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人妻视频免费人人|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日韩片无码中文字幕

<strong id="g78f3"><menu id="g78f3"><strike id="g78f3"></strike></menu></strong>

玩火第一季

歐美劇西班牙2019

主演:賈森·戴  瑪格麗塔·羅莎·德·弗朗西絲科  卡洛斯·龐絲  勞拉·佩里科  蓋比·艾斯比諾  托尼·普拉納  路易斯·阿伯提  馬塞盧·塞拉多  Alejandro Aguilar  萊蒂西亞·惠賈拉  Ricardo Vesga  Germán Quintero  Yuri Vargas  Lidia Cardona  Rodrigo Brand  álvaro Rodríguez  Juan David Restrepo  

導演:內詳

 劇照

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1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2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3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4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5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6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13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14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15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16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17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18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19玩火第一季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4-09 04:48

詳細劇情

  三個富裕的女人,包括一個母親和她的女兒,在哥倫比亞的咖啡三角地區(qū)落入了一個十足的男人的手中。

 長篇影評

 1 ) 有劇透,但也推薦想看還沒看的朋友進來,希望別讓這劇再害到后來者

有劇透,但是你如果看完前三集,看下去就沒問題了?;蛘吣阋稽c沒看就看了個預告,也歡迎你繼續(xù)看下這篇評論,因為這是一篇勸退的評論。

看完前三集后面就不用看了,越看你會對這劇打分越打越低,最終就跟我一樣。

警察各種不專業(yè)就不說了,這具尸體男的女的,是否有整容,男主看的一清二楚沒有一點難度,為了劇情需要在結尾告訴你,為了男主自己找到證據(jù),各種現(xiàn)場遺漏證物。浴缸有塑料、針頭遺留算是比較含蓄、倉庫空地直接留空的針管。

監(jiān)控能看到少女手臂的刺青,卻完全沒有從這方面開始偵辦,男主也是早早看到,甚至他都知道女兒為何要刺青,卻也不一開始從這開始找,女記者這里顯得略微可以說得通,因為她要交易情報所以沒有提及這條線索。

我個人不知道臺灣那邊整個網(wǎng)絡媒體在此類事件的情況下,是個什么情況,但是警察要通過看電視新聞才知道媒體最新進展,這未免有點不太像2019年發(fā)生的事情。為了推理和劇情需要,壞點監(jiān)控還是能接受一點的。但是醫(yī)院里面這樣殺人也太假了點,這又不是抗戰(zhàn)片諜戰(zhàn)片。

整個劇情在第四受害者,劉光勇那里開始一路走下坡,平淡無奇的內容,不知為何要用上這么長的篇幅。

再說下,該劇和一部韓國電影《奧羅拉公主》一部分內核很相似,奧羅拉公主中當我知道罪犯和負責調查的警察原來是夫妻,直接從懸疑變搞笑片,老婆在那殺人復仇,老公在那查案,知道是誰還瞞著自己的同事。《誰是被害者》也這個套路,當劇情里大概判斷到女兒是犯人的時候,犯人和警察是一家人,這片就不懸疑了,成了家庭倫理劇?!秺W》與《誰》的男主都是那種卷毛加眼鏡的類似造型。兩者犯罪現(xiàn)場都留有一個標記,前者是卡通貼紙,后者是遺愿蠟燭。暫時就回想起這些。

本劇最大的問號在哪?男主這種怪胎、怪咖是怎么能結婚生子的,這個你用2集的篇幅來寫一下,大概我還能更看得進去一些。做事這么嚴謹?shù)哪兄鳎趺窗盐kU化學試劑藥品放在家里,門開了一條縫什么的,你能接受嗎?我不能接受。男主老婆知道男主這樣,家里這么養(yǎng)小孩也是沒有一點警惕性嗎?這也說不過去啊。這還是2019年,你搞個紅外線之類的報警器什么的也不是太難吧。(其實這段意外的劇情我覺得是借鑒了一首韓國歌曲的mv,因為是女子,mv拍的挺好看挺感人的,歌也好聽)。

本劇最大被害者是誰?就是我們這種看完全劇的人。

最后再勸一下,各位如有緣能看到我的評論,千萬別看這劇,要看的話第三集之后也別看下去了。

 2 ) 遺愿清單

如果你是一名過氣歌手,已經(jīng)完全被市場遺忘,被人們遺忘,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你可以讓你再次“火”起來,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你和你的最新專輯,但是,條件是用你的生命去交換,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性別錯亂者,從小到大一直想要變成女性,卻從來不被父母所理解,被別人嘲笑和霸凌,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你可以讓你實現(xiàn)愿望,并且成全另一個人的夢想,代價是犧牲掉你的生命,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房地產(chǎn)公司的員工,在以付出自己健康為代價的基礎上,一次又一次為公司獲得更大的利益,最后卻因為患胃癌而被公司無情拋棄,連售樓獎金都拿不回來,這個時候有人出面說可以幫你搞垮公司,但是要你去公司最新開發(fā)的樓盤自焚,你愿不愿意?...... 就是這樣的五個人,因為他們都想到自殺,都在同一家醫(yī)院看過病,而結識一個幕后大BOSS,再加上警察局鑒識科(法醫(yī))科員的女兒,一起設計很大的一個局,把所有人都列入一份“遺愿清單”,以所有人的死亡來換取別人對他們的關注和同情,這就是臺劇《誰是受害者》所講述的故事。該片一開場,浴缸溶尸,自焚等兇案現(xiàn)場的大尺度,血腥程度就要嚇走一波人,不過請不要被嚇跑,堅持看到最后,結局很溫暖人心。當然,歷來寫觀后感我都不會過多的去敘述劇情,因為:第一,劇透太多的話大家去看就沒多少意思啦;第二,平鋪直敘的去講述劇情是沒有生命力的文字。所以,老規(guī)矩,我從兩個方面來探討看完這部劇我的感受。 第一方面,在這樣一個新聞媒體,網(wǎng)絡自媒體,網(wǎng)絡大V等各種信息狂轟亂炸的時代,作為一名記者,在做新聞報道的時候,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任何內容的時候,是完全不顧被報道者及其家人的死活(參見另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只管商業(yè)利益最大化還是面對自己的良心,考慮到有可能對別人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是傷害而中肯的去發(fā)布文章?這應該是擺在每一名記者,甚至在今天這樣的時代,擺在每一名用文字或鏡頭記錄別人生活的人面前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們有太多的“網(wǎng)紅”為博眼球,博出位而不擇手段,有的假裝去幫助貧困山區(qū)的孩子,結果在分發(fā)完所謂的“捐贈物品”,擺拍完畢后立馬就收回;有的以模仿,嘲笑,捉弄傷殘或有智力缺陷的人為樂;有的為制造“噱頭”和吸引關注就造謠甚至是發(fā)布不雅視頻等等。《誰是受害者》里的女主,也就是那個女記者,因為從小被她父親帶著全家在車上“開尾氣”自殺而留下陰影,用她自己的話說,從而變得“嗜血”,一心只追逐利益最大化和名氣;而在跟隨男主一路追查這些案子之后,開始慢慢關注到人性,回歸到理性思考,回歸到人性里的“善”。希望每一名媒體人,都能夠秉持新聞報道的職業(yè)操守,在充分為被報道者考慮的前提下,保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不要誤導試聽,簡單點說就是“接地氣,說人話”。 第二方面,其實整部電視劇的主題是探討“自殺”這個話題。劇中幾個主角都被設定在不完美的家庭中,刑偵隊隊長“寬哥”,因為一心放在工作上,而忽略對自己家庭,尤其是有殘疾的兒子的照顧,導致他的兒子患上抑郁癥和父子關系的疏離;鑒識科的“方毅任”,不但忙于工作,而且自身患有“艾斯伯格”癥,從癥狀描述來看,應該也是屬于“自閉癥”的一種,導致家庭離異,女兒長期處于被忽視的狀態(tài),多次進出“少管所”,而且和還和本片的幕后大BOSS一起策劃這一系列案件來引起他的關注。導演和編劇對這些角色的設定是有用心的,就是為引起大家對于這些社會特殊人群,邊緣人群,甚至說弱勢人群的關注。幕后大BOSS叫“李雅均”,由林心如飾演,一直到最后,她都還是執(zhí)迷不悟,認為勸那些人自殺是在幫助他們,其實不然,誰都沒有權力決定別人的生死,包括那個人自己。從基督教來看,《圣經(jīng)》里雖然沒有直接說不可以自殺,但是在“十誡”里有記載,“不可殺人”,殺死自己也算是殺人,所以穌哥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佛教里的《成實論》、《梵網(wǎng)經(jīng)》和《大智度論》等經(jīng)典里都明確說明自殺乃是一種“大惡”的做法;而中國的“道家”一直以來都追求的是“修行”和“長生”之法,所以更不可能支持自殺的。這是從宗教的角度來闡述不可自殺,從電視劇和人性的角度來說,莊子提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個道理用在電視劇里的幕后大BOSS身上也是再適合不過:子非彼,安知彼之苦?她一心只想勸他們自殺,然后用他們的命,他們的血來報復社會,報復曾經(jīng)傷害過他們的人,卻忘了幫助他們去尋找別的解決辦法,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就有出路,而自殺,死亡,只不過是懦弱的表現(xiàn),對家人,對自己,對生命,都是及其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很開心有部劇能夠關注到這些問題,去年開始到現(xiàn)在,一直就是臺劇的“爆發(fā)年”,當我們的腦海里還回響著"last dance"的旋律時,又給我們眼前一亮的驚喜,希望臺劇繼續(xù)這樣的拍下去,希望大陸這邊也能夠拍出如此深刻的,揭露社會問題,關注弱勢群體的好劇。其實,話說回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方方面面的進步和人們意識的覺醒,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已經(jīng)可以很驚喜的看到“人性”的回歸和“人文關懷”的覺醒,當我們在酷狗音樂的搜索欄內打上“自殺”兩個字的時候,出來的歌單是如此的治愈和安慰,17年的時候我們也驚喜的看到一個非常暖心的廣告:這個世界,總有人在偷偷愛你。 是的,這個世界如此美好,這個世界也總有人在偷偷愛著你,因此,無論怎樣,都不要放棄,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加油~

 3 ) 不知道說了啥

這是一個很大很糾結的命題。劇情到最后,徐海茵和李雅均爭執(zhí)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乍聽一下,似乎海茵更有道理,因為死了的生命終結了,唯有活著才能看到之后的希望。但她是站在事后的角度去說,她知道三個月后怎樣兩年后會怎樣??墒菍τ谀切┻x擇離開的人來說呢?他們不知道,對他們來說,眼前大概只有無盡的黑暗。如果有可能,有人可以和他們說,什么時候你的苦痛就會過去。或許他們還真的會后悔,后悔自己為什么那么早放棄。可惜沒有這種可能。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得所思所想可能會發(fā)生天翻地覆的改變。生與死,真的就在一剎那間。

我們或許可以試著想開。單單想著,起碼他們選擇的那一刻,求得了自我解脫。

誰也不誰,誰也不能真的感同身受誰,所以誰也替不了誰做決定,也沒有資格去評價別人對自己的裁定。當然,人活著,總要努力抓住希望的。

最好的是,we face the truth and go to work to turn it round.

 4 ) 抑郁癥可以被治愈,自殺不是唯一的選擇

也許有很多人在批判這部劇的細節(jié)處理不合邏輯,不嚴謹,但我覺得在看到她想表達的故事核心后,這些都不重要了。與其說它是一部懸疑推理劇,不如說它是一部自殺心理治愈作品,它從頭到尾關注及講述的都是那些平日里不被在意的人,他們因為不被理解,被家人拋棄,被社會拋棄。于是他們希望通過結束生命,找到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證據(jù)。

他們想要尋找死亡的意義。

說到底,因為活著時候的不理解,所以他們希望用死亡來換取這個世界的理解。

毋庸置疑,他們做到了。他們的死引來了警方的調查,引來了媒體的報導,引來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但這些自殺者們不知道的是,理解與寬容可以通過很多種方式實現(xiàn),而他們,恰恰選擇了最激進慘烈的一種。

游誠皓,他一直希望自己追求的理想能夠被父母理解,被社會接受。

蘇可蕓,她一直希望自己的歌聲被大眾喜歡,繼續(xù)受人歡迎。

張聰健,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被看到,得到公平的對待。

莊秉榮,他一直希望走出弟弟的陰影,向大眾證明自己的存在與作品。

劉光勇,他一直希望得到曾經(jīng)受害者的原諒與接受。

江曉孟,她其實最渴望得到的,是童年時期,缺失的父愛。

其實他們曾經(jīng),都是一群努力生活的人,但就像結尾處說的,他們對外界的關注力,大大超過了他們自己本身。在這些人里面,因為他們太過于追求外界的肯定與理解了,以至于忽略了自己,忽略了身邊最親的人。

其實這部劇想表達的東西很簡單。它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對那些“不同”做到自己內心最大的寬容與理解。這個世界上有太多與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不一樣的東西了,但存在即合理。我們可以選擇不接受,但我們沒有權力去否定別人選擇的接受。阿浩的女裝癖亦是如此。

想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人無完人,我們誰做不到人人喜愛,蘇可蕓也一樣。她曾經(jīng)有多光彩,現(xiàn)在的落寞就有多痛苦。可惜的是,她一輩子都在為別人唱歌,一輩子都在追求別人的認可,她從來沒有為自己選擇過。

張聰健的痛苦對于每一個社畜來說并不陌生,他一輩子都在為公司而活,直至癌癥晚期。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但最可惜的是,他就連自己生命最后一點時間,也花費在了與公司抗衡的地方,他到死都沒有想過自己,想過身邊的人。

而莊秉榮是我最看不懂的一個人,他想要大眾知道他,想要奪回屬于自己的一切,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實現(xiàn)??伤热魏我粋€自殺者都要膽小,他寧可死,也不敢走出那個陰暗的破屋子。

可能是前幾個人的故事鋪墊的夠壓抑了,編劇終于讓我們在劉光勇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是這群人中,唯二幸運的人。他有一個好老婆,一個能夠包容他,理解他痛苦的枕邊人。也正是因為他的妻子,讓他在最后,抓住了那一點點微弱的生的希望。而對比之下,我們惋惜,如果阿浩的父母能夠對自己的兒子多一點點理解,或許他也不會那么在意外界的眼光。如果可蕓的母親能夠對自己的女兒少一點點要求,或許她也能活得輕松些。

江曉孟,她是這里不幸的人中最幸運的人。她有一個從小關愛她的母親,也有可以抒發(fā)痛苦的朋友阿浩,她的不幸都來源于那個患有亞斯伯格癥的父親,和被迫長大的痛苦。她一直努力著想要得到父親的愛,但希望卻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殆盡。可她最后也沒有放棄,她用案子做魚餌吸引父親的注意,她在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賭注,終于喚醒了父親內心的情感。毋庸置疑的她成功了,曉孟拼盡力氣終于在最后找到了父愛的填補。

導演說,就連一個患有亞斯伯格癥的患者都能夠被喚起心中的愛,而我們普通人為什么不能?

這部劇提到的的社會熱點有很多,LGBT群體的認同,明星輿論的壓力,社畜996下的高壓, 版權抄襲帶來的不平等,對有犯罪前科人員的歧視偏見,養(yǎng)護中心下的弱勢人群……也許這個社會有許多不平等,也許我們現(xiàn)在過得很痛苦,但每當這個時候,多想一想自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自己而活,不是為了任何一個人。別人的感受與評價,并沒有什么可在意的,有的時候,更好的活著,是對他們對大的報復。

自殺,不是唯一的選擇。活著,比死亡更有勇氣。

 5 ) 如果進錯視角,大概很容易義憤填膺吧

我認為這部劇更多不是為第三方的上帝視角提供道德審判用的,

而是給觀眾們展示

因為種種已經(jīng)不可抗不可挽回的因素造就而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者們

自我互搏沖突反復探尋之后的自我和解與相互療愈。

這種感覺在看最后一集女記者與林心如飾演角色之間的對話時特別特別強烈:

這已經(jīng)超越了兩個具體角色的爭論,更像是一個飽受煎熬的心靈的左右手互搏,抉擇到底是生還是死,到底如何生,到底怎樣面對死,哪一種選擇才是真正的減輕痛苦,或者說對未來的希望是否能夠治愈痛苦。

不然,很多結論就非常顯而易見而且很容易讓人義憤填膺——

你再覺得別人可憐,你也沒有替別人選擇死的權力——不管你是這個可憐病人的護工還是可憐女人的丈夫或爹;

有病就治病,把結婚當藥方的腦子尤其要的是趕緊治療而不是結婚生女禍害下一代;

明知道人家有病還跟人家結婚了(滿警局都知道的事不會當老婆的被蒙在鼓里吧)、結婚之后還用一般家庭期待對病人要求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了只會指責吵架就是不正確教育下一代,難到活不下去也不去找前夫是有多大仇恨;

當然,以上這些bug,包括逃過死刑的綁架犯怎么那么大魅力讓老婆如此死心塌地也都可以理解為劇作瑕疵——沒有有力的側面描寫給觀眾足夠的信服力;

又或者,可以理解為:即使現(xiàn)實生活里,也沒有誰能那么無懈可擊,完美避開一生里所有的錯誤選項,根本不給不幸故事開始的機會。

看得出這部劇奔著電影的制作理念與勁頭去拍攝了,藝術性與批判性都沒有成為商業(yè)性的阻力,已經(jīng)很難得。

發(fā)現(xiàn)呆灣省的劇真的有一些還滿努力地避開同類型套路的在做認真的表達,這種多方積極努力的態(tài)度就很贊了。別的不說,單是女記者那一條線就秒殺絕大多數(shù)內地國產(chǎn)劇和好萊塢行活兒里Dior癌思維下的添亂拖后腿女主花瓶人設。

為這些肉眼能見的誠意,再加一星。

 6 ) 許瑋甯向東,阮經(jīng)天向西

感覺港臺藝人這幾年都面臨著一個抉擇,是北上爭取陌生卻更大的市場(資金也更多),還是留守本土爭取更多高質量的演出機會。選擇本身沒有對錯,但是看著許瑋甯在“誰是被害者”里的表現(xiàn),再看看小天這幾年拍得戲,不經(jīng)有些惋惜。曾幾何時,他還是那個艋舺,軍中少年里面的少年,現(xiàn)在卻成了屏幕上的耍帥油膩男子,而當年許瑋甯還貼著小天混血女友標簽,新聞的重點都是分分合合,現(xiàn)在混血顏值依然能打,也因為角色的復雜性美得更有質感。這么多年她竟然演了這么多的好戲:她可以是“目擊者之追兇”里面的腹黑Maggie, 也可以是“誰是被害者”里面不擇手段拼新聞卻到頭來治愈了自己的女記者。借用她說的一句話“我從不介意被說是“花瓶”,就像是一個容器,我的表演是水,會依照花瓶的不同變成不同的樣子,這樣不是挺好的” 很期待她各式各樣的“花瓶”。找時間再來看看“麻醉風暴”,才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對吳慷仁的戲很期待。

再說回到這部戲本身,這個劇的劇眼應該是許瑋甯探視林心如說得那段話。一度我也很認同他們幫助有自殺想法的人完成心愿,但是這真的是他們最后的選擇嗎?也許讓他們看到周圍多一些人的愛和鼓勵,他們能走出低谷,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我更加理解安樂死的過程從開始到結束需要一年的時間,因為絕不是簡簡單單一個自殺動作。很珍惜這個主題,以及劇組人員的各種用心設計??上鹊乜床坏骄W(wǎng)飛,看這部戲不方便,特別希望平臺可以引入這部劇,用良幣沖走一些劣幣。

 7 ) 無碼的大尺度,這新出華語劇可真敢拍啊!

近兩年,網(wǎng)飛始終在不遺余力地拓展華語劇市場。

遺憾的是,結果卻并不理想。

從噱頭十足的《罪夢者》,到后來的《極道千金》與《彼岸之嫁》。

評分一路下跌(7.1,5.8,4.9),讓觀眾大失所望。

最近,又有一部網(wǎng)飛出品的華語劇來了。

萬萬沒想到,它竟然實現(xiàn)了口碑逆襲,為網(wǎng)飛打了一場翻身仗——

誰是被害者

導演:莊絢維 / 陳冠仲 編劇:梁舒婷 / 徐瑞良 / 黃雨佳 主演:張孝全 / 許瑋甯 / 王識賢 / 黃河 / 李沐 上映日期:2020-04-03(中國臺灣)

集數(shù):8 單集片長: 60分鐘

這是上個月末剛上線的一部劇集。

截止目前,豆瓣評分8.1,是網(wǎng)飛目前出品的華語劇最佳。

此劇改編自臺灣暢銷小說《第四名被害者》。

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這是一部犯罪懸疑題材的作品。

劇集不僅延續(xù)了原作燒腦和推理的部分,在尺度上更是大到驚人,且完全沒有馬賽克。

每集的開頭,都有一段鄭重提示。

注意這幾個關鍵詞:“暴力場面”“身心不適”“斟酌觀賞”

這可不是在嚇唬人。

第一集剛開始,就出現(xiàn)了浴缸里“溶尸”的特寫鏡頭。

到了第二集,被焚燒的“焦尸”又完整地呈現(xiàn)了出來。

就連主演之一的許瑋甯也表示,被劇中“尸體”的還原程度嚇得反胃。

(手動馬賽克,給大家感受下)

尺度之外,這部劇真正大獲好評的部分,是其精妙的設定和緊湊的劇情。

男主角方毅任(張孝全 飾)是一名患有亞斯伯格癥的鑒識官。

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

亞斯伯格癥被認為是自閉癥的一種,其主要癥狀為社交困難、溝通困難,以及個性偏執(zhí)等等。

而鑒識官的主要工作,就是從犯罪現(xiàn)場取證,并運用相關專業(yè)技能來輔助推理、幫助破案。

這兩個特征結合,將方毅任變成了個不近人情、只關心案件的“怪人”。

而女主角徐海茵(許瑋甯 飾)和方毅任恰恰相反。

她是一家知名媒體的資深記者,在職場打拼多年,深諳人際往來之道。

她可以為了獲得一手資訊,八面玲瓏、謊話連篇。

不僅如此,她還和在私下和警局的人交往密切,以套取各類案件的最新消息。

這兩個看似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人,卻因為一起連環(huán)殺人案被聯(lián)系在了一起:

一名失蹤女歌手,被發(fā)現(xiàn)死在了一家旅館的浴缸里。

浴缸里放置了濃度極高的強酸,被發(fā)現(xiàn)時,尸體已經(jīng)面目全非。

發(fā)生命案的旅館房間里,沒有他人進出的痕跡。

而女歌手尸體的死狀,竟和她未發(fā)表的最后一張專輯封面照一模一樣。

一時間,這起駭人聽聞的溶尸案,占據(jù)了各大媒體的頭條。

女歌手的專輯也成功發(fā)表,并且銷量驚人。

當方毅任介入尸體調查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女歌手明明有整容史,可是這具尸體的面部骨骼卻毫無整容痕跡。

更驚人的是,根據(jù)尸體的下半身骨骼特征可判斷,這應該是一具男尸。

換句話說,這名死者并不是這個女歌手。

那死者到底是誰?為什么死狀要模仿女歌手的封面照?失蹤的女歌手又在哪里?

這些疑問尚未解決,很快又發(fā)生了第二起命案。

在一棟還未完工大樓里,發(fā)生了焚尸案。

尸體已經(jīng)被燒得面目全非,無法確認身份。

但是在尸體附近,卻發(fā)現(xiàn)了一張工牌。

工牌上的工程師,恰好就職于這棟大樓的開發(fā)商。

經(jīng)過警方的尸檢和調查,發(fā)現(xiàn)這名死者并非工牌上的人。

她真正的身份,竟是上一起溶尸案中被認為的死者,也就是那名失蹤的女歌手。

不僅如此,這兩具尸體都有一個共同點:死前體內被注入了大量的麻醉劑。

也就是說,這兩起案件很可能是同一個人所為。

按照這個邏輯推理,下一個死亡的人,就是工牌上的工程師。

果不其然,很快警方又發(fā)現(xiàn)了工程師的尸體。

與此同時,第一個旅館中的死者身份也查明了:

他是一家夜店的男服務生,從小有性別認知障礙,并渴望成為女性。

隨著案件逐漸深入,死者的身份都漸漸明晰。

但真正的兇手,直到現(xiàn)在仍然銷聲匿跡。

警方通過總結了這幾起案件,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共同點。

每一個死亡的人,都在死前完成了自己難以實現(xiàn)的愿望:

服務生希望成為女性,在死前扮演成女歌手,愿望達成后死在旅館。

女歌手希望發(fā)表專輯,在死前專輯大賣,愿望達成后死在大樓。

工程師希望揭發(fā)自己所在的黑心公司,在死前成功揭露,愿望達成后死在倉庫……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有計劃和預謀、精心設計的連環(huán)殺人案。

至于兇手是誰?TA為什么要幫助死者實現(xiàn)愿望?又為什么要殺人?

這些謎題就不過多劇透了,大家可以去劇中尋找答案。

同為犯罪懸疑題材,為什么《誰是被害者》能夠超越《罪夢者》,獲得觀眾的普遍好評?

在我看來,是因為此劇在人物設定和劇情設置上,都體現(xiàn)出了華語劇里難得的用心程度。

先來說說人物設定。

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患有亞斯伯格癥(和美劇《非典型少年》的主角是同一種病癥)。

為了演好這個人物,主創(chuàng)團隊找來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進行專業(yè)的分析與指導,使得這個人物的言行更貼近真實。

片中有一場戲讓人印象深刻:

方毅任和徐海茵在停車場,商榷利益交換的條件。

上一秒,方毅任還認為自己占據(jù)主動,振振有詞。

可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把柄被徐海茵握在手中,被對方威脅時。

他馬上變了一副臉色,然后徐徐走回自己的車內。

性格中狂躁、偏執(zhí)、近乎瘋狂的部分,在這個密閉的空間里徹底爆發(fā)。

當他發(fā)泄完情緒,下一秒,又無縫切換回冷靜理智的狀態(tài)。

他巧妙地利用自己手上的資源優(yōu)勢,和徐海茵交換信息。

一個在極度狂怒與極度理智之間搖擺的病人形象,由此鮮活地立了起來。

徐海茵這個角色同樣如此。

主創(chuàng)團隊找來了專業(yè)的記者,去研究和發(fā)掘他們身上的工作狀態(tài),用于劇中的角色塑造。

片中有一場讓人印象深刻的戲:

徐海茵為了采訪第一個死者(男服務生)的家屬,謊稱自己是提供相關社會服務的工作人員。

她事先做了一系列小動作:

衣服,從低胸襯衣?lián)Q成了純白色的衛(wèi)衣。

頭發(fā),從披肩扎成了馬尾。

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博取受害者家屬的好感與信任。

更絕的還在后面——

為了完美營造一個人畜無害的社工形象,她在出發(fā)之前,刻意滅掉了自己還沒抽完的煙。

可是,當死者的妹妹出來后。

徐海茵意外地發(fā)現(xiàn),其妹妹也喜歡抽煙。

于是她又馬上掏出煙,和死者妹妹坐在臺階上一起抽。

這幾處細節(jié)上的動作設計,已然將一個為達目的而無所不用其極的記者形象,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

除了人物設定上的走心,《誰是犯罪者》在劇情上也值得一提。

劇集圍繞著連環(huán)殺人案展開,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解密。

最重要的是,在緊湊的劇情和精巧的故事之上,它將矛頭直指當前普遍存在,卻不被廣泛重視的社會議題:

性別認同、校園霸凌、企業(yè)壓榨、外貌歧視等等。

從劇名開始,主創(chuàng)團隊的“野心”就昭然若揭——

他們并未將鏡頭聚焦于作案手段高超的加害者,而是重點關注這一個個不被社會關心和重視的受害者,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底層人物群像。

通過這群想要放棄生命的人,來反映社會問題,并探究其背后自殺動因。

以此引發(fā)大眾對這些問題的關注、以及對自殺群體的關愛。

根據(jù)統(tǒng)計,中國每年有約30萬人自殺。

走向自殺的現(xiàn)實原因多種多樣,但有一個情感上的共同點卻殊途同歸:

這些下定決心去自殺的人,都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和在乎了,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活著沒有意義。

這點恰好和鑒識工作形成一種悲傷的聯(lián)結——

因為鑒識人員的職責,就是通過細枝末節(jié)的線索,去還原死者生前的每一個細節(jié),去關心死者生前的每一件小事。

正如制作人曾瀚賢所說:

“鑒識科學有一句話,生前沒有人在乎你是誰。

當人死了,卻拼命用各種方法查出你是誰,可惜傷心的點在于,人已經(jīng)死了?!?/span>

從這個角度來看,《誰是被害者》想要探討的核心,仍然是對于生與死意義的思考。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死亡的意義又是什么?

這是一個永恒的哲學問題,沒有人能給出完美的答案。

但《誰是被害者》給出了它的答案:

不論是選擇生還是選擇死,我們都在選擇過出自己有價值的人生。

只不過,有的人選擇有價值地活著,有的人選擇有價值地死去。

但是,那些選擇有價值地死去的人,卻忽略了一點:

死亡何其簡單,又何其短暫。

一直努力活著,才是最大的考驗。

活得有價值,是比死得有價值,更有價值的一件事情。

*本文作者:張不才

 8 ) 《誰是被害者》最打動我的不在劇中,而在劇外

他們生前不被注視,死了之后,警方、媒體、觀眾卻費盡心機搜尋你的身份,你的經(jīng)歷,這是劇名折射出來的吊詭與諷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李雅均和江曉孟為他們策劃出來的死亡儀式也為他們贏得了一次重獲凝視和重拾尊嚴的機會。

01、

“遺愿命案”中的所有死者,基于一個共同點,都有遺愿想要實現(xiàn)。

遺愿命案的引擎者是李雅均。李雅均給江曉孟灌輸了自己的死亡價值觀,江曉孟拔掉母親的維生系統(tǒng),讓她永遠結束了痛苦。江曉孟加入李雅均的死亡之局。

李雅均與江曉孟進入心理咨詢機構,“收集”那些想要尋死的人,他們便是之后的一系列死者:游誠皓、蘇可蕓、張聰健、莊秉榮、劉光勇。但遺愿命案的死者還應將周洋囊括進來。

周洋的名字出現(xiàn)在所有死者之后,但事實上周洋死于所有人之前。連環(huán)案中的死者出現(xiàn)順序不是按照死亡時間來排列的,而是根據(jù)遺愿實現(xiàn)的順序。它的邏輯鏈條是:每個人都因前一人的死,實現(xiàn)了自己的遺愿;每個人也都以自己的死,替后一人實現(xiàn)了遺愿。

游誠皓是邏輯鏈條的起點,她打扮成蘇可蕓的模樣,實現(xiàn)自己成為女人的遺愿,并且同時將自己死亡的現(xiàn)場布置成蘇可蕓未發(fā)行的新專輯的封面,實現(xiàn)了蘇可蕓的遺愿。由于游誠皓前面沒有替她實現(xiàn)遺愿的死者,所以她算是一個小小的特例,她的遺愿實現(xiàn)也借助了后一個死者。

游誠皓的死亡設計或許會引發(fā)反詰:她明明可以我行我素地做女人,不用參加遺愿交接計劃?。科鋵嵱握\皓并不是無法自主地成為心理甚至生理意義上的女人,她是無法成為一個社會性意義上的女人,也就是說社會不肯承認她是一個女人。通過變身為一個有名的女明星,這算是變相地讓自己實現(xiàn)了這種社會性意義上的性別身份。同時,她的自殺也是一聲絕望的叫喊,她以死向社會明志:我就是女人。

由于游誠皓實現(xiàn)了蘇可蕓重獲關注的遺愿,于是蘇可蕓在安邦公司樓頂以張聰健的名義自焚,引發(fā)公眾對血汗工廠的關注,實現(xiàn)了張聰健的遺愿。

接著張聰健死在莊炳耀的工作室,曝出藝術家莊秉耀的造假新聞,實現(xiàn)莊秉榮讓自己的藝術才能被公眾得知的遺愿。

再往后,莊秉榮以劉光勇的名義投水而死,實現(xiàn)劉光勇為少年時殺人罪過的懺悔。

最后,劉光勇戴著周洋的手環(huán),從安光護理院十樓墜下,實現(xiàn)了周洋曝光護理院虐待老人內幕的遺愿。

整個遺愿命案的運行機制就源自這樣一個高概念設計,它擬定了這場被害者游戲的運行規(guī)則。

按照遺愿命案的自殺邏輯,必須是目睹前一人為自己實現(xiàn)了遺愿,自己才會坦然去為下一人實現(xiàn)遺愿。但是這個邏輯并非一直奏效,它在劉光勇和周洋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上說不通。劉光勇最后在求生的情況下,被李雅均強行注射死亡。

而周洋實際上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了這個游戲,他的確失去了活的勇氣,也有想要曝光護理院的遺愿,但他并非死于自殺,而是李雅均的藥物他殺。如果說這一邏輯缺陷還能基于周洋的確想要自殺卻無法自主完成,而李雅均是在幫他解脫痛苦而自圓其說的話,那么另一邏輯缺陷則很難說通了,那就是周洋死之前根本沒有目睹自己的遺愿實現(xiàn),直到遺愿命案發(fā)展到最后,劉光勇的尸體戴著他的姓名手環(huán),從安光護理院十樓墜下,引發(fā)轟動,他才算是實現(xiàn)了自己的遺愿。可是此時目睹遺愿實現(xiàn)的,已經(jīng)是他的“在天之靈”了吧。所以周洋的遺愿實現(xiàn),基于的是李雅均的守信。可是吊詭的是,周洋并沒有與她建立契約,這一契約是李雅均單方面書寫并簽署的。按照遺愿命案的自愿邏輯,李雅均本可以征詢周洋的意愿,讓他自愿入局,但她沒有這么做。無論她基于多么善意的前提,事實依然無法改變,周洋的死是一個陰謀,一場謀殺。

李雅均的扮演者林心如在第八集幕后采訪中分析李雅均的心理時,說李雅均生命意志的崩潰是因為她所愛之人周洋生命意志的崩潰。遺愿命案從此開始。而李雅均踏上了幫助他人實現(xiàn)遺愿——抑或說教唆殺人——之旅??墒窃趧≈校钛啪倪@一心理動機建構很大程度上并沒有實現(xiàn)。

不過,也正是這兩處邏輯上的破綻,令散發(fā)著“犧牲”、“自由”、“價值”這些美麗光環(huán)的一組自殺藝術蒙上有悖倫理的陰影。

02、

李雅均基本上只是一個功能性人物,劇集對她本人的刻畫顯得倉促、薄弱,基本就是讓她自己念了一遍編劇的背景設定。

她真正的作用是拋出那些“大哉問”:

協(xié)助他人自殺是可以的嗎?

她的行為究竟是在救苦救難,為人超度;還是通過洗腦教唆殺人,狂妄地裁決他人生死?

自殺是可以比活著更有價值的嗎?

這些問題還可以有進階版本:

如果說協(xié)助自殺是可以的,那么在什么條件下才可以?

助人解脫痛苦式的協(xié)助死亡與基于洗腦和教唆的謀殺界限何在?

如果自殺有可能產(chǎn)生價值,什么樣的自殺比活著更有價值,什么樣的自殺比活著更沒有價值?

李雅均和周海茵在第八集的對話在這些問題上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角力,結果以李雅均基于死亡的升華理念失敗、周海茵基于生命的希望理念勝利告終。但這樣的探討未免受困于主流,顯得野心不足,更像是一針安慰劑,并不能起到太強的啟發(fā)性。其實生死的意義問題不可能有唯一答案,死和生也不是消極與積極的二元對立。李雅均的死亡觀念的確出于她生命價值的崩毀,具有消極性和欺騙性,但她的故事遠不能囊括死亡話題的全部面向。其實我們用不著擔憂消退生的光環(huán)、承認死的意義之后,人類會陷入彷徨。為了價值正確而去崇高生命、矮化死亡的做法,對直面復雜而艱深的問題徒增泡沫,并無裨益。其實劇中對死亡的態(tài)度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比較客觀和開放的,但是最后這場對話實有糾偏之嫌,仿佛擔心先前的客觀呈現(xiàn)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03、

相比這些無解的終極命題,故事中投射出來的那些社會議題與邊緣群體的處境會顯得更為當下與實際。

游誠皓的故事關照到性少數(shù)群體的心理與社會對性少數(shù)群體的認同度問題。這里我使用的詞語本來是“寬容度”,但我意識到“寬容”一詞背后也帶著威權感,仿佛非異性戀者需要得到主流社會的批準似的。我認為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力,我們應該做的是認同、接納,而不只是寬容。游誠皓的父母不能理解她,在工作中又被歧視、欺負,她只從青青(江曉孟)那里得到一種相依為命的安慰。

蘇可蕓的故事折射出明星這種特殊的公眾人物身背的壓力。潮漲時刻萬人呼嘯,潮退之后無人問津,反智浪潮下的追星現(xiàn)象就是這樣。明星所經(jīng)歷的巨大落差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他們的心態(tài)是很有可能失衡的。

張聰健的故事反映出職場奴隸的生活狀況與黑心企業(yè)、血汗工廠奴役員工的事實。“996”話題之所以引人關注,就因為這類受害者太多,而正義的追訴又如此之難。

莊秉榮的故事是一個藝術家尋求認可的故事,一方面他創(chuàng)造出杰出的作品,另一方面他生活在孤獨陰暗的世界,無人知曉。這也是一個表現(xiàn)兄弟之間的愛與剝削并存的故事。表面上看莊秉榮是那個殘缺之人,實際上弟弟莊秉耀殘缺在內心,他嫉妒哥哥的才華與父母對哥哥的親情傾斜。他盜取哥哥的藝術榮耀,獲得一種變相的代償,這又令本就殘疾的哥哥反過來產(chǎn)生巨大的失落。但揭開這層剝削關系,兩人其實又是共生的,就像莊秉榮講述的兩只小狗的故事那樣。這個故事令人對親密關系產(chǎn)生更多思考。

劉光勇的故事是一個曾經(jīng)犯下大錯的少年犯四十年后的自我救贖。在十七歲時,少年劉光勇在青年流氓的威逼恫嚇之下,心態(tài)崩潰,殺死一個無辜之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對一個少年來說莫過于此。當時的他只是一個孤立無助而又心智不夠成熟的少年,殺人又是在脅迫之下的行為,他并不是一個暴徒,也正因于此,他才會備受良心折磨四十年,仍然覺得自己只能以死謝罪。這個故事令人聯(lián)想到青少年間的霸凌問題,社會的容錯機制,以及對過錯犯的心理關注。但這個故事有更高的價值,因為某種程度上來說,劉光勇在那時那刻的作為是無可避免的死結,這種具備永恒性的悲劇,人類該如何面對,值得不斷地深思。

周洋的故事則牽引出老年人的弱勢處境。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給弱勢群體提供基本保障,老有所養(yǎng)是對對人的關懷與尊重,一個社會如何對待老年人,體現(xiàn)出對是這個社會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死生亦大矣,可生死問題不僅在哲學層面上顯得重要。如果一個社會是唯利是圖的,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無法再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價值,那么他們就很有可能被這個社會所拋棄。因為這樣的社會是人性喪失的叢林,生命是可以被利益踐踏在腳下的,每一個普通人基本的生命權利都會變得無從保障。但人人都會變老,每個人肯定都不希望自己在變老之后就被社會所拋棄,因此我們應該追求建立一個老有所養(yǎng)的社會。

死者的故事中,比如張聰健和周洋的故事,還反映了金權交易的內幕。無良企業(yè)長期作惡,卻始終屹立不倒,這與權力部門的失職或腐化是分不開的。

我們也別忘了幾個主角身上投射出來的現(xiàn)實問題。

調查記者周海茵本來用冷漠嗜血的態(tài)度處理一切新聞素材,為了第一手報道不擇手段。但當她的一篇報道不可避免地催化了命案的發(fā)生之后,她這才開始反思,承擔起了媒體本應具備的責任。這體現(xiàn)在她重復對方毅任說的一句話:“我們可以阻止這一切。”媒體不能只是商業(yè)機構,媒體有其天然的使命應扛起,有其天然的倫理應恪守。媒體應該追尋真相,監(jiān)督權力,對抗強權,聚焦弱勢群體和社會痼疾,塑立公序良俗。而劇中的媒體行業(yè)卻可說很大程度上放棄了使命,背離了倫理。徐海茵的上司囿于政府和企業(yè)勢力,規(guī)避尖銳的社會新聞。徐海茵一個男同事在面對張聰健的案子時一語道破媒體的失職:很多記者都收到過他的檢舉信,但是沒人敢報。

方毅任患有亞斯伯格癥,這令他在情感與交流方面存在障礙,情緒控制能力不佳。這反映在他與人說話直來直去,不知轉圜,容易狂躁、吼叫,而且家庭破裂。演員張孝全給這個角色賦予了痙攣的挑眉動作,和回避他人目光的扶眼鏡動作。某種程度上講,他促成了這個悲劇的發(fā)生,若不是他對女兒的忽視,江曉孟也不會推動遺愿命案的發(fā)生。但他這樣的人難道就不配獲得幸福嗎?當然不是。作為一個會被歧視為不正常的人,他又其實比一些所謂的正常人做得更好,至少當案件發(fā)生后他在努力改變。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個故事可說是一個自閉癥父親有關親情救贖的故事。

江曉孟這個角色承載著那些家庭破碎了的孩子遍嘗的凄苦、辛酸。由于父親的缺位,她身體上留下了永遠的疤痕,但更難撫平的卻是刻在心底的傷害。她獨自承擔起母親病痛所需的花費,在底層淪落掙扎。她鼓起勇氣希望從父親那里獲得親情的支持,得到的卻只是擦身而過的父親頭也不回的背影。在她失去生活的信念之時,她遇到了同樣失去信念的李雅均,在李雅均的誘導下,她加入了遺愿計劃。她幫助那些想要放手的人在死之前實現(xiàn)遺愿,為他們點起守護的蠟燭。而她自己也準備一走了之,但她也有一個放不下的遺愿,讓父親想起她,找到她。在懸崖邊,父女倆終于見面。江曉孟一字一句背出小時候在父親的卷宗里記下的殺人手法,這與遺愿命案中的被害人死法一一對應。這揭示了站在江曉孟的側面,遺愿命案只是一個女兒對父親的一番執(zhí)念與深情。

藏身遺愿命案之后,最隱秘的主角是李雅均。她是印度尼西亞人,從她嫁過來之后沒幾年老公就進入護理院這點來看,夫妻倆年齡懸殊,而且她很有可能是被買來的妻子。她說自己被護理院聘為黑工,可見她是非法移民。這樣的身份表明她就像黑暗中的老鼠,是與陽光下的社會和人群相隔絕的,這加塑了她的孤立處境。這樣的經(jīng)歷表明她沒有體會過愛情,因此愛情的一線閃光就會令她感動莫名,因此周洋對她如此重要,周洋的消沉會令她喪失對人生的期盼。如果她沒有經(jīng)歷過愛情,她反而能夠熬過這漫長無望的生命。

04、

在這些角色中,很多人都是可能被社會選擇性忽視的那種人,也就是所謂的弱勢群體。他們生前不被注視,死了之后,警方、媒體、觀眾卻費盡心機搜尋你的身份,你的經(jīng)歷,這是劇名《誰是受害者》折射出來的吊詭與諷刺,這個劇名并不只是一個概念,一種懸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李雅均和江曉孟為他們策劃出來的死亡儀式也為他們贏得了一次重獲凝視和重拾尊嚴的機會。而將主題設計為尋找受害者,而不只是罪案劇通常的追兇,概念上反其道而行之,頗有新意。而且劇名所呈現(xiàn)出的矛盾還在于,既然他們是自殺,為什么要稱他們?yōu)椤氨缓φ摺蹦??這正是要引人思索的地方。當然,答案泛泛說起來也很簡單,因為有一些自殺并不是個體性行為,它們可能具有社會背景、家庭背景,與個人的成長過程和生活經(jīng)歷有關。這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經(jīng)體現(xiàn)得很明顯。

這一系列角色與故事都有其現(xiàn)實的土壤,可見劇組著實耗費了一番心血。但還是不得不說,這方方面面的反映都只是點到即止,能夠引發(fā)一定的關注和思考,但并不能起到太強的反哺現(xiàn)實的意義。當然,這主要是一個犯罪推理劇,社會現(xiàn)實是套在其中,為“被害者游戲”這個概念所服務的,它的重點在展現(xiàn)如何突破層層關卡,而不是停在某一層,深挖下去。因此在這方面苛責,會顯得文不對題。

05、

我知道《誰是被害者》是一部很不完美的作品,它最打動我的地方也的確不在劇中,而在劇外。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部群策群力、踏踏實實做出來的作品。它表達出了在基本完備的工業(yè)體系之中,一部用心創(chuàng)作的作品能達到的較高水平。犯罪技法向醫(yī)學與媒體取經(jīng);概念設置標新立異;懸疑的構筑與瓦解有趣有理;敘事手法如片頭閃回的運用引發(fā)觀眾對人物的深切共情;對十幾位重要角色的背景豐盈比較到位,對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也做到了鮮明。

但最讓我欣喜的是與內容無關卻又大為交關的地方,那就是我在臺劇中看到了如美劇般標準化、專業(yè)化、體系化生產(chǎn)的訊號。這充分表現(xiàn)在每集結束后的滾動字幕中和幕后紀錄片中。在當下的華語劇集市場環(huán)境中,我期待的根本就不是零星的爆款,而是體系的建立。而臺劇市場,有資本注入,有自由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正是群雄逐鹿、猛龍過江的好時節(jié)!

(公眾號:段雪生)

 短評

因為林心如的參演,五星觀望

5分鐘前
  • 穆津睿
  • 力薦

林心如演技爆發(fā)!劇情很緊湊啊。

7分鐘前
  • 溫柔的瘋狂
  • 力薦

“我們不要放棄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為止最佳臺劇。網(wǎng)飛出品的幾部華語劇里,罪夢者和這部是最喜歡的兩部,但是也說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歡哪一部的結局。張孝全在兩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許瑋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點喜歡上。林心如表現(xiàn)很驚艷,但是我覺得稍稍有一點過。

9分鐘前
  • 國產(chǎn)無籽紅提
  • 力薦

這部劇還真的蠻不錯的,特別是林心如讓人眼前一亮。雖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別演出。但是超強素顏出演,還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傷痕等特效妝,是真的很不錯,讓人看了就覺得她是李雅鈞,沒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戲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會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飾演這么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確實表現(xiàn)得很好,一舉一動、一個眼神都是戲,實力演員??????

13分鐘前
  • KIAWFY
  • 力薦

已經(jīng)是少數(shù)好看的臺劇了 近來網(wǎng)飛的臺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18分鐘前
  • Davina
  • 力薦

劇情不如《暗黑者》,動機不如《心理罪》,鑒證不如《法醫(yī)秦明》,獵奇不如《十宗罪》。

20分鐘前
  • 大偵探鳳梨
  • 還行

可以提前預定年度最佳臺劇,尤其最后兩集非常有感染力,許瑋甯特別好特別好,小女孩有點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線,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過了讓整個故事給人的震撼程度大減分

24分鐘前
  • 阿五
  • 力薦

7分,開場很重口,果然網(wǎng)飛尺度可以。懸念也不錯,不過中間往后幾集就有點弱了,大概朝著你能想到的方向推進。張孝全這個角色有點意思。

28分鐘前
  • 桃桃林林
  • 推薦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從十多年對妻女不聞不問發(fā)展到憶女成狂的?這個情緒有點不連貫啊

31分鐘前
  • 吃完中飯吃晚飯
  • 推薦

挺精良的劇集。視聽講究,懸疑和氛圍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許瑋甯和林心如的視角,她們既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并且,兩個人是分別從死與生的角度來理解生命的痛苦與意義。表演集體在線,張孝全各種強迫癥式的動作細節(jié)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個自以為善的惡魔形象也不錯。

36分鐘前
  • 居無間
  • 推薦

netflix資本的注入,東亞文化產(chǎn)業(yè)必然形成新階段,日韓及臺灣看來復蘇勢必成然

38分鐘前
  • 小毒物
  • 力薦

林心如

41分鐘前
  • 你的
  • 力薦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幾個想要抓住的人。每個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議題和社會元素,聯(lián)結在一起還是覺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娛樂性,蘇可蕓比較有趣。許瑋甯和張孝全穩(wěn)定發(fā)揮,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臺詞寫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討論還不夠公允

42分鐘前
  • SundanceKid??
  • 推薦

上一部達到這種水準的華語懸疑推理劇,我已經(jīng)不記得是什么時候了...離奇案件、縝密推理、復雜人物、完整的社會群像鏈,這個類型能給出的基本都給出了。雖然部分情節(jié)點有僵硬處理痕跡,后段遺憾也不少,但放在華語劇的層面來說,的確要用“極度罕見”來形容。最值得表揚的就是這群演員,他們出演的全是極端人設,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還有鄭人碩一人兩角的情況。但大家還是能夠對角色產(chǎn)生很深的理解和體認,即使部分表演有點“臺式”過火,真摯與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觀大陸的懸疑劇,“過場感”很強,演員很難把他們的真心拿出來給人看到。

46分鐘前
  • 徐若風
  • 推薦

劇情很緊湊,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50分鐘前
  • 懶喵喵愛叫喚
  • 推薦

還好,口碑吹的來勢洶洶,可過程比較乏味,看似在不斷延伸卻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鑒證科辦案能力一般,全靠現(xiàn)實阻力推進,偏故弄玄虛的刻意偽裝,前幾集還未見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繼續(xù)追下去,不過內地以外的大尺度華語犯罪題材,也只能靠港臺來辦了,全部看完了還是臺灣現(xiàn)實呈現(xiàn)和關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氣息,涉及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不新鮮但確實有警醒的意義,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張孝全尬,直接就跳戲了,角色張力吃重,總覺得他們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說好臺詞,有種間離的搞笑感,哈哈哈

55分鐘前
  • 張詠軒Wayne?
  • 還行

林心如演技很??

59分鐘前
  • ssnyvk點綴
  • 力薦

很好看,喜歡林心如~

1小時前
  • 鬼束千尋go
  • 力薦

臺劇在復興。。男主不錯,每個角色都豐滿林心如一點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張力??。

1小時前
  • 云雀叫了一整天
  • 推薦

臺劇越來越能打了,以受害者為切入點,“有的人死了比活著有意義”,探討了蠻多東西,社會/人情/親情/無良記者…張孝全和許瑋甯的細節(jié)處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瘋子也可圈可點。節(jié)奏有點高開低走,到了第六集勁就不足了。

1小時前
  • 利多卡因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