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人妻视频免费人人|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日韩片无码中文字幕

<strong id="g78f3"><menu id="g78f3"><strike id="g78f3"></strike></menu></strong>

灰燼與鉆石

戰(zhàn)爭片波蘭1958

主演:茲比格涅夫·齊布爾斯基  夏娃·克爾齊塞夫斯卡  瓦克勞·扎斯特澤金斯基  亞當·帕夫利克夫斯基  博古米爾·科別拉  揚·切切爾斯基  Stanislaw  Milski  Artur  Mlodnicki  Halina  Kwiatkowska  Ignacy  Machowski  Zbigniew  Skowronski  芭爾芭拉·克拉夫托夫娜  Aleksander  Sewruk  索菲婭·切爾文斯卡  Wiktor  Grotowicz  

導演:安杰伊·瓦伊達

播放地址

 劇照

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1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2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3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4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5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6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13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14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15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16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17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18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19灰燼與鉆石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4-11 17:10

詳細劇情

馬切克是一個右翼組織的殺手,他奉命要殺死波蘭的黨組書記,可是在他居住的旅店,他邂逅了漂亮的女服務員,并且愛上了她,在這種炙熱的愛情火焰讓他開始懷疑自己任務的合理性。雖然他最終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但在逃跑過程中還是被警方擊斃

 長篇影評

 1 ) 貫穿于想象的共同體中的白馬意象

1.1945年德國戰(zhàn)敗,驅(qū)逐外侮的波蘭社會卻并未迎來真正的和平。不同派系、官僚之間的仇殺不時出現(xiàn)……本片獲1959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是波蘭電影學派的領(lǐng)軍人物安杰依·瓦伊達(Andrzej Wajda)戰(zhàn)爭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2.影片中多次借用畫框中的畫框構(gòu)圖來模擬電影放映機制使觀眾與影片中人物的視點相重合,由此更加深了認同感。比如在影片開頭就直接出現(xiàn)了群眾觀影的場景,電影中正在放映的影片通過意識形態(tài)宣傳來控制人們的政治思想,但是群眾中的主人公是另有安排的,更加突出了他們的對立態(tài)勢。在影片末尾處,人們狂歡結(jié)束,攝影機固定在遠景的位置,大廳的門框自動構(gòu)成了一重遮擋或者說舞臺裝置,一對對跳完舞的人們呆滯地經(jīng)過鏡頭前,轉(zhuǎn)而向充滿強光的另一房間走去。這是一個極度寫意的場景,人們突然沉默著有序地走向光亮處似乎像是在走向天堂,迎來上帝對他們的救贖。

3.影片中使用了兩次“白馬”的意象,我認為它寓意著對純真美好感情的召喚以及人性的回歸。第一次是出現(xiàn)在馬契克陷入愛河,想要逃避戰(zhàn)斗任務的轉(zhuǎn)變之后,那匹似乎處于非現(xiàn)實情境中的白馬象征著馬契克心中對于殺戮的反思和對于人性的追尋出現(xiàn)了。第二次出現(xiàn)是在秘書發(fā)酒瘋毀掉了晚宴現(xiàn)場,然后被驅(qū)趕進地下室,而此時他沖撞開房門,白馬再一次出現(xiàn)在觀眾的視野中,它也許象征著一種解放,秘書終于丟掉平日的偽裝,徹底釋放內(nèi)心壓抑已久的不滿情緒以及承認自己的野心,這正是一種回歸自然和本性的狀態(tài)。在《八佰》中,管虎導演同樣在戰(zhàn)爭片中使用了白馬這個意象,它不僅代表著希望,還寄寓著對于純真和自然的美好期待。影片中人們熱血地為了所謂“民族”去戰(zhàn)斗,借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論,他認為民族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像為本質(zhì)上有限的(limited),同時也享有主權(quán)的共同體。結(jié)尾處酒店安保搖晃的那面旗幟其實也是完成了主體性的樹立,人們團結(jié)起來去建立一個想象的政治共同體,這個政治共同體是排他的,也因此才能夠建立起缺席的主權(quán)。

 2 ) 安杰依·瓦依達的灰燼與鉆石

    不熟悉波蘭的歷史,很難讀懂安杰依·瓦依達電影里略去不表的那部分。
    波蘭導演中間,隔代遺傳的傳統(tǒng)士紳性格、十九世紀浪漫主義傳統(tǒng)和知識階層的自覺,到他這里大約是絕唱了,這種性格,在安杰依·蒙克、克日什托夫·扎努西身上難以覓到,更不要說波蘭斯基和耶日·斯科利莫夫斯基這類人了。他是個典型的波蘭人,像迷戀自己命途多舛的祖國一樣,迷戀失敗和無望,即使低到塵埃里,仍保留著高傲,不屑于拉拉雜雜的小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記》里寫到過波蘭的苦役犯,那是些貴族,“幾乎不與其他人來往……以冷冰冰的、叫人無法接近的謙恭有禮的態(tài)度把自己同別人隔絕起來”。波蘭人的性格讓瓦依達無可救藥地多管閑事,關(guān)心天大的事情,他體內(nèi)還留著施拉赤塔的基因,否則不會在1983年拍《丹東》直接諷刺雅魯澤爾斯基的戒嚴令,也不會用《大理石人》、《鐵人》和《希望之人》給團結(jié)工會立傳。批評家嫌他選擇的主題太正太大,現(xiàn)在看,《丹東》的確不如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樣主題的《無休無止》來得靈活和曲折,沒那么柔腸百結(jié),也沒有那么深刻。跟同代導演相比,瓦伊達太古典了,在崇尚拼接藝術(shù)和反對闡釋的二十世紀后半葉,他是個有些笨拙的巨人,讓日漸轉(zhuǎn)向自省、遁入夢境的藝術(shù)電影界覺得尷尬,他更像一個五十年代的導演,有霍華德·霍克斯、約翰·休斯頓和卡羅爾·里德的影子,又多一些獨特的波蘭風味。“浪漫主義”、“英雄主義”、“巴洛克式的鏡頭語言”是評論者喜歡用在他身上的詞。這些詞似乎讓人回到“波蘭的普希金”亞當·密茲凱維奇生活的十九世紀。而我們知道,瓦依達執(zhí)導過密茲凱維奇最著名的敘事長詩《塔杜施先生》,就藝術(shù)風格來講,拍密茲凱維奇,全波蘭找不到比他更合適的人了。

    1945年可以說是波蘭電影的“零年”。戰(zhàn)前一代的導演不是死在戰(zhàn)場上,就是被關(guān)在集中營或勞改營,再沒有回來。一切都從零開始。華沙已經(jīng)成了一片廢墟,戰(zhàn)爭結(jié)束三年后,政府選擇在羅茲成立一個電影學校,等華沙重建結(jié)束,再搬回首都。沒曾想,電影學院從此再沒離開過羅茲。
    1949年入學的瓦依達是羅茲電影學院較早的那批學生,那時被它錄取還不甚難,瓦依達幾乎是誤打誤撞地考了進去。短短幾年之后,這里就成了象牙塔,波蘭斯基入學極盡曲折,最后靠著在瓦依達電影里當過演員的經(jīng)歷才擠過獨木橋,基耶斯洛夫斯基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瓦依達并不喜歡羅茲,也不喜歡這所學校。他和波蘭斯基都是克拉科夫人,跟文化古城克拉科夫比起來,羅茲骯臟,破舊,是個工業(yè)城市,化工廠和紡織廠晝夜冒著煙霧,玻璃糊著一層灰,馬路不由分說地筆直,缺乏魅力。他從來沒喜歡過這里,在他的電影《福地》里,羅茲盡是勾心斗角。后來,1955年,波蘭建立了名垂影史的電影小組制度,瓦依達加入的是后來以“波蘭電影學派”聞名的Kdar小組,小組的領(lǐng)軍人是他克拉科夫的老鄉(xiāng)耶爾齊·卡瓦萊羅維奇,他處女作《一代人》里的演員,竟然有不少是他克拉科夫美術(shù)學院的校友,像齊布爾斯基、波蘭斯基,甚至卡瓦萊羅維奇也是。
    少年時期在克拉科夫度過的那些年,對瓦依達風格的影響有至關(guān)重要?;孤宸蛩够?jīng)說,“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童年吃早飯時拍你手的那個人。四歲時因你吃早飯?zhí)詺舛蚰愕哪莻€人,后來會把第一本書放在你床頭?!?
    瓦依達并沒有貴族血統(tǒng),他爺爺是克拉科夫遠郊的農(nóng)民,父親一輩的兄弟四人靠自己努力,進入了知識階層。父親成了一名騎兵軍官,二叔后來是火車站站長,三叔開了一家很大的鎖店。瓦依達自詡為“知識階層的第二代”?!爸R階層”是二十世紀波蘭社會的獨特景觀,這里的知識分子相信自己有獨特的操守和責任。米沃什說,“除了這兒,在歐洲任何地方,藝術(shù)家、作家和學者都不曾享有這樣至高無上的特權(quán)。……知識階層的‘士紳文化’殘存至今,在波蘭農(nóng)民和工人身上都有其痕跡。”瓦依達回憶父母對的影響,說,“父親和母親是那種為他人工作的人,我想,那時波蘭知識階層的身上都有這種品質(zhì),你不可能不這么做。要為他人活著,而不是為自己。”——瓦依達在意的是“為他人活著”幾個字。他所有電影的力量都來自它們介入某些重大論爭的方式,在所有的事件中發(fā)聲,不管是歷史的,意識形態(tài)的還是社會的。于是,在單純電影不能滿足他的時候,他進了政府,做了議員。
    二戰(zhàn)開始時瓦依達才十三歲。之后那幾年,他隨大流加入了國家軍,卻沒有參加地下活動,更沒有去幾百公里外的華沙參加過起義。因為缺少身份證明,淪陷期間,他不得不每天待在屋里,在三叔的鎖店里幫工,不能出門,連公交車都不敢坐。所有外界的消息都是聽人說的。二戰(zhàn)期間,在叔叔們的保護下,瓦依達錯過了所有的重大事件。也許正因為沒有參加過任何波瀾壯闊的行動,他才有浪漫的虛構(gòu),才會放心大膽地憧憬二戰(zhàn)中那些被絞殺的英雄主義,于是乎,他呈現(xiàn)的抵抗運動是活力滿滿的《一代人》,他重構(gòu)的華沙起義,是宿命論的悲劇的史詩《下水道》。而在參加過起義的安杰依·蒙克眼中,華沙起義則是《英雄》這樣一出諷刺劇。在地下組織里歷練過的電影人,經(jīng)歷同一條船上的過爾虞我詐,沒有黑白分明,也不再提什么光明磊落,英勇與浪漫被污泥黏住,直不起身。與瓦依達不同,他們作品里充斥的是猜忌和懷疑(耶爾齊·卡瓦萊羅維奇的《夜行列車》),或者眾說紛紜的羅生門(蒙克的《鐵軌上的人》)。
    瓦依達的父親死于卡廷慘案。但是,直到1989年,他都不知道父親已經(jīng)死在了那兒了。于是父親的缺失成了懸置在空中的一件事——父親不在了,但是隨時可能回來。一切都在焦慮與等待中間,懸而未決?!?939年9月1日,我的童年斷崖一般結(jié)束了。我開始苦苦等待父親回來,而每一個圣誕節(jié)都在提醒我,又是一年過去了,而他依然缺席?!比颐磕甓荚诘雀赣H回來,1945年戰(zhàn)爭結(jié)束,瓦依達去克拉科夫?qū)W美術(shù),母親依然留在Radom的駐地守著。到1950年的時候,全家人終于明白,他大約是永遠不會回來了。五十年來,家族墓地上一直沒有父親的名字,他肯定假想過,如果寫上父親的名字,父親有一天回來,就會荒謬地發(fā)現(xiàn)自己被剔除出這個世界之外了?!痘覡a與鉆石》講的不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嗎?一個人活著,卻不被這個世界需要了。電影里所有人談論的都是華沙,馬切克、酒吧招待、旅館前臺的老頭,都在談華沙,安杰依在任務結(jié)束后也要“回華沙”??赐觌娪埃藗冎挥浀萌A沙,卻不知道電影中的故事發(fā)生在哪里。華沙是“別處”,而且這個“別處”實際上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像希特勒說的,它已經(jīng)成了“地圖上的一個點”。以前的華沙需要這些人,現(xiàn)在不是了,紅軍進去了。華沙的栗子結(jié)果了,摘的人卻不是他們了。電影最后,老頭讓馬切克給華沙的一條街道捎好,馬切克沒理他:他自己也回不去了。缺失的意象和別處的意象一直蔓延在《灰燼與鉆石》里,它想說的很多,總欲言又止。

    好了,這里就談談《灰燼與鉆石》。
    要說瓦依達最好的作品,見仁見智,有人說是《下水道》,有人說是《一切可售》、《婚禮》,也有說《鐵人》的,他自己最滿意的是這一部,《灰燼與鉆石》。
電影最精彩的一段在37分鐘左右。馬切克和安杰依在酒吧里,忽然之間,方才喧喧嚷嚷的酒吧沒人了,人們都擠到隔壁大廳里去看慶祝戰(zhàn)爭結(jié)束的表演,吧臺前只剩下了他們兩個。大廳敞著門,人們擠在門口,所有人都背對著他們倆。隔壁是亮的,兩人這邊光線昏暗。低胸長裙的女歌手唱起了戰(zhàn)爭歌曲:“你看見山頂?shù)膹U墟了嗎?你的敵人向老鼠一樣躲藏……”諷刺啊,現(xiàn)在要躲藏的卻是當年的國家軍戰(zhàn)士馬切克和安杰依了。
    馬切克點燃吧臺上一杯伏特加,火苗噗地一聲。安杰依不情愿地念出死去的戰(zhàn)友的名字。噗,再點著一杯。噗。再一杯?;鸸鈸u曳,伏特加只有半杯,很快就會滅掉。就像易逝的生命。要點最后兩杯的時候,安杰依把火柴吹滅了,順手碰了下杯:“我們還活著啊?!瘪R切克苦笑。
——還是那些老日子啊,安杰依。那時候在一塊多好。多么好的一群人啊。
——那又怎么樣?他們都死了啊。
——也許是那樣,可是那時候生活卻更好。
——我們都和現(xiàn)在不同。
——更年輕。
——不只是那樣。我們過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也許是吧。
——而且他們也想要我們。
    馬切克和安杰依是前國家軍的士兵。說他們是“前”國家軍,是因為1945年1月,戰(zhàn)爭還沒結(jié)束,國家軍就已經(jīng)被解散了。不是因為它消極怠戰(zhàn),而是國際上的風向變了,波蘭被劃入了戰(zhàn)后蘇聯(lián)的勢力范圍,不容他國掣肘,而這個二戰(zhàn)中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抵抗組織是受倫敦節(jié)制的,故而也不應當存在。國家軍的士兵面前只有三條路:繳械,消失,或者死。
    戰(zhàn)時,國家軍的主要活動,是情報工作、道路破襲和暗殺。瓦依達《一代人》的問題,是幫共產(chǎn)黨構(gòu)筑了“黨領(lǐng)導地下斗爭”的神話,其實國家軍才是抵抗運動的主力。如果倫敦的流亡政府回到波蘭,這些地下國家的戰(zhàn)士肯定會得到榮譽,被當作英雄。而現(xiàn)在,他們被看作不穩(wěn)定的因素,這是歷史給波蘭開的一個辛辣的玩笑。這些習慣于在手中提著一支槍,生活在危險中的孩子,現(xiàn)在被指望盡可能地忘掉過去,丟掉有關(guān)密謀的體驗。有人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裝作自己從來沒有在“地下”活動過。有人則呆在森林里,誰被抓住,就被送進監(jiān)獄。安杰依知道,“這個國家再沒有什么是真的了”。但馬切克太念舊了,他忘不掉。而不去忘掉,就沒有路了。像被流放到飄浮的冰塊上面;不知道這冰塊什么時候便會溶化。
    大廳里的女歌手唱的是卡西諾山戰(zhàn)役。這個戰(zhàn)役本身就是個巨大的諷刺??ㄎ髦Z山并不在波蘭,而是在意大利。在千里之外攻打這座山的波蘭人,是1939年蘇聯(lián)吞并波蘭東部后被抓到蘇聯(lián)去的波蘭戰(zhàn)俘。他們由安德斯將軍率領(lǐng),從蘇聯(lián)逃出生天,軍隊里幾乎所有的士兵都來自波蘭東部,極端仇視蘇聯(lián),他們甘愿受命迂回到歐洲南部作戰(zhàn),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回到波蘭。但諷刺的是,正當他們在意大利賣命的時候,《雅爾塔協(xié)議》公布了,同意以寇松線劃分波蘭東部邊界,這意味著整個波蘭東部又到了蘇聯(lián)的手里。從那一刻起,波蘭人失去了希望:贏了也回不了家,輸了不過一死。卡西諾山戰(zhàn)役是在這種情緒之下打下來的,這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戰(zhàn)爭。很多波蘭人從此留在了意大利,因為已經(jīng)無家可回了。歌詞里唱的“所有卡西諾山上的罌粟,也會因為波蘭人的鮮血而更加鮮艷”,只有波蘭人才能知道其中的苦澀。
    “勝利日”里唱的這首歌,每個字都映照了馬切克彷徨無依的處境。

    瓦依達曾在克拉科夫美術(shù)學院學過三年美術(shù),在他中意的畫作里,有一幅是Jozef Mehoffer的《第一次跌倒》:“《第一次跌倒》讓我印象深刻。耶穌被勒住脖子,像是被吊在繩子上,人群聚在街上,歡聲笑語,從受難者的苦楚中得到樂趣,肉體的痛苦在他們的嘲笑中被放大了?!?br>    他喜歡這種對比的效果。他要在片頭讓馬切克對著耶穌像開槍,讓共產(chǎn)黨書記施祖卡死后撲在馬切克懷里。在舒卡茨倒下的那一刻,黑暗中要綻開煙花,要讓馬切克的血染紅白布,最后還要讓馬切克死在垃圾堆上。他讓整部電影里年紀最輕的馬雷克,盯著面前熾熱發(fā)亮的燈罩,燈罩里撲騰著一只飛蛾。告訴觀眾,這就是波蘭的未來。
《第一次跌倒》


    影片有兩個重要情節(jié)與教堂有關(guān)。一個是開頭馬切克和安杰伊在教堂前埋伏,死者倒下后,我們看到馬切克的槍口正對著教堂里的耶穌像。第二個是在炸毀的教堂里,一個倒掛的耶穌受難像下,馬切克猶豫再三,終于向夏娃吐露了心里話:
    “我想做一些事情,讓我過一種不同的生活?!阒?,直到現(xiàn)在我還沒考慮過很多事情,生活不知不覺就這樣了,簡單說就只是求生存。我只是想要一種平凡的生活,重拾學業(yè),然后從高中畢業(yè),也許可以上技術(shù)學院……”
    應該停下來思考嗎?戈達爾在電影《隨心所欲》里講過一個大仲馬筆下的帕索斯的故事。此人是一個行動者,在他第一次思考時,就送了命——他埋好炸藥,剛要拔腿跑開,突然停住腳步,琢磨起人是如何會行走的:為何要先邁一條腿,再邁另一條腿。這時炸藥爆炸了,他被炸死了。停下來是致命的?!澳惚仨氈滥阒挥幸粋€選擇。在這樣的波蘭,你的過去能帶你去哪兒?”平凡的生活也是奢望。1980年的時候,基耶斯洛夫斯基拍了一個短片,叫《平靜》,講的是一個刑滿釋放的波蘭人,對生活沒有什么過多要求,一步步后退,什么都可以不要,只想平靜地生活。可最后,他連這么一點點都得不到。
    馬切克說話的時候,他是失焦的。攝影機的焦點在倒懸的耶穌像上。馬切克只是模模糊糊地坐在鏡頭角落里,無助,失衡,被忽略。前景是被倒著吊在那兒的信仰,晃晃悠悠,隨時可能掉下來,栽到瓦礫堆里。木頭嘎吱嘎吱,在呻吟。

    從破毀的教堂回來,馬切克吻別愛娃,一匹白馬安然地踱進了鏡頭。聲軌里清脆空曠的馬蹄聲在暗示,這是個超現(xiàn)實的鏡頭。馬切克看到馬,有些驚訝,接著笑了,拿手中的三色堇給馬嗅嗅,意識到什么,轉(zhuǎn)身進了屋子。安杰依和他的刺殺任務在里面等他。馬切克問安杰依:“安杰依,你相信這一切嗎?”安杰依反問:“這重要嗎?”這天是勝利日,好多小孩在賣三色堇——波蘭的國花。安杰依也買了一支,但轉(zhuǎn)手丟盡了垃圾桶。
    據(jù)瓦依達自己的說法,這里的白馬借鑒了約翰·休斯頓的《夜闌人未靜》,那部電影里的馬也出現(xiàn)在影片的末尾,斯特林·海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蹣跚奔向它,趴在它腳下死去。小時候,他曾經(jīng)失掉過他的馬,就像失掉了純真,現(xiàn)在他要找回它。在天主教國家波蘭,白馬還有別的意義?!妒ソ?jīng)·啟示錄》里寫:“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拿著弓,并有冠冕賜給他。他便出來,勝了又要勝?!北容^被大家接受的解釋是,白馬象征清潔、純一、公義并可蒙稱許,象征福音的傳揚。然而,眾所周知的是,白馬是七封印里的第一個活物,接下來的封印依次放出了戰(zhàn)爭、瘟疫與死亡,民不聊生。這是不是在暗指波蘭在戰(zhàn)后壓抑而多舛的命運呢。不管怎么說,拍完《灰燼與鉆石》之后,第二年,瓦依達導演了《洛托納》,影片是一個寓言,主角就是一匹白馬——洛托納。它是格倫瓦德戰(zhàn)役以來波蘭騎士的象征,優(yōu)雅,高貴,代表最后的浪漫主義。電影的最后,白馬被波蘭人自己殺死了。

    瓦依達注重韻律和色彩,他的每一個鏡頭都顯得有些過度,在鏡頭語言里,他用的象征稍嫌多了。像奧遜·威爾斯一樣用深焦鏡頭,他的構(gòu)圖張力嚴重過度,演員的表演也是過度的,因此,齊布爾斯基才能在他的鏡頭下充分爆發(fā)自己的演技。
    齊布爾斯基視力很差,拉到特寫時,眼睛不太聚光,沒有神采。他嘗試靠動作彌補這一缺陷。他是個話劇演員,格但斯克BIM-BOM劇團的頂梁柱。話劇的表演方式被他帶到電影里??鋸垼芽刂?jié)奏和韻律,片中幾個長鏡頭里,他的動作似乎把鏡頭內(nèi)的空氣都扯在一起,讓氛圍懸著,時刻放不下緊張。瓦依達給了他很大的自由,生活里他是什么樣子,在電影中還是什么樣。齊布爾斯基說:“演員有兩種,一種適應角色,一種保持真我。我更喜歡有個人色彩的表演。我知道,這很難,而且危險。”
    那以后,齊布爾斯基又演了《灰燼與鉆石》的續(xù)篇《二十歲之戀》,他同樣的墨鏡扮相也出現(xiàn)在《夜車》、《無辜的驅(qū)魔人》和他自己編劇的《再見,直到明天》里,但他再也沒有超越過這個角色。他與瓦依達交情不淺,兩人是克拉科夫美術(shù)學院的校友,齊布爾斯基的大銀幕處女作《一代人》恰好也是瓦伊達的導演處女作?!兑淮恕防铮緛硗咭吝_給了齊布爾斯基一個很有特點的反面角色,有不少戲份,結(jié)果這些戲都被審查官剪掉了,原因是作為一個國慶十周年獻禮片,“年輕人不應該有反面角色”。于是今天看到的《一代人》里,齊布爾斯基只在影片的開頭露了一面,他要和主角扒上一列德國火車,結(jié)果主角上去了,他沒爬上去。那幾乎是個預言性質(zhì)的情節(jié)。13年后,齊布爾斯基在火車站習慣性地扒火車時,發(fā)生意外,滑到鐵軌下面,不幸身亡。據(jù)說他那時候剛接到百老匯的邀約,請他去美國演《欲望號街車》。英年早逝,竟讓自己的第一部電影一語成讖。巧的是,又過了13年,影壇后輩基耶斯洛夫斯基開始籌備他的《命運之歌》,是一個年輕人趕火車的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提供了三種可能:前兩種是趕上了火車,第三種是沒趕上,影片是開放性的,但結(jié)局似乎并不開放,當時正值波蘭一年多的戒嚴,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悲觀的眼光看來,無論哪一種可能,其結(jié)果都不會有希望。這仿佛呼應了13年前齊布爾斯基的死,即使活下來,又怎樣呢。
齊布爾斯基去世后,瓦依達出人意料地自編自導了一部電影《一切可售》,影片的主題是導演要拍電影,卻找不到自己的演員了。誰都知道,他的演員就是齊布爾斯基。他死了,一切都停止了,但一切又在繼續(xù),冷漠地我行我素。這是瓦依達最個人化的作品,有費里尼《八部半》的風格。執(zhí)導六十多年來,這是第一部他親自擔綱編劇的作品,可見齊布爾斯基對于他有多么重要。直到現(xiàn)在,他自編自導的作品也只有兩部,另一部是《卡廷》,他的父親死在那兒。
1987年,在齊布爾斯基去世二十周年的時候,瓦依達給他畫的畫


    最后來說說這部電影的劇本,它的誕生得像波蘭這個國家的命運一樣曲折,充滿苦笑和諷刺。
影片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是耶日·安得熱耶夫斯基。這個名字中國人可能不熟悉,但如果我說他就是米沃什《被禁錮的頭腦》里的“道德家阿爾法”,那很多人就不陌生了。章節(jié)末尾,米沃什大加撻伐的那部作品,他沒有指出名字,其實,那就是《灰燼與鉆石》。當然,在五十年代初米沃什寫《被禁錮的頭腦》的時候,他只讀過這本書的第一個版本。在當時,不用點出書名,人們也知道這是哪本書,它太出名了。米沃什說,在抵抗時期,耶日稱得上淪陷華沙的地下文壇領(lǐng)袖,“地下活動的資金流入他的手中,他再把它們分給急需的同行?!彼莻惗亓魍稣粗械娜?。他參加過華沙起義,噩夢一般的日子。每天都有朋友被處死,換來的卻仍是無望的等待,西方的軍隊遙遙無期,而蘇聯(lián)已經(jīng)進來了。人們對西方的許諾失望,不知道何去何從。1946年,他著手構(gòu)思自己戰(zhàn)后的第一部小說,他開始左轉(zhuǎn)了,站到了蘇聯(lián)人這邊,他認定,這本書會在新時期確立他的地位,文壇上,他資格最老,坐慣了頭把交椅,便不愿放下架子,尤其怕后輩超過自己。耶日受康拉德風格影響很大,傾向于創(chuàng)造嚴肅的僧侶般性格的人物。戰(zhàn)前他的主人公大多是牧師,這次換了身外套,披上共產(chǎn)主義,重新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這書就是《灰燼與鉆石》。小說的主題與瓦伊達后來的電影大不一樣。主人公不是馬切克,而是老共產(chǎn)黨員施祖卡,這個人沉默,堅如磐石,道德操守稀有得像月球上的宇航員,以個人的受難成全對善的向往。而馬切克只是個道德墮落的年輕人,漫無目標,不是自己死,就是殺死別人。果然,這本書讓耶日在新政權(quán)下名利雙收。他并非迫于壓力才這樣寫,此時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遠沒有蔓延到波蘭,在文壇上許多人看來,這樣與魔鬼交易,無異于自廢武功。
    1950年,藝術(shù)界的政治高壓日甚一日,這個當口,耶日在作家中率先加入了統(tǒng)一工人黨,自我批評,宣布與過去劃清界限。1954年,他著手修改自己最富盛名的作品《灰燼與鉆石》,讓它更政治正確。這本書的第二個版本里,加入了不少社會主義的“新話”,更符合當時的階級斗爭而非黨派斗爭的政治主題,因為波蘭這時候早就沒有黨派了。
    事情還沒有完。1957年,在主編的雜志《歐羅巴》被勒令??螅諔嵍顺隽私y(tǒng)一工人黨。有趣的是,這時正值哥穆爾卡上臺不久,波蘭文化解凍。無論如何,從那以后,耶日換了一個人,完全站在統(tǒng)一工人黨的反面,成為政府激烈的批評者。很快,他開始與瓦依達合作,改編《灰燼與鉆石》。于是出現(xiàn)了第三個版本,就是電影里這個版本。毫無疑問,這是三個版本中最好的一個,耶日已經(jīng)退了黨,沒有那么多顧忌,政治氣候也緩和了,這幾年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波蘭最寬松的五年。這個版本里,中心人物不再是穩(wěn)重的老共產(chǎn)黨員,而是躁動的、無所適從的前國家軍士兵,原先不太起眼的馬切克成了主角。原著中幾天跨度的情節(jié),被壓縮到一天,劇情滿得要溢出來。意識形態(tài)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生活,是一個人有沒有機會在波蘭選擇安穩(wěn)正常的生活。

    后來,耶日·安得熱耶夫斯基又同瓦依達合作過幾次。他們第二次合作是1960年的《無辜的驅(qū)魔人》,講嬰兒潮一代的摩登少年的事。電影剛剛上映,黨就通過了一項秘密法案,嚴厲批評了過去五年從《下水道》至今的波蘭電影,點名指責瓦依達和蒙克等人“太過失敗主義”,沒有一點愛國心,配不上這個魁偉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法案給波蘭電影學派判了死刑。不久,蒙克英年早逝。接下的來整個六十年代一片蕭索,除了波蘭斯基和斯科利莫夫斯基等少數(shù)幾人,波蘭電影沉迷在自我滿足和民粹主義的色調(diào)里。
     一個時代一去不復返。

    “火焰,你不知道到底火焰 / 帶來的是自由還是死亡 / 耗盡你所有最珍貴的東西 / 只殘留下了灰燼與喧囂。”

本文發(fā)表于《虹膜》2016年10月下,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3 ) FIFF24丨DAY4《灰燼與鉆石》:到底誰才是背叛者,誰又會做誰的掘墓人

第24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第4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碇鞲傎悊卧摹痘覡a與鉆石》,下面請看場刊影評人們毀譽參半的評價了!

@Rightchi

有點受不了中間那段念詩。

@小植野

喜歡煙花綻放的那場戲,電影用個體的命運呼應整個國家的去路,然而在時代下個人的消亡對于歷史的進程產(chǎn)生不了多大影響。另外演員水平是有點參差不齊的。

@臟臟豆

1.煙花與水中倒影的尸體2.倒置的耶穌3.窗戶打開猛然的一道光,與灰塵中的「鉆石」4.A大調(diào)5.床單綻放血花,在垃圾堆中呻吟但是幸福的男人。

@米米

“火焰,你不知道到底火焰 ,帶來的是自由還是死亡 。耗盡你所有最珍貴的東西 ,只殘留下了灰燼與喧囂。”

@donnie

反英雄主義中的絕美。暗殺的那一刻,煙花升起。倒吊人之下,遭遇死于自己槍口的亡靈。深深吻別,在她逃離之前,而后白馬入境。

@Joyside

或許教科書中對瓦伊達的作品評價有失公允,但有幾分卻是一針見血:對于社會制度的批判,一種對于蘇聯(lián)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詰問與反叛,那些意味深長的構(gòu)圖:倒掛耶穌等皆是宏大磨難與詩歌的隱喻,歷史的塵污使旁觀者只能欣賞美妙,卻無法親身了解切膚之痛,只能囿于史書上的注解。

@小寧波

腳下是鋪滿灰燼的狼藉大地,覆蓋了刻滿文字的石碑,任人撩撥也難現(xiàn)真跡,意喻面如死灰的人類文明史。抬頭便是布滿星辰的蒼穹,散發(fā)如鉆石般耀眼的光芒。倒掛的基督像既是顛倒世界的外化,又被寄寓翻天覆地的火種。瓦伊達用鏡頭靜靜凝視著每一樽死亡,漸漸拉遠,直至與波蘭大地血肉交融。

@消亡之人

灰燼這一意象用得太好了。你看到一次又一次無謂的死亡和隨之而來的燃燒,是吧臺上敬給死者的酒,是教堂里祭奠死者的燭,是不知在慶祝什么的散落的煙花,可是死去的人們甚而沒能有過這一剎光華。 說什么鉆石。鉆石不也是可燃的嗎?如果生在熊熊烈火叢中,又有誰能避免化為灰燼呢?片尾日光照耀在女主角身上,都說她是鉆石,可她不也轉(zhuǎn)眼就被拉進那篇廢墟與點火之人共舞嗎? 在宴會之中揮灑滅火器,轉(zhuǎn)眼跌跌撞撞地踏進大雨中,也有過一瞬以為至少有一個人把他身上的火熄滅了。 可是沒有。 都是要化灰的。 “我或許可以改變這一切”。這樣的想法似乎就是人們自燃的起因。

@熱情華夫餅

意向用得既精確又生動,教堂里倒掛的圣像,白色床單圍成的血腥迷宮。一場革命過后,有人自封為點火者,坐享勝利果實夜夜笙歌,有人注定成為灰燼窮途陌路,到底誰才是背叛者,誰又會做誰的掘墓人。順便一提,總感覺婁燁拍蘭心可能參考過此片。

#FIFF24#第4日的場刊將于稍后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希望者 得永生

          
    猶如火花
  從你身體里崩發(fā)出來
  四散紛飛之時
  你也身不由己的燃燒
  本想尋覓自由之身
  卻命定一切擁有變成失去
  只剩暴雨和灰燼
  然后永墜深淵
  昏迷不醒
  永遠勝利的時刻
  在灰燼底部的深處
  閃爍著光芒
  那是殘留下來的鉆石
    -----波蘭詩人 齊普利安.諾爾維特(Cyprian Norwid)

 5 ) 身不由己

戰(zhàn)爭三部曲最后一部,故事放在了德國戰(zhàn)敗的當天至第二天早上。作為反共一方的右派勢力,市長斯維茨基指派了兩名手下暗殺剛從蘇聯(lián)回國的新任工人黨地區(qū)書記斯祝卡。而這兩名殺手一個是終日帶著墨鏡的看起來吊兒郎當悠哉悠哉的馬奇克,一個是他的好友兼搭檔安杰依。結(jié)果他們在執(zhí)行任務時卻出了岔子,馬奇克認錯人誤殺了兩個無辜工人......其中一個工人死前掙扎著推開了一幢房子的門,房里有一尊圣母瑪利亞的雕像,圣母瑪利亞在戰(zhàn)爭終結(jié)的當天目睹了另一個戰(zhàn)爭的開始……

隨后他們來到了為慶祝德國戰(zhàn)敗和斯維茨基升職部長的宴會地點。馬奇克在酒店大堂看見了前來入住的斯???。馬奇克絞盡腦汁的說服酒店老板給了自己一個房間,這樣他可以隨時暗殺斯??ā6棺?▌t前往妻姐家詢問自己兒子的下落,他的妻子多年前去世了,而一直身在蘇聯(lián)的他無法回到波蘭,所以兒子由亡妻的姐姐養(yǎng)育。但妻姐是反共的右派,他的兒子也被培養(yǎng)成了反共擁護者,最后他的兒子被捕了........更諷刺的是,妻姐的丈夫正是下令暗殺他的斯維茨基……當他與妻姐說話時,斯維茨基正和手下安杰依躲在廁所里.......無孔不入的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扭曲著人性。

另一邊,馬奇克在房間里看見了對面屋里一個女人向身邊的男人哭訴自己的未婚夫被錯殺,顯然,女人的未婚夫就是被馬奇克殺死的兩個無辜工人之一……這樣的誤殺在馬奇克心里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即便他依舊顯得吊兒郎當.......隨后他與吧臺女服務生互生情愫。影片花了大量時間與段落在馬奇克與吧臺女人間的談情說愛和宴會上各路政客,上流社會人士醉酒狂歡間來回切換。馬奇克遇見了愛情,他在房間里一邊與女人說話一邊偷偷撿起掉落在地的子彈,這個鏡頭鮮明的將他的理想與現(xiàn)實割裂開展示給觀眾。他想要過正常的,平靜的生活,但他又無法跳脫出殺手的身份,他向安杰依表達了自己渴望離開組織,停止暗殺的愿望,但安杰依此時卻從朋友的身份立刻切換成了上級身份,明確告訴他不可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們約定好了暗殺成功后的見面地點。

他和女人散步在街頭,隨后來到一所教堂,教堂里倒掛著的耶穌圣像異常醒目。馬奇克在教堂里看見了被自己誤殺的兩個工人的尸體躺在棺材里,這再一次刺激著他的內(nèi)心。該來的總會來,他必須要執(zhí)行任務了。他尾隨著出門散步的斯??ǎS后他快步走到斯??ㄉ砬?,轉(zhuǎn)身槍殺了斯???,斯??ūе谒麘牙锼廊ィ藭r,慶祝戰(zhàn)爭中了的煙火在夜空中綻放……可當他第二天前去見面地點時,卻看見安杰依出賣了自己的同伴,他驚慌離開時撞到了士兵,士兵開槍打中了倉皇而逃的馬奇克。中槍的他踉蹌著奔跑,躲藏在一片晾曬的白色被單之中(想起了《哭泣的草原》里被打死的藝人)最后馬奇克倒地死去。

他遇見的愛情如鉆石般寶貴,卻只能擁有一夜,在他死去的同時他心愛的女人面無表情的跟隨著一群狂歡者舞蹈,鉆石化為灰燼。這是他的宿命,這是政治活動的產(chǎn)物,他想要離開,他說帶著墨鏡是因為戰(zhàn)爭時期總是躲在下水道里,習慣了黑暗(與戰(zhàn)爭三部曲之二《下水道》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但他無法逃脫束縛,就跟每一個身在其中的老百姓一樣,忍受,接受,認命,一場戰(zhàn)爭的結(jié)束是另一場戰(zhàn)爭的開始,夜空中的煙火只是短暫的中場休息。

 6 ) QUOTES

Krystyna: Look. An old crypt. An inscription. "So often are you as a blazing torch with flames of burning hemp falling about you flaming, you know not if the flames bring freedom or death, consuming all that you most cherish. Will only ashes remain, and chaos whirling into the void." The letters are blurred. I can't read it.

Maciek Chelmicki: It's by Norwid. "Or will the ashes hold the glory of a starlike diamond, the Morning Star of everlasting triumph."

Krystyna: That's beautiful. "Or will the ashes hold the glory of a starlike diamond..." And what are we?

Maciek Chelmicki: You - are definitely a diamond.

 短評

4星半,前半部分《游戲規(guī)則》后半部分新浪潮,波蘭戰(zhàn)后的一片傾頹廢墟,倒掛的耶穌基督。鉆石化為灰燼,糟粕被當成了鉆石。蘇維埃政權(quán)的隨之入侵。依然是瓦伊達一貫的主題:被體制異化者的覺醒與毀滅。無論是深焦攝影還是場面調(diào)度可見:瓦伊達擅長從美國電影中進行借鑒,但他并不是一個“作者”

9分鐘前
  • 墓島GRAVELAND
  • 推薦

波蘭JAMES DEAN?我暈!

10分鐘前
  • ?17950
  • 還行

瓦伊達比基耶有胸懷,齊布爾斯基像羅大佑,煙花下的一槍是影史的偉大瞬間。晨光里的一支舞,對華沙與那些死去年輕人的追思,所有人都活在歷史的創(chuàng)口中,太傷感了。

12分鐘前
  • bloom
  • 力薦

第一部瓦伊達。伏特加杯中火焰,倒懸的耶穌前景,吻別后的白馬,槍響倒地升起的煙花。

17分鐘前
  • 應許
  • 力薦

馬契克這個角色太有力了,外貌特征和性格互為表里。還不時地表現(xiàn)出17歲應有的幼稚和沖動,實際上完成了斯祖卡兒子的角色

19分鐘前
  • Lies and lies
  • 推薦

敘事節(jié)奏小問題在群像人物關(guān)系和攝影情境出色表達下漸漸被忽視掉,整部片如同不斷收緊的漁網(wǎng)將所有人物對社會變革的恐慌情緒細致地表現(xiàn)出來。個人對國家命運的對立面貫穿其中,個人理想在人心謊言面前消逝如灰燼,閃耀出鉆石光芒的假象,愛情也好,親情也罷,最終在權(quán)力欲望的爭斗中普通個體無力反抗。

23分鐘前
  • 藍筆風
  • 力薦

用一個人的命運來反襯國家,和后來的同流者很像,演過手稿和一代人英年早逝的齊布爾斯基把那種愛情政治矛盾又復雜的心境用戴墨鏡串起了戰(zhàn)爭三部曲,開頭結(jié)尾死亡的荒謬誤殺與被殺在垃圾場廢墟終結(jié)。神來之筆的驚喜鏡頭也很多,點題詩雨中白馬倒掛耶穌酒杯火焰,刺殺后勝利的煙花。資料館瓦伊達回顧展。

27分鐘前
  • seabisuit
  • 力薦

8/10。瓦伊達也曾是非共產(chǎn)黨的地下組織成員,對這個公然反共的主角以魅力難忘的人格塑造暖味肯定了非共產(chǎn)領(lǐng)導的抵抗運動。巴洛克式廢墟場景猶如戰(zhàn)后波蘭人灰燼燒傷的精神迷茫。對暴力和死亡瘋狂又華麗的渲染:倒在教堂門口的著火遇害者,點燃酒杯追憶逝去戰(zhàn)友,倒掛耶穌像,與煙火形成巨大的悲劇力量。

30分鐘前
  • 火娃
  • 推薦

瓦伊達"戰(zhàn)爭三部曲"終章。1.戰(zhàn)后的波蘭,自相殘殺又起,依然充滿無盡苦難與迷茫的前途。2.英年早逝的齊布爾斯基獲"東方詹姆斯迪恩"美譽,蹣跚穿過原野的死亡之舞呵!3.廢墟中倒懸的耶穌,想及[地下]。4.吧臺上的杯中火焰,燭照出糾結(jié)的內(nèi)心。5.伴著喜慶的煙花,斯楚卡猝然倒向刺殺者懷中。(8.5/10)

35分鐘前
  • 冰紅深藍
  • 推薦

瓦伊達第一次轉(zhuǎn)型作品,從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轉(zhuǎn)向美國黑色電影與黑幫片;旨在“表達強烈的情感”。劇作集中在24小時中各方政治勢力的暗戰(zhàn)。問題在于理念先行,又過分強調(diào)其中概念化的題旨,前半部很不錯的驚悚片氣氛在后半部散了架。機位較低,畫面結(jié)構(gòu)比較精細。倒掛的耶穌像、白馬、歐洲勝利日的煙花

38分鐘前
  • 胤祥
  • 還行

戰(zhàn)爭剛結(jié)束,斗爭才剛開始。任何時候自由和愛情都是奢侈品。另,攝影的確很棒。

43分鐘前
  • 天地心任徜徉@做無知的有識之士
  • 力薦

印象最深是豐富的影像層次。酒館中的暗殺計劃,宴會上的滅火器混亂,死在兇手懷里,背后是慶祝波蘭解放的煙花綻放。瘋瘋癲癲的小人物,戴墨鏡因過去常在下水道,下水道里倒懸的耶穌,內(nèi)心斗爭時身后的白馬,紛飛白床單上的滲血,掙扎著在烏鴉盤旋的無邊垃圾場上死去。這個時代無對錯,灰燼之下有鉆石。

47分鐘前
  • 一只麥麥
  • 力薦

猶如火花 從你身體里崩發(fā)出來 四散紛飛之時 你也身不由己的燃燒 本想尋覓自由之身 卻命定一切擁有變成失去 只剩暴雨和灰燼 然后永墜深淵 昏迷不醒 永遠勝利的時刻 在灰燼底部的深處  閃爍著光芒 那是殘留下來的鉆石

48分鐘前
  • 般若死火
  • 推薦

稍顯做作,疲乏說教。相比皺著眉頭的瓦依達,更喜歡靈機一動的扎努西。

52分鐘前
  • shininglove
  • 還行

9.2/10。①反抗組織刺客馬契克和一同伴刺殺工人黨新的地區(qū)書記斯祖卡的多線交叉兇殺案,主要聚焦于刺客、書記、民主人士、百姓等同在賓館的24小時內(nèi)的各種暗流洶涌和最終爆發(fā)。②二戰(zhàn)結(jié)束卻又被蘇聯(lián)掌控,波蘭不知去向何方,因此情節(jié)上彌漫著對這種同胞自相殘殺感到迷茫的氛圍,不管是文本上近乎俄狄浦斯的兇殺(如:斯祖卡逃走的兒子是反抗組織成員,和馬契克年齡相近;馬契克和斯祖卡皆品德良好;被兇殺后斯祖卡抱著馬契克)還是影像上破敗的廢墟置景和倒掛的耶穌皆是這種氛圍的渲染與體現(xiàn)。③灰燼是糟糕的大環(huán)境,鉆石是大環(huán)境中閃耀的愛情與人性。④暗殺斯祖卡那段前景兇殺后景放煙花的景深鏡頭甚妙,反襯出了迷茫。⑤高水平的典型黑色電影式低調(diào)打光和暗調(diào)攝影。⑥作為傳統(tǒng)情節(jié)劇,敘事節(jié)奏較平淡;大量使用景深鏡頭和仰角作用不大。

53分鐘前
  • 持人的攝影機
  • 推薦

三部曲落了一部沒有看,不過按照這個時間順序講下來,第三部《灰燼與鉆石》這種對戰(zhàn)事整體的反思、迎接未知黎明前的彷徨,真是收尾收得太棒了。一部電影有個美得沁人心脾的姑娘是有多重要呢,她就等于最后照進屋子里的那束光

56分鐘前
  • 米粒
  • 力薦

#重看#4.5;不惟三部曲里藝術(shù)成就最高,且與前作呼應;“戰(zhàn)勝”后才出狼窩又入虎穴,國破山河恨別驚心,灰燼廢墟之上如晨星閃爍的鉆石清輝,寄寓微茫希望的愛情之光(姑娘開了美如畫的窗,天光直貫天頂澄明);突現(xiàn)的白馬,璀璨的煙火,群鳥的悲鳴,踉蹌如《筋疲力盡》的結(jié)尾。

59分鐘前
  • 歡樂分裂
  • 推薦

這種泛著強烈虛無主義色彩的作品真是心頭大好。能讀到瓦伊達對波蘭現(xiàn)狀的失望與前途的悲觀。舊時代精英們在破落宅邸里舞蹈,想著如何與共產(chǎn)主義者速求共眠求得半點殘羹冷炙,只留下剛剛走出廢墟老城下水道的底層年輕人在和平年代流盡鮮血。影片并不因為解凍的大背景以及延續(xù)了前兩部抵抗組織的視角而有所偏倚,本質(zhì)來說,殺手與刺殺對象都是為了波蘭民族的自由,只不過選擇了不同的道路,而這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卻導致了故事中的人們被命運開了一個巨大的黑色玩笑。年輕人只是想擁有愛情,卻不幸淪為兩個陣營暗戰(zhàn)的犧牲品,他的犧牲,他的殺戮,最后都成為了毫無意義的舉動?;鹧鎸⑷藗円蜃杂苫蛩劳觯珶o論何方,灰燼永遠只是被人遺忘的灰燼,而非奪目的鉆石。

1小時前
  • deus
  • 力薦

看了一半,非常佩服瓦氏走鋼絲、把握尺度的精準。想起一個笑話: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一個波蘭農(nóng)村老太看到街上貼著的照片,就說像自己的外甥。別人訓斥她:瞎說什么,這是斯大林同志!老太:他是干什么的?答:他趕跑了納粹。老太急切地問:他能不能把俄國人也趕跑啊?

1小時前
  • 聽候清退舊精魂
  • 推薦

東歐電影無機力量的又一例,光之陰影直接切割建築也切割人物關(guān)係?!笡]有人在等你,你為何還要留在這?」「我也不知道?!?/p>

1小時前
  • 焚紙樓
  • 還行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