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人妻视频免费人人|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日韩片无码中文字幕

<strong id="g78f3"><menu id="g78f3"><strike id="g78f3"></strike></menu></strong>

一次別離

劇情片其它2011

主演:佩曼·莫阿迪  蕾拉·哈塔米  薩瑞·巴亞特  沙哈布·侯賽尼  薩日娜·法哈蒂  梅里拉·扎雷伊  阿里-阿薩哈·薩哈巴齊  巴巴克·卡里米  吉米婭·侯賽伊妮  希爾·亞齊丹巴克什  薩哈巴努·佐哈多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劇照

一次別離 劇照 NO.1一次別離 劇照 NO.2一次別離 劇照 NO.3一次別離 劇照 NO.4一次別離 劇照 NO.5一次別離 劇照 NO.6一次別離 劇照 NO.13一次別離 劇照 NO.14一次別離 劇照 NO.15一次別離 劇照 NO.16一次別離 劇照 NO.17一次別離 劇照 NO.18一次別離 劇照 NO.19一次別離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4-11 16:55

詳細劇情

  納德(佩曼?莫阿迪 Peyman Moadi 飾)與西敏(蕾拉?哈塔米 Leila Hatami 飾)是一對夫妻,他們的女兒叫特梅(薩日娜?法哈蒂 Sarina Farhadi 飾)。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國外,但是納德堅決反對,原因是納德的父親患有老年癡呆癥需要照顧。兩人為此對薄公堂,準備離婚,但是法院駁回了她的請求。西敏賭氣回了娘家。西敏走后,納德分身乏術(shù),聘請了一位護工瑞茨(薩瑞?巴亞特 Sareh Bayat 飾)照顧父親。但是,父親如廁問題始終困擾瑞茨,依《古蘭經(jīng)》教義,她感到禁忌重重。瑞茨的女兒陪伴在她左右,也令她分神。幾個回合下來,納德某次回家發(fā)現(xiàn),父親被綁在床上,出離憤怒的他推倒了瑞茨。沒想到懷孕的瑞茨竟然流產(chǎn),瑞茨丈夫怒不可遏將納德告上了法庭,他們各執(zhí)一詞,然而真相卻出人意料……  本片在61屆柏林電影節(jié)獲金熊獎、最佳女演員和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長篇影評

 1 ) 從【納德與西敏】到伊朗電影印象

去年的《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后文簡稱:《一次別離》)從柏林電影節(jié)奪得金熊獎之后,幾乎一路橫掃美國各個影評人協(xié)會的年度最佳外語片,最終也包攬了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殊榮。送上一句實至名歸有著馬后炮的諂媚,對于伊朗這個神秘的國度,《一次別離》里的世界應該最貼近伊朗人民的生活現(xiàn)狀。

導演阿斯加?法哈蒂的這部電影對整個伊朗社會進行了一次白描,通過一對夫妻的離婚間接反映了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道德與法律、誠實與謊言、婚姻與愛情、父母與子女、移民與留守等眾多問題的離別。影片有著伊朗電影一貫的優(yōu)秀特點,紀錄片式的攝影手法,用長鏡頭和非職業(yè)演員的表演最大化的還原生活的真實面貌。

因為森嚴的宗教信仰,伊朗電影和周邊幾個國家大相徑庭,比如土耳其電影的完全的歐化,俄羅斯電影的通俗和故事性,伊朗電影則受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影響巨大,風格寫實,鏡頭語言樸素,追求純凈的影像風格和簡單明快的敘事。電影主題往往是對本土現(xiàn)實、本土文化和本土體驗的殷切關(guān)懷,導演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講究來源于個人的生活體驗、價值觀和世界觀,藝術(shù)之根植于伊朗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之中。因為伊朗素有“詩人之邦”的稱號,詩意也從很多導演的骨子里滲透到作品的每一幀畫面里,也成了影迷對伊朗電影印象的一部分。

《一次別離》這樣的道德故事有著強烈的伊朗民族特色,只會發(fā)生在還有道德和信仰的國家。電影扎根現(xiàn)實,圍繞著一起民事訴訟的官司剖析了人性、道德、宗教和社會階層之間的深刻命題。下面的文章將以電影中幾句讓人印象深刻的對白淺析一下這部電影。

“我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

電影的開頭西敏向法官陳述要帶女兒出國的理由時說:“我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法官問:“怎樣的環(huán)境”?西敏沒有回答。

其實伊朗是個很現(xiàn)代化的國家,只是伊斯蘭宗教思想和政府對文藝產(chǎn)業(yè)的監(jiān)控很嚴格,女人雖然都要蒙上那層黑紗,但她們卻可以有獨立的思想和發(fā)聲的機會,甚至有讓很多男人都會羨慕的工作。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在政府的條條框框之下,自由是有的,只是沒有絕對的民主和自由,這一點相信中國的影迷很好理解。

“伊朗社會并沒有西方化,我認為它只是現(xiàn)代化了,人們在他們自己的文化基礎上現(xiàn)代化了,伊朗人民的真實面貌就是這樣的,更確切地說是伊朗的中產(chǎn)階層。這是在西方的影響下出現(xiàn)的?!狈ü偃缡墙忉?。

影片中納德和西敏一家就是思想西化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妻子想要移民出國,而丈夫拒絕離開的理由是要照顧患上老年癡呆癥的父親。西敏質(zhì)問納德,“他還認識你這個兒子嗎?”納德說,“他不必認識我,只要我知道他是我的父親就可以了。”這個病重的老父親形象就像一個詩意的隱喻,象征伊朗社會的過去,那些政府的條條框框在一些思想西化的中產(chǎn)階級眼里已經(jīng)病入膏肓,他們開始選擇逃離。而納德的思想?yún)s和西敏不同,還對自己的國家和老父親抱有一定的期待,父輩的遺留苦難他們這一代甘愿去背負。

對于“這樣的環(huán)境”未來會如何就像電影的開放式結(jié)局一樣,沒有答案。如果父親一輩象征著這個國家的歷史,而孩子這一輩就象征這個國家的未來,女兒特梅最后會選擇跟母親一起出國徹底被西化,還是像父親一樣留著自己的國家對未來充滿期待?這倒真是個棘手的問題。孩子的未來正如這個國家的明天,究竟該何去何從,需要時間說話。


“在薩珊王朝時期,人們被劃分為兩個階層:上層特權(quán)階層和平民百姓?!?br>
電影中外婆和特梅在法庭外復習歷史知識時說過,“在薩珊王朝時期,人們分為兩個階層,上層特權(quán)階層和平民百姓”,外婆特意強調(diào)了“平民百姓”。在伊朗,社會等級是一直存在的,正如片中的這兩個家庭,代表資產(chǎn)階級的納德與西敏一家,代表普通百姓的女傭瑞茲一家。在法庭的戲份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到有錢人掌握著話語權(quán)和法官的好感,法官在發(fā)言權(quán)上偏袒資產(chǎn)階級,就連被請去作證的女教師都幫著納德一家,即使她是在說謊。

電影中諷刺是,越是受過教育的人越容易說謊,反而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社會底層老百姓更加真誠,而法庭顯然更相信受過教育的人的素質(zhì)。道德和法律,誠實與謊言猶如風中飛絮般搖擺,這也是這部事故性影片的重點,究竟是誰在說謊?真相到底是什么?

影片在這方面的劇情編排讓人驚艷,一場官司被編劇處理成了猶如推理嫌疑片,撲朔迷離的線索逐漸推進劇情,各執(zhí)一詞的據(jù)理力爭,簡直上演了一場《羅生門》。人性的自私,信仰的掙扎,親情的博弈,現(xiàn)實的貧苦,無論真相如何,雙方都有各自的難處。納德說自己不能坐牢,因為無法拋下年老的父親。瑞茲的謊言最初源于對丈夫的恐懼,后來庭外和解的金錢索賠除了正義感使然,現(xiàn)實的貧窮顯然也是其中因素。最后劇設聰明的用宗教信仰驅(qū)散了謊言,女傭瑞茲道出了事實的真相,而思想西化的納德家的小女兒特梅年紀輕輕卻最后在法官面前說謊為父親辯護,這也算是教育悲哀。但是平民百姓的善良和誠實卻是出于對信仰的恐懼,或者說虔誠。絕對的信仰往往等同于絕對的恐懼,這也是沒有接受過教育的結(jié)果,辯證起來這本身也是互為矛盾。


“我沒有偷錢?!?br>
這場官司的導火線就是納德懷疑女傭瑞茲偷竊,而偷竊的對于虔誠的伊斯蘭教信徒是一種罪名。瑞茲堅決說自己沒有偷錢,但納德抽屜里的零錢確實丟了,錢呢?對于錢的去向一直是個很有爭議的地方,但電影中這類敘事的留白顯然很有意思,而且拿錢的絕對不是瑞茲!

對于錢的去向大致有兩個推測:一種推測認為錢是西敏拿的,最后給了鋼琴搬運工;另一種推測認為錢是老年癡呆癥的父親拿的,因為老父親曾跑到樓下買報紙。

對西敏拿錢說,影片中確實有蛛絲馬跡可循,西敏答應給鋼琴搬運工加錢之后回到房間,她在拿錢之前至少翻到了第二個抽屜才找一沓零錢,她數(shù)錢的時候女兒來到房間門口,她還飛快的瞄了一眼。西敏似乎是做賊心虛,而女兒卻變得小心翼翼起來,探頭朝房間張望,不敢直視。西敏顯然比納德有錢,她可能只是沒有零錢給搬運工,在分居的當口又不好意思向納德開口借錢,于是她就拿錢了。后來納德第二次推保姆瑞茲出門的時候,女兒特梅明顯有片段的欲言又止。她可能是為了保護母親,就像她會在法庭為父親撒謊證明父親不知道女傭懷孕一樣,出于愛。

對老父親拿錢說,影片中的某些瞬間似乎也可以說得過去。癡呆的老父親下樓買過報紙,這也直接導致了女傭被汽車撞擊并流產(chǎn)。在納德和女傭爭吵的時候,在納德的一個主觀鏡頭里,我們看到老父親突然很反常的看著這場爭吵,隨后他將自己反鎖并癱倒在房間里,自此之后他連之前基本的對話都不能說了。即使之前還能下樓賣報紙的老父親拿了錢,之后他也徹底開不了口承認自己拿過錢了。

其實錢是誰拿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瑞茲確實沒有偷錢,但就是因為這個偷竊的罪名引發(fā)了一場官司。法庭上納德再三強調(diào)丟錢的事實,錢也成了事件的因果——因錢而起,以錢消災。電影探討的其實不僅僅是不同社會階級間人們的隔閡和難以交流,在兩個家庭內(nèi)部都有同樣難以溝通的矛盾。如果西敏拿了錢,她最終沒有說出來,她和納德之間也存在著溝通問題,兩個人離婚問題和伊朗獨立女性最看重的尊嚴;而女傭瑞茲不敢說出流產(chǎn)的真相,可以猜想其丈夫日常的野蠻甚至暴力,這可是同一階級之間的問題。



對于伊朗電影史的系統(tǒng)研究其實資料并不豐富,網(wǎng)絡上隨手可以搜索到的結(jié)果大都比較雷同,都是關(guān)于伊朗電影誕生到1997年之間的資料和各種數(shù)據(jù)。一些關(guān)于討論伊朗電影的文章,內(nèi)容也都是大段大段的雷同,比如關(guān)于伊朗電影的兩次“新浪潮”運動;關(guān)于伊朗比較出名的三代導演;關(guān)于伊朗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再贅述這些對于很多喜歡伊朗電影的人大有“復制—粘貼”般不思進取的嫌疑。但對于1997年之后的伊朗電影,目前資料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提到伊朗電影都會想到《小鞋子》或者著名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也正是這伊朗電影人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的屢屢獲獎讓全世界的影迷認識了伊朗電影。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之后,政府高喊“高揚伊斯蘭教義,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許多導演被冠以“腐蝕公眾”的罪名而被清洗,有的甚至被判刑,它的影響其實也有好的一面。它讓革命前那些用裸體、暴力、低級下流、大腕歌星等快餐式粗俗化的作品徹底淘汰了,因此,電影音樂、美麗的外景、精美的化妝、特技鏡頭及特殊色調(diào)和表現(xiàn)手段則受到重視。這些可視為革命后電影技術(shù)改善的因素。與此同時,在80年代的電影中宣傳道德價值是比較明顯的,但在以后的幾年這種品位逐漸失去顏色:在80年代初的電影中“內(nèi)容”高于“形式”,但后來“形式”占了上風。關(guān)于它壞的一面更好理解,除了限制了電影人的創(chuàng)作自由之外,政府也徹底掌控了伊朗的電影行業(yè)。導致1979年后的伊朗電影主要有三種形式:流行的毫無藝術(shù)價值的“垃圾電影”,官方推崇的為宗教及政治服務的宣傳片, 國際上受到認可的蘊涵人生哲理的兒童片,這也是伊朗的兒童片國際上比較有名的原因。

1997年之后霍梅尼以后的伊朗領(lǐng)導人不再采取強烈的政治措施來阻撓伊朗電影的發(fā)展,特別是1997年穆罕默德?卡拉米當選為伊朗新總統(tǒng)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扶持伊朗電影的發(fā)展,重新制定電影工業(yè)規(guī)則,改進發(fā)展電影文化功能,并明確將電影定義為伊朗的娛樂產(chǎn)業(yè)等。但嚴厲的電影審查制度依舊讓伊朗電影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像去年柏林電影上不能出任評委的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你可以試想一下,如今的伊朗電影里夫妻離婚還是敏感話題,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一種文化的后退。

盡管像有馬基德?馬基迪的《小鞋子》在全世界享有贊譽,用一種極簡主義的敘事風格,靠孩子天真的童年打動全世界,但溫情感人的背后,貧窮暴露了這片土地上的事實。也有賈法爾?帕納西這種敢于說真話,屢屢打破伊朗題材禁忌的電影人,靠阿巴斯式的《白氣球》(1995年),兒童電影《誰能帶我回家》(1997年),表現(xiàn)女性生活困境的《生命的圓圈》(2000年)享譽世界。他們也是伊朗第二代導演的代表,不同于第一代阿巴斯和默森?馬克馬巴夫等老牌導演的極端生活化和高度個人化,第二代電影人作品的故事性和娛樂片式的剪輯方式更容易被普通影迷接受,不至于昏昏欲睡。對伊朗的第三代電影人,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背馬鞍的男孩》《黑板》的女導演薩米拉?馬克馬哈夫,她是穆森?馬克馬哈夫的女兒,也是伊朗比較杰出的女性導演之一。她的幾部作品大都也繼承了父親的特點,干凈, 令人感動,并且更有力量,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都獲得了成功。

《一次別離》的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出生于1972年,作為伊朗的第三代電影人,1986年便參加了伊斯法罕青年電影協(xié)會,開始用8毫米和16毫米膠片拍攝短片,后取得伊朗塔比阿特莫達勒斯大學和德黑蘭大學戲劇藝術(shù)和舞臺指導專業(yè)的雙學士。無論是從現(xiàn)實隱喻還是詩意哲思,從劇情編排還是鏡頭語言,從傳統(tǒng)的美學觀念還是作者化的個人見解,《一次別離》都非常完美。

嚴格的電檢制度對伊朗電影的題材限制影響很大,但很多導演卻反對夸大(甚至否認)電影檢查制度對他們的影響,但這一制度最明顯的對于題材的限制卻是眾所周知的。在這方面,中國的電影人應該也深有體會,盡管中國導演要相對來說幸福的多。但在思想西化的伊朗電影人眼里,最致命的還有伊朗的伊斯蘭教信仰,甚至會在《被投石處死的索拉雅?M》《榮譽謀殺》(Land Gold Women)等電影里被徹底妖魔化,成了伊朗電影印象的另一個極端。其實榮譽謀殺這項罪名不單單只發(fā)生在伊朗,土耳其、約旦、意大利,甚至舊社會的中國也有類似的洗門風之類謀殺行為,只是伊斯蘭教教條森嚴的伊朗被電影極端的一再放大過罷了。

有陽光就會有背光的一面,這很正常,但真相往往就在極端和普遍的拼湊之后。


【鳳凰網(wǎng)娛樂】

 2 ) 階級之間的人物關(guān)系

在薩桑王朝,人們被分為兩個階級,王室、上層階級和普通百姓。 納德和瑞茨的兩個家庭,具有很明顯的階級區(qū)分,看起來更加自由的納德家庭代表的階級更多的矛盾來自于道德和情感,而瑞茨代表的普通家庭則更多地在金錢與尊嚴之間徘徊。當兩個家庭因為一件混亂的事故而糾纏在一起的時候,顯而易見的,是兩個家庭中不同的人物性格色彩的逐漸明晰。 從妻子西敏以及家庭教師的口中,一直強調(diào)的是納德的正派,這種側(cè)面烘托式的人物描寫手法將納德的固有形象深入人心。從片中的細節(jié)也可以看出,納德確是個正直且孝順的人,且從他對女兒嚴肅的說出那句“錯的就是錯的”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堅持真理而無懼無畏的形象。在一次次與瑞茨以及瑞茨的丈夫發(fā)生正面沖突的時候,與瑞茨丈夫喋喋不休、不可理喻的形象相比,納德也顯得頗為禮貌且冷靜。也就是這樣一個正直而具有責任心的人,在面對自己雖然患有重病卻仍然給予依賴與忠誠的父親遭遇的不善的待遇的時候,也近乎崩潰的發(fā)泄了他的憤怒,為此他付出了謊言的代價。 對納德形象的刻畫可以說是極其真實而傳神的,因為父親受到的傷害而想要將這份憤怒發(fā)泄到當事人身上,一開始關(guān)于偷錢的指認到想要以故意傷害為由的控訴,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男人在看到自己所尊敬、深愛的人收到傷害后的氣急敗壞所做出的報復。他的父親啊,是那個即使佝僂著不再高大,即使沉默著不再威嚴,即使蹣跚著不再無所不能卻仍能靠著他的肩膀瓦解自己的隱忍和外表的堅強痛快哭一場的唯一依靠!那么之后,在一次次的爭吵中,在自己的問題沒有擴大化而對方卻要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淵的時候,這時候的納德仍能發(fā)揮出他的人道主義而去為瑞茨粗暴無禮的丈夫求得寬恕,在自己逐漸冷靜下來,看到年老的父親迷蒙卻審視的目光時,急切的想要揭開父親的衣服將所謂證據(jù)展示出來的納德停了下來,緩緩地為父親扣上了衣衫。父親沒有受到過大的傷害,對方卻丟了辛苦懷胎數(shù)月的腹中嬰兒,他不愿再給這個家庭增加更多的痛苦了,他始終是善良的。 當然,這份善良的前提是,他的生活不會因此受到威脅。所以在法官提出如果他知道瑞茨懷孕這件事卻仍然推倒她將被判刑之后,納德不動聲色的轉(zhuǎn)動了內(nèi)心的方向盤,堅定著自己的謊言,最后將自己單純善良的女兒也卷入這謊言的圈子中。直到后來,矛盾演化成瑞茨丈夫的威脅及對女兒安全的深深擔憂。納德的內(nèi)心,也開始了是簡單粗暴解決當下問題還是堅持自我尋得真相的糾結(jié)之中。 這個過程中,法律始終是冷漠而教條的。對所有人都是如此。 瑞茨的丈夫其實也沒有我想象中那么不堪,他關(guān)心著自己的妻兒子女,痛苦于自己的處境??墒撬q豫而憤慨,他深深地感受到不公卻無能為力。但是在尊嚴和金錢之間,他有自己的堅持,也許內(nèi)心掙扎過吧,畢竟像旁人說的那樣他真的需要錢,可他至少像納德一樣想要做出矛盾著的選擇,只是他實在沒有納德做出選擇的那份能力。 貧窮的瑞茨一直生活得謹小慎微,可是在面臨傷痛和生活的重壓之時,她在正義的法官面前義憤填膺毫不示弱地說著謊話,又顫顫巍巍的離開法庭去撥打一通咨詢宗教問題的電話。當然,她最后沒能對著她神圣的古蘭經(jīng)說相同的謊言。 納德的前妻西敏,是個隱忍、聰慧而細心的女子,從她在突發(fā)事件中仍能通過簡單的對話察覺到丈夫在撒謊就可以看出。然而西敏太過冷靜了,冷靜到有些淡漠。在她眼里也許只有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其它的旁枝末節(jié)她都不在乎也不想去探究。為了過路替鄰居付了搬鋼琴的樓層的錢,為了女兒不再受到威脅想用最簡單的方式——金錢去解決矛盾。她同樣也正直著,因為即使丈夫面臨危機,在家庭教師要接受審訊的時候她只有一句“我覺得你該照實說”。直到最后即使發(fā)過誓言聽了瑞茨的表白,畫面中她還是毫不猶豫地擦掉了小女孩畫畫的白板。她最終會帶著丈夫和女兒去參與這場協(xié)調(diào),因為只有瑞茨的丈夫知道真相,她的女兒才會真正安全。納德說她遇事只會逃避和投降,也許,她只是不在乎呢。而納德對真相的堅持,從頭到尾都是他自己的孤軍奮戰(zhàn)。 他一直都在追求著真相,他只想證明自己的無罪,最后,為了女兒為了妻子的堅持,他來到了瑞茨的家中寫下了那三張支票。他仍不甘心卻無奈,這個時候,他只希望自己在女兒的心中仍然是一個高大的父親的形象,他想通過宗教和信仰的力量,求得真相。如果瑞茨敢于手捧她虔誠地朝拜著的古蘭經(jīng)發(fā)誓,那也許自己真的有罪吧;也許他只是想賭一場,畢竟真相,只有瑞茨自己最清楚。 那么深處父親納德與母親西敏兩種截然不同的親情之中的女兒特梅呢。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特梅像父母一樣正直堅忍,像父親一樣,也像母親一樣聰慧而軟弱。這個一開始被父母庇護著遇事需要回到房間,一心只想著學習的11歲小姑娘,到最后,戲劇性的成為了為結(jié)局畫上句點的關(guān)鍵人物時,一直堅定地表示“我想好了”的特梅仍像許多次遇到艱難和痛苦時那樣,淚水止不住地流,可是,她像父親一樣堅定著,“是的” “我想好了”。 我們不妨來猜測一番,在納德表示過“女兒跟我關(guān)系好”,在特梅如此希望這個家庭能夠圓滿而留在家中以求得母親的留下卻在母親爆發(fā)之后迅速回房間收拾了兩個書包,在從進到法庭到法官的詢問中兩次將頭側(cè)向父親,從特梅的這些表現(xiàn)中,她最后,選擇的會是誰呢? 如果說一開始納德不愿離婚是因為愛情和親情,那么后來的分道揚鑣,大概是意識到自己與妻子觀念上的本質(zhì)區(qū)別。影片在法院開始,在法院結(jié)束,一場離婚,歷經(jīng)一場如此之大的波折,終究還是一錘定音了。 其實從階級來說,納德的家庭和瑞茨的家庭,雖有上層和普通之分,可都是屬于除了王室之外的另一個階級。他們有著相同的信仰,在面對古蘭經(jīng)發(fā)誓這件事上,所謂上層階級的西敏甚至那位家庭教師似乎看起來都更為自由,卻是瑞茨這樣的普通家庭,更加虔誠。

 3 ) Separation...

我從小對門的聲音超敏感
從甩門,開鎖,的速度和力道
我可以準確判斷是媽媽還是爸爸
甚至 從爸爸的力道可以判斷他今天的心情

我依稀記得有那么幾次爸媽吵架
爸爸把鐵門泄憤摔下的瞬間
我都會有種沖動把手伸進去
希望用我的血肉模糊來讓他注意到我在父母關(guān)系中受到的傷害

這部電影 就是在那一聲關(guān)門聲 我被共鳴了

記得我7歲的時候 同學過生日在家開趴體
那天的小壽星在跟其他同學一陣音量不小的竊竊私語后
表情凝重的對我說:“黃蓓,你爸爸說他們離婚了,問你跟誰”
我當時極其淡定地說:“哦我知道了,我上個廁所啊”
然后在她家不到一平米的廁所里
無聲地 在心底 放聲大哭
因為 原本開心的一天他們離婚了 而且還迫不及待地讓我的朋友轉(zhuǎn)告我
隔著漏縫的門 小朋友們還在議論“她是在廁所考慮跟誰么?”

電影里場景的跳轉(zhuǎn) 從妻子收拾行李的匆忙 到家庭主婦操持家務的熟練
再次勾起我小時候的細膩神經(jīng)
我喜歡看我媽媽洗衣服曬衣服疊衣服不緊不慢的樣子
我頓時也突然能理解男人對于會做家務的女人的一種傳統(tǒng)情節(jié)
這是一種非常peaceful的安全感
起碼證明媽媽今晚會留在家里相安無事

夫妻間的小游戲 孩子都看在眼里 此時就會顯得大人比孩子還幼稚
我有一個紙張超厚實的素描本我心愛不已悉心呵護不敢亂涂鴉
一次爸媽吵架 在媽媽匆忙收拾行李的時候 我飛速畫了一只筆跡骯臟的草莓
拿給媽媽看 媽媽你看我畫的
媽媽撩過一眼 畫得不錯 咱們走
于是我才踏下心 扔下心愛的素描本屁顛顛地牽著媽媽
在路上她問 剛才你畫草莓是不是怕媽媽不帶你走 我說是的
那時候我4歲
也不知道是幾歲的時候我已經(jīng)油了 知道媽媽不可能離開我一個人過
然后每次離家的時候我第一句話就是問 這次咱們離開多久?
媽媽就會說看他表現(xiàn) 我也早就心里不痛不癢了
有一次甚是嚴重 媽媽跟我在外面秘密地租了個房子
一個月后被爸爸找到的那天 我嚇地膽都快破了
媽媽似乎還嬌嗔 嫌爸爸找得不夠迅速
但是我的那種驚恐從何而來 我原來竟希望和媽媽兩個人秘密地過下去不被打擾

這部電影一次次挑戰(zhàn)我大腦里關(guān)于信任危機的一塊
女傭原來不是不負責任擅離職守,但卻也不是淳樸得毫無私心
女傭的老公竟也沒有大家臆斷的那么不堪,其實只是無能無奈的郁悶之人
至于出走的妻子,對家的牽掛絲毫不減,絕情的表象下是卑微地想要被挽留
至于當家的丈夫,被女兒一直信賴愛戴的那個支柱,到頭來卻傷人匪淺

法律神馬的著實是個生硬幼稚的東西
賦予孩子選擇撫養(yǎng)人的權(quán)力
不是保護 而是最大的傷害
影片結(jié)尾很揪心 點到這里為止

 4 ) 一次別離

《一次別離》是由阿斯哈·法哈蒂執(zhí)導,蕾拉·哈塔米、佩曼·莫阿迪、薩蕾·巴亞特等人主演的劇情片。于2011年2月15日德國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對準備離婚的夫妻納德和西敏,面對癱瘓在床的老父親、流產(chǎn)的女鐘點工等諸多問題,他們在道德與法律的糾結(jié)中痛苦掙扎的故事。
由于伊朗的社會背景和宗教歷史,他們的電影大部分都沒有繁復的情節(jié)設定,看似簡單卻有著強烈的人文意味。平淡和純粹是伊朗電影的主題,《一次別離》就是將這兩點發(fā)揮到極致的電影。
西敏為了自己的女兒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想離開伊朗,可納德還有身患老年癡呆癥的父親需要照顧,兩人鬧上了法庭。納德不得不雇傭女工瑞茨照顧父親,可瑞茨卻對父親疏于照顧,更將他綁在床頭,憤怒之下,納德將瑞茨推出了門外,卻意外引起瑞茨流產(chǎn)。因為這次的意外,瑞茨一家和西敏一家糾纏在一起。
通過兩個家庭的故事,電影揭示了伊朗的教育、宗教、階級、性別等等問題,甚至探究到了人性深處。兩個家庭之間的問題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對立,信仰與現(xiàn)實之間的選擇。對人性的剖析,信仰的刻畫,讓人忍不住叫好。想必這也是它席卷了國際電影市場,并獲得了一連串的褒獎的原因吧。

 5 ) 緊握的手、離別前CD、欲言又止的選擇……

我沒有專業(yè)評論電影的眼界和深度,但是我有一顆真誠的觀眾的心,和獨立自由的思想。越是明白悲觀和痛苦的人,才越能有樂觀的態(tài)度和快樂的人生。 我是在一個晚上看的電影,當然從整體的角度來說,一些豆友已經(jīng)把電影的精髓分析的入木三分,非常的深刻,我也不在重復。也許是我的個人經(jīng)歷和電影某些情節(jié)驚人的相似吧,這部電影很是觸動了我一直逃避的東西。表面上看起來很美好在生活的人們,其實內(nèi)心深處對生活很不滿意。

我喜歡看細節(jié),我認為那里藏著最深刻的哲學。別人看到明媚的陽光的時候,我總是喜歡回頭看那身后的黑影。電影中有這么幾個片段: 1、 當西敏要離開這個家的時候,納德的父親緊緊的抓住她的手腕不放手。 2、 當西敏在拖著行李走到家門口的時候,突然停下來去找一張CD,納德就在一旁看著就是堅持不挽留。 3、 電影結(jié)束時,法官問他們的女兒選擇跟誰生活在一起,他們的女兒做出了決定但是幾番哽咽,含淚無法說出口。 隨著年齡的增長,最恨的電影就是平白的說教,泯滅了人的主動思想,把人當成一個傳呼機,我這邊發(fā)消息,你那邊接消息。忽視了任何一個觀眾都是有智慧的,他們有能力去發(fā)掘、體會的東西。 電影不應該直白地表現(xiàn)。那種完全不留白的電影,能傳達的東西反而是有限的。就像那些中國古代大師們的水墨畫一樣,他們沒有畫出來的才是精髓所在。 整部電影里面納德患老年癡呆癥的父親,一直就是個配角,被人拉來拉去,擺弄來擺弄去。很多的影評都繞過了這個敏感的話題,因為一不小心就得面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斥責。但是電影中給不少的幾個鏡頭,納德給爸爸洗澡,去醫(yī)院等等,老人看著這一切發(fā)生卻沒有辦法表達,只能用眼神和緊握的手來挽留家庭的完整。 我猜想,西敏走到門口回去拿CD其實是給納德一個機會挽留,如果納德說出挽留的話,她一定是會留下來的,但是納德是個很有原則很現(xiàn)實的人,面對問題他也痛苦,但是有一些東西,不能改。于是他只能目送自己妻子離開自己。 讓自己的子女選擇和誰生活在一起,這是對自由的濫用,對于一個11歲的女孩兒來說這是個什么樣的選擇,都是深愛自己的父母,選擇一個人就意味著得傷害另一個人,法律無情的把這種選擇交給了一個孩子,這樣合適嗎?這和自己動手在自己心口上插一把刀有什么區(qū)別。 家庭中的爭吵曾經(jīng)使我的人生受到過很大的刺激,雖然我沒有因此走上混亂的道路,但是我確實是受過傷的。電影雖然描寫的背景伊朗,在亞洲的這邊,我們有何嘗不是生活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中呢?我的生活中一直伴隨著難以名狀疼痛感……是對自己,對親人朋友,是對人性,是對這個世界的疼痛,人們反反復復的犯著一樣的錯誤,卻無法改變它。人性既然不能勝利,生活的這么痛苦,為何不放任自流、同流合污,看看能造出個什么世界。但是,有靈魂的人總是可以聽到吶喊,對這種事情的的放縱就是湮滅,那是比死亡還卑劣的行為。 然!人生中有時候就像在獨自面臨千軍萬馬的沖鋒,不管你如何的努力,戰(zhàn)陣前小小的你也無法對抗這鋼鐵的洪流,所以既然終究是一敗,那就更無所顧及的亮劍,這也是 “臨兵斗者皆陣列前行”的真意。 大家引以為戒,不要從曾經(jīng)受傷害的人變成未來施加傷害的人,不要忘記,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

 6 ) 偉大電影的特征

<一次別離>(伊朗式分居)屬于那種偉大電影。故事平平卻拍的驚心動魄,取景簡單,人物簡單,卻剪輯的行云流水。

對于電影而言,善惡分明的故事,電影中有好人有壞人,有非常強烈的善惡沖突,最后無論是大團圓式的懲惡揚善,還是好人不長命禍害一千年式的無奈結(jié)尾。都會比較好看,比較精彩,但也沒什么內(nèi)涵,不需要什么技巧,有一套成熟的公式,這是下等導演做的事---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娛樂電影都是如此。

電影中都是好人,但好人和好人之間因為誤會因為各自堅持不同的『善』而產(chǎn)生善與善之間的性格或者宗教沖突,結(jié)果好人互相傷害兩敗俱傷,這樣的導演算是高手,像《巴別塔》像《單車竊賊》像《桂河大橋》。

電影中的人,都不怎么好,但也不是壞人,他們之間也沒有明顯的沖突,甚至有著共同的宗教,但矛盾就如生活一樣自然而然發(fā)生了,自然而然升級,并且無法解決。這樣的導演,是大師,一百年出一次。像《一次別離》。

最終一次別離變成了永久別離--離婚。在簡陋的,人來人往的法院大樓里,西敏和納德的感情到了盡頭。盡管他們十五歲的女兒和所有即將家庭破碎的孩子一樣,希望大人們重歸于好,生活復歸正常,但這個愿望落空了。面對她的是艱難的抉擇:跟爸爸還是跟媽媽。在她的淚水中,電影平靜的結(jié)束了,止于當止,前面100多分鐘的高潮迭起,驚心動魄,也不過是發(fā)生在一個星期之內(nèi)日常生活。這種流暢成熟的技術(shù),來自西方,但故事的精神內(nèi)核,來自東方,來自伊朗。

恐怕每個看過這電影的人,都會對伊斯蘭教徒虔誠的宗教信仰打動,無論貧苦與中產(chǎn),都不愿撒謊,不想撒謊,哪怕門外就是債主,哪怕明天就要被『法律』判斷,無情的拉去坐牢,也不能背叛真主,不能撒謊??吹竭@一層,這部電影看懂了一半,已經(jīng)足以打動人心。

這電影更深的一層,在于人在制度下的抗爭,宗教是制度(norm,范式)法律是制度,所有的事件,沖突,是人與人之間,但根本是人與制度之間。
如果伊朗不是一個女性無地位的國家,西敏不會千方百計想移民,如果法律真的公正公平,瑞茨老公不會變成『秋菊男』,生活不會到過不下去、無法收拾,后面的沖突都不會發(fā)生?;蛘呷绻賶囊稽c,像中國一樣壞,像朝鮮一樣壞,納德也會千方百計離開。但并不是,只是溫水青蛙。

電影開頭的五分鐘,為準備離婚,繁復的文件復印,和調(diào)查員的問答,已經(jīng)像一束強光,穿透了故事的前半部分,緊緊抓住觀眾??赐赀@幾句對答,我就崩潰了。
西敏:給我個留在國內(nèi)的理由
納德:我可以給你一千個
西敏:隨便說一個
納德:我父親
西敏:他有老年癡呆癥,已經(jīng)認不出你是他兒子了,你在不在都他都無意義。
納德:你怎么這么說話,但我知道他是我父親。

。。。。
西敏:那你就不關(guān)心女兒的未來嗎?
納德:你怎么扯到女兒身上去了
法官:照你這么說這個國家的孩子都沒有未來嗎?
西敏:作為一個母親,我不愿她生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
法官:怎樣的環(huán)境?
西敏不說話了。這是個『天問』。

這段對話已經(jīng)把整個故事說完了 ,它概括了這場電影中所有的悲劇,風暴的中心。

西敏和納德是伊朗典型的中產(chǎn),他們有坐落在中產(chǎn)地區(qū)的大房子,有兩輛車,一個讀書的女兒。原本是西敏照顧家庭孩子,納德在外工作養(yǎng)家。他們倆堪稱門當戶對,西敏家也在中產(chǎn)區(qū),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的樣子,家境不錯。納德有一個老年癡呆的父親。除此之外,生活中的一切都井井有條的進行著。他們不是社會的下層,照理不該對制度有任何不滿。

他們夫妻一起生活了十四年,因為這件事緣分走到盡頭,從西敏的描述中看得出,當初納德是同意移民的,最后又打了退堂,依他的性格,可能他覺得西敏根本辦不成移民,所以他無可無不可,如果不是這件事,二人性格的矛盾一輩子都不會暴露出來---其實好多夫妻不都是這樣過了一生嗎?覺得自己挺適合對方,門當戶對,志趣相投,彼此又能求同存異。所謂的日久見人心其實是指二人一起經(jīng)歷生活的起伏,生活如果一潭死水般安靜,一輩子也就過去了,走過生活風暴而仍未分開的夫婦才能說功德圓滿。而好的制度和壞的制度分別在于是否會制造種種麻煩考驗夫妻感情---而人都是經(jīng)不起試探的。


二人的爭吵中納德罵西敏,你就是這樣,遇到事情要么選擇投降要嘛選擇逃避,你從來不面對。

納德自以為自己在面對問題,但西敏面對的是更大的問題,作為一個女人,她很了解伊朗這個社會,比男人更了解,這個社會下,女人要戴頭巾出門,沒有任何發(fā)言權(quán),做什么都要征得丈夫的同意,同性戀會被絞死。對此她無能為力,選擇離開,盡力讓下一代生活在別的地方。男人某種程度上卻是這個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內(nèi)心大概是認同這個制度的---這才是他們走向婚姻盡頭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其它。

這部電影最打動人的是文明世界里的中產(chǎn)階級,貧民階級,用信仰拷問自己良知的情形,瑞茨夫人內(nèi)心的煎熬和最后的堅持(寧可身敗名裂,寧可家庭再次陷入財務危機也不愿發(fā)誓,她擔心真主降禍給她女兒)納德女兒的家庭教師去法院改口供,納德本人也多次冒著坐牢風險不再隱瞞女兒真相--但女兒為了維護家庭,為了讓父母重新在一起選擇了撒謊,并在撒謊之后痛哭。這個題材的高明之處在于『正義』在所有人面前都是曖昧不明的,左右為難的,和桑德爾講的『正義:該如何選擇才好』一樣,這些困境是無解的。

看似取景簡單,其實細節(jié)處見功力,這部電影一句話也沒交代伊朗的現(xiàn)狀,我們?nèi)钥蓮拇掖乙黄持锌吹秸麄€故事發(fā)生的主因。無處不在的臺式風扇,法院大樓里各種各樣的囚犯,貧民區(qū)的一個鳥瞰圖,一閃而過的騎著電動車載著很高很高貨物的小販。都可以瞥見伊朗這個國家的現(xiàn)實。對于一個對伊朗一無所知的人,我們可以從這部電影中窺視這個陌生的國度。

當一切塵埃落定,納德和西敏終于可以離婚,而女兒不得不獨自面對破碎已成事實的家庭,選擇跟著爸爸還是媽媽,這是非常殘忍的,連導演也沒有給出答案。導演對東方國家里壓抑的情感,拿捏的也很到位,一切沒有補白的故事,我們可以自己補白,看完最后的字幕,我想像他們的戀愛,結(jié)婚,他們生活中的幸??鞓?。關(guān)于納德和西敏的過去,導演說的很少,只是借女兒的口說,媽媽不會離開我們,我看到她準備留下,她已經(jīng)帶了行李來。但納德并沒有道歉,他固執(zhí)己見,西敏失望的離開,一面開車,一面流著眼淚,對老年癡呆的公公說:他甚至沒有挽留一下我。這是個失望至極的女人,到此時我們已經(jīng)可以預知,分居走向離婚是不可避免,她的傷心來自納德的不挽留,不道歉,而納德的不挽留不道歉,一大部分來自整個男權(quán)至上社會從小給他的影響。

正如我在第一段說的,偉大電影即是如此,每個人都善良,真誠,每個人都是好人。但一堆好人湊在一起陰差陽錯的演了一出悲劇??此脐幉铌栧e,其實一切都是一只無形的大手造成,命運早由他定。一切不可避免,無法挽回。

 短評

Bravo. 感受如何完全取決于觀影者自身的閱歷

2分鐘前
  • 搵岑荷
  • 力薦

有信仰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平淡中建構(gòu)的沖突,其引發(fā)的力量讓人動容,真實才是戲劇的最大元素。

4分鐘前
  • 歡樂分裂
  • 推薦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對立,信仰與現(xiàn)實之間的兩難抉擇。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立場的不同與現(xiàn)狀的無奈。

9分鐘前
  • 艾小柯
  • 力薦

感想如下:11歲正是矯情的時候。至少人家有道德底線。阿拉伯世界的故事都要這么一大家子又哭又鬧嗎?這么個破事拍成電影!男人的理智其實沒有錯。女人的執(zhí)著也無可厚非。恕我沒能看出影片背后的深刻含義。深刻不是這么個玩法的。以上均個人意見。

14分鐘前
  • 于哈哈
  • 較差

富人選擇移民,窮人還在堅持宗教,女兒最終選擇父親還是母親?

19分鐘前
  • 波波維奇
  • 推薦

格局無需大,筆觸只要深。

24分鐘前
  • 不流?
  • 推薦

不知道怎么描述。大概這就是無感

29分鐘前
  • A L E X
  • 還行

伊朗人至少有信仰

33分鐘前
  • pechu
  • 力薦

借用獨行狼的話就是:“很輕的電影和很重的人生”。見微知著,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

34分鐘前
  • 薇羅尼卡
  • 推薦

不到大師級,不過確實是部好電影~~真實,糾結(jié),有克制,細節(jié)瑣碎但真誠而有說服力,并且難得地一直保持著一定的懸念點~人物塑造上都挺典型的,沒有特壞的人,也沒有徹底的好人~~以及,loli巨萌,最后還有個怨念的小眼神,真有殺傷力~~又,這部女人們都挺漂亮的~

35分鐘前
  • Woodring
  • 推薦

四個字:好!看!到!爆!全片只有最后的一點鋼琴聲作為配樂,但是跌宕起伏得揪心,人性信仰深刻得刺耳!

36分鐘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薦

一個有信仰的國家才能發(fā)生的道德糾結(jié)。手持與頻繁的主觀鏡頭將觀眾帶進他們的世界,甚至會錯覺自己也是當事人。對角色感情細膩且準確的把握讓你的情感天平反復在兩組家庭之間。對角色心理暗角和懦弱一面的剖析,讓人忍不住叫好。情節(jié)上波折不斷,是生活的力量。與《關(guān)于依麗》一樣,與眾不同的伊朗電影

38分鐘前
  • 桃桃林林
  • 力薦

看各種短評笑尿了,都在說人家伊朗信仰怎樣怎樣,你們和今天這幫反綠的人都是一撥人吧。。。老說別人愛被洗腦,其實自己不更傻逼嗎。。。話說靠政治正確去樹立三觀的都是純傻逼。。。

43分鐘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薦

真心好片,基本可以給五星。肯洛奇(重疊對話)+達內(nèi)(手持攝影及劇作)+基斯洛夫斯基(道德故事)卻不失伊朗本身的位置,基本超出了東方主義的規(guī)定。故事做得很復雜(只是因為拿掉了兩個關(guān)鍵鏡頭?。媚蟆罢握_”真是精到舒服,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空間設置很精細,剪輯風格大贊。光糙了……

44分鐘前
  • 胤祥
  • 力薦

一個戰(zhàn)爭與宗教包圍著的國度奉獻的一部佳作,可以稱之為實至名歸的金熊獎最佳影片。大量的手持鏡頭,用客觀而冷峻的鏡頭講述著兩個平凡家庭的瑣碎與沖突,人物刻畫入木三分,故事的懸念更是憑借著適當?shù)恼瓶亟z絲入扣,直到電影完結(jié)仍使觀眾處在情緒當中?!铩铩铩铩?/p>

49分鐘前
  • Q。
  • 推薦

看完《一次別離》,最直觀的感受是一個男人的懦弱,不在于他打架輸給別人,也不在于面對牢獄之災他卻選擇了謊言。而是面對每一次艱難的抉擇,他都把問題拋給比他更無力選擇的人。前兩次丟給女兒,最后一次丟給流產(chǎn)的女信徒。

52分鐘前
  • Mandelstam
  • 推薦

兩個平凡的家庭被卷入了一場謊言與真相,道德與信仰的風暴,片尾法院走廊上的夫妻倆中間隔著破碎的大門,看似能輕易跨過卻實則深如鴻溝。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包容總是這樣觸不可及。影片始終讓觀眾跟角色們一起處在焦慮懷疑矛盾的情緒之中,直到字幕出現(xiàn)都仍在等待某種答案?;蛟S這本就是一道無解之題。

54分鐘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薦

不得不說,近兩年的金熊作品,質(zhì)量都沒法跟戛納威尼斯比。這種故意展現(xiàn)傷痛讓人看的作品,實在沒有高段到哪里去。

55分鐘前
  • 嬰兒葛葛
  • 還行

每每看到這種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又四兩撥千斤的劇本我覺得我一輩子也當不了編劇。PS 原來演女兒的是導演的女兒,怪不得演得甚好)

58分鐘前
  • 弗朗索瓦張。
  • 推薦

一個教育女兒堅持寫正確答案,哪怕為此開罪老師(權(quán)威),哪怕為此失去分數(shù)和成績(利益)的男人,卻手按著圣潔的古蘭經(jīng)流利嫻熟地撒了謊。而一個沒什么文化,艱辛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女人,卻在向古蘭經(jīng)宣誓之前,想到自己說出的可能是難以確證的謊言,而瑟縮崩潰地說:不,我還有疑慮……

1小時前
  • 匡軼歌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