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關(guān)于邁克爾·克林斯
一些歷史
http://yunkese.spaces.live.com/blog/cns!9A2C8E26CD38792F!194.entry?&_c02_owner=1邁克爾·克林斯,愛爾蘭人,1890年生人,前愛爾蘭新軍總指揮、愛爾蘭財政部長。其父是愛爾蘭沒落貴族,一家都是愛國主義者,希望有一天愛爾蘭能擺脫英國統(tǒng)治,走上獨立之路。邁克爾·克林斯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據(jù)史料記載,他從小性格剛烈、早熟、熱愛體育運動,人長得格外高大。早年參加愛爾蘭兄弟會,展示了自己過人領(lǐng)導才能。1916年,作為愛爾蘭駐軍(相當于英國在愛爾蘭的偽軍)下級軍官,邁克爾·克林斯參加了都柏林郵政大樓起義。起義失敗后,邁克爾·克林斯被俘,幾乎被判絞刑,后因大赦被釋放。在獄中他再次顯示了自己的領(lǐng)導才能,被發(fā)展成為一名新芬黨黨員。
出獄后的邁克爾·克林斯總結(jié)了前面6次愛爾蘭人民起義失敗的教訓,決定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放棄大規(guī)模起義,轉(zhuǎn)而開展城市游擊戰(zhàn),組織培養(yǎng)愛爾蘭青年,搶奪英國憲兵武器武裝自己;襲擊英國官員、警察、士兵,把城市變成敵后戰(zhàn)場。正是這一決定改變了愛爾蘭人民抗英斗爭屢敗屢戰(zhàn)的局面,但也正是這一決定使邁克爾·克林斯本人備受爭議。他培養(yǎng)的青年游擊隊員暗殺英國特工、行刺警察局長,這個組織在斗爭中逐漸成長為后來的著名的愛爾蘭共和軍。邁克爾·克林斯著力培養(yǎng)青年人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一切從實用出發(fā)、一切從實戰(zhàn)出發(fā)。一次,一個青年游擊隊員興沖沖的拿著報紙來找他:“看!我們上了頭版!《警察局長被打成了篩子》!”邁克爾·克林斯接過報紙憤怒的說:“什么?!!為什么用一顆子彈可以辦到的事卻用了12顆子彈!你以為子彈是樹上長出來的么?”這期間,英國的媒體氣急敗壞的把邁克爾·克林斯稱作是殺人犯!我個人覺得這些媒體真的是嘴下留情了,要是在今天他們會把邁克爾·克林斯寫在恐怖分子名單上提交聯(lián)大。
長期的對敵斗爭終于讓愛爾蘭人民、讓新芬黨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在一次海關(guān)大樓起義之后,英國政府坐到了談判桌旁。英國人給出的愛爾蘭獨立條件非常苛刻,北方六郡的地位將得到重新審視。當時的愛爾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這個呼之欲出的國家是多么需要一個和平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啊,至少需要一個喘息的機會,一個重振的時代。邁克爾·克林斯冒著各種批評、辱罵,勸說愛爾蘭人民接受這一條約,希望愛爾蘭能把這一條約作為一個跳板,以此作為他們實現(xiàn)整個愛爾蘭獨立的第一步,再從長計議北方六郡。有的愛爾蘭愛國者批評邁克爾·克林斯是叛國者,出賣了北方六郡,邁克爾·克林斯回應(yīng):“如果國家獨立的代價就是在我的名字上抹黑的話,我很愿意承擔!”
矛盾沒能得到調(diào)和,愛爾蘭得到了獨立,但是她沒能得到安寧,就在她獨立的同時,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了。愛爾蘭共和軍大部分成員和邁克爾·克林斯劃清了界限,投入到收復北方六郡和對抗愛爾蘭中央政府的戰(zhàn)斗中去。邁克爾·克林斯在前往共和軍總部企圖說服其領(lǐng)導人和談的路上遭遇游擊隊襲擊身亡。這一年是1922年,邁克爾·克林斯31歲。
邁克爾·克林斯一生都在全心全意為祖國而戰(zhàn),為自己的理想而戰(zhàn),直至他臨死前還在思考如何說服自己過去的好友、當時的共和軍領(lǐng)導人éamon de Valera停火。在邁克爾·克林斯的領(lǐng)導下,愛爾蘭擺脫的英國600年來的殖民枷鎖,他培養(yǎng)的青年戰(zhàn)士后來成為了愛爾蘭新軍中的骨干力量,愛爾蘭在獨立后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被譽為“凱爾特之虎”。唯一遺憾的是,北方六郡問題直至現(xiàn)在還沒有得到完滿解決,愛爾蘭共和軍內(nèi)部分裂,激進派依然在考慮武力解決北愛問題。
2 ) 邁克爾·柯林斯,埃蒙·德·瓦勒拉,人物,歷史及其它
很少寫影評,大概性格使然,縱使看時覺得尚可的片子,下筆了忍不住挑刺,損人品,不如不寫?!哆~克爾·柯林斯》(Michael Collins),本來也是要輕輕放過的,只是對比這一二天看的幾部,有些話不說梗著,權(quán)且記下,不算影評,阿彌陀佛。
柯林斯的扮演者據(jù)說很著名,專演這種大義凜然的孤膽英雄,長得也挺帥,可我就是記不住他名字——總覺得少了點“魂”,沒有能讓整部影片轟隆燒起來的那種東西,精氣?靈性?表達不出來,可意會不可言傳——有的人就不缺這,比如剛剛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那位小姑娘,Reese Witherspoon,沒了她,Walk the Line不過是一部沉悶的爛片,可有了她,就成了大片。也許將來會另寫一篇講Reese,先回頭說《邁克爾·柯林斯》,這里頭也有一個人讓我過目不忘,導致現(xiàn)在敲鍵盤,就是片中出演埃蒙·德·瓦勒拉(Eamon de Valera)的Alan Rickman,但他的技藝與精魂,在這部片子里恰恰是個悲劇。
這種說法不像初看上去那么無厘頭,如果我們在“兩個”德·瓦勒拉之間做出細致區(qū)分的話。一個是導演意圖中的、影片著力刻劃的德·瓦勒拉形象,Rickman的表演將這個形象雕琢得活靈活現(xiàn),入木三分,與柯林斯那個呆板的演員相比,直是宵壤云泥;另一個是歷史上“真實的”(或者至少比影片中更真實一些的)德·瓦勒拉,他與影片試圖將觀眾目光導向的那個形象,也許正是格格不入的兩端。
影片以1916年的復活節(jié)起義拉開帷幕,此后一直到柯林斯身亡,所有人物的外觀都保持不變,柯林斯一直是條精壯漢子,德·瓦勒拉則是病怏怏的干癟老人。這些形象設(shè)計從直覺上就確定了觀眾對人物的感情基調(diào)。然而事實上,生于1882年的德·瓦勒拉,僅僅比柯林斯大8歲而已;復活節(jié)起義時,前者不過而立之年,被捕照片中,周身,尤其眼神里流出那股剛毅之氣,怎么也沒法讓人聯(lián)想到影片里(1919年)“愛爾蘭共和國”“內(nèi)閣首腦”聚會時,那個趴在桌上打盹、吐字比中國領(lǐng)導人還慢的老總統(tǒng)?;蛟S Rickman演活了這樣一類首腦:乍看老朽軟弱,空有名望而無實權(quán),只得在各方勢力間勉力平衡,實則深諳厚黑之道,以高明的手段暗中控制局面(契爾年科?哭哭啼啼的劉皇叔?),但無論如何,這不是德·瓦勒拉,不是一個幾番入獄(包括共和軍與政府軍交戰(zhàn)之后)、一度被判死刑、屢遭英人嫉恨誣蔑、卻仍被選為國聯(lián)顧問委員會主席(32年)、國聯(lián)議會會長(38年)的愛爾蘭自由斗士;不是1932年至59年間數(shù)次出任愛爾蘭總理、59年至73年間兩任總統(tǒng)的政壇常青樹;不是愛爾蘭憲政之父(37年憲法)、50-70年代“歐洲小虎”經(jīng)濟奇跡的締造者;不是被政敵稱為“you couldn't imagine him doing anything opposed to the Sermon on the Mount”的虔誠天主教徒。
為了烘托柯林斯的偉大與無私,影片急切于將德·瓦勒拉處理成一個鉤心斗角的政客。訪問美國前(此行為愛爾蘭獨立爭取到了六百萬刀的經(jīng)費援助),柯林斯前來送別,對德·瓦勒拉說:“You're always my boss?!奔爸梁笳邭w國,聽到前者的嘍啰喚柯林斯為“boss”,心下大怒道:“我倒要看看,誰才是真正的boss!”而柯林斯與英國談判后,德·瓦勒拉大發(fā)雷霆等一系列鏡頭處理,無不意在給觀眾一種心理暗示:后者反對和約的原因乃在于前者“功高震主”聲望日??;后者退出國會之舉,名曰為各自理念而奮斗,實則借煽動對抗以奪回權(quán)位;如此窮兵黷武,假公濟私,實在天理難容,罪無可贖,等等。
能自圓其說固也無礙,但影片在如此處理時,卻終于無法補其闕漏。柯林斯在向Harry Boland(影片中兩人愛上同一個女孩。此人也是當時一個重要人物,曾在1922年——de Valera與愛爾蘭政府分道揚鑣之后——說過,德·瓦勒拉“is at GHQ, hale and well, the same gentle, honest, straight-forward, unpurchaseable man that you knew. All the calumny that has been heaped upon him is British inspired; they failed to bribe or intimidate him, they now try the weapon of slander”。其演員亦不出彩)解釋為何德·瓦勒拉派他去和英人談判時說:后者身為總統(tǒng),親自去談判,意見就沒有回旋余地,而柯林斯的簽字并不意味著最終拍板,較容易和英人周旋。然而德·瓦勒拉在拿到條約草案后,卻沖著柯林斯大發(fā)雷霆,罵罵咧咧。倘要合于情理地考慮,這兩個鏡頭不能不相抵牾。設(shè)若柯林斯的分析是正確的,德·瓦勒拉早知條約不能盡入他意,并且前者與Arthur Griffith的簽字并無法律效力,他何至于在私下場合如此失態(tài)?而假如條約內(nèi)容出乎其預料,豈非說明柯林斯的心理分析與政治判斷有誤,影片又何必特用一鏡頭令其長篇大論?(事實上德·瓦勒拉的安排確有策略上的考慮。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乃是談判桌上的高手,江湖人稱“威爾士巫師”,即便較有外交經(jīng)驗的德·瓦勒拉親自出馬,結(jié)果亦未必比派上自稱“I'm a soldier, not a politician”的柯林斯好到哪里去,只能寄望于無效力簽字這一途徑。而這進一步明證了影片中德·瓦勒拉拍案大怒情節(jié)的無厘頭。)
接下來德·瓦勒拉的形象——在Alan Rickman的精彩演繹下——就愈發(fā)不堪了。不得不說Rickman是位有天分的演員,據(jù)稱德·瓦勒拉公開演講一幕中,他面對臺下數(shù)千群眾演員,不停頓不重拍,一口氣下來,把底下人煽動得群情激憤。但恰恰是這一幕,使觀眾對這位“政客” 惡心到極點。
煽動性的演講。天才而冷靜的逃獄(這小段故事實在是影片的精華之一)。但這只是寥寥幾個鏡頭。影片更多地(與這少數(shù)幾個鏡頭所體現(xiàn)的果決干練性格相矛盾地)將德·瓦勒拉描述成一個“weak, mannered, sniveling prima donna”(影評人Roger Ebert語)——影片中,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后,柯林斯前往科克郡會晤de Valera,后者聽到他的傳話后,居然哭得涕淚橫流,不能則聲……并且接下來的一系列鏡頭,似乎又隱約暗示這次會晤是個陰謀,德·瓦勒拉乃欲借機除掉柯林斯,因此之前懺悔泣下,等等,實在正如Roger Ebert所說,這部影片實在是要搗騰出一個“Irish villain”,“to balance the British enemy”。
說這些,不是在指責影片或?qū)а萑绾危膊皇钦f柯林斯其人就不如德·瓦勒拉。問題不在一二部電影,也不在一二個人。就比如拍一部電影《周恩來》,自然要突出周恩來的形象,淡化周圍各人包括毛朱劉鄧之流,倘若拍的是《朱德》,總理難免要退居幕后一些?,F(xiàn)實世界總是豐富的、多維度的、充滿無限可解讀性的,每個人的視角只能及于數(shù)面而已,——誠如有人言:“歷史已經(jīng)包羅萬象,為什么還看小說呢?”——更何況通常只有個把小時的電影。有所取舍,有所添略,本也無可厚非。但取舍添略,想象鋪張,其限度如何,則是需要考究的問題。為拔高傳主,不惜歪曲事實、違悖情理,乃至污鄭成功為狼子,強司馬遷作佞臣的,大概與前者并不同類?!哆~克爾·柯林斯》自然不至于低到胡玫陳明的地步,但我身處此間,總不免“看到短袖衫就想到白臂膀”,發(fā)一通無妄之牢騷了。
還有幾句題外話。大嘴羅伯茨在片子里飾演被柯林斯與Boland爭來搶去推來讓去的女子。Nancy?Ketty?名字忘了,因為實在引不起我好感。愛情是永恒的主題,也是好萊塢永恒的噱頭——其實我也不是什么故作清高之輩,我也巴不得在這種沉重主題中看到一點愛情亮色,但這位Nancy或Ketty實在沒有讓我發(fā)現(xiàn)任何值得兩位政治人物搶奪的地方。也許導演想讓她表現(xiàn)一點“個性”,于是她不聽柯林斯勸告,一進門就上去拉窗簾……也許美國人的品味(或者美國人以為愛爾蘭人的品味)比較詭異吧。
3 ) 結(jié)束
他的生命源自對愛爾蘭的熱愛,卻也結(jié)束在他所熱愛的人民手中 ...... 柯林斯被家鄉(xiāng)的一個激進青年槍殺。片中的歷史基本準確,愛爾蘭共和軍的分裂有多種原因,但對戰(zhàn)爭的厭倦對正常生活的渴望是每個人的需要,即便是一個革命者也不例外。曾經(jīng)并肩作戰(zhàn)一致對外的戰(zhàn)友互相殘殺,內(nèi)戰(zhàn)造成的創(chuàng)傷遠遠大于外侮。
4 ) 第一遍就覺得是絕不會刪除的影片
三位出色的男演員加上大嘴做花瓶,還想要什么?不過當然了,個個都比真實的歷史人物好看...柯林斯本人的全面介紹可以看看清談天地的史鑒寫的帝國驕雄系列之八。
5 ) 無
終于有一部把主角干掉,沒有那么多意外巧合,沒有所謂的天選之子,就算他是革命領(lǐng)導人,但還是躲不過暗殺,這才是真實嘛。就沖這我也得給五星啊我去。
另外,夸夸AR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就是粉絲沒錯,但是演得也是真的好啊。
AR演得真的讓我不敢往下看(是指演技太好了)。壞到我想拍死他啊我去,這種背地里扎軟刀子,明面上還搞得自己有多委屈,是真的太氣人了啊啊?。。?/p>
看的時候有很多想說的,但現(xiàn)在看完就是除了絕啥也說不出來了。
好吧應(yīng)該就是這些,故事情節(jié)大家都知道,所以重點還是關(guān)注AR上。
這里必須給到一張AR,不得不說太帥了,又欠又霸氣。
陰森森的。
這張圖我真的很愛啊我去。
6 ) 歷史和演繹: 寫在風吹麥浪之前
看到很多評論里提到風吹麥浪和傲氣蓋天這兩部電影的兩種觀點和視角,于是我默默地把風吹麥浪也加入了想看的列表里,但是在看之前想先說說傲氣蓋天,盡管傲氣蓋天的這個中文譯名總讓我覺得點開了90年代的港片。知道這部電影是因為我這學期上了一堂講戰(zhàn)爭史的課叫做War in Film and Literature,教授是一個愛爾蘭裔的美國老頭。在講到一戰(zhàn)時,老爺子給我們放了這部電影的絕大多數(shù)片段,邊看邊講,說這部電影難得的是十分貼近歷史,不僅選角外形相似,影片中許多對話甚至都是直接用的史料記錄,他唯一不能確認的一幕就是de Valera是否默許了IRA對Collins的暗殺。
我覺得很有趣,于是回家滾到騰訊花了五塊錢看完了這部電影。
大寫的好看。
所以我又滾到豆瓣分享整理一下上課時老師的補充和自己的想法。首先,老頭對愛爾蘭的認知應(yīng)該是不偏頗的,因為雖然他是愛爾蘭裔,但他父母的家族分別支持Michael Collins和Eaman de Valera。剛好在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前一小時,他的父母舉行了婚禮,雙方家族幾乎無人出席。從這里已經(jīng)可以窺視內(nèi)戰(zhàn)前景。順口一提,de Valera的父親是個美國人,他出生在紐約,當然這不是說他對愛爾蘭的愛有任何不如人的地方,反而可能讓他更加熱血和激進。
電影以1916年的Easter Rising開始, 炮火聲中平和音樂響起,仿佛神明的禮贊。愛爾蘭人是天主教的信徒,這也是為什么全篇貫穿始終都有人在各種悲劇的前后做禱告。畫外音老頭問:為什么選擇復活節(jié)作為起義的開始?復活節(jié)與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聯(lián)系緊密,而crucification則是以人命向上帝獻祭洗刷原罪。這個犧牲和血祭是基督教一直以來的一種暗示,比如說上帝讓亞伯拉罕殺死兒子以撒,在亞伯拉罕準備動手的那一刻,上帝認可了他的忠誠讓他殺死羔羊代替自己的兒子。這個概念延續(xù)至今,所以才會有教徒都是lamb of God,而耶穌則是the shephard。借用了這個特殊的時機起義,Easter Rising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一場血祭了,就像愛爾蘭詩人葉芝寫的The Rose Tree中說的,只有血液才能澆灌出鮮艷的玫瑰。詩是以Connolly和Pearse的對話形式展開的,而這兩個人在影片中都因Easter Rising的失敗而被處決。老頭高度贊揚了電影的精確度,因為傷重無法站立的Connolly的確是被綁在椅子上射死。
復活節(jié)的失敗并沒有讓愛爾蘭人停止抗爭。隨著一戰(zhàn)的展開,英國無暇內(nèi)顧且資源消耗累增,加上世界被革命的浪潮席卷,愛爾蘭人瞄準時機展開了獨立戰(zhàn)爭。Michael Collins面對英愛力量上的嚴重不等引入了新的技巧,而這種技巧你可以說是mordern guerrilla的奠基石,也可以指責它實質(zhì)上等同terrorism,但不得不承認它的有效。當de Valera先身陷囹圄后遠渡美國時,Collins的名字已經(jīng)在愛爾蘭家喻戶曉。值得一提的是,在簽合約之前英國情報部門真的沒有關(guān)于他的資料。接下來電影展現(xiàn)的就是一個經(jīng)典的一二名之爭了,在這一點上老頭子是站Michael Colllins的。
理念與利益沖突,兄弟反目。1921年內(nèi)戰(zhàn)開始。這一段看的我內(nèi)心復雜,大概是我重疊了中國與愛爾蘭的命運。其中Harry Boland,Collins一生的摯友,也追隨者de Valera的腳步走向了對立面。 從此再無the little fellah and the big fellah。內(nèi)戰(zhàn)有一幕與復活節(jié)起義幾乎一摸一樣,同樣的炮火聲中國響起同樣的圣歌,只是這次是愛爾蘭人和愛爾蘭人的戰(zhàn)爭。這刻意重復的一幕真的令人心酸至極反無語凝噎。在前一刻英國人愿意和談獨立戰(zhàn)爭結(jié)束那一刻大家相擁而泣充滿希冀的畫面,多少戲中人知道下一秒便是執(zhí)戈相對。誰也不知道誰的生活是一出怎樣的戲劇,在這個故事里,就連Michael Collins死在和Kitty的婚禮前這種大寫的悲劇flag都是真實的,當然許多影評中詬病的Harry和Michael都愛上Kitty的略顯狗血的愛情線也是真實的。
可革命與愛情如此灼熱,歷史與現(xiàn)實如此冰冷。
最后附上葉芝的玫瑰樹
The Rose Tree
by William B. Yeats
'O words are lightly spoken,'
Said Pearse to Connolly,
'Maybe a breath of politic words
Has withered our Rose Tree;
Or maybe but a wind that blows
Across the bitter sea.'
'It needs to be but watered,'
James Connolly replied,
'To make the green come out again
And spread on every side,
And shake the blossom from the bud
To be the garden's pride.'
'But where can we draw water,'
Said Pearse to Connolly,
'When all the wells are parched away?
O plain as plain can be
There's nothing but our own red blood
Can make a right Rose Tree.'
我不是薛之謙。
但我的心愿也是,世界和平。
-------------------------------------------------用來補充的分割線-----------------------------------------------------------
看看Eamon de Valera在MC葬禮時說的這段話:
中文翻譯是:“麥克柯林斯一生的風范形誼,將在史上千古流芳?!?我覺得翻譯沒有表達出來的“at my expense” 值得深思。
外國主旋律電影,好腐啊……為什么AR會吃飛醋說You can run it without me……
現(xiàn)代版《勇敢的心》,雖然是不同的國家和年代,但可以看出每個國家和民族的獨立都要經(jīng)歷很多的艱難,也總會有英勇無畏的英雄。
這部影片會讓你突然涌起少年時的沖動,背上行囊,拿起武器,去遠方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雖然今天的我們也許都坐在狹窄的辦公桌前倉皇人世。
到底是用鮮血換來獨立政權(quán),還是接受妥協(xié)的和平?Michael Collins就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的尷尬位置上,但無論怎樣,他都是個偉人。
It is my considered opinion that in the fullness of time history will record the greatness of Michael Collins and it will be recorded at my expense. -éamon de Valera
一腔熱血的青年人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們極易被煽動,而且極富攻擊性。此片節(jié)奏緊湊,配樂出色,人物群像塑造尤為精彩。可惜波瀾壯闊的英雄戲里根本無需愛情戲的摻拌,主角形象太過光輝,其他角色又過于黑暗,不免有些主旋律的味道。但不管怎樣,邁克爾·柯林斯的功業(yè)值得后人世代傳頌。
沒啥感染力 愛爾蘭口音鎮(zhèn)不好聽。。。
科林斯的悲劇就是整個愛爾蘭的悲劇。英雄之所以為英雄就是因為他能永遠堅持自己的信仰,不論對錯。但悲劇卻是,英雄居然死于自己的戰(zhàn)友同胞手下。讓人想起后來的《風吹麥浪》,正是兄弟睨于墻。這恐怕是每個愛爾蘭人(特別是尼爾·喬丹)心中永遠的痛吧!小喬居然在里面有出演!艾倫瑞克曼相當出色
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野蠻人”,滿腔熱血,勇往直前,不可阻擋。尼爾·喬丹拍愛爾蘭總是特有心得,仿佛這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柯林斯一生將國家、人民、民主等民族大義扛在肩上。
IFI 2013.05.14 開場革命第一槍所在地為現(xiàn)中央郵局GPO、軍閥與政客之爭、不理會英國坦克徑自進球的運動員、和風吹麥浪大片自然風光相比幾乎全是灰霾城市中近景、史料記載愛爾蘭獨立戰(zhàn)爭共傷亡一千余人、愛爾蘭博物館有售柯林斯軍裝明信片、都柏林出租車司機大叔說這是一部好電影。
不怎么樣,沒有史詩的氣場,也沒讓我觸動,三角戀更是讓人惡心,茱莉亞羅布次明明就是多余角色
為了樹起這個形象,導演有意丑化了其他角色,這并不是一個好的范例,本是熱血豪情的男人戲,卻非要加入些兒女情長。多少有點壞了氣氛。邁克爾更像個主旋律的英雄,而打游擊戰(zhàn),也恰恰是我們所喜歡的。愛爾蘭殺官員,英國殺平民,這善惡也太容易區(qū)分了。
畢竟對尼森叔的最深印象還是辛德勒,一下子變成地痞型真心驚訝萬分;話說所有獨立戰(zhàn)爭都是先抗外再內(nèi)訌么,瓦拉列什么時候說話都慢條斯理的也是醉了
只記得幾個鏡頭了。主題歌是Sinead O'Connor的《She Moved Through The Fair》,牛逼大了。
愛爾蘭出生的連姆.尼森很好的詮釋了這個復雜反叛的愛爾蘭民族英雄邁克爾.柯林斯。尼爾.喬丹也層次分明地傳達了柯林斯短暫的一生和愛爾蘭共和國的起步階段。影片的配角陣容、攝影和音樂都很異常強大。缺點是1)愛情元素讓影片偏離了些軌道;2)鮮少運用愛爾蘭音樂;3)羅伯茨蹩腳的口音等。
邁克爾.柯林斯原本可以成為另一種傳奇,但卻以這樣的傳奇故事收尾。里面穿插的愛情故事讓整部片子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不過確實讓人對英國和愛爾蘭之間的歷史糾葛有了略微了解,當然可以看做另一個《勇敢的心》。3.5
"You kept us waiting 700 years, I can have you 7 minutes." 對強權(quán)的抗爭,對自由的追求,那些人性中最光輝的東西往往要由熱血與癲狂來鑄就。但是能在理想的狂熱中保持冷靜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偉人。
80感覺國外的戰(zhàn)爭才是真正的游擊戰(zhàn),連領(lǐng)袖都得親自端著槍去干。Julia Roberts在影片中的扮相真驚艷,演出了什么才是高貴。其實這類題材是不討巧的,其中的政治斗爭、戰(zhàn)爭策略等,沒法讓銀幕更有吸引力。還好影片以寫人代替寫事,集中在了愛情、個性、友情上,對提高影片觀賞性大有幫助
俗套生硬的愛情戲碼一再破壞敘事節(jié)奏,一邊是血腥暗殺一邊是旅館調(diào)情,仿佛在暗示柯林斯派手下人送死而自己貪圖享樂。最后更是把復雜的內(nèi)戰(zhàn)拍得像兩個男人爭風較勁。盡管有幾個我喜歡的演員,也拯救不了這部平庸且匠氣的流水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