zhàn)前的大家閨秀,就顯得過于平民化甚至輕浮。我不禁想問一個問題,盡管片中的男主愛上了日本女子,但他愛上的真的是那個時代真實的,可能身材沒有那么高挑,舉止在西方人看來過于拘謹嚴肅的日本女子嗎?

綾的選角總覺得像鞏俐
這個推門的動作,真的是二戰(zhàn)前的大家閨秀么

不過,和《藝妓回憶錄》讓三個中國演員演日本藝伎相比,至少這是讓日本人演日本人。 如果仔細考究,西方人寫的日本元素的故事,常有禁不起推敲的地方。比如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我一直不明白,藝伎培養(yǎng)起來那么費錢,又是搖錢樹一樣的存在,給藝伎贖身時,藝伎的雇主都會狠宰一刀,更何況蝴蝶年輕貌美以后大有錢途。美國軍官平克到底是怎么拿出這筆錢娶了蝴蝶的?難不成蝴蝶夫人的雇主給國際友人打了個跳樓折扣? 和其他Japanophile一樣,《戰(zhàn)爭后的天皇》對日本的失真描述通常有“洗白”日本的成分,可仔細推敲,其實是越洗越黑了。比如在《戰(zhàn)爭后的天皇》里,關谷為了委婉地說明昭和天皇實際上是個和平主義者,提到了天皇在戰(zhàn)爭前的御前會議上吟詠了祖父的詩歌。

Gyosei應該翻譯成“御制(詩)”

看上去很和平主義是不是?但昭和天皇的祖父,難道不是開始了對外擴張的明治天皇嗎?吟這首詩難道不是說明自己要繼承祖父大東亞共榮的遺志嗎?關谷大臣你告訴美軍這個,真的是想讓美軍覺得天皇其實不想打這場仗? 因為并不完全了解異國文化的語境,追捧異國文化結果鬧出笑話的也是古已有之。比如這這張梵高臨摹的浮世繪。并不懂漢字的梵高可能不知道,他在兩邊加上的文字實際上是新吉原的紅燈區(qū)廣告。

注意右上角的“新吉原”

總結一下,就像影片中Fellers很喜歡綾,我也能看出來寫故事的人很喜歡日本。但愛日本愛到不顧史實,就讓人很出戲了:Fellers明明是個老謀深算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軍官,早就娶了美國女人,對日本也沒啥特殊感情;美國該怎么處置天皇也完全是政治和利益考量,其實做不做主線故事里的那個調(diào)查都無所謂;再加上一些莫名違和的細節(jié)比如女主的舉止……感覺作者喜歡的是一個異世界里面的日本,而不是真實的復雜的日本。

作為支線故事的美國青年學者和日本大家閨秀的生離死別當然很美,這樣的故事用在反戰(zhàn)主題上也很合適,在其中順便介紹一下日本文化也很自然。只可惜這個支線故事被放在存在史實硬傷的大故事框架之中,除非對影片中失實容忍度極高,否則總覺得違和感十足。如果這部電影能更尊重史實,這樣的支線故事可以表現(xiàn)得更美好。 文化的碰撞讓人有機會重新審視、更新自己的文化,但也提供了很多對別人家的文化產(chǎn)生誤會的機會。“Japanophile”雖然是“喜歡日本”,但很多情況下,他們喜歡的并不是真正的日本,而是對日本的幻想。喜歡一個文化漂亮的外殼是很容易的,比如爛漫的櫻花,比如幽靜的日本庭院,比如鋒利的武士刀;喜歡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異域風情,也是容易的,比如看慣了做派豪放的金發(fā)美女,聽膩了民主自由的政治宣傳,不覺被日本女子的柔美溫順和武士們的一言不合就切腹謝罪吸引。但這些并不是日本文化的全部。任何文化都有其黑暗面,包括日本文化,也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厭倦了西方文化,就躲進對東方文化的幻想中,這和中國網(wǎng)上的年輕人一旦對現(xiàn)實不滿,就開始“你國”和“還是外國的月亮圓”一樣,都是心智不太成熟的表現(xiàn)。 我目前看到過的對西方喜歡東方文化又不求甚解的最美的反諷,是另一部電影《蝴蝶君》。男主人公,一位法國外交官,以為自己遇到了蝴蝶夫人那樣無辜、逆來順受、愿意為愛而死的東方女子,卻不知道他的蝴蝶是個中國特務,而且還是男扮女裝。男主為她毀了自己的事業(yè),最后因為間諜罪鋃鐺入獄,在獄中自殺。

《蝴蝶君》劇照

《蝴蝶君》本身是個美到邪性的故事,但從功利的角度上說,你不知道蝴蝶夫人只是你們西方人心中的幻影嗎?你被自己騙了怪得了誰? 而《蝴蝶君》比《戰(zhàn)爭后的天皇》美得多,也正說明對任何一種文化的欣賞,只有在正視了其陰暗而復雜的一面之后,才能得其真趣。

 3 ) 不是一般的差呀!

一個美國空軍準將,32年還在大學校園里追日本妞,45年戰(zhàn)爭結束時已經(jīng)變成空軍準將——丫的將官銜不會是買來的吧?
這家伙懷著一付對不起日本人的心態(tài)來到日本,被任命去做一件最重要的工作——給出不追究天皇戰(zhàn)爭罪的理由和證據(jù),結果這廝叫誰誰不到,傳誰誰不來。白他媽穿了一身占領軍將軍的制服。丫甚至在小酒館里被一群日本屌絲調(diào)戲并且揍了一頓……我靠,占領軍的將軍也太給美國佬丟人了!
丫一直沒辦法完成工作,但是有時間驅車三小時去看丫的日本女友可能的葬身之地;丫身邊居然一直是一個丫不認識也不知底細的日本人當翻譯;丫企圖為天皇脫罪,但是卻需要低聲下氣地求日本的政客們幫忙,每當此時,日本的政客們就乘機教訓丫一頓然后說一堆模棱兩可的話,丫就三孫子似的聽人家訓然后回辦公室不知所措……
總之一句話,這電影要是81廠導演導的,在橫店拍的,也能算得三星水準。
唉!

 4 ) 尊 嚴

尊 嚴

Emperor (2012)
Director: Peter Webber
based on Shiro Okamoto (岡本史郎)'s book: "His Majesty's Salvation"尊 嚴

        港臺根據(jù)日文片名「終戦のエンペラー」將其譯成「終戰(zhàn)天皇」。好處是開宗明義一目了然。觀眾可以根據(jù)片名直接知道電影的主要內(nèi)容。不好處是掩蓋了電影可能有的野心。英文原名本來可以一語雙關。既指日皇昭和,又指日本戰(zhàn)後的實際統(tǒng)治者盟軍統(tǒng)帥五星將軍麥克阿瑟(General of the Army Douglas MacArthur)。在作者看來,或是麥帥一言九鼎的驕橫作風及其大刀闊斧的軍人氣派,為處置及打開戰(zhàn)後日本的繁難局面鋪平道路。與此同時也正是這兩位領袖攜手共同主導了日本的戰(zhàn)後更新與重建。
       這個看法在電影結尾通過麥帥之口直接向昭和天皇表白出來。他說:So let's see what we can do to get Japan back on its feet.

       麥帥之所以如此信任天皇,至少在電影中是基於他提議與天皇會面的初衷互相吻合。他在審判還是赦免天皇的問題上,面臨的困局就是沒有赦免的堅實理由因而難以抵擋華府因應選民呼聲力圖向戰(zhàn)犯復仇的壓力。而他並不認同這種復仇衝動。

       But Washington wants vengeance on the Emperor, because their voters do, and their voters have no fucking idea what's good for them.

       他在眾人都要放棄希望的時刻,給他所信任的助手日本文化專家亦即本片主角菲勒斯(Brigadier General Bonner Fellers)將軍的主張一個最後機會,決定親自與日皇來個面對面交談。要親身接觸這個被日本傳統(tǒng)視作天神的人物,要直視天皇的眼睛,並且根據(jù)自己的歷練來看透這個天神的心靈,從而作出自己的判斷,並最終根據(jù)自己的判斷,來作出這個艱難的歷史決定。

       那麼他是根據(jù)什麼感覺來作出這個艱難決定的呢?

       歷史記載是倆人在短短一年中進行多達16次的會面交談。電影則擷取了最為關鍵的第一次。影片細膩地描寫了麥帥故意違背雙方協(xié)定,作出了一系列違背傳統(tǒng)規(guī)則的舉動:例如主動跟天皇握手合影甚至屏退所有隨從只留日方譯員陪同等等。登時令負責禮賓事務的宮內(nèi)次官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影片描寫天皇鎮(zhèn)定自若揮手,讓大臣噤聲,一切聽從安排。歷史認為這是天皇改變自身定位的歷史時刻:從此,天皇從神復歸為人。

       電影讓菲勒斯將軍最後關閉客廳大門離開現(xiàn)場之前,在門縫之間見證這個歷史場面:
       這時,天皇起立,徑直向麥帥開口道:
       我來這裡是要承擔所有責任。任何懲罰請加諸於我,而非日本人民。

I come to you, General MacArthur, to offer myself as the one to bear sole responsibility. I wish that the punishment will fall on me, not on Japan.

       這就是作為「天神」的天皇所表達出來的尊嚴。既是文化的,也是政治的。
       麥帥立即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覺。他傾身側向天皇,誠懇地向天皇交底:

       Thi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punishment...Your Majesty. I need your help. So let's see what we can do to get Japan back on its feet.

       電影從紛繁複雜的歷史資料中,選取一位日本通美國將軍作為敘述角度,自是有利有弊。有利之處是便於剪裁出個人意味濃厚的獨特故事並通過虛構的日本女友(有貴族背景的軍人家庭)來展現(xiàn)日方對戰(zhàn)爭對佔領對戰(zhàn)敗對戰(zhàn)爭責任的看法。

       不利之處則幾乎是荷李活電影的通病,過於追求故事完整流暢,為此不惜犧牲(至少是部份犧牲)了歷史真實。

例如,麥帥當年主持的調(diào)查歷時5個月之久,而非只在草草10天之內(nèi)便倉促作出決定。況且眾所周知,麥帥對日本文化背景的了解認知,並非單靠幕僚的個人經(jīng)歷與看法。魯絲本尼迪科特的傳世名著「菊與刀」就是明確為此目的而提交出來的正式學術報告。否則,如果真的跟電影中所展現(xiàn)的經(jīng)過一樣,僅憑帳下個別人士的個人見解便作出影響深遠的歷史決定,則也毋寧太過兒戲。

因此一些很有見地的影評紛紛指出這一硬傷。這部電影製作精良優(yōu)點很多。卻因為可以想見的種種原因,今年暑期上畫後波瀾不驚幾乎沒什麼反響。票房恐怕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本土好像只有300來萬;但在日本據(jù)説大大不同)。

       但是電影中有些地方還是很值得一提的。

       菲勒斯將軍受命在一個小時內(nèi)逮捕所有甲級戰(zhàn)犯,對日本文化毫無認識的同僚說不必擔心他們逃跑,畢竟日本是個海島。無處可逃。
作為日本通的菲勒斯則明確指出,這樣做是要預防他們自殺。在這方面他們有悠久歷史。

同僚不以為然:These people are barbaric.
菲勒斯不同意: They have different ideas of honor.

電影還通過近衛(wèi)文麿(Prince Fumimaro Konoe)之口,為日本的東亞戰(zhàn)爭作出辯護:
We are both guilty.
Yes, we seized territory in China, but did not Great Britain, even Portugal, precede us?
Yes, we took Singapore and the Malaya, but we took it from the British.
We did not take the Philippines from the Filipinos, but from the Americans, who themselves took it from the Spanish.
If it is an international crime to take territory by force, who convicted the British, French, Dutch, and American leaders?
Nobody.
And what is different with Japan? Nothing. You see, General, we are simply following your fine example.

       這樣的辯解對於戰(zhàn)爭受害者來說當然無濟於事。但是至少在電影製作者看來,西方殖民主義傳統(tǒng)確實有值得反省之處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上這樣的意見并非首見於這部電影。早在戰(zhàn)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就有印籍大法官Radhabinod Pal公開對審判持有異見。他質(zhì)疑法庭的組成衹是基於成王敗寇的邏輯;衹是戰(zhàn)爭勝利者對戰(zhàn)敗者的復仇。因此不可能公平公正。作爲來自西方殖民主義受害者國度的他更是直接向西方殖民主義傳統(tǒng)提出挑戰(zhàn)。他認爲若要公正就必須包括對整個西方殖民主義傳統(tǒng)甚至包括美國對平民投擲原子彈的反人類罪行,執(zhí)行同一標準的審判。
基於Radhabinod Pal嚴謹?shù)姆▽W認知,他對所有戰(zhàn)爭疑犯作出了無罪判決。
日本民族自然對大法官感恩戴德。至今還在靖國神社供奉著大法官的紀念碑。
       但是人類歷史豈能用這種非黑即白的簡單邏輯來規(guī)範?電影中菲勒斯說:
       Nothing in Japan is ever black and white. There are a million shades of gray.
       其實即便西方歷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電影中麥帥不想見到因為天皇受審甚至作為戰(zhàn)犯受戮而面對日本民眾的反抗:
This whole occupation could blow up on us.
那麼赦免日本元首(exonerate the Emperor)是否就牽涉到此舉是否「正義」了呢?
影片明確指出:
Revenge is not the same thing as justice.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動機也在電影中直接表達出來了。這就是他不想見到日本也跟德意志一樣被蘇俄軍隊分享。堅決反共的麥帥後來在韓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或許在佔領日本之時已露端倪。後來也因此跟左瘋的杜魯門鬧翻,終於以軍人抗命被褫奪軍權。歷史對杜魯門的論斷當然不僅因為這個決定。但曾經(jīng)被視作美國歷史上最差總統(tǒng)之一的定位,不可能不包括他對歷史走向的錯誤判斷。

       「杜魯門1950年1月5日聲明,美國不擬卷入中國內(nèi)戰(zhàn),意思是說不會干涉新中國解放臺灣了。幾天以后,艾奇遜宣布,沒人保證臺灣不會受到軍事攻擊,但美國在遠東的太平洋防區(qū)不包括朝鮮和臺灣?!?br>
不妨回到電影開頭,麥帥第一次飛抵日本國土以體現(xiàn)真正的軍事佔領。
飛機降落機場之前接到情報說機場沿途有多達兩千名荷槍實彈的日軍佈防。
I'm told there will be 2,000 Imperial troops lining the road we'll have to drive, and, um...We have 100 men, sir, and the cars they've requisitioned for us are not armored. The snipers could take us out at any point, General.
作為一個戎馬生涯長達半個世紀的老兵,麥帥的反應同樣充滿尊嚴:
Gentlemen, we will take no weapons with us when we step off this airplane.
Nothing will impress them more than a show of absolute fearlessness.
Now, let's show them some good old-fashioned American swagger.

用電影中的話來說:

MacArthur believes in honor. And glory. His own, of course, at your expense.
He wants to save Hirohito, but he needs you to do it.

他的目的顯然達到了。因為他的目標並非僅僅是軍事征服。而是清醒意識到:
I intend to make Japan the world's greatest experiment in the liberation of a people from military rule.
My mission is to rebuild Japan.
Now is the time to win this fragile peace, or impose it if we have to.
We are the occupying power... but we must be seen as liberators, not conquerors.

日軍則投桃報李,原來機場沿線列隊的2000軍人是在向麥帥致以最崇高的敬禮。用菲勒斯將軍的解釋來說:
Not your usual surrender formation. They avert their gaze for the Emperor, too, sir. They are paying you the ultimate respect.

在武士精神已經(jīng)失落兩千年的國度,這樣的取態(tài)自然不可思議。曾幾何時南京陷落之際,與敵軍對壘的將帥身先士卒地逃之夭夭。留下無頭蒼蠅一樣的苦難軍民在自相踐踏中任憑敵方的戰(zhàn)爭機器殘酷絞殺。兩相對照,夫復何言。
在國家危難之際,為保國護民力戰(zhàn)至死的軍人,永遠會得到同樣具備武士精神的敵人由衷欽佩與敬意。當年由敵軍以軍禮安葬的死難將士在天之靈可以印證這樣的崇高。今天這部電影跟前幾年的硫磺島來信等一樣,同樣在為不死的老兵之魂唱挽歌致敬禮。

 

 5 ) 假如裕仁走上絞刑架

1945年的8月,日本投降,美軍占領日本。在麥克阿瑟將軍帶領的美國占領軍的治理之下,日本脫胎換骨,迅速從戰(zhàn)爭的失敗中恢復過來,走上了現(xiàn)代民主國家之路。美國影片《天皇》,敘述的即是這段歷史。

影片圍繞著界定裕仁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來探討天皇制度的存廢,以及戰(zhàn)后日本應如何重建政治體制。這是一個不錯的題材,也是歷史的關鍵節(jié)點,背景足夠宏大,且細節(jié)很豐富,又有著秘辛內(nèi)幕,應該是個抓人眼球的影片。可惜,電影拍得懶洋洋,顯得有氣無力。整個故事敘述得很不吸引人,電影中加上的一條愛情副線顯得非常多余。

雖然電影不好看,不過倒讓我有了一個惡毒的想法:假如當初美軍將裕仁天皇送上絞刑架,那又會怎么樣?日本戰(zhàn)后的歷史甚或世界的歷史會改寫嗎?差不多所有的歷史學家都有這樣的判斷,麥克阿瑟將軍不追究裕仁的戰(zhàn)爭罪責,并繼續(xù)保留了天皇制度,這個決定是相當英明的,它確定了日本戰(zhàn)后的平穩(wěn)過渡,讓日本成為一個民主國家。此部電影更是對此進行了大肆的渲染,并將裕仁的形象拔高,認為他最終阻止了軍隊決一死戰(zhàn),避免了更大的傷亡。

無疑,天皇制度的保留,對于日本來說,應該是最佳選擇。日本后來的發(fā)展結果,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戰(zhàn)后,日本未經(jīng)過大的政治動蕩,很平衡地進行了過渡,讓日本能夠迅速地從戰(zhàn)敗中恢復過來。這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對于裕仁的免責,實際是從法理上,對于整個日本國家的免責。裕仁作為國家元首,未被定為戰(zhàn)犯,而是將挑起戰(zhàn)爭的責任,歸罪為所謂的軍國主義者的擅自妄為。日本作為戰(zhàn)敗國應負的責任消失了,只是幾個軍人政客承擔了全部的責任。他們雖被處以絞刑,卻被全體國民視為自我犧牲的英雄。所以靖國神社一直到戰(zhàn)后幾十年,仍然成為一個讓各方糾纏不休的問題。

日本在戰(zhàn)后并非如德國那樣被多國占領,而是由美國獨家占領,通過麥克阿瑟的眾多努力,日本迅速地轉型,成為一個民主國家。當然,民主成為日本政治的基石,對于全球特別是周邊國家來說,確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少在短時期內(nèi)消除了威脅。但日本戰(zhàn)后未經(jīng)深刻反省,也未經(jīng)歷如戰(zhàn)敗后德國那樣的苦境,政治上立即走上常軌,經(jīng)濟上也迅速起飛,也讓其國民未能意識到國家及人民在戰(zhàn)爭中應承擔的責任,反倒認為挑起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對于國家與民眾來說,并不會有多少損失。

美國戰(zhàn)后為何不殺裕仁,電影《天皇》中也做了很多的描述。本來,從美國本土的政治家及外交家的角度看,讓裕仁成為戰(zhàn)犯是理所當然的,就如德國戰(zhàn)后對于納粹戰(zhàn)犯的審判一樣。這樣也能迅速地確立美國在日本的地位,讓日本盡快走上民主之路。但麥克阿瑟將軍接受了周邊謀士的看法,認為日本是個獨特的國家,有著自己悠久文化及傳統(tǒng),天皇制度即是這個文化及傳統(tǒng)的核心。如果除掉天皇,會讓日本動蕩不已,引起日本人對于西方及美國的仇視,導致美軍占領的失敗。電影中的主角菲勒斯將軍就是如此看法,而整部電影的故事,就是他通過對日本日本政客及軍人的調(diào)查,來證實這一點。其實,從電影的敘述來看,這種調(diào)查的過程是不必要的,因為在調(diào)查之前,結論就早已做出了。

菲勒斯將軍是個日本通,當然也是個日本文化的崇拜者。他在日本呆過許多年,并有一個日本女友。為了這個離散的女友,他甚至利用手中的職權,讓美軍的轟炸機繞過了女友所在的城市。他一直認為,日本是個獨特的國家,美國這個只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國家,對日本這個有著二千年歷史的國家,要有一個最基本的尊重態(tài)度。不能用美國這種沒有歷史沒有文化國家的觀點,去看待日本這樣一個文明古國。從電影看,他的調(diào)查亦是感情從事。他到日本來的目的,似乎就只是為了尋找女友的下落。當他在酒館里被退伍日本兵欺負之后,他寫下自己的報告,認為天皇是戰(zhàn)爭的罪人。不過,當天皇的親信向他講述關于暗殺天皇的天方夜譚的故事時,他又立即判定天皇是終止戰(zhàn)爭的偉人,并會對戰(zhàn)后日本的穩(wěn)定做出貢獻。

當麥克阿瑟將軍準備面見裕仁時,菲勒斯竟然聽從日方提出的條件,向麥克阿瑟表達了關于雙方會面的種種禁忌,如不能直視天皇的眼睛,不能與天皇握手,等等,因為日本是個獨特的文化,這是他們的規(guī)矩,而美國也必須遵守這種規(guī)矩。在菲勒斯的眼里,日本并非作為戰(zhàn)敗國,而天皇更不是戰(zhàn)犯,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必須給予他必要的尊敬。好在麥克阿瑟將軍是個老江湖,手段老辣,對于這些條件不置可否,但在具體見面時,則毫不在意地去破壞掉種種禁忌,讓這些無理的要求流于空談。但麥氏最終還是同意了菲勒斯的意見,未將裕仁定為戰(zhàn)犯,并保留了天皇制度。從他的角度來說,這是保持日本平穩(wěn)的最佳辦法,也是他作為日本美國占領軍司令的最好選擇。日本后來的發(fā)展,也證明了麥克阿瑟是個老道的政治家。

但裕仁真的就殺不得嗎?天皇制度就真的無法廢除嗎?日本文化就真的那么獨特,日本的歷史就真的只有那么一種寫法嗎?當然,歷史無法假設,但歷史的潮流卻是存在的。真實發(fā)生的歷史,并非就是最為合理的歷史。我們不能因為現(xiàn)在有了一個比較合理的結果,就認為當時其他的選擇就是一種壞的選擇。如果麥克阿瑟真的將裕仁當成戰(zhàn)犯,整個世界的歷史也不會發(fā)生大的改變,日本同樣也不會陷于動蕩之中,也一定會走上民主之路。這是一種歷史的潮流,也是歷史的必然。也許日本的轉型沒有這么的順利,也許日本的崛起也不會這么快。預言裕仁走上絞刑架,就會激起日本人的的反抗之心,會讓局面變得難以控制的想法,只是想當然耳。德國就是例子,清算了罪行,讓國民明確了責任,反而能放下歷史的包袱,輕松地前行。將裕仁送上絞刑架,歷史依然還是按照其既有的軌道運行,日本也許會有些波瀾,但卻不會改變現(xiàn)有的狀態(tài)。

日本則相反,罪行未得到清算,國民應負的責任亦未得以明確,所以,對于戰(zhàn)爭的歷史,日本國民并未有深刻的反省,反是倍覺委屈,認為自己才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對于戰(zhàn)爭的罪犯,不是懷著鄙夷之心,而是感恩戴德地供奉起來。最近,網(wǎng)上流傳一個視頻,是一個德國游客見到日本人在靖國神社的作為之后,憤而責問,說如果在德國這樣做是犯罪。結果竟遭到在場日本人的圍攻。對于當時戰(zhàn)犯的不同處理方法,導致了兩種不同的歷史觀,也決定著兩國民眾不同的心態(tài)。不能不說,麥克阿瑟當時的決定,讓當時復雜的局勢變得簡單一些,但也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歷史尾巴,到如今還讓周圍各國,卷入到這種爭論不休之中。

日本文化既不獨特,更不特殊,它只是世界人類文化中的一部分,遵循人類社會共通的原則,是它的責任,也是世界各個不同文化與民族的共同責任。對于戰(zhàn)犯的追究,在德國可以實行的,在日本也一樣可以,不能因為它是所謂有著兩千年歷史的國度,就能夠以其特殊性,來抗拒普通的規(guī)矩。更不能因為所謂的為了所謂的穩(wěn)定,而將本來是罪犯的人奉為神明,依然享受元首的榮光。裕仁不上絞刑架,實際上是給日本國民一個強烈的信號,日本本身是沒有戰(zhàn)爭責任的,日本的領袖及政府也沒有,有罪的只是幾個軍人,日本也是受害者。因此,那幾個被吊死的戰(zhàn)犯,就能安居神社的祀位上,享受著日本國民不絕于縷的香火了。

 6 ) 叼玉米芯煙斗的天皇

日本哲學家梅原猛,曾與首相中曾根康弘談及一個不可思議的日本神話:“大國主神轉讓國家。對新的入侵者轉讓權力。這個神話,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在遙遠的過去,繩文人住的地方被彌生人侵占,繩文人就把國土讓給彌生人。神話是這個記憶的復蘇。”

1945年8月30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元帥叼著玉米芯煙斗君臨日本,沿途數(shù)千日軍荷槍實彈予以衛(wèi)護,影片《天皇》忠實地記錄了這一歷史時刻;9月27日,裕仁天皇拜會麥帥:“我對戰(zhàn)爭中所有的政治、軍事決定和行動負全部責任,我把自己交由閣下代表的盟國裁決?!薄按髧魃褶D讓國家”的神話再次顯現(xiàn)。

面對有史以來唯一敢以國家形式入侵美國的日本,美國對日本的戒懼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一味強行壓服,而不從文化、制度、價值觀的層面徹底將這個強敵改造成自己的盟友,誰敢說珍珠港的噩夢不會重來?為橋本以行《日本潛水艦隊覆沒記》作序的美海軍中校愛德華?比奇,其觀點頗具代表性:“日本人精明強干、英勇善戰(zhàn)”,“把日本的現(xiàn)有實力逐漸引向保衛(wèi)自由,日本就會成為我們在遠東的強大盟國?!?br>
《天皇》以菲勒斯將軍對日本女友的回憶和尋訪串聯(lián)整部影片,著意表現(xiàn)戰(zhàn)爭、核爆給日本帶來的苦難,敵視美軍的平民和盡為廢墟的街道、學校,于愛出風頭、表演欲望強烈的麥帥多有諷刺挖苦,甚至出現(xiàn)日本癟三群毆美國將軍的天方夜譚。可以說,英國導演彼得?韋柏對歷史的解讀幼稚得可憐,隨便找個日本人都能當他的啟蒙老師:日本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在2005年廣島紀念核爆60周年的致辭中提醒國民,核爆前日本對中韓等國犯下了暴行;日本前首相米內(nèi)光政認為,迫使日本投降、日本因而免遭覆滅的核爆雖為悲劇,但給日本和世界帶來了和平。

為減少改造日本的阻力,麥帥對天皇個人極為體諒、寬容,但對戰(zhàn)爭的根源天皇制深惡痛絕。解散軍隊、搜捕戰(zhàn)犯、新聞自由、教育自由、和平憲法(天皇喪失一切實權,主權屬于日本國民)、民主選舉、土改,幾乎在一夜之間,天皇制耐以存在的法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基礎被叼玉米芯煙斗的“天皇”連根鏟除。昔日國民引以為傲的皇軍,成了過街老鼠。黑澤明的《野良犬》(1949),對戰(zhàn)后退伍軍人備受歧視的凄惶表現(xiàn)得非常到位。

1985年風靡中國的日本連續(xù)劇《阿信》,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土改之后,日本農(nóng)民擺脫了實質(zhì)上的奴隸地位,阿信的昔日戀人浩太感嘆:“一回憶過去就感到寒心,我為土地革命犧牲一切均無濟于事,可美軍占領日本之后,不費吹灰之力就大功告成?!?br>
《天皇》化了不少篇幅證明菲勒斯將軍的報告左右了麥帥的決策,編導真該聽聽尼克松對麥帥的評價:“現(xiàn)代政治史上無人能像麥克阿瑟那樣被稱做法典制訂者。這是一個半神話式的人物,政治上高瞻遠矚,按照理想的模式獨力改造一個社會?!?br>
影片在天皇晉見“太上皇”的高潮部分總算恢復了理智:雙方都顯示出應有的素養(yǎng),天皇表示愿意獨自承擔一切懲罰,麥帥回答:“謝謝,陛下。但現(xiàn)在不是討論懲罰的時候,我需要您的協(xié)助,讓日本重新站起來。”

1946年元旦,裕仁天皇發(fā)表“人間宣言”,承認自己是人而不是神;“對日本國民擁有無限制的權力”、引領日本走上憲政民主之路的麥帥,在日本享受著神一般的恩寵:1950年1月26日,麥帥70大壽,日本民眾紛紛向其獻花表達祝愿。

1951年4月麥帥解職歸國,“日本很多地方陷入一種近乎哀悼的狀態(tài)”,日本首相吉田茂向全國發(fā)表講話:“麥克阿瑟將軍把我國引上恢復和重建之路,使民主精神在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牢牢扎根?!鄙习偃f日本人自發(fā)為麥帥送行,不少人痛哭流涕。2002年麥帥被選為對日本影響最大的外國人,成為大和民族的英雄典范。2007年BBC發(fā)布“最受尊敬國家排行榜”,日本高居第二;2012年BBC“全球最受歡迎國家調(diào)查”,日本獨占鰲頭,麥帥與有榮焉。(新民周刊)

 短評

6/10。充滿了美國改造世界的戰(zhàn)勝者書寫,天皇是日本的立國之本和民族象征,保留天皇制是戰(zhàn)敗后日本人的最大訴求,影片隨意由一個準將決定天皇的生死,轉而強調(diào)美國對日本重建發(fā)揮的作用,消解了日本人因效忠天皇而選擇投降的歷史主動性。敘事缺乏亮點,以愛情經(jīng)歷,與準將調(diào)查日本各大政要以取證天皇是否發(fā)動戰(zhàn)爭的主線相協(xié)調(diào),愛情線俗套而多余,調(diào)查任務又沒有追究天皇的責任,保護天皇取決于和平占領的目的。情節(jié)的呼應設計不新鮮,通過向準將丟石頭的學生和小飯館里投花生的普通民眾,表明民間對占領軍的敵意,只能通過天皇來牽制整個國家。也就狂熱的士兵搜尋玉音一幕猩紅色的戲劇化用光,比較有特點。

7分鐘前
  • 火娃
  • 還行

雖然知道結果,看看還是很有意思的。

9分鐘前
  • R先生
  • 還行

標簽里竟然沒有Matthew Fox,搞錯沒,他是第一主角!腦殘粉表示抗議!

12分鐘前
  • 瑞爾
  • 還行

男一毀在臉上。政治就是一種妥協(xié)的藝術。日本上映了嗎?

17分鐘前
  • 大白臉WC15
  • 還行

豆瓣評論超少,嚴重懷疑大量影評被豆瓣雪藏。片子還是很好看的,但男女愛情有些違和。

19分鐘前
  • 身后的足跡
  • 推薦

拍的什么玩藝兒。這種文藝小清新的抒情調(diào)調(diào)二十年前都不新鮮,現(xiàn)在看更是陳腐。

20分鐘前
  • 冷兵器的殘澤
  • 較差

馴養(yǎng)成美帝的走狗還是滅了呢?嗯,想想還是馴養(yǎng)起來比較有益吧。。

22分鐘前
  • 搖滾玄奘
  • 還行

「看電影補歷史,這是我喜歡電影的一個原因。至於這部電影所講的歷史是否有失偏頗,至少給我提供了一個切入點,讓我去鑽研。就故事而言,片中的愛情在戰(zhàn)爭面前,太勉強、太脆弱、太站不住腳。」

23分鐘前
  • 孫悟周&周六
  • 推薦

看看還不錯。

27分鐘前
  • 路過蜻蜓
  • 還行

'we are the occupying power, but we must be seen as the liberators, not conquers'

29分鐘前
  • vampire
  • 力薦

完完全全的個人回憶錄,私密與大視角兩線皆不得法,相當沉悶的一個半小時。好久不見Matthew Fox。被西田敏行的英語嚇了一跳,雖然口音重但也比演翻譯的演員講得好,爺爺們都深藏不露啊......

31分鐘前
  • CharlesChou
  • 還行

值得肯定的是從人道主義反戰(zhàn)的角度切入,在弘揚美國價值觀的同時,也不失對戰(zhàn)敗國尊嚴的尊重,貫穿的愛情線是向往古典東方的西方男人對東方女性美好的幻想,不過女主角確有恬美的古典韻味。不過深受戰(zhàn)爭傷害的中國卻缺席對戰(zhàn)犯的審判這一事實的確會讓國人受傷。

36分鐘前
  • 冉笛
  • 還行

赤裸裸的洗白啊

37分鐘前
  • 打小就賊低調(diào)
  • 還行

聽了一遍,只能說感覺與愛情線無關, 看過後再寫影評。

39分鐘前
  • Die Katze
  • 力薦

美日同盟的由來

43分鐘前
  • 大浦洞二號
  • 推薦

冷門神片!天皇對戰(zhàn)爭是否該負責是此片切入角。因為天皇沒說戰(zhàn)敗,所以我們沒?。灰驗橥对訌椀氖敲绹?,所以我們也是受害者,我們不反?。徽f我們侵略中國菲律賓,我們那也是從其他侵略者手里搶的,它們沒罪,我們更沒罪——看了此片,你們就會明白這些神邏輯的出處啦!

46分鐘前
  • 大-燕-威-王
  • 力薦

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講了個文藝故事,看完有一種把小時代里的男主們換成了十大元帥的感覺

48分鐘前
  • 小亮
  • 還行

日本人的邏輯就是天皇第一,征服者第二。

53分鐘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薦

感想不多。。

57分鐘前
  • Diva Tequila
  • 較差

睽之用大矣!

1小時前
  • 空羽
  • 還行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