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人妻视频免费人人|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日韩片无码中文字幕

<strong id="g78f3"><menu id="g78f3"><strike id="g78f3"></strike></menu></strong>

播放地址

 劇照

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1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2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3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4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5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6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13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14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15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16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17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18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19筆記·日志·素描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8-10 18:53

詳細劇情

  Walden (Diaries, Notes & Sketches) de Jonas Mekas états-Unis, 1969, 16mm, 180’, nb et coul., vostf filmé entre 1964 et1968, monté en 1968-1969
  Walden est le premier des journaux de Jonas Mekas, rassemblés sous le titre générique Diaries, Notes & Sketches – le premier monté, même si Lost Lost Lost, achevé en 1976, montre la période précédente, de 1949 à 1963.
  ? Depuis 1950, je n’ai cessé de tenir mon journal filmé. Je me promenais avec ma Bolex en réagissant à la réalité immédiate : situations, amis, New York, saisons. […] Walden contient le matériel tourné de 1964 à 1968 monté dans l’ordre chronologique. La bande-son utilise les sons enregistrés à la même époque : voix, métro, bruits de rues, un peu de Chopin (je suis un romantique) et d’autres sons, significatifs ou non. ?
  Jonas Mekas
  ? Je n’ai pas disposé de ces longues plages de temps nécessaires à la préparation d’un scénario, puis au tournage, puis au montage, etc. Je n’ai eu que des bribes de temps qui ne m’ont permis de tourner que des bribes de film. Toute mon ?uvre personnelle est devenue comme une série de notes. Je me disais : je vais faire tout ce que je peux aujourd’hui, parce que sinon je ne trouverai pas d’autre moment libre avant des semaines. Si je peux filmer une minute, je filme une minute. Si je peux filmer dix secondes, je filme dix secondes. Je prends ce que je peux, désespérément. Mais pendant longtemps, je n’ai pas visionné ce que je filmais et emmagasinais ainsi. Je me disais que tout ce que je faisais, c’était de l’entra?nement. ?
  Jonas Mekas, 1972
  ? Walden de Jonas Mekas s’impose, près de trente ans plus tard, comme un document cinématographique essentiel de la vie artistique new-yorkaise à l’une de ses époques les plus grandioses. Sans jamais choquer ni se confesser, Mekas a imprégné chaque instant de ce très long film des nuances de sa personnalité. Parmi un vaste éventail de personnages, pour la plupart non nommés ou simplement appelés par leur prénom – bien que certains soient mondialement célèbres –, le seul portrait psychologique est celui du cinéaste lui-même : un poète lituanien exilé, fasciné et torturé par sa lente américanisation. Le film est dominé par un rythme staccato nerveux qui s’épanche régulièrement en grandes exaltations. En accumulant massivement des images, Mekas s’est constitué des archives uniques en leur genre pour assembler ce journal visuel, le premier d’une longue série. Aucun autre film ne restitue à ce point la sensation propre à ce temps et à ce lieu, telle qu’on peut la retrouver en regardant le film aujourd’hui. En tant que personnage secondaire apparaissant régulièrement devant la caméra de mon ami, je suis conscient combien sa représentation des autres reste fragmentaire et elliptique, et cependant ces images sont devenues pour moi les indices visuels les plus forts de la personne que j’étais il y a trente ans. Ceci est peut-être la clé de l’?uvre de Mekas : sa découverte d’une forme cinématographique laissant transpara?tre ses changements d’humeur, sans imposer un masque cohérent de lui-même. Il a ainsi construit une oeuvre qui laisse les autres appara?tre dans leur ambigu?té phénoménale. ?
  P. Adams Sitney, 1996, Le Livre de Walden, éd. Paris Expérimental, 1997
  ? Disons que, cinématographiquement parlant, il n’y a peut-être rien de plus beau que les trois premiers plans de Walden : des arbres dans un parc bleuté par les reflets du soleil d’hiver, la neige et l’aube du printemps ; du temps, proustien ou haché en ha?ku, du temps qui tient dans la main, du souvenir partout. ?
  Philippe Azoury, ? Vivace Jonas Mekas ?, Libération, 31 octobre 2000

 長篇影評

 1 ) 2019.1.11 23:24

記錄一下看到神仙電影的夜晚。

★★★★★

不懂“形式即內容”的人都應該看這部電影,這就是影像語言鋪就的詩、樂章和一切藝術想要抵達的神跡。

電影是一幀一幀的,記憶也是。梅卡斯用三個小時詮釋著關于電影這個媒介以及生命的哲理,影像不僅不局限于語言,更不囿于眼中之物,它可以表達腦中之物。腦中之物就是如這般搖晃、破碎、變色、切割、翻轉、重疊、反復,它記錄著男人的目光如何在少女的臉龐和軀體上流轉,見證著那些絕美的信念如何短暫地定格。

去抱怨看完沒有幾乎沒辦法記下任何事是荒謬的,因為生命原本就如浮光掠影,車水馬龍,一切匆匆、匆匆。去咒罵六個Reel略顯重復也是荒謬的,因為生命也如夏秋冬春,新生老去,儀式平常,一切不悲、也不喜。

“我活著,所以我拍電影;我拍電影,所以我活著”,看到那幾個不知是人在追逐太陽還是太陽在追逐人的片段,想起某個夜晚,我坐在出租車上,車繞著環(huán)路行駛,只覺得仿佛在被月亮人追逐著。我相信這句話沒有什么詩化的處理,那就是梅卡斯寫實的生命。

整部電影都借助快速剪輯的匆匆感和生命歷程的漫長感糅合出一種超強的戲劇張力,足以見得一個人又是電影人又是哲學家該多可怕啊。

 2 ) 抓標題

REEL ONE

dedicated to LUMIERE

DIARIES notes&sketches also known as WALDEN

1.IN NEW YORK WAS SITLL WINTER BUT THE WINTER WAS FULL OF SPRING

2.BARBARA'S FLOWER GARDEN

3.SUNDAY AT STONES

4.I THOUGHT OF HOME

5.WALDEN

6.A WEDDING

7.IN FRONT OF THE CHURCH

8.THE WEDDING PARTY

9.BREAKFAST IN MARSEILLES

10.CASSIS

11.BREAKFAST AT STONES

12.CRAL.TH.DREYER

13.WALDEN

14.A TRIP TO MILLBROOK

15.TIM'S PLACE

16.FlOWERS FOR MARIE MENKEN

17.GREGORY MARKOPOULOS SHOOTS BACKGROUNDS FOR'GALAXIE'

WALDEN-END OF REEL ONE

REEL TWO

DIARIES notes&sketches

1.NOTES OF THE CIRCUS

2.KEEPING KREPLACHS MEET TO DISCUSS WORLD PROBLEMS

3.SEPTEMBER

4.STREET WORKS

5.ALEXANDRA&JORDAN

6.SITNEY'S WEDDING

7.NEW YEAR'S EVENING IN TIMES SQUARE

8.BARBET SCHROEDER

9.GOOFING ON 42ND STREET

10.COAL DELIVERER

11.UPTOWN PARTY

12.VELVET UNDERGROUND'S FIRST APPEARANCE(00:58:00)

13.ALEXANDRA&JORDAN

14.WALDEN

WALDEN-END OF REEL TWO

REEL THREE

DIARIES notes and sketches

1.DEEP OF WINTER

2.WINTER SCENE

3.AMY STOPS FOR COFFEE

4.STREET WORKS

5.PEACE MARCH AT NIGHT

6.BLACK POWER

7.WHAT LESLIE SAW THRU THE COOP WINDOW

8.CHINESE NEW YEAR

9.COOP DIRECTORS MEET

10.WEINBERGS IN WIND&SLUSH

11.SPARROWS FOR FLO,WHO IS STILL SICK

12.WINTER SCENE

13.DREAMS OF JEAN COCTEAU

14.OLMSTED HIKE

WALDEN-END OF REEL THREE

REEL FOUR

DIARIES notes and sketches

1.ON THIRD AVENUE

2.CHRISTMAS EVE

3.OPENING CHRISTMAS GIFTS

4.A VISIT TO BRAKHAGES

5.ONE DAY LIKE ANY OTHER

6.PONIES

7.ROSCOE

8.IN THE WOODS

9.NEWWYN&CRYSTAL RETURN FROM SCHOOL

10.ON THE MELTING PORCH

11.JANE CLEANS THE ROOF

12.SUDDENLY IT LOOKED LIKE SPRING

13.JANE&JONAS DECIDE TO RIDE THE DONKEY

14.STAN&THE CHILDREN

15.JANE

16.EVENING

17.THE BREAKFAST

18.A VISIT TO THE BEAVERLAND

19.I FIND RABBIT SHIT!

20.NEXT MORNING

21.AT TABOR FARM,LITHUANIANS DANCED TILL SUNRISE.

22.GULF COAST UNDERGROUND IN SPRING FEVER

WALDEN-END OF REEL FOUR

REEL FIVE

DIARIES notes and sketches

1.POLA&MOTHER IN THE COUNTRY

2.A VISIT TO HANS RICHTER

3.IN CENTRAL PARK

4.PETER'S WEDDING

5.SOON AFTER THAT CAME AUTUMN

6.MEL'S CHILDREN

7.JOEY

8.A TRIP TO NEW JERSEY

WALDEN-END OF REEL FIRE

REEL SIX

DIARIES notes and sketches

1.WENDY'S WEDDING

2.COMING BACK TO NEW YORK FROM BUFFALO

3.WINTER SCENE

4.MARIE MENKEN&SISTER

5.DEEP OF WINTER

6.SNOW FIGHT ON BLEECKER ST.

7.THE VILLAGE VOICE

8.SUNDAY MORNING SNOW STROM ON 8TH AVE.

9.TO HELL!

10.MARTHA WHOM I HADN'T SEEN FOR SOME TIME

11.NEXT DAY

12.WOOSTER ST.

13.ANTHOLOGY CINEMA MEETS

14.A GIRL WAITING FOR SPRING,AT RUTGERS

15.TO YOKO&JOHN WITH LOVE

16.BLAKE SITNEY IS BORN

17.I THOUGHT OF HOME

18.SEPTEMBER

WALDEN-END OF REEL SIX

 3 ) 在線地址

 4 ) 【自譯】評《瓦爾登:筆記·日志·素描》By Joseph Jon Lanthier, August 25, 2009

(水平有限,歡迎批評指正)

“美國先鋒電影教父”喬納斯·梅卡斯用一臺小型便攜的Bolex相機即興拍攝了長達數英里的膠片,然后在1969年將他的第一部“日記電影”制作了出來,并為他的朋友們和一些獨立藝術家們進行了放映。在那個時代,家庭電影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具有強烈的開創(chuàng)性,但我們只要看一眼與梅卡斯同時代的人當時正在制作或發(fā)行的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與兩岸藝術電影界的其余作品相比在創(chuàng)作方向上是多么的與眾不同。作為60年代的電影發(fā)行商和電影評論家,梅卡斯曾贊揚和推廣過很多電影:有的極為荒誕(如肯尼斯·安格執(zhí)導的《天蝎星升起》),也有的在法律層面上令人震驚(如杰克·史密斯執(zhí)導的《熱血造物》)……也許這就是為什么《筆記·日志·素描》(又名《瓦爾登》)首映前的準備節(jié)目中,有一封導演對當晚放映的一封謙虛而曖昧的信:"在這六卷電影中,你們將要看到的也許是兩卷,三卷,或是四卷。這將取決于你們的耐心與興趣。

這位電影資料館的創(chuàng)始人可能有自己的理由來在剪輯室中低調地處理這三小時的手持攝影搭配上自然光的素材,并為其隨機地配上隱晦的旁白和恰好在剪輯室的收音機中聽到的民間音樂。不過與此同時《瓦爾登》作為梅卡斯微電影生涯的開端,也因其所具有的反常性而引人注目。任何熟悉梅卡斯在此之后那些日記電影的人——特別是那部在1972年制作完成后被藝術家們不斷觀看的《回憶立陶宛之旅》——都會注意到相比之下《瓦爾登》中素材的交織是多么的絢爛。在家用便攜式攝像機出現(xiàn)后,梅卡斯在攝像機上完成了自己所有的剪輯工作,避免了其他主流的電影人用來彰顯專業(yè)性的視覺裝飾。不過,《瓦爾登》也特意對一些事件的時間順序進行了調整(為了戲劇性效果),產生了多個加速序列,并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原始的雙重曝光技術,這些技術的疊加在“馬戲團筆記”部分達到了一個驚人的高峰:它在大象、雜耍者和雜技演員上所產生的視覺狂熱效果就如同布拉哈格在《飛蛾之光》對干枯透明的翅膀和落葉中所做的一樣。

因此,梅卡斯電影日記的誕生不僅僅是當時電影中最前衛(wèi)的,也是在美學上最讓人疑懼的,是最直言不諱地指出其拍攝對象的(即拍攝對象的缺乏):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電影影像之下有一種不希望被誤解和誤讀的強烈決心,特別是考慮到那個時代的政治局勢和藝術氛圍。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在第一卷的中段我們聽到了吱吱作響的手風琴聲和慵懶和弦,同時梅卡斯也半音調地低聲唱出了這樣的歌詞:“我只是在慶祝我所看到的一切。我什么也不在尋找,因而我很快樂?!边@句話在整部影片中反復出現(xiàn),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第一卷中緊隨其后的是一段關于作者流亡的獨白,讓人不禁想梅卡斯究竟是在試圖說服觀眾還是自己。但這句話有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來源——真誠:正如布萊希特所發(fā)現(xiàn)的那樣,在一個社會政治緊張的時代,宣布自己缺乏象征性的動機不僅是必要的,更是一種大膽成熟的藝術行為。

然而,這并不是說因梅卡斯沒有為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拍攝素材,60年代的文化進步就沒有影響到他。恰恰相反,在拍攝《瓦爾登》的整個時間段內,他在時間與空間上所經歷的似乎對他有著強烈的影響:《瓦爾登》是由1964-1969年左右拍攝的鏡頭組成的,而《失,失,失》卻向觀眾揭示出梅卡斯從40年代末就作為立陶宛的難民來到了布魯克林,手持著他的16mm攝像機在紐約街頭游蕩。但《瓦爾登》中所展現(xiàn)的流行音樂、抗議活動,或是在這3個小時的旅程中遇見的眾多大人物——如艾倫·金斯堡、地下絲絨樂隊和卡爾·德雷爾等——卻與他這個時期的人生主題完全無關。更為關鍵的是梅卡斯在曼哈頓拍攝滑冰者時、順著瘦小的腿拍攝手拿蒲公英的天真小女孩時、在360度旋轉拍攝豪華婚禮派隊時攝影機的運動方式。正如剛剛最后一個例子中略顯粗糙的模仿了喝完一杯香檳后失去平衡的喜悅,我們可以看出梅卡斯在與他周圍綻放的令人陶醉的文藝復興的接觸中獲得了極大的愉悅;在《瓦爾登》中,梅卡斯適應了他那個時期從個體記憶中創(chuàng)作電影的電影準則,創(chuàng)作了一部關于自我視角的電影。如果說其他紐約地下電影人的作品旨在激發(fā)觀眾腎上腺素的分泌或引發(fā)觀眾思想上的反應,那么梅卡斯所追求的就是一種更為原始的觀看上的反應;通過他的鏡頭觀看是一種目的而非手段。

在這個意義上,《瓦爾登》更像是金斯伯格或凱魯亞克等詩人的書面日記,而不是梅卡斯借鑒的那本令人推崇的出版物《瓦爾登湖》。影片的敘述常常與梭羅那不加掩飾的自我安慰的聲音和他對城市的愛恨相吻合,但相較于長篇小說因自相矛盾而導致的失敗,《瓦爾登》這部日記電影成功地成為了一種個人記錄;梭羅主張在生活而非藝術中尋求超越的同時卻又寫出了這樣說教式的莊嚴神圣的散文,而梅卡斯僅僅通過慶祝他所見的事物就作出了同樣的主張。當然可以肯定的是,電影中也存在著一些冗長乏味的部分,但這也是一部分的重點:在某種意義上(最好的意義上),《瓦爾登》是一個為后代收集的長篇大論的儲存庫。與同時期紀錄片不同的是,影片中很少有時代間隔導致的不合時宜使我們分心去思考50年前的服飾、電器或舉止與如今是多么的不同;梅卡斯巧妙地略去了這些表層的細節(jié),轉而去捕捉那些靜物場景、日落時分逐漸昏暗的海邊風景、有些潦草的職業(yè)交往、風雪中穿雙排扣大衣的人群,以及在這周圍貫穿始終的孩子們在田園中的嬉鬧。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個居住在曼哈頓的立陶宛難民的60年代生活記錄,同樣也是對這樣一個難以捉摸的存在狀態(tài)的誠摯敬意——毫無掩蓋、毫無美化、毫無保留。

 5 ) 電影版搖搖晃晃的人間

在第十章CASSIS海港, 攝影師達到了一種瘋狂,沒日沒夜地拍攝海洋, 燈塔,幾乎和第40分鐘的馬戲團一樣長,在當下我完全無法覺知它的含義,只有繼續(xù)。但在他磚頭一樣的著作中,寫到了這里

和他的友人西特尼離開的時候一樣光影變幻(此人第50分鐘結婚),也向他在晚春的雛菊中見到了德萊葉,或者提姆大莊園那一段,他自己朗讀的(第22分鐘),就像瓦爾登湖的精神,我們不要去外求,而去感受自己。因為一切歸于沉寂

現(xiàn)在我們成為哲學的影像,那個時候稱為先鋒。

作為影像的思考者,他充分的發(fā)揮了默片中的字母板 以及晃動的快放鏡頭造成的時間流逝感,并將之凝固為電影記錄者的表現(xiàn)風格。說實話,使用快放鏡頭的電影工作者很多,但是如此赫拉克利特似的使用,是十分少見的。

就像拿火燒時間,而并不想經停。那種感受,和在當下仍然不同,可以說是個人化的影像存在感。在快樂男人拍攝片段一片中,他集中反映了自己和Hollis Melton生的兩個孩子:女兒Oona, 兒子Sebastian。而在本片中更多的是他的好朋友,紐約圈子里的Marie Menken, Andy Warhol, Nico, Allen Ginsberg, Yoko Ono, John Lennon, Salvador Dalí, 自己的立陶宛伙伴George Maciunas。比如第41分鐘大詩人金斯伯格。他為列儂拍了不少小片子

完全可以恢復他的理論,持續(xù)顫動的景象,使人覺知拍攝的主題。這是一個經過二戰(zhàn),住過集中營的立陶宛人的殘念。如96分鐘擁抱馬頭,在紐約這種酷寒天氣

 6 ) 聽到內心

#DVD 實驗性很強,音畫分離處理。與后作《當我往前走之時……》同一種風格,不同于《當我…》關于愛,關于美,關于記憶與回憶,本片給我的感覺更多是傳遞一種強有力的社會性表達,是“我”的經歷,影片在影像提供的畫面更中立一些,而聲音卻是幫助建立“價值”的部分。

視覺上,與《當我…》同樣的多重曝光,跳切,降格跳切, 對照《當我…》中的大量虛焦,本影片實焦的時候還是挺多的,所以會相對有些暈,尤其在特寫鏡頭的快進處理時。簡抱馬的那部分拍的太美了,隔著窗上的雪花,情緒傳遞非常到位。閃屏那一幕更是讓我想到最近看過的《曬后假日》。片中也看到很多致敬,如《午后的迷惘》得封面畫面。轉場形勢也是多種多樣,抖動,過爆,空鏡和音樂,完全不單調。

聽覺上更多的用于輸出導演的情緒,當音樂的情緒與影像方向相同時,可以為整個視聽提供更深的情感輸出,而當與影像相悖時,割裂感帶來的張力是非常大的。印象較深的一場戲是畫面的婚禮與聲音的戰(zhàn)爭的搭配,美好的契約與殘酷的現(xiàn)實交織下帶來的沖擊力很強。還有旁白圣經的朗讀和接著的圣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幾幕的管風琴想起搭配上空鏡視覺呈現(xiàn)甚至直接讓我想起了馬力克。影片還有非常多的以私人影像對嘈雜的地鐵,空鏡或私人影像對其他私人影像的聲音,交響樂,爵士樂,手風琴,管風琴,合唱,圣歌,鋼琴曲,(婚禮配交響樂我也是夠了,這嘹亮的小號提神醒腦,戰(zhàn)斗機的聲音搭配闔家團圓的畫面構建的張力很強),《Missa Luba: Sanctus》也有在片中出現(xiàn),不過是以影像內容中的形式,夢幻聯(lián)動《如果》,可以感覺出作為同一時期的作品,對于反戰(zhàn)反殖民的看法是很相似的。其實有一部分播放音樂被導演特意強調,類似于播放鍵按下的聲音,讓我想起了最近剛看過的《在水中》。還有最后結尾處哼唱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團結友愛搭配的冬日雪景還是預示導演的樂觀態(tài)度和對未來的希望。

在家看的好處是可以對音量進行掌控,想起影院看《當我…》時被過高音量震到耳朵疼的我…

Jonas Mekas-Diaries, Notes and Sketches

 短評

預感:只要素材拍得足夠多,就不怕沒得剪。看下來有清晰的結構,剪輯手法熟練到隨便玩。而且作為個人太有錢了吧,膠片固定鏡頭拍攝一整天,幾分鐘放出來。每一幀都截下來估計能po好幾年。vlog第一人Some flash makes me wanna cum (有人打瞌睡大換氣發(fā)出了一聲馬叫,哈哈哈哈哈

5分鐘前
  • _8estrid
  • 推薦

用影像記錄肉眼可見的光影流轉與時光動態(tài)的變化,畫框內外同步發(fā)生的時間延展,當情感、記憶和生命的體驗都融入到鏡頭里,這就是記錄的意義?!皟刃臎]有蒙受過苦難是無法前行的。我活著,所以拍電影?!?/p>

6分鐘前
  • 歡樂分裂
  • 推薦

它在夢與現(xiàn)實的交界處,而我在眩暈的臨界點上體驗最大程度的舒適。我曾不齒于記錄生活的碎片,認為這會影響欣賞當下風景的沉浸感,但是這幾年我才真正強烈感受到純粹的記錄能復制美,幫我們與日益消退的記憶抗衡。 膠卷、影像、記錄、創(chuàng)造,它們都是珍貴的東西。波光粼粼的湖面、小狗、落葉堆、愛……這些細小的東西組成龐大的生活,它們讓我流淚。

10分鐘前
  • 鴨鴨
  • 力薦

這是什么神仙結尾?哦是的,只是影像,什么也沒發(fā)生,觀看它,不需要理由,觀看它就行,觀看來來往往的角色,觀看自然的韻律,觀看生活,梅卡斯告訴我們一切都是電影,只需飄蕩在這影像之海中。

14分鐘前
  • TWY
  • 力薦

第3000部紀念。用影像寫作日記,或許……也應該用影像寫作這部電影的評論,像關心語詞那樣去關心每一幀的真理,運動如何發(fā)生,時間如何再現(xiàn),世界如何成為電影而電影又如何成為世界。

16分鐘前
  • Alain
  • 力薦

影片起首第一句寫著:"獻給光(dedicated to LUMIERE)"――這乃是一切影像的命運.作為組裝品的作品本己地意味著聚集和分享:將物放在一起,為了我們又向著我們,置于光亮之中.它唯一的目的便是"使……能看",那么電影的觀看與平常的看終竟有所差別嗎?在前者中,我們能夠看自己的看,并看到自己在看.作為動詞的普通的"看"要求著有所被看,它本身不能被看;極度私人的影像作品則令這一基礎的區(qū)分被取消了:它沒有也不必有"內部",無法也無需"進入",故看與被看物乃是同一的――我們發(fā)覺自己目睹著一個人獻給光的一首生命的禮贊,在這一瞬間的詩意中,to be is to see.

17分鐘前
  • JeanChristophe
  • 還行

想起龐德的詩“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xiàn)/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看著梅卡斯這私人的影像,瞬間神思飄向紐約,像是記憶高度集合的晶體,瑣碎的事件和晃動閃爍的人臉模糊而又真實。如果有條件,每個人都應該去記錄下自己的生活,畢竟我們都會遺忘但是影像會填充我們遺失的那部分美好。對比克里斯馬克的《日月無光》,前者是書信而本片則是純粹的私人日記,斷斷續(xù)續(xù)的文本,真實的生活切片,紐約四季的輪轉,梅卡斯像是城市游走的詩人,贊美人群、贊美紐約。梅卡斯的視角是各個角度的,也讓本片看起來充滿生機,那些生趣的記錄包含的是對生活誠摯的熱愛。果然真實的、過往的都帶有著鄉(xiāng)愁的屬性,能讓每一個觀看者都感受到時間的流動,而攝像機真正成為雙眼,機器機械的記錄這個世界,而未被粉飾的真實影像則是我們所能收集的吉光片羽

19分鐘前
  • 甦醒 Nostalgia
  • 推薦

#DVD 長評 - 聽到內心。實驗性很強,音畫分離處理。與后作《當我往前走之時……》同一種風格,本片給我的感覺是傳遞一種強有力的社會性表達,是“我”的經歷,影片在影像提供的畫面更中立一些,而聲音卻是幫助建立“價值”的部分。視覺上,與《當我…》同樣的多重曝光,跳切,降格跳切。聽覺上更多用于輸出情緒,當音樂的情緒與影像方向相同時,為整個視聽提供更深的情感輸出,而當與影像相悖時,割裂感帶來的張力是非常大的。印象較深的一場戲是畫面的婚禮與聲音的戰(zhàn)爭的搭配,美好的契約與殘酷的現(xiàn)實交織下帶來的沖擊力非常強。交響樂,爵士樂,手風琴,管風琴,合唱,圣歌,鋼琴曲都有出現(xiàn)?!禡issa Luba: Sanctus》也有在片中出現(xiàn),夢幻聯(lián)動《如果》,可以感覺出作為同一時期的作品,對于反戰(zhàn)反殖民的看法是很相似的。

24分鐘前
  • 力薦

Jonas Mekas映前介紹說:There is nothing experimental about my life. "Experimental" will only mislead people.

27分鐘前
  • Meng
  • 力薦

【S】?。【尤豢纯蘖?,但并非感動,完全體會到昆汀哭《重慶森林》,在如此至純的影像面前我如此渺小。浮光掠影,真正返璞歸真的作品:這哪是紀錄片,更非劇情片,它否定了一切,得以成為電影本身:第一次直觀純粹單純的觸碰到原始電影的力量,也絕非單單是影像的,而是一場奇妙的聲畫配合交織的錯位游戲,拋棄了表演與調度,隱匿了剪輯與設計。感官世界:不光拋棄了情節(jié),甚至形式都不重要了,完全感官至上,直覺成為一切。屬于最難拍的電影,我相信作者在拍攝的同時是沒有創(chuàng)作意識的,而只是一種discovery,電影的潛能果然是可以被無限發(fā)掘的。只是不太節(jié)制與統(tǒng)一,3個小時下來還是感到疲倦。

28分鐘前
  • 法式曌影
  • 力薦

【4.5 】跳躍的畫面,連貫的聲音,像空中盤旋的雪花,像前方閃光的水面,隨意飄揚,隨意晃蕩。最喜歡第四卷,狗狗依偎著人躺下,一起在雪地里跳來跳去。他們談論,吃貝果,跳舞,參加婚禮,不斷拍照,他們生活。

31分鐘前
  • 堿水結
  • 推薦

東鱗西爪,吉光片羽,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電光影落剪時光,斷電疾書現(xiàn)代詩

35分鐘前
  • 丁一
  • 還行

三個小時一點也不長。有一個古靈精怪的梅卡斯帶著你一起用雙眼去狂歡。拜見了德萊葉。約翰列儂。也撞見了過馬路的布拉哈格。好像攝像機就那么隨意地開著。也好像他永遠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對每時每刻都有細膩的依戀。

38分鐘前
  • 好樣的
  • 力薦

SAC. Celebrating what I see is enough pleasure. 用“素描”的手法去攝影、捕捉日常和事件,挺新奇的概念和實踐,電影的時間單位是幀,攝影和剪輯將時間重新創(chuàng)造。但這個跳幀的速度真的不太具有觀賞性?。ㄕf保守了,三個小時,出電影院感覺已經瞎了)。相對來說喜歡roll 4. 5. 6,車窗外的落日、雪地、紐約的冬天、草地上的女人,看到make love not war的影像也挺奇妙的。以前覺得,必須得逼自己看一些沒見過的東西,現(xiàn)在好像已經能從中找到樂趣,即便不太合口味,也能獲得一些新的體會。梅卡斯,就看短一點的吧...

40分鐘前
  • 達力猿
  • 推薦

【5+】有了本作,足矣證實電影是“視與聽”的藝術。依靠圖像組接思緒的躍動,呼嘯而過,不只是讓他人目睹記憶再現(xiàn),也與其共同流動,經由“剪輯”的魔術,呈現(xiàn)出生命和世界的節(jié)律,內蘊美妙的運動、堅實的物質,詩意也自然流露。當然還有對光線的頌歌:DEDICATED TO LUMIERE!

41分鐘前
  • DeckardYang
  • 力薦

倘若說真實電影的技法啟發(fā)了后來紀錄片的看見即經歷,那個人想法無處不在的作者實驗片反倒是比真實電影更能有感情的表達時代,雖然目光更聚焦與受拍攝者控制,但也難得的是內里充沛的讓人膜拜,克里斯 馬克是,本片導演也是,究其根本是因為沒有完全客觀的電影,而創(chuàng)作力又是電影的根本。

44分鐘前
  • 馬雅可夫斯基
  • 推薦

家庭錄像剪成實驗性作品,對記憶過去的追溯之情和記憶的模糊斷裂融合在一起,對于上世紀美國地下電影者私人化生活的一瞥,三小時看下來一點都不悶,還有布拉哈格、德萊葉、約翰列儂、安迪沃霍爾、小野洋子等人的露面。9.0分★★★★☆

45分鐘前
  • qw0aszx
  • 力薦

+無語凝噎。掠奪風的氣息,城市的影子在我的手臂上,或者瞳孔里。記錄隨時間淡化的色彩:忘記了呼吸,幾次從缺氧中驚醒過來。沉迷于影像,攝影機視線很模糊。拍攝生活或人物需要一種節(jié)奏與強度,從內部來看生活。嬉笑與張狂的人像寫照,注入另一個鮮活的段落。赤著腳走在草地上,如何形容:我所見的世界一無所有.

47分鐘前
  • NanSLi
  • 力薦

8.5/10。①身邊的各種動人細節(jié)的合集,影片整體充滿了一種生活化的詩意。②有時延時攝影有時正常速率。剪輯碎片化。大量雜音或配樂,有時也有其他的畫內音或者旁白。有時還有雙重曝光。剩下的影像技法皆被拋棄(構圖、調度、等)。③畫面往往因為各種原因(比如運鏡或剪輯過快、延時攝影)而難以看清,這營造了一種如夢般朦朧的詩意感。④其實影片的人工操縱感還是很明顯(延時攝影、配樂、高頻率的剪輯、過于抖動的運鏡等),所以影像技法沒必要拋棄地這么絕,現(xiàn)在這個情況導致影像表意深度被大大限制。⑤時長太長,把觀感的詩意拖成了疲累。

50分鐘前
  • 持人的攝影機
  • 推薦

8.0 紀錄片中的《莫里埃爾》!可謂過去的進行時,影像是為了讓回憶用另一種姿態(tài)活在當下。畢加索說繪畫是他寫日記的方式,用攝影機紀錄又是另一種。而讓靜止的繪畫在觀看的過程中突然活過來似乎有點困難,而流動的影像卻可以做到。這個“活過來”的過程,就是家庭錄像重生為影像的過程。

51分鐘前
  • 喂飯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