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人妻视频免费人人|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日韩片无码中文字幕

<strong id="g78f3"><menu id="g78f3"><strike id="g78f3"></strike></menu></strong>

播放地址

迪克·約翰遜的去世

記錄片美國2020

主演:克斯汀·約翰遜  Ana Hoffman  Dick Johnson  Vasthy Mompoint  

導演:克斯汀·約翰遜

 劇照

迪克·約翰遜的去世 劇照 NO.1迪克·約翰遜的去世 劇照 NO.2
更新時間:2023-09-24 20:20

詳細劇情

  終生從事紀錄片制作的經(jīng)歷讓屢獲殊榮的電影制作人克斯汀·約翰遜相信真實的力量。但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準備好使用書中所有逃避現(xiàn)實的電影制作技巧,用一種創(chuàng)造性和幻想的方式記錄她 86 歲精神科醫(yī)生父親的死亡,同時希望電影可以幫助她扭轉(zhuǎn)時間,笑對痛苦,讓她的父親永生?!兜峡恕ぜs翰遜的去世》是一封 女兒寫給父親的情書,書中充滿了黑色幽默和瘋狂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地將事實與虛構元素融合在一起,以此探索電影如何為我們提供解決生活深層問題的工具?!兜峡恕ぜs翰遜的去世》由克斯汀·約翰遜(《持攝像機的人》)拍攝、制作和執(zhí)導,凱蒂·舍維尼和瑪麗蓮·內(nèi)斯擔任制片人,莫琳·A·瑞安擔任聯(lián)合制片人,梅根·埃里森擔任監(jiān)制。

 長篇影評

 1 ) 因為愛,她為父親設計了幾十種死法

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父親節(jié),也就是兩天后。

作為舶來的“洋節(jié)”,有人不屑一顧,但小編以為,也未嘗不好,起碼它給了我們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向父親表達作為兒女的愛與關懷。中國式含蓄深沉的父子、父女情,需要這樣一個契機來打破沉默與羞怯。說出口的“愛”才最真實最動聽。

然而,隨著我們的成長與自立,父母會逐漸老去,走向人生的歸途。我們該如何面對親人的離去,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和空缺的內(nèi)心,這是每個人都將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永遠都在探討的生命課題。

電影制作人克斯汀·約翰遜的父親是一位精神科醫(yī)師。在她眼里,父親開明大度、風趣幽默,是理想型父親。然而迪克·約翰遜已年過八旬,和克斯汀已經(jīng)過世的母親一樣,也患上了阿茲海默癥,離別的日子不會太遠。

光是想象一下,克斯汀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于是她決定為父親拍一部有關他臨終的紀錄片,來增加自己面對父親死亡時的勇氣,或許也希望通過數(shù)十次演練父親死亡的方式,讓他躲過死神的追捕吧。

迪克·約翰遜的去世 Dick Johnson Is Dead

導演: 克斯汀·約翰遜

1.

相較于《迪克·約翰遜的去世》這個中文譯名,小編更中意臺譯版《爺爺?shù)乃劳雠啪殹?,一來是它更準確概括了影片的核心內(nèi)容,二來是用排練戲謔死亡,讓死亡退去了冰冷凝重的天然色彩,變得可控、有溫度、有人情。

如果可以,相信這是所有人最想做的事情,“調(diào)戲”死亡。

影片開始,觀眾就被導演和父親“合謀”的黑色幽默狠狠驚嚇了一把,以至于影片進行到后面還有人驚魂未定。

第一次意外死亡。

父親抱著紙箱,笑容和藹地走在路上,突然,一個立方體高空墜物不偏不倚砸在父親頭上,父親倒地,不省人事,大量鮮血從腦后流出,路人立馬圍觀過來...

這突如其來的一幕,嚇傻了屏幕前的觀眾。就這,死了?電影結束了?直到鏡頭切換到下一個場景,依然有人沒回過神來:那是真實發(fā)生過的嗎?

不必擔心,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風格。充滿了黑色幽默和瘋狂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地將事實與虛構元素融合在一起,用電影工具為我們解剖死亡,化解死亡帶來的恐懼和不安。

電影中,克斯汀為父親設計了幾十種意外死亡方式。為了讓死亡現(xiàn)場以假亂真,還專門請了特技演員和父親無縫切換和配合。

除了影片開頭被高空墜物砸中死亡,還有從高樓墜下,被車撞到,走路時猝死,被建筑工人扛的木材打中頸部大動脈失血過多而死等諸多生活中常見的死亡方式...

如果問迪克體驗數(shù)十種死亡方式是什么滋味,他的回答再明顯不過了,“OMG,那是我,好痛?!?/p>

直面父親的死亡,是克斯汀克服心理恐懼的方式。似乎一次次地目睹父親的死亡,一次次死亡“訓練”,能減緩她在真實發(fā)生那一刻時的痛苦與不安。

或許也并不會吧。

黃磊在某一季《向往的生活》中分享過他和妻子孫莉排演《暗戀桃花源》江濱柳和云之凡臨終告別那一場戲時的感受。演了500場了,每到這一幕,兩人都哭得剛腸寸斷,彷佛是真的生離死別一樣。

盡管演練了無數(shù)遍,也沒有人會習慣死亡。

但這是人生必經(jīng)的階段,我們無法控制,只有接受。

找到某種方式與死亡和解,人生或許會容易很多。

克斯汀一家信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他們相信,信眾死后將被耶穌復活,上天堂得永生。

影片中我們可以多次看到天堂的模樣:圣潔的光芒,慈愛的耶穌,柔軟的云朵,死去的父親和已經(jīng)在天堂的母親歡聚一堂,唱歌跳舞,其樂融融。

克斯汀甚至還在虛幻中實現(xiàn)了父親的心愿,耶穌親自為父親完成洗腳禮,在圣水的洗禮下,一雙健康漂亮的腳取代了父親原本畸形丑陋的雙腳。

心愿達成,父親開心的像個孩子。

父親說,“跟你們一起在人間就是我的天堂?!?/p>

活在當下,不辜負每一刻美好時光,或許也是對抗死亡、減少恐懼的有效方式之一。

2.

女兒克斯汀·約翰遜是一位電影攝影師兼紀錄片導演,她最著名的攝影作品是獲得第87屆奧斯卡最佳記錄片的《第四公民》。2016年,由她執(zhí)導的作品《持攝像機的人》也不負眾望獲得了第88屆美國國家評論協(xié)會獎、美國獨立精神獎等諸多專業(yè)獎項,并入圍奧斯卡紀錄片短名單。這些殊榮足以證明克斯汀的專業(yè)水準和她對世界敏銳的觀察和思考。

而紀錄片《迪克·約翰遜的去世 》相對較為私人,因為其中傾注了女兒對父親的愛、留戀和不舍,就像她在結尾時把自己關在小隔間祈愿的那句,“我只想祝迪克強森長命百歲”,這是一個女兒對父親最深情的告白。

同時克斯汀關于死亡的探討也是一個公共話題,她關于死亡的幻想、虛構和假設,也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了死亡的本質(zhì)。

前段時間有一段短視頻在網(wǎng)上瘋傳,男子讓親友在其葬禮上播放他生前的最后錄音:只聽見棺材里傳來敲擊的聲音,有人大喊“有人嗎?放我出去!”,“別鬧了,我能聽到你們的聲音”,“我被困在這箱子里了”,“Hello,Hello!”聽到這段錄音,原本肅穆的葬禮和賓客變得活躍與歡樂。在眾人的歡笑聲中,死者和大家做了最后的告別,“我只想說一聲~再見~”

他能夠如此談笑風生面對死亡,大概是已然看穿了死亡的本質(zhì)。死亡其實和吃飯睡覺、娶妻生子一樣,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只有直面死亡,才能領悟生命的真諦,才能更加珍惜眼下的生活。

死亡遲早都會光臨,我們不能回避也無法抗拒,與其哭喪著臉被它擒獲,不如坦然面對。起碼讓那些愛著我們的親人和朋友,不會因為自己的離開而難過太久,我們直面死亡的態(tài)度也能給他們些許慰藉和勇氣。

電影開始,迪克躺在教堂里一個提前準備好的棺材里“試用”,工作人員認真地為他整理儀容儀表,看起來就像一場真正的告別儀式。

瑞瞻仰著老友慈祥安靜的“儀容”,感觸頗深,“我認為這不是狂想,它從某種意義上能引發(fā)大家認真探討。我們需要做點準備,因為每個人都會死,”

瑞或許是在對自己說,事實上任何生命都值得好好道別。這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完整的句點。

2019年6月23日 迪克心臟病發(fā)作...

告別儀式上,迪克安靜地躺在教堂的棺材里,就像影片開始時演習的那樣。還是老友瑞,站在講臺上哽咽地講述著他們生前的約定,如果迪克先離去,他將在他的葬禮上吹奏《離開》。

吹奏完畢,瑞躲在門后泣不成聲,

然而 此刻,迪克正緩緩走入教堂,和前來吊唁的人一一握手。是的,這依舊是電影開頭那場未完成的死亡模擬。

活著看到自己被別人懷念的樣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迪克親手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此刻,死亡或許也并不那么可怖。

3.

如果說有什么比死亡更可怕,那一定是疾病,其中最大的病魔一定是阿茲海默癥。

它不是一擊斃命,但卻教人生不如死。

記憶化作流沙,親人變得陌生,心智猶如孩童,世界重新歸零...對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來說,這是一個逐漸喪失自我但過程;而對于患者的親人來說,他們只能在無奈中接受這樣一種“最長情的告別”。

而克斯汀卻要接連經(jīng)歷兩次被至親之人遺忘的痛苦。

但,比這更讓她遺憾的是,母親暖心又聰明的時候沒有為她拍影片。

提出為正在邁向死亡的父親拍紀錄片,父親沒有拒絕,盡管他知道自己會逐漸喪失記憶、行動不能自理,變成一個老小孩不知所措,但是對女兒的愛與信任,讓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克斯汀當然懂得父親的擔憂,她盡量讓自己不要越界,保持父親的體面。

父親說,喪失記憶最讓人懊惱的一點是:不記得別人的事,會傷害到別人的感受。

克斯汀問父親,“如果病情惡化到某種程度,你會不會不想活了?”

父親說,“不會,我非常熱愛生活”。

說完又補充了一句,“但是我準許你幫我安樂死”。

父親對女兒的愛隱秘而深沉,卻高貴而偉大。為了不影響或者說拖垮女兒的生活,他愿意放下尊嚴、堅守和熱愛,哪怕是最珍愛的生活和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女兒對父親的愛又何嘗不是如此。

龍應臺在《目送》一書中寫到: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或許是人世間最悲哀的事,眼開著親人離去的背影,卻不能叫他停下腳步,再度擁抱,感受彼此的體溫。

但人生漫漫,在我們彼此擁有的時光里,為何不盡可能給對方足夠多的愛、關懷、信任與體諒。被溫暖與愛包裹的人,即便忘記所有的過往和面孔,內(nèi)心始終會留有一份信任與篤定給那個最愛的人。

就像講述患有阿茲海默癥的味芳和老伴樹鋒相互守護、信任與愛的紀錄片《我只認識你》。

味芳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她逐漸變得生活不能自理,不記得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不認識周圍所有的親戚朋友,但她從未忘記老伴兒樹鋒,信任他,依賴他,愛戀他!

愛,可以突破病魔的防守,將最純粹真誠的記憶留住。

然而,阿茲海默癥人群僅有家人的關愛和照顧還遠遠不夠,他們更需要社會的理解、關注與幫助。

2014年,我國大約有800萬阿茲海默癥患者,到了2020年,這個數(shù)據(jù)增長到了1500萬患者。阿茲海默癥正在成為社會的癥疾,而不只是患者親人和家庭要面對的難題。

孔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讓每一位阿茲海默癥患者、每一位老人擁有一個快樂無憂、體面有尊嚴的晚年,是每一位為人子女的最大心愿,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

而完善的醫(yī)療保障、社會福利資源以及充足的專業(yè)護理機構和護理人員,則是緩解家庭壓力和對抗疾病的重要保證和基本措施,這需要政府和公眾共同去推進,任重而道遠。

 2 ) Dick Johnson Is Dead

一部怪異的紀錄片,由導演克斯汀?約翰遜拍攝自己的父親,紀錄生活,關于一次次假死的死亡經(jīng)歷,搞笑且夸張一個生命活著的意義本身就要面臨痛苦,面對衰老的恐懼,老年癡呆不方便記憶,不記得短期記憶,突然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的恐懼感。

影片將沉重的題材、話題,卻能令人感動、快樂,不同死法的創(chuàng)意和剪輯,打造父親想象中死亡后的天堂世界,肉體死亡時的飛升,親眼看著自己的葬禮,這部電影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斟酌這個必將或經(jīng)歷過的過程,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在所有人知道他活不久的時候,時刻為失去親人前做好心理準備。

與親人、朋友暢談死亡這件事并不難,迪克?約翰遜能做到讓死亡變得更樂觀,每個人都會面臨突然病痛的那種感覺,在紀錄片中他對死亡的看法很獨特,依舊照常吃著糖分高的巧克力蛋糕和冰淇淋,子女之間有趣的互動,他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令人羨慕。

關于家庭部分,老年癡呆時克斯汀?約翰遜一次次勸說他回到床上,自己覺得很開心,但會給親人帶來麻煩,現(xiàn)在的孫子孫女與迪克?約翰遜相處,就像當年自己經(jīng)歷過的一樣,重演一遍又一遍歷史,紀錄片里父母曾經(jīng)的片段,迪克現(xiàn)在與青梅竹馬見面,這是一部極其私人化的紀錄片,紀錄自己的父親,也是為了彌補當年母親去世前為數(shù)不多的錄像,紀錄片穿插著超現(xiàn)實主義片段,這不是偽紀錄片,這是一種新奇的感覺,真實與虛構相結合。

“我所能說的就是迪克?約翰遜已經(jīng)死了,而我想說的是迪克?約翰遜永垂不朽?!?/p>

 3 ) 超越父女關系的私人意味而延伸出對死亡的探討

死亡從來都是文化禁忌,至少在東亞文化里如此,而父母離世更是作為子女不敢輕言的話題。然而,這位美國導演在影片《迪克·約翰遜已死》中展示自己父親一次次地死去,是否蔑視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觀念,故意做出不敬不孝的舉動呢?事實上并非如此。其實,這部影片講的是一對感情深厚、關系和諧輕松的父女,故事情節(jié)比同期上映的《觸礁》更加生動有趣。女導演克絲汀·約翰遜親自為父親設計了一系列死亡的情景,并讓父親和特技演員共同演繹出來,既有捧腹不已,也有膽顫心驚的時刻。導演一直擅長拍攝紀錄片,處女作《持攝影機的人》更在當年獲得滿堂彩,成為不少影評人的心頭好。她在導演生涯里擅長用真實的影像描繪這個世界,她相信紀錄片帶來的真實力量。然而,在這部新作中,她卻反其道而行之,用盡各種花哨和掩人耳目的手段,讓自己的父親在鏡頭前不斷“死去”,這到底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呢?

原來,她的父親已被醫(yī)生診斷出患上了阿茲海默癥,她想記錄下父親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時光。她的母親之前也因同樣的疾病離世,然而她當時并沒有留下母親美好的影像而深感遺憾。她原本打算帶父親環(huán)游世界,拍攝父親在各地游玩的歡樂畫面,后來因父親的身體狀況而更改計劃。她的父親是一位樂觀、堅強、愛開玩笑的退休心理醫(yī)生,父女倆人共同聯(lián)手在片中一次又一次地欺騙死神,父親不斷地“死后重生”。透過這種顛覆的手段,她和父親都提前經(jīng)歷了死亡這個人生的必經(jīng)階段。

▲導演的父親在片中一次次地“死去”

影片由兩種風格和內(nèi)容迥異的影像組成,一種是拍攝父親在日常生活中的音容笑貌,這部分與常規(guī)的紀錄片無異,但帶有強烈的私人感情色彩,尤其是她賣掉父親常年駕駛的車,讓他搬到紐約和自己同住時,父親的失落感讓人心酸。另一種則是父親作為演員參與拍攝的虛構情節(jié),所有的死亡場景充斥著突如其來的驚險意味,而父親死后上天堂的情景則用音樂錄影帶的形式拍攝,呈現(xiàn)出一派夢幻歡樂的畫面。最后還有一段,混合了記錄和虛構,她和父親隱瞞親戚朋友在教堂舉行一次“告別儀式”,參加葬禮的朋友目睹他躺在棺材里,主持葬禮的牧師是他好朋友,止不住地哭泣,而他隨后卻現(xiàn)身出場,跟眾人握手言談。

這種重生的設計不僅給在場人士深感意外和驚喜,影片更由此超越了父女關系的私人意味,延伸出對死亡的探討。作為人生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這件事總叫人措手不及而極具沖擊力,尤其是至親的死亡,往往令子女陷入情感的痛苦深淵。這種提前體驗死亡的方式表面來看讓父親一次次獲得不死之身,實則不斷淡化了死亡帶來的情感沖擊。尤其作為子女,逐漸在這個極端的過程里學會了如何跟至親道別,如何在父母的最后時日里更好地與之相處。

 4 ) 父親問女兒:“妳為什麼會拍紀錄片?為什麼不拍能賺大錢的劇情片?”女兒回,“真實人生通常比編造的故事更精彩?!?/h4>

這部紀錄片悄然在10月上架,卻似乎沒有掀起太多波瀾,相當可惜。這是部極其動人的作品,談論生死議題卻不嚴肅,觸碰心中對家人、愛人的念想,也正因面對死亡的恐懼,我們才得以學會如何道別??赐曛?,我也幾乎確定它會是今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之一。

一場先行的,漫長的告別

死亡是一場告別,如果是患有阿茲海默癥地老去,則又是另一場先行的告別,一場更漫長的告別。導演克絲汀強生(Kirsten Johnson)紀錄了她年屆八旬、罹患阿茲海默癥的父親迪克強生(Dick Johnson)的身影。

幾年之前,她與父親才一同經(jīng)歷了母親記憶力逐漸喪失到最后辭世的波折過程;幾年后,歷史重演在父親身上。只是這次,由于意識到身為紀錄片導演,卻甚少拍攝母親的影像,而決定為父親拍一部電影,開始一連串的“死亡練習”。

走在路上被冷氣機砸中而死、在工地旁被鋼釘襲擊而死、從樓梯上踩空而死、心臟病發(fā)而死……一個個創(chuàng)意十足的“弒父”劇情,聽來有些詼諧,但當我們直面那些“死去”,直面我們必將走向的結局,心頭還是會突如其來地緊縮,宛如被重擊一般。

如同迪克即便知道身上裝的是道具假血,當他看見血液從脖子噴涌而出的景象,依然措手不及,狼狽而失神地癱坐在椅子上。只有在那刻才會意識到,原來,這就是死亡。

如果先經(jīng)歷過一遍,死亡會不會變得不那麼恐怖?身為醫(yī)師的父親迪克,走過80載歲月,面臨這個逐漸失去自理能力的自己,肯定是陌生又難以接受的。他懷念當年的自己,就像他半夜曾經(jīng)夢游起床,堅持有病人在外等他看診;或像記不起近期的記憶,卻對年少回憶瞭若指掌。

片中一場與初戀久別重逢的見面,他們一見到對方便笑著,告訴彼此:“說好我們永遠都不要變,我們永遠都不變?!睌?shù)十年的歲月彷若一片鴻毛,他們望著彼此的臉龐,細數(shù)這個皺紋,那個下垂,但他們眼中看見的彼此,可能還是當年初次見面的青春臉龐。

愛是,面對“失去”的恐懼

對父親而言,練習死亡是減少恐懼;對身為女兒的導演來說,這些影像則是給她一次得以凝視父親的機會。蔡明亮導演用一整部《你的臉》,來講再簡單不過的“凝視”這件事。然而,如此簡單卻難以做到,無論是天天相處的親人,或是久未相見的朋友,我們是否曾花時間好好看著對方的臉?

《爺爺?shù)乃劳雠啪殹菲鋵嵕褪且环N凝視,女兒對父親的凝視,朋友對朋友的凝視,生者對將逝者的凝視。

在張艾嘉的《相愛相親》中,當男孩玩笑地“試躺入”棺材后,他卻猝不及防地淚流不停。這樣的場景在此片異曲同工,當父親迪克躺在事先準備好的棺材,女兒問他“還舒服嗎?”他看似豁達地說“那時候誰還在乎舒不舒服!”倒是一旁摯友看見這般場景,不自覺止不住淚水。

說再見太難,生死之間的距離又驚人地靠近,一具棺材,就像提醒著我們:“嘿,一生的盡頭是這樣”。與其想著死后上天堂,不如把握當下與親人一同度過,人間即天堂。

片尾那場葬禮戲也相當巧妙,我們看見迪克躺在棺材裡,一個個生前好友分享自己與迪克的故事,追憶他的年月,緬懷與他的連結,只見那位好友泣不成聲地說:“迪克曾經(jīng)和我說,如果你活得比我久,我希望你幫我吹奏《離開》……現(xiàn)在,我的嘴唇已經(jīng)不靈活了,肺活量也不足,但是我儘量,我會遵守承諾?!?/p>

接著他按捺崩潰情緒,履行與老友的最后約守,這或許是全片最令人動容的片刻,儘管笛聲荒腔走板,上氣不接下氣,我們看見的,是最深的一聲再見。觀眾此時才知道,原來迪克還沒過世,這只是一場“先辦”的葬禮,儘管在后頭窺視一切的迪克笑著說對方該不會真的相信了,他的眼眶依舊紅了。

該來的,終究會來

紅塵中,誰不入戲太深?幸好最后電影告訴我們,原來還有機會,還有時間,我腦中也響起那首經(jīng)典的歌曲〈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當我還是小女孩時/我問媽媽:將來我會如何?

我會美麗嗎?我會富有嗎?

媽媽對我說:一切順其自然/該來的,就會來

未來世事難料/該來的,就會來

該來的,終究會來,透過練習死亡,其實也是進行著一次救贖。愛走到盡頭終將是離別,是分道揚鑣,但是,我們可曾因此而放棄去愛人?這是死亡排練,也是記憶的排練,記住那些時光,記住那個人,也記住其中的情。

父親問女兒:“妳為什麼會拍紀錄片?為什麼不拍能賺大錢的劇情片?”女兒回,“真實人生通常比編造的故事更精彩?!庇跋瘢且粭l連結塵世與天堂的通道,當軀體不再,這些畫面終將永存。

 5 ) 我如何與死亡相遇

〈Dick Johnson is dead〉譯為《迪克·約翰遜的去世》,這部紀錄片的片名告訴我們,Dick不是快死了,不是將會死,不是已經(jīng)死了,而是他死了。很有意思的是,Dick在真實的生活中并沒有真的死過,而是他的女兒——本片的導演,去假設這位已患阿爾茲海默癥的父親,他死亡的很多可能性。

導演假設過很多意外,被空調(diào)外機砸中、被建筑工地的木板刺傷、摔下自家的樓梯,以及各種意外的病倒。而我們預設了這么多死亡的可能,也無法真的知道我們最終以何種方式離開,每次看到Dick又從“死亡現(xiàn)場”站起來,我就會松了一口氣,但同時又明白他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離去,這讓我更加不安。

盡管從頭到尾導演都盡力在用幽默、積極的方式去面對死亡這個命題,但人類再厲害的幽默感也無法真正撫平必死無疑的人要面對的不安,以及他的朋友、親人心中預設的遺憾。

Dick生前便舉行了自己的葬禮,老朋友雖然見到了活生生的Dick本人,但還是躲在一旁泣不成聲??赡苋祟惛芙邮芤磺袎m埃落地,而不能接受一步步靠近既定的事實。

但作為人類我們總得去面對那些“接受不了”,無論是以泣不成聲的姿態(tài),還是以嬉皮笑臉的態(tài)度,我們都不要對此措手不及。

 短評

一部混合了想象和現(xiàn)實的紀錄片,雖然關于死亡但卻很浪漫,如果換一個名字可以叫50次和你說再見,這讓我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一句臺詞:人生就是不斷的告別和放下,遺憾的是沒有去好好說再見,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可以如此好好和父親告別,真的是一種幸福。

9分鐘前
  • 兔仙女
  • 推薦

啊我死了

11分鐘前
  • 外出偷狗
  • 還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V41127TK?p=1&share_medium=iphone&share_plat=ios&share_source=WEIXIN_MONMENT&share_tag=s_i&timestamp=1604755665&unique_k=KgesJT

12分鐘前
  • 起床,吃飯
  • 推薦

Filmmaking as self-healing. 蠻好。整體好。攝影棚搭景部分會感覺很明顯為了導演自己做的,但她面對父親明顯心不在己了,于是最后也誠實呈現(xiàn)了這種狀態(tài)。

13分鐘前
  • 推薦

死亡不應成為禁忌的話題,學習面對死亡是我們活著時必須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一個女兒能為他的父親做這樣一個死亡排練,我問自己,我到時又能為我的父親做些什么呢?我啞口無言。

18分鐘前
  • 電個爆炸頭
  • 還行

第一次看到這種形式的紀錄片,想說他們父女緣分真的好,有這種緣分人生真的不枉此行了。

23分鐘前
  • ??Dorothy??
  • 推薦

為面對更多觀眾而作出的更“商業(yè)化”的編排與剪輯無疑讓此片更加失去那份私人化應有的力量

26分鐘前
  • qw0aszx
  • 還行

2022-06-28挺有趣的片子,感覺迪克搬去紐約后,精神狀態(tài)變化還是挺明顯的。又是一場漫長的告別

31分鐘前
  • 囍弗斯
  • 還行

長別離。老爺子很幸福啊。

34分鐘前
  • 傻樂的貓
  • 還行

遺忘不等于不存在,父女相互支持著正視疾病和死亡,卻又頑強地試圖逾越疾病的限制和對死亡的恐懼來維系愛和理解。老友躲在教堂角落哭得我心也碎了。相信疫情年涌現(xiàn)的幾部佳作只是拋磚引玉,探討老年記憶病一定有更豐富獨特的方式。

35分鐘前
  • Nightwing
  • 推薦

阿爾茨海默老爹的一百種死法:掉空調(diào),拍釘板,懸浮午覺,天堂歌舞,失憶古堡,義無反顧放棄老屋只為與你近一點,跑調(diào)追悼小號,柜中遺言……生命太苦,更要抓緊喘息的間隙盡享歡愉;一個女兒和父親的漫長道別,看得人老淚縱橫

40分鐘前
  • kylegun
  • 力薦

一堂生動的生死課,以一種溫情、四兩撥千斤的方式講述出來。

41分鐘前
  • 奶奶徐
  • 力薦

完全超越家庭私影像,種種回望和排演,讓我們銘記過去的傷痛,也準備好迎接未來的失去。這場父女關于死亡的共謀,從觀念上就已經(jīng)贏在了起跑線。因為開誠布公的自我揭露,不厭其煩的反復演繹,所以當我真的被結尾“欺騙”,進而也在葬禮上傷感落淚時,不會感到任何倫理上的冒犯,反而感激影像讓我們能與所愛之人緩慢而深情地道別。迪克·約翰遜在電影里一次次死去,而他的幽默和樂觀,睿智和健忘,則越來越深地扎根在觀眾心里。我們都要學會如何面對衰老的過程與結果。

42分鐘前
  • 晚不安
  • 力薦

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que sera sera, what will be will be… CC#1111

46分鐘前
  • 怪力比多獸
  • 還行

我已經(jīng)開始慢慢練習,練習著如何失去你。。。

51分鐘前
  • jiade
  • 還行

天啊,這敘事,閃光。Kristen真的是發(fā)光的人555555555

52分鐘前
  • Holly
  • 力薦

有動人的成分:1、父女間親密而尊重的共處關系;2、對待死亡恐懼的直面態(tài)度,以一次次排演來消解真正的逝去,概念不錯;3、以拍攝和記錄來建構一種人際關系,尤其“電影”實現(xiàn)了造夢的功能——天堂或許并不存在,但此刻我們相互依賴正是天堂。然而瑕疵也是顯而易見的:1、“排演”對紀錄片的毀損很清晰,生命最美麗之處不在于全然的甜蜜完美,而是無論身處何種情境,個體所作出的反應和抗爭才最動人,在重復性的死亡情節(jié)中,他們過早擁有“失去”,練習著不斷失去就是壓扁生命的過程;2、設計感的刻意,工業(yè)糖精味。

55分鐘前
  • 歡樂分裂
  • 還行

一部無法歸類,無法形容,只能體驗的電影。很可惜,只有100人不到看過。做了一輩子紀錄片攝影師的女兒,這次把鏡頭對準自己最熟悉最親近的人,但是即便她盡力克制,盡力去營造那些超現(xiàn)實且極具幽默感的場面(這部分簡直是精美的視覺藝術品),情感還是spill out of the frame。父女親情的羈絆,真是太難以割舍,有幾個段落讓人簡直瞬間被擊中淚目。客觀來說,這部電影是對類型的一次挑戰(zhàn),而拍攝過程本身就是父親給女兒最后的禮物,他甚至于愿意在鏡頭上展示自己一輩子都引以為恥的腳趾。而萬圣節(jié)那段,是唯一一個不glamourous的超現(xiàn)實鏡頭,卻深刻的體現(xiàn)了女兒對父親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實在感人。

60分鐘前
  • 像一句廣告
  • 推薦

確有相當動人的部分,對于充滿感激與愛意的家庭生活的真誠記錄的,用虛構的意外死亡和葬禮先描繪后消解對于喪失至親的恐懼。這是一場屬于導演與父親的親密游戲。

1小時前
  • 雞頭井。
  • 還行

又一部講述父女關系的影片,這部比《觸礁》更生動有趣。女導演為父親設計了一系列意外死亡的情節(jié),并讓父親和特技演員共同演繹出來,既有捧腹不已,也有膽顫心驚的時刻。其目的看來很簡單,就是提前讓父親經(jīng)歷“死亡”這個人生的必經(jīng)階段。而其背后的用意似乎不那么簡單,因為父親已患上了老年癡呆癥,這種拍片方式能否延緩父親的記憶力衰退不得而知,但這無疑是導演為彌補之前母親離世的遺憾而對做出最飽含愛意之舉。

1小時前
  • 羅賓漢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