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人妻视频免费人人|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日韩片无码中文字幕

<strong id="g78f3"><menu id="g78f3"><strike id="g78f3"></strike></menu></strong>

 劇照

莫扎特傳 劇照 NO.1莫扎特傳 劇照 NO.2莫扎特傳 劇照 NO.3莫扎特傳 劇照 NO.4莫扎特傳 劇照 NO.5莫扎特傳 劇照 NO.6莫扎特傳 劇照 NO.13莫扎特傳 劇照 NO.14莫扎特傳 劇照 NO.15莫扎特傳 劇照 NO.16莫扎特傳 劇照 NO.17莫扎特傳 劇照 NO.18莫扎特傳 劇照 NO.19莫扎特傳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9-16 20:20

詳細劇情

本片從一個宮廷樂師薩里埃利的角度,為我們呈現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薩里埃利(F·莫里·亞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飾)是維也納音樂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視甚高的他自從遇到了莫扎特(湯姆·休斯克 Tom Hulce飾),心里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燒不能平息。莫扎特總能以他超乎常人的音樂作品贏得全場驚嘆,他的《費加羅的婚禮》等歌劇,都成了傳頌千古的經典。   薩里埃利對莫扎特又羨慕又嫉恨的心理已經發(fā)展到幾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業(yè)上一次次的從中作?!室饪s短歌劇的上演周期,惡意刪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著喪父之痛時給他無情的精神折磨。貧窮虛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后的幾年里,寫就遺作《安魂曲》,一代大師35歲就與世長辭,留下不朽作品。而薩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結局。

 長篇影評

 1 ) 天才和他的Big fan

莫扎特。
4歲時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協作曲,7歲時又寫出第一首交響樂,12歲創(chuàng)作了第一出歌劇的人,無疑就是備受神的恩寵的人,而這個人的名字就是——莫扎特。

1.薩列里:Big fan——你身上的光芒,照著我前進的路,也讓我看到自己身后無盡的黑暗。
這是一部通過作曲家薩列里懺悔的角度演繹的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短暫而才華橫溢的一生。很多人看過全劇之后,免不了對薩列里嗤之以鼻,認為他是一個偽君子,表面上對莫扎特噓寒問暖,用心良苦,背地里卻因為嫉妒莫扎特的才華而不斷阻礙他在音樂方面前進的道路。但我卻看到一個對音樂無比執(zhí)著的big fan。
薩列里從影片一開始就說過,莫扎特——是他的偶像。這是一個祈求上帝賜予自己音樂財富的孩子,這是一個小男孩最驕傲的禱告詞:上帝,使我成為偉大的作曲家,讓我透過音樂贊美您的榮耀,讓我自己也能因此得到榮耀。親愛的上帝,使我聞名全世界,使我永垂不朽,我身亡之后,讓所有人贊美我的音樂。為了回報,我愿意奉獻我的貞潔、我的努力、我的謙卑、我每一刻的生命。阿門。
然而在薩列里和莫扎特的第一次交鋒中,薩列里便從對莫扎特的艷羨變成了嫉妒,以至后來又從嫉妒變成嫉恨。
謝謝主,我所要的只是歌頌上帝,也給了我這樣的欲望,可是又使我啞巴。是的,這對一個對音樂充滿無限渴望的人來說是多么諷刺。不光是音樂,我們于這個世上生活,總有很多夢想,有些人的夢想很偉大,有些人的夢想很卑微,但只要有夢想在,似乎所有的問題都變得迎刃而解,可是夢想總是很高遠,它和我們天各一方的存在著。我每天清晨醒來,望著窗外湛藍的天空,許下心愿,就好像神賦予我崇高的心靈也喚醒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對愛如此渴望,也對夢想如此忠誠,可是你給了我欲望,卻不給我才華。才華之于我,如南柯一夢,如午夜鐘聲回響,濃縮成千年一嘆,用畢生去追尋,卻終成泡影。
繁華盛世,千古春秋,落葉繁花,道不盡人生哀愁。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我卻只看到我和你之間鴻溝高山一般的距離,你的起點是我永遠無法到達的終點。
熊貓阿波在倍受排擠之后,失落的站在悍嬌虎的門外,衷心的說:Big fan。是的,我是你的Big fan,當我還在街上和一群孩子瘋跑游戲,浪費時間的時候,你已經成為萬眾矚目的童星;當我整天想著逃課不做作業(yè)爭當漏網之魚的時候,你已經站在舞臺上享受掌聲和鮮花;當我遇到困難就想著逃避的時候,你已經可以獨自承擔重任,于危難中挺身而出……你總是站在我的前方,站在我遙不可及的高處,我需要仰望你,并沿著你的足跡前進。
我向上帝誠心的禱告,希望我能得到神的恩賜,賜予我力量,能和你一同輝煌。然而我注定只能做月亮,靠太陽的光輝發(fā)微弱的光芒。
Big fan!你身上的光芒,照著我前進的路,也讓我看到自己身后無盡的黑暗。因為你,我憎恨我自己,是你搶走了本該屬于我的一切,我如此虔誠,愿意為了音樂獻出我的整個生命,而你,憑什么天生就得到恩寵,這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在心中對你充滿恨意。就像刀疤嫉恨辛巴;就像皇后嫉恨白雪公主,我到底做錯了什么,要接受這樣的磨煉,這讓我的人生充滿了殘暴的想法。
然而,最大的敵人往往也是最好的朋友。只有敵人才知道你的弱點;也只有敵人才懂得對你惺惺相惜;只有敵人,才知道為何要千方百計戰(zhàn)勝你;只有敵人,才知道作為一個才能凌駕于所有凡夫俗子之上的人,是多么孤獨。只有我能體諒你,只有我心甘情愿躲在角落看你的每場演出,只有我對你的所有消息都感興趣,只有我發(fā)自肺腑的甘心做你的Big fan。

2.莫扎特:天才,被神寵愛,卻也被神磨練,所以天才的身邊總是充滿了居心叵測的人。
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根本超越理解,完全沒有任何修正,他只是寫出腦中的音樂,一頁接著一頁,就好像在聽寫一樣,而又是前所未有的悅耳,換了一個音符就不完美,換了一個音節(jié),結構就會瓦解,這是上帝的天籟,我透過音符所構架的鐵籠看到最純粹的美。這是薩列里看到莫扎特原稿時的內心獨白。
莫扎特的音樂無疑是獨一無二的,這種才能已經被無數次認可肯定,然而莫扎特的一生卻無比貧窮,就像他曾說的一樣:告訴你,我唯一的目的是盡量掙錢,越多越好;因為除了健康以外,金錢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并非天才和財富沒有關系,而是因為天才總是被居心叵測的人包圍。
在莫扎特身上,處處都體現出典型的藝術家天性。他熱愛生活、充滿詩意、富于感情。他經常毫無心機的開懷大笑,他的眼神中有靈動卻單純的光芒。他天真善良,興高采烈,易受感動,愛掉眼淚。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樣充滿了好奇,似乎永遠長不大。也正是由于他這樣的性格,導致了他悲劇性的人生,他的才華不但沒有給他帶來財富,更讓他身陷誣陷、債務之中。他曾申請成為國家作曲家協會會員,說實話,憑借他的才能,當一名普通的會員簡直易如反掌,然而也正是因為他的才能,招來了幾乎所有人的嫉妒,資質平庸的當權者不能容忍才華橫溢的莫扎特,怕他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而千方百計阻止他向上攀升的道路,甚至剝奪了他為了賺錢糊口而教授學生的賺錢之道。
莫扎特的一生不光貧窮,還不被重視。雖然他的才能在生前已被認可,然而卻仍沒有得到重用,以為這是他自己的悲哀,他太過成功,擁有了別人不具備的才華,所以他很驕傲,他單純的同時也自大,他不把主教大人放在眼里,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堅持己見,只管伸不能屈,所以知道病死的一刻仍是為錢奔波。
天才,卻貧窮的有很多。相比之下畢加索就要有頭腦很多,至少知道如何給自己創(chuàng)造價值。所以,很多人都說天才,是不善于照顧自己的,他們太過于深陷在自己的才能里無法自拔,這是他和他偉大的父親的悲劇。

縱觀全片,從少不更事卻名聲鵲起的宮廷樂師童星開始,到第一次見到的那個膽大妄為行為乖張的青年,又到壯志凌云的作曲家指揮家,人生的舞臺剛剛展開華麗的篇章,卻激流而下一瀉千里。濃妝不善明亮,皺紋忽隱忽現;長袖不善翩舞,羈絆如影隨形。后半段的灰暗色調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失意悲傷窮困潦倒的作曲家,為錢不停奔波,酗酒嗑藥,身患疾病,還伴有精神恍惚。既便如此,他仍帶著一種狂熱的拼死勁兒創(chuàng)作,那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他擺脫不了這部“為死亡而作的彌撒曲”。
《魔笛》上演后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為瀕臨崩潰的莫扎特帶來難以形容的最后的欣慰。豪華的歌劇院燈火輝煌,舒適的包廂座無虛席,維也納各界人士濟濟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賞著大師的新作《魔笛》。然而大師卻因為體力不支而當場摔倒,就像所有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為音樂而生也為音樂而死,神賦予你才華,也被才華所累。
終于,一顆樂壇最閃耀的明星卸下所有光環(huán)離開這聲色犬馬之地,帶著他的榮耀和他驕傲的氣質,也帶著世人對他的懷念??墒沁@樣一個偉大的作曲家,即使是死,也是孤獨落寞的,一曲《安魂曲》未能帶給他好的歸宿。出殯那天,狂風呼嘯,大雪紛飛,只剩下一個掘墓老人趕著靈車踽踽獨行,他甚至沒有一座單獨的墓地墓碑,他被和一群死刑犯、流浪漢的尸體扔在同一個大溝里,那樣落寞,那樣讓人心痛。
莫扎特的一生如此多舛,但他的音樂卻典雅秀麗,如同珍珠般玲瓏剔透,又似陽光般熱情溫暖,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就像莫奈一樣,心中的太陽高高升起,不管生活對我多么不公平,我都會昂首挺胸,千金散盡無法復來,但才華于我確實經世之寶,價值連城。

 2 ) 庸人彌賽亞

“莫扎特傳”的譯名名不副實,因為并非是忠實于人物真實經歷的傳記電影,而更像僅從真實歷史借去只鱗片爪再用想象連綴起來的虛構作品(不過如莫扎特死后被草率葬在公共靈位的引人扼腕的結局已經廣為流傳得成為他公共形象建構的一部分)。另外莫扎特的故事是由一位宮廷樂師薩列里講述的,于是在原本就不可靠的歷史文本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敘述者視角的限制。同時以莫扎特的嫉妒者-崇拜者薩列里的晚年講述來建構他的一生,既避去無趣冗雜的瑣碎,他的形象又在薩列里的痛苦掙扎中愈發(fā)鮮明。

薩列里的人物設置遠不是僅作為莫扎特形象建構工具而已。莫扎特在他的選擇敘述中形象的某些特質被突出,因而作為典型形象的人物得以確立,然而獲得鮮明典型性的同時喪失深層靈魂的多義。莫扎特的形象從登場起即固定,或者說并非是通過后續(xù)情節(jié)對主體人物的形象進行運動式的補完,而只是不斷強化在此之前就已經確立的形象而已。薩列里卻恰好相反,可以明晰地看到他靈性的掙扎和善惡二分的緊張,而他的形象在運動的情節(jié)和敘述推進中逐漸豐滿。

在分析薩列里之前,先來關注莫扎特的父親。父親在電影中真正出場的時候不多,可他卻起到極為關鍵的符號作用。父親首次出現在莫扎特歐洲巡演的時候,與薩列里不懂音樂的粗魯父親對比。第二次是終于擺脫父親束縛的莫扎特違背父親而提前結婚。第三次是父親來到維也納。第四次也是父親本人最后一次出現,父親因拒絕薩列里匿名送來的女仆而與史坦絲發(fā)生爭吵,最后離開維也納返回家鄉(xiāng)。

父親來到維也納,在樓梯上張開黑斗篷。

首次出場表現的是威嚴的父親對莫扎特的全權掌控,或稱之為父權的壓抑。以結婚為標志事件,莫扎特以為可以終于從父親的陰影中走出,興高采烈地向父親寄去一封信。父親來到維也納,尤其是站在樓梯上張開黑斗篷抱住莫扎特的那一幕極具象征意義。莫扎特表現的是對一位神圣父親天生的本性向往,手忙腳亂地用各種行為來討好。以婚禮作為“謀殺父親”的事件失敗。第四次,父親作為抵御者的行動失敗而“潰逃”,薩列里的介入(女仆)開始滲透進來。精神上“謀殺父親”的努力失敗,甚至父親肉體死亡后,陰影依然籠罩。

得知父親去世消息后,鏡頭給到父親畫像。畫像也始終懸掛在此。

歌劇《唐·喬望尼》中死去的將軍,“他喚醒了父親,在世人面前指責兒子?!保ㄋ_列里語)薩列里最后實施的行動就是模仿父親的穿著,如未散去的鬼魂。

《唐·喬望尼》

除晚年薩列里的講述外,電影可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九十分鐘,薩列里在此階段的變化可以在他對上帝的祈禱中窺見一斑。 幼年薩列里隨父親去教堂參加禮拜,父親在祈求生意興隆,他卻在默念,“上帝,使我成為偉大的作曲家,讓我通過音樂贊美您的光榮,我自己也能因此而榮耀。親愛的上帝,使我聞名世界,使我聲名不朽。即使身亡后,所有人都贊美我的音樂。作為回報,我愿奉獻出我的貞潔,我的努力,我的謙卑和我每一刻的生命?!?

莫扎特來到維也納,薩列里為他寫作歡迎曲,寫完之后感謝上帝。

薩列里迎接完莫扎特回來,受到打擊?!拔宜闹皇歉桧炆系?,他給了我這種欲望,卻又使得我如同啞巴。為什么?若不要我用音樂贊美,為什么要給我欲望?有這種與生俱來的欲望,卻不給我才華?!?

薩列里心愛女人的心被莫扎特占據后,他祈求上帝快讓他走?!吧系鄣降子泻我鈭D?是在測試我嗎?想讓我了解寬恕的意義,不管多么痛苦都不要心生攻擊?為什么是莫扎特來測試我,心中充滿了對他的恨意,我人生中第一次有了殘暴的想法。”

莫扎特的妻子史坦絲晚上來薩列里住處前,薩列里祈禱,“親愛的上帝,給我能力,寫出真正的音樂,讓我知道你還眷顧我。”

“從此我們勢不兩立,因為你選擇了自大、色情、下流、幼稚的男孩作為你的工具。所給我的獎勵,只是讓我能了解他的才華。因為你不公道、不仁慈,我拒絕你。我發(fā)誓,我要盡我的能力去害他,我要毀了你的工具。”

第二部分是九十分鐘到一百二十分鐘,薩列里派出女仆開始實施行動。第三部分是莫扎特父親去世直到他自己去世,薩列里穿上莫扎特父親生前的穿著去勒令莫扎特寫作《安魂曲》。“最后薩列里寫的真正美的、具有深度和熱情的音樂奏響在莫扎特的葬禮上,薩列里終于受到了上帝的感召。上帝被迫去聽,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最后我終于可以取笑他。”

寫給一位應該有《安魂曲》卻沒有的人。

可以明顯看出,電影除了表面的莫扎特故事外,還暗藏著一條薩列里的主敘事。這條敘事我將其稱為,作為彌賽亞的薩列里故事。此之謂“庸人彌賽亞”。

與道成肉身,創(chuàng)世之前就與上帝同在的耶穌基督不同,作為“庸人彌賽亞”的薩列里并非是天賦的,而是自致的或者說上帝以另一種形式“任命”的“拯救者”。這體現在他和上帝的緊張關系中,幼年時祈求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不久他的父親在用餐時噎死,他得以順遂心愿。但在見到莫扎特后,深昧莫扎特驚人天才的他發(fā)覺自己的平庸開始嗔怪上帝為什么只給予以渴望而不賦予以才能,于是只能在二者間掙扎。他同上帝的關系也非耶穌基督式的,而是永遠處于掙扎中。“你那仁慈的上帝,寧愿毀了自己的最愛,也不愿讓庸人分享一部分光榮。他殺死了莫扎特,卻使我活著,折磨了我32年。我慢慢看到自己消失,我的音樂消失,直到沒有一個人彈奏?!鄙系鬯蹬R給他的啟示是莫扎特,使他得以了解到自己的平庸,同時卻沒有逃脫的途徑。

莫扎特當著皇帝的面使他難堪、奪去他心愛女人的心,“那是上帝,透過荒唐的笑聲取笑我,把我的平庸展示給大家看。”他一直處于天才與庸人二分的緊張之中,而迫切地需要解脫和拯救。上帝提供啟示而不提供拯救,只能依靠自己。而莫扎特逝世后,他仍然要忍受“平庸”的折磨,看著他的音樂漸漸消失。他的報復之路即是一次“救贖”之路,為人類的“平庸之惡”而受難。

而在薩列里痛苦的受難之后,世間平庸的惡被引入啟示之中,薩列里在“報復之路”中獻身。電影最后,薩列里給所有庸人獻上一場盛大的彌撒,以血腥方式獻身的薩列里在彌撒中再次以不血腥的方式為所有庸人而奉獻。此奉獻確實贖罪。

不作為所有人類的彌賽亞,僅作為“庸人彌賽亞”的薩列里,與作為彌賽亞的耶穌對位,完成一次對人類精神的審視。

我代表全世界的庸人,我是他們的英雄,我是他們的守護圣人。到處都是庸人,我寬恕你的罪,我寬恕你們的罪。

Requiem ?ternam dona eis, Domine, 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 主啊,請賜予他們永恒的安息,讓永恒的光照耀他們。

 3 ) 美國化的《莫扎特傳》

一.演員不合格
老年薩列里解說詞般的陳述,神甫記者般的沉默,這就是線索。
所有演員完全美國化的表演,令人啼笑皆非,難道這部影片要成為喜劇,或喜歌劇,但喜劇不等于搞笑。
即便是美國導演此片,也應該使演員講德語,因為英語在此種場合不合時宜,它很難聽。
莫扎特的傲慢無禮不等于愚蠢無知,不等于猴子般的耍寶。是誰設計了他的笑聲,他一定不認識“兒童”。
從莫扎特身上,看不到任何屬于“人”的東西,亦無“神”的東西。
奧皇前言不答后語的臺詞,毫無延續(xù)性。除非他不是正常的“人”。還有那死魚般眼神,例行公事般的行動,既無和藹,又無尊嚴。
學院院長無需如此戲劇化表演,他是一個正常的“人”,不是一個應該具有什么品質的“角色”。
還有,莫扎特父親白開水般的面孔,就意味著那是謹慎,思慮嗎?

二.情節(jié)不合理
莫扎特夫人起先體諒丈夫,向薩列里為莫扎特謀職位,而后又對莫扎特父出言不遜,而后又像為符合影片進度,又表現出持家,接著又變得懶惰。
莫扎特既想表現出才華橫溢,又擺出一副白癡的臉孔
薩列里的懺悔,負罪,簡直就是中國化的自欺欺人。可笑至極。
更可笑的是,薩列里竟派女仆到莫扎特家做內應,這位“內應”見莫扎特酗酒也會驚恐萬分?
薩列里想出一個絕好的主意除掉莫扎特,什么主意,找人假扮死神,而且死神付他賞酬?假如莫扎特懼怕死神,他會怎樣死去,而且假如莫扎特因傷神過度,也不至于扮出溺水而亡的死相。
薩列里嫉恨莫扎特,欲害之,目的又是為了得到偉大的安魂曲?他何以知曉安魂曲一定偉大?

三.藝術不到位
為了表現莫扎特音樂的崇高,至少應該拍攝歌劇院的穹頂,但是沒有看到。
當時的音樂指揮沒有指揮棒,但是指揮家的手應該是彎曲狀的,不是像那位莫扎特用手指亂點。更甚者,薩列里的指揮絕對是在趕馬車。還有何神采可言。
拍攝劇院指揮的角度,儼然現代都會。
莫扎特對其音樂的理解僅是“它在我的腦子里,余下的只是借著酒與時間將它寫出來”嗎?
莫扎特的發(fā)式太現代化
莫扎特的夫人是被侍衛(wèi)拽到臺上來的,莫扎特果然很“鄉(xiāng)下人”
莫扎特去應聘家庭教師,他的確是走錯了地方,他走進了一戶“美國居民住宅”,并且他們家的狗比主人更具音樂鑒賞力。
尤其莫扎特手持酒瓶的樣子,宛然美國現代混混。
莫扎特至死也未想好如何去死,導演說到“時間到了”,于是莫扎特停止了表演。
童年的莫扎特沒有臺詞,長大后的他又竭力扮天真。

四.對白機械化
由于演員弱智的表現與編劇稚拙的手法,導致了對白機械化。而且,我還看到有中國化的風格夾雜其中。

結論,作為真實存在的莫扎特被戲仿了,作為藝術體存在的莫扎特被玷污了。任何一部由歐洲名著改編的電影都要好過《莫扎特傳》。

 4 ) Ars longa, vita brevis

這是一篇不太想說技術的影評。

我并沒有特意重新再看一遍過。我只想說說,當你忘掉這些演員后面有攝像機,而是只有你的的時候,粗糲,不經過疊嶂的知識加工,又最經時間考驗的記憶中感受。

上一次,是幾年前紐約圣誕節(jié)前的一個寒冷的夜晚。一家精品旅館找出了一份保存完好的膠片拷貝,于是在自家的地下小影院舉辦的放映。畫面自然有一些歲月的劃痕,觀眾三三兩兩不過十人,制作人和女主角也在席間,三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便是Q&A,大家各自侃侃而談一個小時,從籌備到拍攝的過程,也少不了一些趣事,直到觀眾所有問題問完,仍是依依不舍。那時我突然覺得電影藝術和觀眾該有的距離原來就是彼此面對面,沒有托起來,也不需踩下去,坦白說,踩也是很費力的,誰想一天到晚放眼望去只能踩,只能恨呢?


個人的奮斗可以有,歷史的進程不可無。這電影拍攝本身相當的應景。福爾曼流亡美國,拍完《飛越瘋人院》以后,自己都沒想到有一天能回到祖國老家拍電影,全程劇組賓館被裝竊聽,拍到哪里秘密警察鬼鬼祟祟跟到哪里,好像一部關于莫扎特的biopic能搞出什么通敵賣國的陰謀詭計(雖然也不是沒可能)。

鐵幕下長大的福爾曼,太清楚那些不是東西的東西是什么個東西了。沒有赤色的創(chuàng)傷是很難拍出《飛越瘋人院》的。18世紀的維也納雖然沒有干部書記,但家長式的威權資格老要管教管教桀驁不馴的年輕人都是一樣的。老爹門口一站,哪管你寫得好不好,上來就失望煤氣燈,讓人自動覺得有罪喘不過氣來。幾個老不死眉來眼去三言兩語,幾下就能塑造出那種令人作嘔的教導主任式的壓抑。到底是霸占著解釋怎樣是藝術和什么是美的權力。德不配位,但就是放在了能壓你一頭的上面的位置上,掌控著你能自我實現的邊緣。這就是我們對《飛越瘋人院》里的護士長或者《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里的烏姆里奇源自于童年近乎PTSD式的生理不適。你可以說他們代表或者象征著那種抑制生命生長的惡;你也可以說惡的觸手爪牙,物理的延伸,別的啥都不干干不了怎么就偏偏來制你。個體消亡附依了也好,還是長出來的盤紙錯節(jié),他們唯獨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有人的形態(tài),只是惡的平庸,只能是抽象的“他們”。

而薩列里不同。是人。是我們。你在“他們”身上看不到薩列里的煎熬,虔誠,犧牲,委屈,虛榮,不甘,憤恨,羞愧,嫉妒。你也看不到“他們”有薩列里的欣賞,懊悔,自責,甚至最后真正的欽佩。莫扎特死前短暫的一瞬,是通過薩列里的手寫下來的。

你怎么就不懂呢? 不不不,你太快了,我不懂啊。

那一面催,一面一副急著要哭的樣子,還有緊接著以為作業(yè)已經可以交差,而天才才剛要施展才華的反差都讓我揪心。這些都是太過熟悉的感覺,只要你有過一刻想要爭取。中學時候一道數學題做不出的懊惱,平靜下來花好久做了出來,卻總有人不打草稿就能說出答案的,你想到的當然不是把你同學干掉,而是嫌自己太笨,這種智力的崇拜當然是病態(tài)的,可是我們又無時無刻地被逼著赤裸地比較,從文藝復興的畫家們到中學課堂,“你有還是沒有”的問題都在折磨著我們。

但薩列里最后還是觸碰到了他一生都覬覦的那點神性了,盡管是那么短,他也在那一刻明白自己做了什么樣的一件事情。明白了有些東西高于我們。高于個人,甚至高于作者,接手的人知道有更大的責任,要保留下來,就像維吉爾死前想要付之一炬的《埃涅阿斯紀》詩稿。他的救贖并不是垂垂老矣時在精神病院承認自己是兇手的懺悔,而是莫扎特的生命的最后一刻就開始了,畢竟……他也完全可以燒掉或者說是他寫的不是嘛。

反觀他們呢,始終就只有那種你能奈我何的傲慢,好像校長站在領操臺上放眼望去,幾百個人齊做廣播操就是好,齊是自我意志的延伸。瞧他們亂涂亂畫莫扎特手稿的給得意的,有薩列里的勇氣承認什么是美什么是好么?好在小人得志雖然卑劣,但看來沒有什么深度。太監(jiān)壞,也就是壞在sm道具花樣多而已。要去humanize他們是很難的,做正常人做的事也似乎不可想象。你指望他們眼里,他上帝算個什么東西?


朋友曾經跟我開玩笑說,雖然正能量和封建毒草這樣的詞很蠢,但這里的毒草也未免太多了一些。要么是春藥,要么是毒藥,過把癮,求速死,做鬼也幸福。真正給你力量的幾乎沒有的。壯志凌云一定要澆滅,才華橫溢一定要辜負,傷痛和無能上癮。連李白也是“且放白鹿青崖間”,仰天大笑,避世吃老酒。

薩列里本應是最懂莫扎特的人,結果不做高山流水,偏偏要做特供審查員打他的七寸。有個不懂還得硬裝懂的皇帝,幾個指手畫腳的樂師做領導,有個從小摁著他窒息的爹,有個養(yǎng)女兒跟養(yǎng)狗一樣還“你彈你彈呀”的土豪(philistine)老板,有個勢利眼丈母娘。甚至他自己也肆意揮霍著才華。得承認,唯一有點倒霉的倒是他的老婆。

何等的孤獨。美好的東西像是世界的囚徒,但也有如希望自由和真理啊,關都關不住。

莫扎特走投無路接私活寫出了《魔笛》,這相當于在情感公眾號上寫《安娜卡列寧》了;丈母娘嘰里呱啦追著一頓罵,他眼睛一亮,鏡頭一切切到夜后詠嘆調,本意是幽默,可怎能叫人不動容呢?(我當然知道這不是真的。)

我人下流,但我的音樂不是。(I'm a vulgar man. but I assure you, my music is not.)

莫扎特的音樂就是一支穿云的箭,是莎士比亞說得最好:

Who doth permit the base contagious clouds To smother up his beauty from the world, That when he please again to be himself, Being wanted, he may be more wondered at By breaking through the foul and ugly mists Of vapours that did seem to strangle him.
—Henry IV, Part 1 1.2.205–210

牢籠里的鳥兒要唱歌,梔子花都是痛痛快快地香。肖申克里公放(正好又是)《費加羅的婚禮》,Sia的大俗歌里唱的那樣,我不管,我要唱,走調也要唱,不唱就會死。不是爭一口氣,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是只有同歸于盡玉石俱焚 。雨水沖刷瘡痍大地,石頭縫隙迸出的一朵花。

原來人間的美是這個樣子給人力量,給人希望,像那句話說的,猛然發(fā)現,并非死亡漫漫,而是生生不息。悲劇是悲劇,前半部陽光明媚意氣風發(fā),后半部寒風凌冽雪上有霜。但抹抹眼淚又何妨。美好的音樂確確實實是留了下來,生命一瞬,藝術永恒。閹不掉,謫不了,美屬于我們全人類。


福爾曼18年去世了,所以夏天時候,我在電影節(jié)上看了他生平的紀錄片,不長。這是那天最后一檔,意料之中的是觀眾寥寥無幾,我又想起紐約的那個夜晚。一對老夫妻開始還興致勃勃,剛15分鐘看完導演父母在集中營雙亡后就起身離去。 …… 結尾,福爾曼搬回了捷克,最后他說幾句話,我概括大意是:他們雖然已經倒了,但我們被他們弄壞過的腦子,還要好久好幾代人才能修好。

我深以為然。

 5 ) 縱情聲色:莫扎特傳

和大多數紅旗下長大的孩子一樣,從小,就從課本里知道了有個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對這名字背后其他的一切,我一無所知。
    我本可以就這樣無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贖》里,安笛身陷地獄般的大牢,他打開擴音器,讓音樂飄飛在整個監(jiān)獄上空,所有的犯人,聽得懂的,或者聽不懂的,那瞬間,都停下來,靜靜地伶聽。
    那音樂也飄進了我的心里,從前,我竟然不知道音樂可以讓人心醉,心醉,它純粹絕美得如一個由上帝從虛無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籠罩,卻無法勘透那隱藏其后的神秘。為此,我問人:
    ‘音樂它為什么可以這樣美?’
    ‘因為它代表了無窮的未知,它比詩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莻€優(yōu)雅的、曾經憤怒過的詩人,而如今,只懷揣著曾有的夢想,一心想與生活和解的中產階級優(yōu)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歡的正是那個莫扎特,莫扎特從不曾憤怒過,他的音樂是流水,從來不曾帶給人世半分的憂傷,他的音樂如小鹿在山間跳躍,又象清泉,溫柔而不流于細膩,美麗而不華貴,就象一個來到人間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歡樂!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愿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過天使來貼近那個優(yōu)秀青年的心靈的。我以為那是顆有著游吟詩人靈魂的高貴心靈,我對音樂、詩歌的無知正如我那被多年鄉(xiāng)下塵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樣,在這樣精致的心靈前,我自慚形穢。除了一頭投進那美妙的音符、詩句,別無選擇。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終還我以顫栗,靜夜里,我有時會發(fā)抖,除了這顆對著黑暗敞開,對無限極致的音樂開始學會敞開的心靈之外,我還有什么呢?我痛惜我識之太晚,我狂喜與自己終于與它相遇,抬頭向前,唯有墳墓,那么,一路的流連望返,終也可以被原諒的。

    那些與音樂相關的電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視線,〈大提琴狂戀〉講述了英國歷史上最負成名的音樂天才——一個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擁有同樣的音樂天份,然而,一個性情激烈,偏執(zhí),狂熱,而另一個平和,溫柔、細致,性格決定命運,前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提琴家,后者成為業(yè)余的長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婦女,命運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過很多瘋狂的,不為外人理解的極端之事,終死于孤零,而后者卻頤養(yǎng)天年,平安地度過此生。
    這就是天才與凡人的區(qū)別!
    天才必須是偏執(zhí)的,激烈的,狂熱的,對喜歡的事物,有種一往無前的決心與堅持,而天才不得不對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終身地陷入與世界的糾纏之中,在被更廣闊的世界所熱愛的同時,與身邊的一個小世界的關系屢屢開戰(zhàn),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戀》里有一個鏡頭:Jackie獨在音樂場中央,所有的觀眾,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著亮衣,獨自奏著那把提琴,她的頭時高時低,整個身軀都與音樂化為了一體,世界隱去,愛情隱去,做為人的所有基本特征都可隱去,只有音樂留下,歸屬于于那個人群中間的孤獨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會發(fā)瘋,我原以為,莫扎特會是例外。那樣平和,舒緩,優(yōu)美的音樂,難怪所有有一對會審美的耳朵的人都會傾心,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瘋狂,貝多芬式的憤怒,然而,每個人都懂得欣賞優(yōu)美。那么,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優(yōu)美,優(yōu)雅得一如他的音樂,歡快地在樂譜上跳躍。
    而《莫扎特傳》的拍法卻與我預想相悖,它沒有從莫扎特自身的成長來講這個故事,它透過了另一個音樂家薩列里的口,講述了那個在庸才與世人的眼里浪蕩揮霍的可憐蟲,那個小丑般的男人,那個可憐純真無辜的孩子,那個歷史上唯一能稱得上音樂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幾個細節(jié)難以忘記。
    一、 一個神父給叫來替老年的薩列里做懺悔,薩列里哼出幾個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搖頭不知,薩列里無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著哼唱起來,連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著輕打節(jié)拍,哼起那個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進維也納的宮廷時,國王正在蹩腳地彈奏著薩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聽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彈奏了下來,并即席加以潤色,讓音調更和諧,完美,流暢。
    三、 莫扎特將死之際,薩列里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記錄《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這樣,一個曠世的篇章由此誕生。與此相反的是,薩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賜予他靈感。可憐的人,上帝給了他鑒別優(yōu)劣的眼睛,給了他對音樂的熱愛,讓他走進了音樂殿堂的大門,卻不讓他進一步靠近,讓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過一介庸才——那種痛苦,并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輕。

    無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美,據說當年它得了奧斯卡八項大獎,所有的音樂全部取自于莫扎特,《小夜曲》的輕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費加洛婚禮》的華美,很多場景選用了莫扎特的歌劇片段,那些歡快樂明麗的音樂與加諸于莫扎特身上的種種厄運如影相隨,音樂不斷往前推,節(jié)奏越來越快,色調也慢慢變得黑暗,那緊緊注視著天才的薩列里的目光也越來越陰郁,設置的一個又一個陷井,莫扎特已無處可逃!
    所以他必須早逝,其實他的早逝該算是一種福份。在這樣的浮華塵世里忍受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歸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寧愿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喚,他感受到了,雖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聽命而去。
    僅僅把薩列里理解為那個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薩列里似乎并不完全說明問題,也許,導演用他來表現了所有嫉妒的庸才們。天才總是孤獨的,生活在一個充滿庸才的時代,音樂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負擔,然而,所有的這一切,只能襯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靈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后,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麗的音樂如流水。

    其實,這世界上,愛音樂者甚眾,真正懂音樂的人卻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樂的,倒是那個不斷為他設置障礙,最終逼他走向死神的薩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偉大與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終就無緣走進那扇為上帝所寵幸者的大門,他才不顧一切,一邊為莫扎特的音樂欣喜若狂或熱淚盈眶,一邊暗暗發(fā)誓:務必要摧毀那被寵幸者。
    那些愛音樂的,奧地利的皇帝,那些宮廷貴婦,那些樂師們,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們,那些的民眾,以及隔了幾百年后的千山萬水在遙遠的亞洲大陸的中年階級青年和山地女子,這些俗人們,他們都沒聽清故事的內容,他們憑直覺感覺到了天使的呼喚,卻不知那呼喚來自何方,為何,將走向哪里,也不知那個小丑般純真苦難的男人,他最終是上帝選派的使者,來人世傳播來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課堂上,我講起莫扎特,我說:
    He is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課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閃閃發(fā)亮。Alas, 他們會去聽莫扎特,然后被感動。又一扇門被推開,Alas,莫扎特,那個音樂的主宰,音樂的神、精靈,音樂是你手中的奴隸,Alas, 那些遠去的身影,所有的詩歌,音樂,行走和與上帝有關的胡言亂語,我永遠心懷感激!Alas, 其實我可能會更欣賞貝多蒼斗士般的激情和憤怒,然而,為了美,為了來自天堂的樂聲,干杯!
    原諒我,我最終不懂音樂!

櫻櫻制造

 6 ) 天才之死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Amadeus》,中國人習慣于直接把它翻譯為《莫扎特》,實際上,莫扎特的全名為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很明顯,影片取了他全名的中間部分,而 Amadeus 的由來是:
出生受洗時,他被命名為 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 意為“上帝之愛”,這個名字相當于德文的 Gottlieb,意大利文 Amedeo以及拉丁文 Amadeus,但生前卻從未有人以此名號稱呼他?,F在,我們所認識莫札特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為莫札特在正式場合用的名字。

看完這部影片,恐怕不熟悉古典音樂的人如我,也會被天才的光輝所感動,人們都說音樂是全世界共同的語言,也許正是因為音樂觸動的是人類共同的情感。莫扎特確實是個天才,他六歲便寫出小步舞曲,十一歲便完成了第一部歌劇。就如同那個宮廷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在影片中所說:“那充滿歡樂和愛的贊歌,是上帝的聲音(費加羅的婚禮)?!鄙系圻x擇了莫扎特作為在人間布道的工具。

電影中的莫扎特,是那么的光輝奪目,安東尼奧·薩列里在初次見到莫扎特之前,曾與自己打賭:那絕世的天才,是否會顯露在臉上呢?誰想到,他遇到的竟然是個滿地亂滾的頑童。看這部電影出于同學的推薦,他說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莫扎特的笑聲,尖銳而爽朗,在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初次見面的時候,他時不時響起的放肆笑聲,曾把皇帝和他的宮廷樂師們一次次驚得合不攏嘴,就像他卓越的音樂天賦。而在影片中,莫扎特也始終如他的音樂和他笑聲一樣,純真,善良,浪漫。這樣一來,一切都順理成章了,難道天才不該是如此的嗎?如果莫扎特不是這樣的人,那么他能夠寫出美麗浪漫的音樂嗎?如果天才如凡人樣心思縝密、勾心斗角,他的音樂將是什么樣的昏暗黑色呢?是的!莫扎特就該是這樣的,影片中的莫扎特在指揮自己作品的時候,以肢體語言,充分表現了作品的喜怒哀樂,散發(fā)出天使一般的的光華,而那嚇了皇帝一跳的笑聲,也同樣預示了他跨時代的音樂創(chuàng)作,將震動世界。
20年后再看這部獲得了8項奧斯卡獎的影片,我認為其成功之處在于“對比”。影片塑造了兩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位,是純潔、善良、桀驁不馴的莫扎特--他被譽為上帝的寵兒。一位是陰險、偽善、對莫扎特滿懷嫉妒的宮庭音樂家薩列里--一個與上帝為敵的人。由此,天才對抗著平庸,友情對抗著陷害,真摯對抗著虛偽,甚至于在安東尼奧·薩列里心目中,恐怕也進行著欽佩贊賞與嫉妒相輕之間的戰(zhàn)爭,他在最后的懺悔中也說“我感覺自己變成了兩個人”。那么,這種對抗的勝利者是誰呢?正如同影片最后安東尼奧·薩列里所說:“我死后不會有人人再彈奏我的音樂了,但是莫扎特死了,他的音樂卻永垂不朽”。在瘋人院里,他不停的懺悔著:“我殺死了莫扎特!”而他又不停的叫喊: “我寬恕你們!庸才!”沒錯,他殺死了莫扎特,但是雖然只擁有短短的35年生命,莫扎特依然是最高產的作曲家之一,有這樣的一種偉大,抹殺肉身,也無法遮蓋。你不得不說,莫扎特也許確實是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上帝之寵”。

我不想過多討論影片中莫扎特之死,因為史實中,安東尼奧·薩列里是無辜的,莫扎特死于疹子感染(但是確實,他的死與過渡的勞累有關系)。我想說的是,影片中莫扎特死前與薩列里合作寫出的樂章的一幕,毫無疑問是電影中的經典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戲劇張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庸才”宮廷作曲家,為自己精心策劃謀害的病榻上的“天才”代筆,由莫扎特口述,薩列里記錄,那波濤洶涌的美妙音樂,就如此被書寫成譜,毫無疑問,薩列里是仰慕這位天才的,在影片中,他也是唯一一個能夠理解莫扎特音樂的人,如同他自己所說“我嫉妒這種音樂,我動用權力讓它只演出了5場,但我又每場都偷偷的來聽”。薩列里明白莫扎特音樂的美麗之處,但是又對他瘋狂的嫉妒,在莫扎特生命的最后時刻,當他聽著這位仇人的口述記錄下音符,當他在仇人的指點下豁然開朗,當他對這音樂的異常的興奮時,尤其是當最后,莫扎特向他道歉時,他是什么樣的心情呢?由此看來,“我寬恕你們,庸才!”薩列里的一生,才是真正的悲劇,而莫扎特,雖然最后草草下葬,卻終為后人銘記。

天才死了,天才死的不明不白,因為有些人始終不明白,天才的肉身死不死,真的沒那么重要。

 短評

180min導剪版。一天不妒英才,二眾生不平等。攝剪樂演服化道全方位教科書,開場五分鐘就能預知的三小時古典主義享受。無論是關于誰的傳記電影,自圓其說永遠比還原真實重要,因為真實還不原,比電影更能“還原真實”的媒介也多了去了,相信以“曲解”為由貶低本片的各位比起導演都是超級庸才。

8分鐘前
  • Ocap
  • 推薦

Too American

11分鐘前
  • 艾小柯
  • 還行

小時候看這片兒,同情莫扎特。現在再看,同情的就是那個嫉妒莫扎特的樂師了。“上帝既然給了我欲望,為什么不給我才華!?”此問堪可讓天下庸才抱團一哭!

13分鐘前
  • 大-燕-威-王
  • 力薦

薩里埃利望著床上疲倦的天才,他曾在宮廷里見過他的輕佻,在劇院里見過他的狂放,卻從未如此近距離,替他觸摸安魂曲的音符。他狼顧了一生,奈何天才卻向他致謝。從此再無一人才華若萬丈高樓,指揮時千軍萬馬。庸才向上帝求乞一世眷顧,他以為自己是天才的影子,卻忘記天才就是光。光,從來都沒有影子。

16分鐘前
  • 西樓塵
  • 推薦

這個世界上只有我懂你,這是我的榮耀,這是我的悲慟。

21分鐘前
  • 右手
  • 推薦

神賜世人天才 世人葬送天才

26分鐘前
  • Yolanda
  • 力薦

當庸才遇上天才,羨慕過后只剩嫉妒!影片有兩個地方給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一是莫扎特的笑,二是莫扎特妻子的甜,真是太甜了~~

31分鐘前
  • 戰(zhàn)國客
  • 力薦

一屋子的假毛怪!與史實不大相符,僅供娛樂的視聽享受~演M的筒子不僅長得像馬,且笑起來也像,怪不得化裝舞會也戴馬頭~他老婆好少女,雖瘦但胸不小~【天才總被庸才包圍:爹愛錢,老婆愛錢,丈母娘愛錢,同行排擠,上司不賞識】M本質是少年人的輕快歡樂,米國人更喜歡他。共濟會。男主是gay

36分鐘前
  • ζω?ιδ
  • 推薦

偽君子對真朋克的羨慕嫉妒恨,藝術的大門不向藏污納垢的心靈敞開。天才與平庸、叛逆與守舊、平民與貴族,精致復雜的雞血雞湯經典。當你無限接近我卻永遠也無法與我平起平坐時,你最懂我。毀滅你之前我真誠地對你說,你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作曲家。莫扎特與薩里耶利對各自父親的態(tài)度值得玩味。

38分鐘前
  • 柴斯卡
  • 力薦

我出生時拍的一部片子 我戲稱一九八四年是不死年代 八四←→不死 所以一有人問我?guī)讱q了 我總是會說「不死年代出生的」 雖然基本上講的是一個嫉妒的故事 但是八四年能拍出這樣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驚 莫扎特傳的音樂真的是很震撼人心

42分鐘前
  • 惡魔的步調
  • 力薦

電影憑空加入一個上帝的第三方,薩列里向神父懺悔,把莫扎特的才能歸結于上帝的贈與,把自己的妒忌視為對上帝的對抗。如果沒有這個視角,二人的糾纏只是糾纏,加入了上帝這一層,就變成了天才超越時代的命運。

44分鐘前
  • 熊阿姨
  • 力薦

【A-】教科書般的劇本,教科書般的剪輯,教科書般的表演,教科書般的音樂(這點得益于莫扎特本身的牛逼),沒有任何理由不給五星。Too American?那又怎樣?電影夠好就行。

49分鐘前
  • 掉線
  • 力薦

背離歷史真相而求革新與前衛(wèi)的傳記片可以走到多遠?《莫扎特傳》靠一個甘愿禁欲的虔誠信徒毀滅信仰、嫉妒致瘋的“新說故事”,足以代表好萊塢給出的最高峰之一?!拔掖硎篱g所有的庸才,我是他們中的佼佼者,我寬恕你們,哈哈哈哈....”亞伯拉罕,偉大表演的范本。音樂劇跨媒介的互文嘗試亦相當成功。

54分鐘前
  • 徐若風
  • 力薦

和我想象中的莫扎特先生的形象相差甚遠.

59分鐘前
  • kingfish
  • 推薦

在許多莫札特的生平記錄中, 這首安魂曲事實上是未完成的, 而在電影中, 薩耶里極度想要除掉莫札特的部份也稍嫌誇大。不過整體而言, 整部電影敘述莫札特的生平, 穿插著他的創(chuàng)作, 將觀眾帶領到音樂的最高境界,實屬佳片,值得一看。

1小時前
  • mingjoyce
  • 推薦

非常好。唯一的一個問題,我為什么總覺得男主角長得像蔡康永,連同女主角也越看越像小S起來,結果我總有《康熙來了》穿越的錯覺。

1小時前
  • 寄意寒星
  • 力薦

#重看#4.5;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天才總是不容于世地孤獨前行,以對手的視角描述莫扎特一生,更反襯出他天真的赤子心,這種幾乎沐浴著神之恩典的天分,即使用盡陰謀也難掩的光芒,也真是叫人絕望;世間庸才自然無法明曉一抔黃土下的熾熱靈魂,大部分人都淹沒在嫉妒、憤怒和欲望中。

1小時前
  • 歡樂分裂
  • 推薦

杰出的存在似乎總有著宿命般的悲涼與無奈,只留給世人無盡的唏噓感慨。上帝派他將最美妙的旋律帶往人間,人類卻用虛榮與嫉妒的原罪親手將這份來自天堂的恩賜摧毀。他離開人世時窮困潦倒,長眠之處甚至沒有一塊墓碑,只能租借棺槨搬運尸骸,與販夫走卒在同一土坑中被污泥掩埋。

1小時前
  • 白發(fā)生
  • 力薦

如果你在生卒年見遇見過一個曠世奇才是何等的幸運,當你費盡心機卻無法掩蓋他的光芒的時候,又是何等的悲哀~~

1小時前
  • 冥王療愈師
  • 力薦

hahahhahahah 他的笑聲太迷人了

1小時前
  • 周祺 Zhou Qi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