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人妻视频免费人人|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日韩片无码中文字幕

<strong id="g78f3"><menu id="g78f3"><strike id="g78f3"></strike></menu></strong>

一秒鐘

劇情片大陸2020

主演:張譯  劉浩存  范偉  余皚磊  張邵勃  李延  于洋  劉云龍  常海軍  曹瑞  唐孜悅  李曉川  于濱  王敏萱  宋家琦  楊鐵城  王兵  

導演:張藝謀

 劇照

一秒鐘 劇照 NO.1一秒鐘 劇照 NO.2一秒鐘 劇照 NO.3一秒鐘 劇照 NO.4一秒鐘 劇照 NO.5一秒鐘 劇照 NO.6一秒鐘 劇照 NO.13一秒鐘 劇照 NO.14一秒鐘 劇照 NO.15一秒鐘 劇照 NO.16一秒鐘 劇照 NO.17一秒鐘 劇照 NO.18一秒鐘 劇照 NO.19一秒鐘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6-11 00:20

詳細劇情

  影片講述了沒趕上電影場次的張九聲與劉閨女因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故事。故事靈感來源于張藝謀導演早期經(jīng)歷,是其一貫對文化展開追憶和尋根的風格。

 長篇影評

 1 ) 不管被刪減了幾秒,它也還是滿分!

說實話,應該讓一些只會用嘴的導演,感到羞愧。

張藝謀以身示范,顯露出中國一流導演的應該有的技術水平。

這部電影,即講好了一個故事,完成了電影本身的使命;

同時,又勾勒出一個時代,記錄了一段來自特殊年代的回憶;

最后,還夾帶了張藝謀對電影的情懷和喜愛,是一部標準的迷影。

最厲害的是,這三者完全沒用沖突,在電影的時長里,各自有各自的落腳點——

不僅要拍好,而且拍的有聲有色,人物立體,內(nèi)容豐富,意味深長。

張九聲第一遍看《新聞簡報》,沒認出來自己的女兒。

第二遍,一扭頭,已經(jīng)是眼淚流過滿臉。

他女兒在《新聞簡報》中,因為爭先進,所以搶著和大人扛米。一秒鐘的鏡頭,一閃而過。

張喃喃自語,爭什么呢?這么小的孩子,爭什么呢?

范電影說,還是要爭的。只有她比大人更努力,才能擺脫你這個父親對她的壞影響。

言下之意,是張九聲坐牢,害了自己女兒。

然而電影被刪減的片段——

女兒就因為爭著扛大米,最后發(fā)生意外,車禍去世。

這個片段,可謂是全片的靈魂,最有說服力的動機,最深的揭露。

可惜,卻被刪減掉了。

然而即使被刪掉,聰明的觀眾還是可以猜到。

為什么張九聲要越獄去看電影,就為了那一秒鐘。

為什么張九聲出獄后,不去找自己的女兒,反而要找那一秒鐘的膠片?

為什么?

為什么劉閨女說氣話,大米怎么沒把你女兒壓死?張九聲瞬間暴怒?

因為,女兒已經(jīng)死了。

這個為了爭先進反而意外死亡的悲劇,不僅是張九聲這個人物的最關鍵的一點,也是對那個年代最大的諷刺——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靈魂情節(jié)。

另一個主角,劉閨女,也同樣有精彩的表現(xiàn)。

劉閨女哭了四次。

第一次,是在車上和張九聲搶膠片,“編故事”說自己是怎么被爸爸拋棄,淪為孤兒的。只是編著編著就哭了,因為這是真故事,她確實是孤兒。

第二次,是和張九聲和解,告訴張九聲自己姐弟如何因為一個燈罩被欺負。

第三次,是和張九聲捆在一起看《英雄兒女》,對張九聲說其實我很想爸爸。

第四次,是最后目送張九聲被押回勞改營,揮舞告別。

四次哭戲,不僅包含了角色的設定,角色的轉(zhuǎn)變,也揭示了人物的情感:

張九聲對見女兒的渴求,對喪女之痛,慢慢轉(zhuǎn)移到劉閨女身上。

而劉閨女作為一個孤兒,任人欺凌,毫無反抗之力,像是一粒沙子和浮塵,只能隨風飄過。

最終,那一秒鐘的膠片,也被時代裹挾著,被掩埋在風沙之中。

就好像是對那個荒唐歷史的批判,最終也只會被人遺忘。

(花絮里,有找回照片的鏡頭,其實張藝謀拍了兩個版本,一個是丟了,一個找回來了,最后張藝謀覺得還是選擇丟了好,所以就把找回的鏡頭放進花絮,并不是真的找回)

(兩年后的部分,也是為了過審而補拍,寓意時代最后變好了,人心又有希望了,張九聲和劉閨女也釋懷了)

至于范電影這個角色以及洗膠片等等迷影內(nèi)容,則是張藝謀的“私貨”,表達了他對電影的情懷。因為整個故事來源于《陸犯焉識》里一個越獄看電影的情節(jié),而張藝謀回憶起自己學習攝影時的少年時代。

那個年代,電影不僅是娛樂,還是一種奢侈。那個年代,電影只有“紅色正能量”,群眾對電影的喜愛,也有局限性,因為群眾的精神匱乏,只能以集體觀影,大合唱來欣賞影視化藝術。

但電影對每個人的影響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最終走向不同的道路。

莫言經(jīng)常在自己的小說里寫對電影的熱愛,而張藝謀也因此成為導演。

除了張藝謀本人對電影的熱愛和情懷,可能國內(nèi)再不會有這樣的迷影作品了。如今短視頻的天下,再也不會有人 看電影好像過年一樣。

還有人在乎真正的電影、技術、發(fā)展、歷史、改革以及意義嗎?

所有的一切,都正在被庸俗和娛樂蠶食。

而我們都精神文化,也如這被刪減的電影一般。中國已經(jīng)崛起,應該有新的自信,我們曾經(jīng)有《霸王別姬》這樣偉大的作品,直面歷史荒唐的一面,并沒有被大刀闊斧的刪去深刻的批判。

而如今,提起那段歷史,卻欲言又止,遮遮掩掩,不能上映,沒有勇氣面對過去的錯誤。

電影不應該只是娛樂,藝術應該啟發(fā)人們思考和反省。否則,就是時代的悲劇。

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

從這部作品,我認為張藝謀在創(chuàng)作、在對人的尊重、在對作品的態(tài)度上,可以說是夠資格成為國內(nèi)一流導演的。

他不僅僅是人物和題材做的好,也不僅僅是迷影情懷很上心,從技術風格上,這部電影有喜劇,有懸疑,有默片,凝聚在一起雜而不亂,特別舒暢!

這是一個導演能力和經(jīng)驗的體現(xiàn)。

即使是殘片,刪減,補拍,依然可以看出《一秒鐘》是一部好作品,依然可以有效的表達和傳遞這個樸質(zhì)的故事,簡單,純良,帶有力量。

豆瓣有個短評說,帶自己的媽媽去看,結果媽媽哭了。問為什么,媽媽說,張九聲眼神太戳人了,他女兒肯定是不在了。

是的,雖然這個情節(jié)被強制刪除了,但我們依然可以從演員的演技中猜到。

這,便是藝術的力量。

 2 ) 至關重要的那一秒鐘,你并沒有看到。

被送選至柏林電影節(jié),卻臨近放映前因“技術原因”被緊急叫停,歷時近兩年刪改,重拍,再次定檔,又被金雞獎宣布撤片,甚至傳出了二次“逃跑”的傳言……

即便放眼整個中國影史,《一秒鐘》上映過程之艱難滑稽,也是難有匹敵。

無論如何,“國師”的新作總算見了天日,這一年多里,撤檔也讓人對《一秒鐘》有了更多的遐想:究竟是怎樣的故事會遭到這種待遇?它是不是特別的沉重,悲慘,反叛?

但我想很多抱著“禁片”期待,以為會看到另一部《活著》的影迷朋友,看完后恐怕會感到有些錯愕,一方面這竟然是一部黑色幽默風格的輕喜劇片,一方面故事完整順暢,如果不說,幾乎不會覺得被改動過。

劇情動線非常簡單:要做燈罩賠給鄰居的劉閨女想偷走膠片,要看電影的張九聲想追回膠片,要工作不出差錯的范電影想把膠片正常的給大伙播了?!巴惦娪啊薄斑€電影”“放電影”,這三個詞基本就可以概括整個片子。

誠然,這些簡單的小事兒在張藝謀的導筒下仍然很精彩,將幾位角色間的關系,來回較量的過程編排的曲折又充滿趣味,但似乎并沒有什么觸及紅線的地方,稍顯沉重的無非就是張九聲對著女兒的影像流淚那部分,似乎也在“合規(guī)范”的范疇里。

但事實上,它被刪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題眼:張九聲的女兒早已去世。

這個背后真相在電影中藏得極為隱秘,但仍有三處線索保留下來。

第一處是在放映室,張九聲對電影望著出神,范電影問“你女兒多大了?”時,他忽然頓住了,過了會兒才回答道“十四歲”。

張九聲的停頓,是在猶豫要不要回答真實的答案:她已經(jīng)死了。

第二處是在影廳里,劉閨女擋住銀幕質(zhì)問張九聲為何嚇壞她弟弟,怒吼“面粉袋子怎么不壓死你女兒才好”,張九聲聞言臉色大變,一腳把劉閨女踹下。

張九聲的反應過激,是因為對方戳到了他真實的痛處。

最有說服力的是第三處,張九聲出獄后,在村子里與劉閨女重逢,去沙漠中尋找相片的場景。

這一段自然是為了過審的重新補拍,主要目的也是給兩個角色一個結局交代,但如此安排卻對張九聲這個人物提出了一個與電影看似邏輯不符的問題:

他出獄后,不應該第一時間先去找自己的女兒嗎?

如果說之前是逃獄不方便見,那現(xiàn)在已不是戴罪之身,怎么反而還要回到這個與他無關的村子里,去找女兒照片而不是女兒本人呢?

因為女兒已經(jīng)死了。

在“張九聲的女兒早已死去”這件事被揭露后,你回過頭再看整部電影,會發(fā)現(xiàn)許多人物動機都更加合理,許多情節(jié)也變得更為深刻。

誠實的說,電影剛開始我對張九聲的行為有些不理解,即便當中有女兒的新聞簡報,為了“一秒鐘”畫面如此執(zhí)著還非要看一百遍,在沙漠里對那一格膠片那么在意,未免太過于夸張。

可他女兒死了,一切就都說的通了,他再也見不到他女兒了,那個貧窮的年代,唯一還記錄下他女兒容貌的,只有那一秒鐘的膠片。所以他拼了命的也要保住它,要看它,所以在電影播放的那一刻,他的淚決堤般涌下,因為那是他最后的念。

這也解釋了他為何那么在乎那卷膠片,卻還是對偷膠片的劉閨女百般寬容,給她分食物,幫她出頭,因為在劉閨女身上,她看到自己女兒的影子,那個同樣“沒了父親”,只好靠自己努力來生存的女兒。

而這一真相的刪去,讓這些本該在電影里昭然若揭的表意瞬間消散。

與張九聲女兒之死同樣不得而知的,便是其死因,雖然片中沒有多少線索,但仍可以從人物性格中窺見一二。

張九聲性格果斷,又很愛女兒,如果他能為了一則女兒的新聞簡報逃獄,那我想更能為女兒的死逃獄,可顯然片中是他唯一一次,那么應該就和劉閨女所說的一樣,是被面粉袋壓死的。

所以他才會在看電影時感慨“一個孩子為什么要扛這么重的東西?!保蛟S他真正感慨的是,你若不扛這袋面粉,你還能好好的活下去。

于是我們終于能大概腦補出這部電影最原始的故事是怎樣:

因為一個時代背景下被嚴打的罪名(片中是打架,但原版或許是更敏感,更無辜的原因),張九聲倒霉入獄,他妻子早已去世,只有女兒,可女兒因為他是罪犯,從未去探望過他。張九聲一年一年的等著,終于等到了女兒的消息,她死了。

張九聲悲痛欲絕,又緊接著得知了女兒登上新聞簡報的消息,抱著見女兒“最后一面”的心,他逃了出去,他找到了有女兒的那卷膠片,他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在影院里看見女兒,幾年未見的女兒,已經(jīng)長大的讓自己認不出來了,也不會再長大了。

播音員聲音歡騰,片中人笑臉盈盈,可張九聲只有眼淚落下來。銀幕上虛假歡樂的新聞簡報與銀幕下殘忍的真相,形成巨大的諷刺。

在那個時代里,每場悲劇都要被粉飾成喜劇,每場喜劇又釀造更多悲劇,而這些悲劇,再變成新的喜劇,令所有人都活在荒唐之下。

一如《一秒鐘》,你以為它是喜劇,可事實上,那些“喜”只是生長在更龐大的“悲”之土壤中罷了。

最初版本張九聲女兒之死的情節(jié)本來該在哪,我們已很難再去斷定,但我想應該就在放映室場景中,或許就在張九聲說出“十四歲”之后,他低下頭又補充一句“永遠都是十四歲,她死了?!?/p>

這樣一句臺詞要不了多久,差不多也只要一秒鐘。

但這至關重要的一秒鐘,沒人再能看到。

 3 ) “元中國電影”與作為電影創(chuàng)作的電影審查

這或許是一部“元中國電影”。影片的外部事實——撤檔,審查,重拍,再撤檔,可見的審查讓故事的動機變得模糊曖昧,也讓對文革的敘述再次成為沒有歷史的歷史敘述。所有的人都像是受害者,所有的受害者都沒有真名,人們的遭遇又和文革毫無關系。這樣的故事完全可以放在任何一個時代,只有那些被扁平化的布景在“調(diào)度”(mise-en-scene)一詞原本的詞義——“舞臺上所有的一切”的意義上,竭力向觀眾提示著故事的時間。

架空的歷史舞臺必須要有一個附著點來宣告結束或開始,補拍的結尾只不過是再次確認了1978年這個當代中國歷史的永恒開端,這個以恢復高考和劉閨女重新性別化所標記的常新的歷史時間,也就把故事封印這一節(jié)點之前的時間流沙之下。

電影作為記憶裝置的另一面是失憶裝置。影片故事所遵循的路徑,一方面似乎是新時期之初第四代慣常敘述的微妙變奏。在第四代那里,人禍被替換為天災,泥石流或洪水,某種突然降下的災厄,而在《一秒鐘》里,人的苦難則是日常事件的偶然疊加,打架斗毆,父母離婚,意外車禍等等,是人行為的失范,勞改犯和失去父母孩子的相遇不過是一個倒霉鬼遇到另一個倒霉鬼的故事。另一方面,它又延續(xù)著張藝謀《歸來》中所倚賴的遺忘政治,《歸來》將人的名字和文革的歷史徹底遺忘,《一秒鐘》里則是直接沖著電影膠片這一歷史記憶的物質(zhì)基礎設施而去。影片沒有提出在控訴什么在控訴誰的問題,卻《一秒鐘》通過電影給了一個媒介答案,膠片影像作為女兒唯一的留存,也成了克拉考爾說的“歷史的孤注一擲的賭博”。

導演的預設是,歷史的可寫性在于電影,而《一秒鐘》的可寫性則在于作為集體記憶的電影。在審查懸停了一切和直接性對話的時刻,導演意圖用作為社會主義日常生活的電影召喚出那個時代本身,使之成為不言自明的故事背板。但問題是,在這部因愛之名的電影中,有哪怕一個人是真的愛電影的嗎?人們都另有所圖,看女兒,做燈罩,討飯吃,至于那些能看一整晚電影的“狗日的”人群,很難說他們對電影的狂熱究竟出于愛,還是絕對的匱乏。當然,在另一個完全非歷史化的邏輯中,這個時代的電影都是“非電影”,是政治的結果,因此它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為功能的失效,變成一堆爛腸子,人為搭建的大循環(huán),遮光護眼的家伙。只有電影或者是膠片才是值得信任的,是最應該被珍視的東西,也處于不斷被各種人的搶奪之中,就像搶奪語詞和記憶。膠片的反面是人,膠片失效是由于人的愚昧,人之惡又替換了權力之惡。

與整部電影克制的視覺再現(xiàn)相比,只有洗滌膠片的場景充滿了情感熱度。女兒的影像固滯在影像之中,但她更是被凝固在新聞簡報片的政治琥珀里。那么清洗膠片就不是再對歷史的復現(xiàn),而是剪裁——將一個人置身的環(huán)境全部裁掉,降解為一個人一秒鐘里的動作重復。既然琥珀的晶體可以被清除,被琥珀囚禁的人又何嘗不可被遺忘被舍棄?銀幕之后,上映之前,已經(jīng)給劉閨女預留了女兒的位置。

談論歷史的方式就是不談論它,你畫我猜的游戲,最終把游戲本身也畫入了謎語之中。影片結尾是謎語和電影的一次自反,即——中國電影作為非歷史的歷史。那張遺落在荒漠中的膠片,一個無法長大成人的女兒的影像在客觀世界的唯一實存,似乎在此刻必然地指示著真切的歷史,或者至少是中國電影的宿命。頭破血流的無名男人反復奔突在風沙之中,此番則是被人們拖拽著離開,他不再是30年前銀幕上被天與地擠壓到五分之一處的黑點,而是那些眾多無法與遺忘對抗,留不下腳印的人的一個。背對前路,面朝荒漠,他像不像懸停在廢墟之上,被熱風扇動了翅膀的新天使?熱風不可抗拒,那個更大的不可說的力量,把人從一個歷史的現(xiàn)場拖拽進另一個。也正是這個力量造成了曾經(jīng)作為第五代集體精神現(xiàn)象表征的黃土地在此刻的荒漠化,讓歷史徹底呈現(xiàn)為無根的,移動不居的沙丘。

在這個意義上,審查參與了創(chuàng)作,共同完成了電影關于電影本身的講述——是審查使得電影只能以抽空歷史的方式才能描述歷史,正如影片中本應屬于膠片的位置,被用來包膠片的報紙的空洞所占據(jù),而膠片承載的歷史與記憶遺落在沙海之中。維系著這段想象性的父女關系,維系著后人對這段歷史的想象的,也正是這份一再錯付的虛空。問題隨之而來:這樣的講述無疑又預設了一個真切而可說的歷史,但中國電影何曾真正地言說過文革呢?那么,是創(chuàng)作給審查預先留了位置嗎?還是創(chuàng)作本身就充滿了問題?所知的事實是,人們時常以記憶的名義去忘卻,忘川之上忘言的人們,行走同時躬身掃去自己的腳印。

 4 ) 《一秒鐘》的問題在于刪減嗎

說起來,現(xiàn)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時間感覺頗有些不同,比如《子夜》和《日出》,傾向于一種抽象寓言,而《時間開始了》則開啟了新的時間刻度,在這之后,《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就讓歷史中的時間顯得前所未有地精確有力。再往后,新時期和新世紀的時間感覺也很不同,比如80年代被描述為“大得難以置信的時間單位”和“黃金時代”,而新世紀以來的青春體驗則是“在大大的絕望里小小地努力著”的“小時代”。時間感覺的不斷調(diào)整——從抽象到具體,從宏大到渺小——構成了書寫現(xiàn)代體驗的重要標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秒鐘》要從什么樣的角度講述一種什么樣的時間體驗,其實是一個重要問題。

但這個問題因為太抽象,所以不容易被察覺,大家主要關心的還是兩個非常具體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傷痕,怎樣刪減。整個故事圍繞電影和膠片展開,上映之前張藝謀就說了,這是獻給“所有愛電影的人”的“電影情書”。坐下來一看,不愧是國師,范電影組織人民群眾搶救膠片、電影院里全場合唱《英雄贊歌》、戲里戲外呼應對照的高潮戲拍得十分到位,光、影、幕、人相映成趣。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愛電影的情懷和歷史創(chuàng)傷之間的裂隙似乎并不能輕易合體,所以毛尖戲稱國師牌傷痕為“刮痕文藝”,謂之傷痕不足,情懷有余,刮一刮嘛點到為止。

說起點到為止,《一秒鐘》也頗為委屈,因為“技術原因”屢次電影節(jié)撤檔,審片過程中又不斷修改,最終能上映就已經(jīng)留下了時代的眼淚。勞改犯張九聲的女兒為擺脫他的影響,獲得先進,在面粉店爭扛麻袋,意外被車撞死了,最后只留下新聞簡報中的一秒鐘鏡頭。張九聲冒死從勞改農(nóng)場逃出來看電影,就是為了這一秒鐘。根據(jù)張藝謀的采訪,這一段就掐了沒播。不僅如此,張九聲、劉閨女和范電影三個人的家庭和過去都盡量略去不表了,于是影片中人和時代的矛盾就被弱化為了人和事的沖突。學生說,好氣哦,淚點都被刪掉了??雌饋恚孟裼只氐搅四莻€老問題,是現(xiàn)實的原因讓我們的歷史題材總是教化大于批判,最后就只好反思不夠,情懷來湊。

但問題在于,如果我們覺得影片深度不夠,原因只在于刪減嗎? 應該說,并不是因為有刪減,所以只好情懷,而是刪減與情懷本就是歷史創(chuàng)傷的一體兩面。 一邊是抽象的歷史創(chuàng)傷落在具體的人身上,由此觸發(fā)不可抗拒的超越個人的痛苦;另一邊則是在革命浪漫主義的集體感召之下,對理想自我和理想未來充滿期許: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后文革時代回顧歷史時必須面對的復雜命題。

于是我們看到“發(fā)瘋”成了典型的“文革后遺癥”, 從《淚痕》(1979)中裝瘋以自保的孔妮娜,到《花園街五號》(1984)中真瘋的被鎖在房間里的市長兒子,再到《村戲》(2017)里從英雄走向精神病院的奎瘋子,文革的幽靈始終以瘋癲的形式存在。瘋癲是個體對無法自洽的現(xiàn)實邏輯的回避,因此,只有講清楚了如何發(fā)瘋,才能同時講清楚歷史的激情和裂痕。

反過來說,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張藝謀上一部文革題材作品《歸來》(2014),在面對歷史時顯得如此無力?!稓w來》一邊把“文革后遺癥”講述為“失憶”,一邊又將喚起記憶講述為一種愛的溫情。但觀眾都知道,真正能刺激并啟發(fā)馮婉瑜找回記憶的昨日重現(xiàn),其實是痛苦的別離,而不是溫馨的重逢。既要批判,又要溫馨,或許才是問題的根本。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秒鐘》的進步就在于找到了一個剛好的尺度。在三個破碎的家庭里各取一人,讓他們命運交匯,讓無意義催生意義,而不是強行賦予意義。同時,也不再強行縫合破碎的家庭。假設沒有那個兩年后的結尾,故事就在沙漠中戛然而止,劉閨女以為幫張九聲撿起了東西,但膠片已在風中逐漸被掩埋。這或許比《歸來》的溫情,比《闖入者》(2014)的曖昧不明要好很多。當然,這也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刪減審查之后的電影還是原來“那部”電影嗎,還值得看嗎?

雖然《一秒鐘》號稱致敬電影,但打動我的并不是影片中的“愛電影”。無論是范電影、劉閨女還是張九聲,恐怕沒有一個人真正熱愛電影,即使是積極搶救膠片、看了許多遍仍然生怕錯過一秒的觀眾們,也很難說他們熱愛的是電影本身??措娪昂蛺垭娪拔幢厥且换厥隆?/p>

真正觸動我的只能是“電影”自身的復雜性。影片中涉及到電影放映的部分總會出現(xiàn)雙重景框和多重凝視。電影與現(xiàn)實的關系也呼之欲出:禮堂銀幕上女兒在爭扛面粉爭當先進,銀幕下勞改犯爸爸大戰(zhàn)保衛(wèi)科;張九聲和劉閨女被捆在一起,銀幕上是《英雄兒女》中王芳找到了父親。

不僅如此,電影文本的復雜性還表現(xiàn)在,正是被刪減的、被改動的與此時此刻的影片,共同構成了“那部”電影。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不同意公映版不值一看這種說法。與其把沒有看到的當做遺憾,不妨把缺失看作一種“失憶”。 張九聲沒有在電影中說出女兒的死,仿佛一個失憶的父親,永遠追逐著22號新聞。應該說,張九聲的女兒死或者不死都不能改變故事的悲劇性。假設女兒沒死,生活對張九聲來說也不會更輕松。如果覺得越慘痛的才是越感人的,那我們可能仍然還陷在情感主義中不可自拔。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只能說《一秒鐘》的成功是有限的成功。一方面,它把《歸來》中三段冗長的時間壓縮為了一段(如果不考慮結尾的話),只講一件小事,不再既要又要。回到開頭的時間感覺問題,這種后退一步,只展示一個歷史切片的拍法,是更貼近當下的時間體驗,反而展現(xiàn)了一種力量。

但另一邊,在聚焦“一秒鐘”的同時也丟失了對歷史的追問,“一秒鐘”到最后只能是張九聲的自我救贖。對這部電影,對這一系列電影真正的不滿足大概也在這里,不是因為他們不回答歷史的疑問了,而是因為他們不再向歷史提問了。有時候提出問題可能比回答問題更重要。就好比有時候沒有拍什么,或許比拍了什么更加重要。

文本已發(fā)表于《北青藝評》,發(fā)表時有刪改

 5 ) 只有電影,能讓一秒鐘變成永恒

張藝謀在新世紀的作品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影》、《英雄》、《三槍拍案驚奇》這樣的商業(yè)類型片,另一類是《回歸》、《山楂樹之戀》和《一秒鐘》這樣的現(xiàn)實題材,雖然前者在數(shù)量上明顯占優(yōu),但顯然后者更接近他賴以成名的那些經(jīng)典之作,例如《秋菊打官司》和《活著》,藝術水準和社會價值也更高一些。

與許多張藝謀作品一樣,《一秒鐘》也是以倔強的人物個性推動故事展開,而且是兩個,倔得各有道理。張譯扮演的張九聲為了在大銀幕上見到自己很可能已經(jīng)陰陽陌路的女兒,不惜從勞改農(nóng)場越獄,當然不容膠片有失。劉浩存扮演的劉閨女為了給弄丟膠片臺燈的弟弟擋禍,也有非偷膠片不可的動機。一個要偷,一個要護,影片前半的故事線就此展開。

張九聲和劉閨女的關系類似一對沒有血緣的父女,卡車駕駛室里半真半假的智斗,經(jīng)過中段的仗義出手和將信將疑,到最后以生死相托。與此呼應的是銀幕上《英雄兒女》中王文清和王芳父女相認一節(jié)。時局風向幾年一變,但父女思念子女,子女依戀父母,是再普通也再動人不過的人之常情。中國人對于親情的向往和信任,即使在政治運動的摧殘下也沒有完全斷絕,哪怕范電影那樣的庸人,也能理解并給予有限的援手。這是傳統(tǒng)中國的人情之美,也是打動觀眾的情緒基點。

除了這條情感主線之外,范電影因兒子誤喝清洗液再也不備藥品,以及劉閨女和劉弟弟之間的姐弟情是兩條情感輔線,與主線一起共振,推動劇情的同時,也豐富了影片的情感主題。

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在提煉形象素材,營造銀幕奇觀方面,有著超乎常人的才能。《一秒鐘》一開始那茫茫的沙漠,撐滿了八成銀幕空間,人被擠壓在狹小的一隅,踽踽獨行,不禁讓人想到當年他掌鏡的《黃土地》,一下就把人拉進那個天地不仁的時代氛圍。進入二分場,小街和室內(nèi)的打光都極精巧,超出了那個時代有限的幾盞大燈泡能營造出的光感,卻營造出了溫暖而懷舊的質(zhì)感。

當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修復膠片一段,晾曬、沖洗、吹干過程中膠片斑駁的質(zhì)感,眾人被投射在銀幕上的身影,無不充滿一種童話般的浪漫色彩。張藝謀的電影中常有這種“職業(yè)民俗”式段落,例如《菊豆》中的染坊,《紅高粱》中的酒坊和《活著》中的皮影。他想表達的,大概就是在那個物質(zhì)和精神都粗糙的時代環(huán)境里,電影帶給人們的美感獨一無二。

這就要說到《一秒鐘》的“迷影情結”了。表面上看,這個故事中每個人都跟電影有關,可是又跟純粹的“迷影”不沾邊。張九聲看電影是為了看女兒,劉閨女偷膠片是為了做燈罩,范電影放電影是職業(yè)崗位,甚至可以說是迷戀放映員手中的小小特權,人山人海的觀眾是因為當時根本就沒別的可看,就算是保衛(wèi)科的幾個借機欣賞《英雄兒女》的小青年,看電影也主要是為了趁機揩油,不看白不看。

但是反過來想想,那種純粹的“迷影”或許根本就不存在。人們當然是因為種種原因才迷上電影的,鐘意明星、喜歡歌曲、排解煩悶、了解時事……不一而足,但那份對電影的喜愛卻無法偽裝,也無需偽裝。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的張藝謀顯然很清楚這些,我懷疑連那個捂著傷口看電影的保衛(wèi)科干事,也是有生活原型的。

那個臺上臺下合唱《英雄贊歌》的場面,一下讓我穿越到了同時正在上映的《金剛川》,也想到了兩部電影共同的男主角——張譯。他的角色作為父親、逃犯,受了政治運動的冤枉,又是一個玩過攝影有一定文化的人,個性層次非常豐富。而他也很好地表達出了這種豐富性,前一秒為了避禍裝慫,下一秒眼中兇光畢露,凝視劉閨女的眼神中既有憤怒和仇恨,又有憐惜和仗義。演技有口皆碑的范偉跟他的幾場對手戲或滑稽或感人,都非常精彩。

有心的觀眾從片尾MV里面能看到影片的另一個結尾,劉閨女從沙中撿起了那兩格寶貴的膠片,透露出這部經(jīng)歷審查坎坷的電影本來應該擁有的深度和復雜性。傳說中的導演版會不會保留色彩鮮亮的那段“兩年后”?張譯冒險越獄難道不考慮會給女兒帶來什么政治后果?他女兒為了洗脫出身恥辱拼命“表現(xiàn)”到底付出了什么代價?留在公映版中的這些猙獰的裂痕,每一個都指向那個幽暗而越來越不可言說的時代,這也讓我們更加感慨于《一秒鐘》上映的難得。

《尋夢環(huán)游記》里說,只要還被人記得,那么死者就依然活著。從這個意義上說,《一秒鐘》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在“救人”。是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和“大國崛起”敘事的雙重沖刷下,從日漸澆薄的記憶土壤中搶救那些逝者,以免他們被徹底淹沒在歷史的大潮中。只有歷史的教訓不被遺忘,前面的路才不會重蹈覆轍,給咱接個“大循環(huán)”。

 6 ) 不要被風沙所掩埋,看懂故事里的事兒

故事里的事兒,聊一下

說下這個片子,《一秒鐘》。

由放一場電影引發(fā)的連鎖事件,將一位電影工作者對一個時代的記憶進行了融合:頗具儀式感的“沖洗”膠片,對放映員的“神圣”塑造,觀眾看電影“過年”一般的歡呼雀躍,“兩代人”對電影和膠片的執(zhí)念。

這是張藝謀新世紀后少見的強敘事電影,三位主角你來我往的“沖突”造就戲劇張力,有當年《有話好好說》時的韻味,故事里暗藏隱忍的情感表達,以及年代的隱喻,可供解讀的地方很多。張譯、范偉演得真好,劉浩存很靈。一秒片段、一部電影、一夜紛爭、一日追隨、一段歲月、一生羈絆。

關于這部電影的場外故事,這里就不說了,但需要簡單順一下電影的故事。

就像“結尾”那段被風沙掩埋的膠片一樣,這個故事,其實也藏匿了一些線索,不要多想,其實就是隱忍的情感表達,以及所見故事下,角色的動機。

主要就是兩位主演的動機。(有劇透,文中對一些詞匯和語境做了適當隱藏/調(diào)整


新聞簡報

張譯飾演的張九聲,是一個勞改農(nóng)場的逃犯,關于他被抓、出逃、以及“看電影”的動機,電影信息交代很明確:

張九聲因為打了霸天虎的頭頭,才被抓。期間他收到了一封信,信的內(nèi)容我們不得而知,但最起碼的信息是,他從中了解到的女兒“上電影”了,就在“《新聞簡報》22號”中出場,所以張九聲為了看一眼女兒,才選擇出逃。

但張九聲為什么必須在那天那夜看這場電影呢,因為《新聞簡報》的特殊性。

《新聞簡報》是播放在故事片開映前十分鐘的“加片”,誕生于新中國成立時期的1949年,是用電影膠片紀錄和傳播新聞的一種方式,包含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那個的年代電視普及率很低,大眾了解新聞除了報紙、廣播、就是這種形式。所以《新聞簡報》是電視機進入中國家庭之前,一個極為廣泛而有效的大眾傳播渠道之一,我們理解為電影版的“新聞聯(lián)播”即可。那時候的觀眾,可以在電影院里,或者在露天的廣場上、或者在《一秒鐘》中禮堂里,依靠這種形式,了解國內(nèi)外新聞。

這個《新聞簡報》是每周一期,每期約十分鐘,每周影片通常會以“××××年第××號”進行編號,電影中那期是第22號。而且這種膠片形式的播放,跟電視新聞不一樣,不會重播,播完這期就該放下一期了,所以張九聲必須追著電影膠片走,因為過了這村就沒這個店了。

他先去了一分廠,但錯過了,電影已經(jīng)放完了,他連夜徒步趕往二分廠。到了二分廠發(fā)現(xiàn)膠片幾乎損壞,但在范偉飾演的范電影的操作下,還能搶救過來。

這是張九聲的“只能停在這里看電影”的動機。

他本想低調(diào)的看完就走,但在劉閨女“搗亂”和范電影的逼問下,他不得才暴露自己的身份,之前還搶了劉閨女的小刀,才能脅迫對方給自己放電影,否則的話,他在一分廠就可以動手了。

PS,《新聞簡報》在1978年后改為《祖國新貌》,直到1993年結束。


膠片燈罩

劉閨女的動機就很好理解了,他搶奪電影膠片不是為了看電影,而是要膠片做燈罩。

“用膠卷改造燈罩”,對于我們來說是個比較陌生的概念,我一開始也挺納悶這是啥。直到在放映室里看到范電影的燈罩,才明白過味兒來,小時候在老家好像見過這種。

因為那個年代沒有節(jié)能燈、LED燈這些,無論是臺燈還是座燈,基本都是一根桿子上面放一個××瓦的燈泡,由于太亮,必須用罩子罩起來,而膠片是做燈罩的很好材料,因為對光的隔絕性適中(我小時候還拿過膠片看過日全食)。

從劉閨女在卡車上口中的“故事”得知她,他的父親不要他們了,所以才跟弟弟相依為命。弟弟愛學習,之前有一個借來的膠片燈罩,但不小心被燒了,當張九聲去到他們家里,可以明顯看到一個光禿禿沒有燈罩刺眼的座燈。

因此燈罩的原因,姐弟倆還被村里的年輕人脅迫,為了給弟弟再找一個燈罩,也為了給那幫人“還債”,她只能再用膠片做一個,其他材料都不行。還是那句話,以前條件有限,連膠片都是稀罕物,更別提那個兩個月才能看一場電影的二分廠了。所以當姐姐的不惜通過搶奪的方式,一心得到膠片,所以才與張九聲發(fā)生沖突。

但比起張九聲,劉閨女對膠片依賴沒有唯一性,這次不行還有下次,所以當她知道了張九聲的動機,便放棄這次搶奪行動,把電影讓給了對方。

但一想到這樣一來姐弟倆還要被不講武德的年輕人欺負兩個月,不由得對這對苦命的姐弟愈加同情。所以劉閨女這個角色別看脾氣倔,但非常非常“通曉事理”,有著偉大的人格。

好在,最后張九聲幫姐弟倆解決了問題。


張九聲的女兒

關于電影表層的故事細節(jié),已經(jīng)說清楚了。隨后就是更深層一點的故事了。那就是張九聲為什么一定要在《新聞簡報》里看女兒呢,各位有沒有想過這問題,依照這個線索,我們繼續(xù)挖掘一下。

“一秒鐘太短,不夠”。

為了這一秒鐘,張九聲不惜出逃,冒著生命危險,來看女兒的“一秒鐘”,依照角色動機,有種可能——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他今后可能與女兒再也見不到了。

畢竟他打得是威震天,在霸天虎的時代,也就意味著很可能這輩子出不來了。

有人問了,那么女兒為什么不來看他呢?

也很好解釋,參考《歸來》中的張慧雯,后者一直認為自己和母親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父親造成的,巴不得與父親劃清界限。而且《一秒鐘》里范電影也說了:“只有爭著干活,才能消除你對她的影響啊”。

可見,無論各自內(nèi)心如何,兩代人在表現(xiàn)上必須劃清界限。

但是,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一下,他為了這一秒鐘如此搏命,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他女兒.....已經(jīng)......沒了。

這一次就要從劇作的邏輯性,和人物動機的合理性方面找“故事”了。

編劇在編排劇本的時候,每個角色、每個情節(jié)、每句臺詞都是為了邏輯服務,而且通常會預埋一些梗,可能是臺詞,可能是情節(jié),說白了就是呼應點,讓角色動機更加合理。

★首先就是劉閨女

為什么在張九聲追電影中途,安排這樣一個角色呢?為的是讓二者形象互補。

張九聲和劉閨女第一次公開示人,是作為“父女”出現(xiàn)的,張九聲謊稱對方是自己女兒,劉閨女為了diss對方,把自己的真實故事安插在了對方身上。這是對二人關系的第一個“呼應點”。

隨后不打不相識的他們,關系有所緩和,同樣也是以類似關系出現(xiàn),無依無靠的劉閨女讓張九聲保護自己,帶著對方指認小混混的時候像極了我們的“告家長”,而張九聲為了給姐弟倆出頭,也表現(xiàn)出一個長輩的“風范”,結果被不講武德的年輕人群毆。

可見,雙方都在這起事件中臨時扮演了對方的“家人”,這就是為什么劇本會設置一個與張譯女兒年齡相仿的劉閨女出場的原因。

說白了就是替代品、備胎,而劉閨女在失去父愛的情況下,把對方當成了自己的依靠,同樣,張九聲也只有在失去女兒的情況下,二者的關系才能成立!這叫對等情感,是任何一個電影編劇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還有后面劉閨女那句“面袋子怎么沒把她壓死”,這是氣話,但編劇不會平白無故安排這樣一段話,或許也是一個“一語成讖”的呼應點。

★然后,就是范電影的動機與張九聲的情緒表現(xiàn)。

范電影把那一秒鐘的膠片剪了下來,給了對方,說留個紀念。

這位口口聲聲說著“才一秒鐘啊”的范電影,一旦出了問題馬上就找機會推脫“責任不在我們!”的放映員,最后也冒著危險剪了一段片子。

PS,咨詢過放映員,剪如圖兩格膠片,播放時不仔細看不會察覺,但膠片結合部分有膠水痕跡,一摸就能摸出來,尤其是那個環(huán)境這種片子,放映員有時候會檢查膠片完整性,所以老范此舉是有風險的。

因為范電影也看了那封信,信中很可能已經(jīng)交代了張九聲女兒的“事實”,身為一個父親,自己的兒子變成了那個樣子,他此時也明白張九聲的用心良苦,才這樣做。

還記得張九聲看到女兒一秒鐘影像時哭成那個樣子的形象嗎?這里面有著對親人思念的情緒,也有著看著14歲的女兒費力扛著面時的心疼,或許,也暗含了看到親人生前影像時的悲傷。

而那段膠片被丟在風沙中后,張九聲的反應如此強烈和抗拒,因為那“一秒鐘”的膠片,很可能是女兒在這個世界上最后一張“照片”。

★最后,就是“結尾”,新時代來臨,張九聲重獲新生。

但他并沒有回家,而是再度來到他曾經(jīng)看電影的地方,口頭上說著“先留兩天”,但一個能為了女兒“一秒鐘”片段而不計后果、冒著生命危險出逃的父親,此時怎么能不著急回家看望女兒呢?

很大可能性,家里“沒人”了,他已經(jīng)無家可歸。


(完)

各位不要多想啊,以上都是猜測,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文章到此結束,我什么都不知道。

可見,電影編劇是很講邏輯性的,尤其是張藝謀電影的電影,《一秒鐘》是張藝謀在新世紀敘事性最強的作品之一,每個人物、每個情節(jié)、每句臺詞,都有其功能性。

雖然這部作品經(jīng)歷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不得不以如今的樣子來呈現(xiàn)。但無論是怎樣折騰,角色動機、臺詞呼應、故事內(nèi)在都是有著邏輯和關聯(lián)的,這一切都引導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那“被掩蓋的真相”。

就像張藝謀自己說的那樣,“人物是被鎖在固定的時代里”,但影像可以記錄下一切,如果沒有影像,命運就像膠片消失在了風沙中。

 短評

(含細節(jié)劇透)映后有觀眾問導演,為什么張譯不直接去找女兒,而是從膠片里找?張譯笑著看著導演,導演猶豫的看著張譯,我做為主持接了句映后我告訴你,然后每一場我都當作彩蛋告訴觀眾,甚至在這條短評里。是的,女兒其實死了,據(jù)說是為了爭著當先進。但創(chuàng)作者沒法告訴你,只能觀眾從細節(jié)里去揣摩?!氨黄取比趸@個設定后,整部電影的情感削弱了太多,觀眾甚至很難代入張譯做為父親對女兒的那種極端思念之情。電影的每一個人的行為動機結合時代背景來看,都是讓人唏噓的。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的可貴之處。而做為感受到導演這份表達的觀眾,最好的方式,就是給予更多掌聲。希望這個劇透,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全片的情感表達。

4分鐘前
  • 阿德
  • 力薦

抓人那段,突然黑屏了,一開始我以為是故意的,后來放映員進來道歉,說放映事故了不好意思,正在調(diào)整。旁邊阿姨說:我還以為崔干事進來了。

9分鐘前
  • R
  • 還行

這根本就不是什么給電影的情書,整個電影沒有人是愛電影的。范偉放電影,但在編劇寫法上其實是丑角。他不愛電影,他只是迷戀放電影給他帶來的“虛假權力”,所以他會舉bao張譯,他又是受害者,所以會給張譯膠片。張譯這個角色全程“追電影”,但也只是因為里面有他死去的女兒,他是被勞改的知識分子,他一定是和《英雄兒女》的氛圍完全背離的,他也不認同簡報里所謂的爭先進。ge命群眾呢?他們是愛電影嗎?不是的,他們只是貧瘠,他們負責倒映那個十年導致的精神貧瘠和集體狂熱(合唱贊歌)。所以整個電影里沒有人愛電影,都是受害者。這不是什么狗屁情書,這是恐怖片。整部電影也被刪成了牛車后面的膠卷,都是窟窿。

10分鐘前
  • 3號廳檢票小哥
  • 推薦

很遺憾地說,張藝謀已經(jīng)丟掉了重現(xiàn)一段歷史的能力,以往對時代標志性氣質(zhì)的提煉,被道具與布景的勉力貼合所取代。當鏡頭掃過表情松散的群眾,如同在緊繃的小品式橋段中插入了可有可無的緩釋劑,而這本應成為影片最刻骨的內(nèi)核。演員表演的精準反倒讓他們失了魂,對時代的回眸僅僅在他們于荒漠上奔跑的那一刻顯露出端倪,而這恰是他們對身體失去控制的一瞬。當然,這也是張藝謀早已熟稔于心的技能。

12分鐘前
  • 嘟嘟熊之父
  • 較差

很諷刺,文化貧瘠時電影才是至寶,放映員才是眾星捧的月,現(xiàn)今變的早已不只是定位,更遑論虔誠與尊重。嚴歌苓絕妙的《陸犯焉識》又被拎出一段,但令人悲鳴的故事總被干擾,尤其是仿如兩個次元的表演。在劍拔弩張之后,實在很難信服二人會倉促產(chǎn)生某種父女般的羈絆。新謀女郎有太多需要錘煉的地方,久別重逢那個微笑如此章子怡,就更顯拙了。結局被刪,影響至少有半星。沒辦法,國師回歸當年與鄉(xiāng)土,真有太高期望。兩星半。

13分鐘前
  • Mr. Infamous
  • 較差

給公映版7分,給未遭審查刪改的原版8分,給沒有自我審查的不存在版9分。有公映版漂亮的骨架搭在那里,可以想象如果創(chuàng)作完全是自由的,那副骨架能豐滿成多么有血有肉有骨有皮的樣子!雖然張藝謀一開始就說了“政治和苦難是既遠又淡的背景”,但“非不為也是不能也”與“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是兩碼事,這樣一個小格局的故事,如果失去了大時代的背景,它就什么都不是,因為它的矛盾沖突和人物弧度只會發(fā)生在那樣一個時代里。即便導演真的只專注于這個小故事,大背景也應該如實地躺在那里,而不是被疏遠和淡化。然而,即便經(jīng)過了疏遠和淡化處理,大背景已然如出廠自來水般無毒無害,卻還要被進一步刪改,傷筋動骨,喪心病狂。賈樟柯說得好:“電影事業(yè),不能這么搞。”大環(huán)境如此惡劣,每一個還懷揣夢想堅持為文化事業(yè)做貢獻的中國人都是可敬的。【廣百】

15分鐘前
  • 私享史
  • 推薦

把電影還給電影

16分鐘前
  • kulilin
  • 推薦

《一秒鐘》面子上講的是對膠片電影往事的緬懷,但骨子里卻是更直擊觀眾內(nèi)心的時代悲劇與情感表達——張譯飾演的張九聲與劉閨女兩個陌生人因一盤膠片引發(fā)各種誤會再到最后和解。故事里有太多讓人五味雜陳的情節(jié):張九聲對見女兒的渴求,雖電影里沒表明,但可猜測:他女兒早已去世,所以為了女兒《新聞簡報》里出現(xiàn)的那一秒鐘鏡頭他淚流滿面,重復觀看樂此不疲,甚至為那截被人丟棄的膠片歇斯底里;范偉飾演的范電影這一角色更復雜多面,一方面為保住自己工作舉報張九聲,同時也冒很大風險將張九聲女兒那段膠片偷偷剪下給張九聲.....電影在演員精湛演技下更觸動人心,這就是大導演的功底,返璞歸真,化繁為簡。時代的浪潮下,你我無非只是一根野草,一粒沙子,被時代裹挾,被風沙掩埋!

20分鐘前
  • 方槍槍
  • 推薦

“你是個壞分子,我要讓保衛(wèi)科的人來抓你!”很重的歷史中很輕的一瞥,卻無法真的輕松。每個人揭開后都是一身傷疤,然而還要笑著去回想面對,能不擰巴嗎?就像結尾多余的那場戲。國師走心的一部,能在目前拍出并上映就算奇跡一種。另,浩存妹妹天籟之音,眼睛里有星星。

21分鐘前
  • 薇羅尼卡
  • 推薦

挺酷的(但要命兩年后我怎么看出cp感了

26分鐘前
  • 馬吟吟
  • 推薦

關于放映電影的電影,吹拂塵土想起曾經(jīng)的電影院回憶。小戲大拍,所有的故事都是圍繞著電影膠片而起,人物感情淳樸且真摯,所以很能夠觸動人心。戲眼是《英雄兒女》,截取的幾段都是極具代表的片段,父女情的主題也和故事互文,尤其片中觀眾隨著電影合唱歌曲,片外的我也能默默在心里合唱。戲核是22號新聞短片,也影響著結尾的至少三種可能性。如果劉閨女拿到膠片就很圓滿,沒拿到膠片卻假裝包起來揮手尚可撫慰傷痛;而多出兩年后再尋卻是空空,就不那么自然了,總之是增加了復雜度。

29分鐘前
  • 十一伏特
  • 力薦

張九聲打了一架,被判了八年(可能不止八年)。小張才14歲就爭著抗糧袋,因為只有爭著干活才能消除張九聲對他的影響。諷刺的是,她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反而香消玉殞。張九聲不是不去看女兒,而是已經(jīng)看不到女兒了,新聞簡報是他看一眼女兒的唯一方式。這也是為什么劉閨女說小張“怎么沒被壓死”時,張九聲會有那么大的反應。更諷刺的是,小張死亡的劇情被刪了。少了一段小張死亡的劇情,多了一段劉閨女梳妝打扮、穿新衣服的劇情,因為……電影之內(nèi),電影因為技術問題放不了了。電影之外,電影沒有技術問題,但還是放不了了。雖然最后還是放了,但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戲里戲外的巧合,讓影片的諷刺力度成倍增加。

34分鐘前
  • 朝暮雪
  • 推薦

女主的選角差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每次感覺要被帶入戲里,小女孩一說話,立刻被酸得牙倒了。戲外比戲里精彩得多

39分鐘前
  • StAn
  • 還行

大家想不想看電影!狗日的我能看一夜!悲歌不準須歡唱,垂淚。

43分鐘前
  • 深夜聲噎
  • 力薦

拍得哪兒是電影啊,是那個年代被埋沒的人。

47分鐘前
  • 判官
  • 推薦

張譯我太可了,范偉有點浪費,劉閨女有點演,劉弟弟像一個有哮喘的富貴小公子……

48分鐘前
  • K
  • 推薦

就看這個創(chuàng)作態(tài)度、創(chuàng)作能量和在創(chuàng)作上的生命力,再看這個對藝術、對歷史、對個體生命審慎尊重的態(tài)度,我們謀就比那個做作的陳凱歌強了不止一星半點。

51分鐘前
  • 阿柴
  • 力薦

導演對“膠片時代”一去不返的致敬,也是對“看電影”這件事細致入微的回憶與熱愛。范電影,名字就是最直接的情懷。那個年代,多少人想當放映員,看電影就跟過年一樣。電影放映員001號搪瓷杯,至高身份的象征。這是一部“電影放映員技術普及片”:范偉清洗膠卷的儀式感嘆為觀止。“這上面都是各行各業(yè)的先錦人物,他們臉上不能出現(xiàn)你骯臟的手印”;這也是一部“聚集看電影回憶篇”,臺下臺上窗臺都是觀眾、放映時跟著合唱、映后搬凳子散場…勾起無數(shù)情懷;更是一部“當代文明觀影指南”:開場后鴉雀無聲,自覺不受任何旁物分心?;叵氘斀?,我們經(jīng)歷著的指尖放映、獨自觀影、干擾觀影…無限唏噓。

52分鐘前
  • 影志
  • 推薦

“一秒鐘太短,不夠。”但歷史啊,連一秒鐘都不會留給普通人。

53分鐘前
  • 空山
  • 推薦

《歸來》只取最后結尾處拍,因為原著《陸犯焉識》之前涉及到的史實不好拍,《一秒鐘》也是,張譯逃出去的那個監(jiān)獄只敢提一嘴,也不敢深究。發(fā)生在不久之前的歷史,全是禁忌,只能繞著彎兒作為背景。知道這個背景之后,再代入電影中去,就知道張譯為想看那一秒,可以頃刻間變得如此兇狠,也因為不能珍藏那一截女兒的膠片,如此心痛。電影一切看起來樸質(zhì)簡單,沙漠之中兩個小小的心愿,女孩的歷史不能深究,張譯角色的歷史也不能深究。一深究,就是歷史真相的殘酷,就是技術原因必須修改??烧f與不可說,電影內(nèi)與外,都還在繼續(xù)發(fā)生。

55分鐘前
  • 鄧安慶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