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人妻视频免费人人|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日韩片无码中文字幕

<strong id="g78f3"><menu id="g78f3"><strike id="g78f3"></strike></menu></strong>

播放地址

上甘嶺 上甘嶺

劇情片中國大陸1956

主演:高保成  徐林格  張亮  劉玉茹  劉磊  

導演:沙蒙  林杉  

 劇照

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1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2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3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4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5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6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13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14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15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16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17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18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19上甘嶺 上甘嶺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8-11 01:42

詳細劇情

抗美援朝進入最關鍵的決勝階段了。美軍在板門店談判期間,暗中調集大量軍隊,發(fā)動突然襲擊。美軍目標很明確,就是攻占上甘嶺,以此作為據點,進而奪取五圣山,一次增加談判的籌碼。

 長篇影評

 1 ) 電影《上甘嶺》的拍攝過程和真實的上甘嶺戰(zhàn)役歷史

大約2007年左右,我曾經寫過一篇老電影《上甘嶺》的影評,從電影情節(jié)上細細分析了當時電影中所表現的細節(jié)和編導的想法,以及有關上甘嶺戰(zhàn)役的歷史。

時間過去了十幾年,我對于上甘嶺戰(zhàn)役,又有了一些新的認知上的補充,以前的那篇影評,更像是對志愿軍精神的一種概括,但對那場戰(zhàn)役軍事角度的細節(jié)所述不多。

如果我以前的那篇影評以情懷為主,那么今天所寫,就是以真實為主。今天,我們就從電影和歷史的雙重角度來細說一下真實的上甘嶺戰(zhàn)役。

01

上甘嶺戰(zhàn)役的意義

上甘嶺戰(zhàn)役,是特別體現中國精神的一次戰(zhàn)役,是兩個民族的高速碰撞,是一場全方位的比拼。

如果說抗美援朝戰(zhàn)爭早期的運動戰(zhàn)特別體現中國人的智慧的話,那么上甘嶺戰(zhàn)役代表的陣地戰(zhàn),就是特別體現中國人精神和民族毅力的一戰(zhàn)。

麥克阿瑟曾經有一句長期被歷史學家引用的名言:“必須從這樣一個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zhàn)爭!”

要知道,麥克阿瑟在與中國軍隊交手之前可完全不是這種態(tài)度,他蔑視一切亞洲人,傲慢驕狂。

但是他這顆高傲頭顱上的嘴巴里,能說出這樣的話,用三個“完全新”來形容對手,這可以理解為最高級別的敬佩和認可之情了。

這句話背后的深意是,中國人讓他們開了眼,戰(zhàn)爭竟然可以這樣打?也就是說,在此之前,美國人從未碰到過這樣的對手,也從未見識過這樣的戰(zhàn)爭形態(tài)。

戰(zhàn)爭史上,有很多次顛覆舊觀念的戰(zhàn)爭理念上的提升,最著名的一次就是二戰(zhàn)德國的閃電戰(zhàn)。

坦克,被用來作為快速突擊大迂回大縱深包圍敵軍的工具使用,它不再被局限為陣地戰(zhàn)時的一種笨重的進攻堡壘使用,而更多的,是一種快速戰(zhàn)略工具。

這就是戰(zhàn)爭理念上的提升,戰(zhàn)爭從斷其手腳的陣地戰(zhàn)演變?yōu)閵Z其頭腦的快速機械化兵團的圍殲戰(zhàn)。

朝鮮戰(zhàn)爭,中國人同樣讓美國人開了眼,讓美國人第一次領教了一種全新的戰(zhàn)爭理念,而這種戰(zhàn)爭理念,美國人還學不會,并且,這是全世界唯一懂了也學不會的打法。

什么樣的全新戰(zhàn)爭理念呢?

簡單說就是,對手隱蔽行動讓你根本看不見對手,當發(fā)現的時候,就是被包圍的時候,對手仿佛從地底下鉆出來或者從天上掉下來一樣,在你毫無防備的時候給你致命的一擊。

并且,你的部隊會被分割包圍成無數小單位,而面對的,往往是對方壓倒性數量的兵力,你毫無還手之力。

這種戰(zhàn)爭理念,可以說美國人從建軍開始就沒真正見識過,這種震撼是無奈外加恐懼的,因為你對此束手無策。

懂得了這種心理上的震撼,你就能徹底明白麥克阿瑟那句“完全新”的深刻含義了。

但是很快,麥克阿瑟的繼任者李奇微就吸取了教訓,盡量不再給志愿軍分割包圍的機會,戰(zhàn)爭后期,雙方逐漸演變成陣地戰(zhàn)。

陣地戰(zhàn),只能是拼鋼鐵、拼彈藥量,但是更多的,是拼毅力、拼精神、當然,也要拼智慧,尤其是拼中下級指揮官和士兵的智慧。

上甘嶺戰(zhàn)役,就是雙方陣地戰(zhàn)博弈的一次最高峰,結果,美國人依然是完敗??梢哉f,再一次給美國人以信心上的毀滅性打擊(甚至有人說上甘嶺戰(zhàn)役讓美國人真正認識了中國人)。

用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講話:“我們現在用這種方法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所以,朝鮮戰(zhàn)爭,是徹徹底底的一次全方位的中國和全世界反復多形式的較量,讓對手使出渾身解數都碰了壁,徹底領教了中國的實力!是當之無愧的立國之戰(zhàn)!

不過,美國人和所有異族一樣,一貫會隱瞞自己的失敗(要保護其榮譽感,失敗如果轉化為榮譽才可以宣揚),上甘嶺戰(zhàn)役在美國的歷史中被很少提及,并不為人廣知,我個人認為上甘嶺的失敗,甚至比長津湖的失敗更令美國人沮喪。

因為,長津湖還有借口可說,還可以轉化為側重描述突圍成功,但是上甘嶺相當于碰了壁,花了血本死了人還沒有達到任何目的,從任何角度都沒什么可說的。

你說,他怎么解釋和宣傳呢?就像是一個人,對于一件事沒有任何可以解釋的或者是怪罪的,他只能是不提。

中國的歷史類文章中,很多人提及美國人對上甘嶺戰(zhàn)役的看法時常引用說的“傷心嶺”,有人認為并不是指上甘嶺,西點軍校也沒有太多有關上甘嶺戰(zhàn)役的分析。

我沒有深入研究過這些信息,但是通過我對西方人的了解,我是相信這一說法的,因為西點軍校很重視自身價值觀優(yōu)越感以及榮譽感的塑造,上甘嶺戰(zhàn)役,即使是戰(zhàn)例學習,也是很毀滅自信心的一件事。

再說,中國人也沒有必要深入研究美國人到底宣傳了什么隱瞞了什么,這個事對我來說并不重要,我們知道什么是事實就行了,把它打疼了,它自己心里明白就好。

我們并不需要獲得美國人的認可,就像是一個真正的強者,非常肯定自我,也非常了解他人的位置,根本不會在意他人的看法。

所有特別在乎西方看法的心理本質上都是一種不自信。

02

電影《上甘嶺》盡了最大的誠意

電影《上甘嶺》的拍攝,是國家級的意志,1956年,也就是上甘嶺戰(zhàn)役結束4年后,中國相關部門安排了最具戰(zhàn)爭片攝制經驗的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這一戰(zhàn)役。

導演沙蒙、林杉一上來就帶著攝制組實地去了朝鮮,并直奔上甘嶺主戰(zhàn)場實地考察。以前拍電影,講究先體驗生活,是最重要的拍攝之前的準備工作。

目的是讓演職人員深入角色的生活氛圍之中,把自身當做角色,有了真實的心靈感受,再進行電影的拍攝。

從這點上講,中國老的電影人我認為非常有智慧,很多方面都體現出了這一點,我認為中國老電影的藝術性極高。

到了上甘嶺主戰(zhàn)場實地后,他們雖然都有思想準備但是還是被震撼了,據說,雖然經過了四年的時間,但是,主戰(zhàn)場還是一片地獄般肅殺的氛圍。

那里寸草不生,沒有任何活著的動物痕跡,土地都像是過了火一般,土里和斷樹樁上,到處都是彈片和彈皮,可以說,人類在這里進行了極限般的反復廝殺,一直到一方徹底屈服為止。

攝制組人員進入了當年的坑道遺址,據說一進去就感覺到窒息,坑道遠比電影中的更狹窄,人站在里面不能全身直立,只能貓著腰在里面走。

坑道只有高1.5米,寬1.2米,可想而知非常狹窄,進去不到一分鐘就感覺到呼吸困難。

雖然上甘嶺主戰(zhàn)場位于朝鮮一側,但是,這里離雙方的軍事分界線非常近,屬于軍事禁區(qū),那里是不允許拍電影的。

因此攝制組選擇了五圣山以北的另一處地形非常接近的朝鮮云磨山進行拍攝。

當時去朝鮮實地拍攝,就是為了效果達到最逼真的程度,攝制組進了最大的努力,當時的戰(zhàn)斗場面的拍攝都采用了實彈拍攝。

電影《上甘嶺》在拍攝之前,攝制組曾經采訪了參加過上甘嶺戰(zhàn)役的一百多個戰(zhàn)士,記錄下他們的回憶文字達幾十萬字。

也是通過了解實地和采訪,編導人員經過研究,決定以局部刻畫的手法來完成電影的拍攝,通過對上甘嶺主峰8連的故事來描寫上甘嶺戰(zhàn)役。

放棄了全景式敘述的手法,這一思路獲得了大家的認可。電影最大限度地還原真實,從演員到槍械道具,包括鏡頭所表現的細節(jié),都是最大程度地體現了真實性。

坦白講,我個人是非常認可這部電影的,雖然肉搏戲里有一些鏡頭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還是有很明顯的表演成分,美國兵也都是中國人扮演的。

但是,如果站在當時時代背景的大環(huán)境下,中國能拍攝這樣一部大場面的戰(zhàn)爭電影,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圍看,也是有很高水準的。

因為我看過六十年代西方大手筆的戰(zhàn)爭巨制《最長的一天》,里面的搶灘登陸戰(zhàn)斗細節(jié)也沒有高明多少。

如果你看過美國五十年代的戰(zhàn)爭片(非常沉悶,戰(zhàn)斗鏡頭不多),甚至美國的類似朝鮮戰(zhàn)爭背景的電影《豬排山》,就會覺得美國的戰(zhàn)爭片更假,并且很少有大戰(zhàn)爭場面。

從這一點而言,電影《上甘嶺》是有非常高水準的,里面雙方槍械發(fā)出不同節(jié)奏的槍聲都很到位。

并且,中國電影的音樂我認為特別有藝術效果,本片開始的繪畫手法也很獨特,藝術性相當高。

請仔細分辨美軍的“美式班用機槍”和志愿軍使用的蘇制“郭留諾夫重機槍”發(fā)出的不同聲響。

劇中的演員,除了扮演護士的劉玉茹和扮演通訊員楊德才的張亮以外,其他人都是部隊上的演員和真正的志愿軍戰(zhàn)士。

本片的軍事顧問,是曾經參加過上甘嶺戰(zhàn)役的135團4連指導員趙毛臣。其實老電影的軍事顧問,和當今的軍事顧問很大不同,因為接近當時的歷史年代,所以都是用的歷史的親身經歷者。

就包括后來的《渡江偵察記》的軍事顧問也是如此,是渡江先鋒連的華東戰(zhàn)斗英雄。

電影開始的繪畫背景我認為非常藝術化,視覺美感很好,水準很高。

而電影中的所有情節(jié),也都有原型,被很多人熟知的一種說法是,電影中所描寫的志愿軍8連,原型是志愿軍15軍45師135團7連。

電影中男一號8連連長張忠發(fā),據很多網文介紹,原型是7連連長張計發(fā)。就連張計發(fā)的百度介紹里也是這么說的,有關張計發(fā)去世的新聞報道,也是寫的“上甘嶺英雄連長張忠發(fā)的原型張計發(fā)去世”。

但是,我研究上甘嶺戰(zhàn)役歷史,卻并沒有發(fā)現135團7連的過多情況,我了解的歷史卻是另一個情況,當時和電影情節(jié)最接近的歷史原型同樣是一個特功8連——志愿軍15軍45師134團3營8連,連長叫李保成。

真正的張忠發(fā)原型——特功8連連長李保成

神奇的是,和電影中張忠發(fā)的扮演者高寶成名字音同。

也可能,張計發(fā)的名字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聯(lián)想,張計發(fā)的7連,也應該參加過上甘嶺戰(zhàn)役,但是具體細節(jié)我看到的史料太少,無法準確判斷。

不過,電影中的張忠發(fā)本就是上甘嶺很多連長的代表,所以,張計發(fā)作為原型之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正和電影中所描述的情節(jié)最為接近的,應該是我說的這個“特功8連”。

那么真實的歷史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先說說上甘嶺戰(zhàn)役的全貌。

03

電影所描寫的歷史上真正的上甘嶺戰(zhàn)役的原型

上甘嶺是朝鮮五圣山的兩個制高點一帶山峰的俗稱,戰(zhàn)略地位很重要,丟掉了這兩個制高點,就失去了對五圣山控制的主動權。

這一點在電影中通過師長的嘴也告訴大家了。

當時的主要兩個制高點就是常被提及的597.9高地(由于空中俯視像是一個V字,美軍稱三角形山)和537.7高地北山(美軍稱狙擊兵嶺),為什么后者要加上北山兩字呢,就因為537.7高地有兩個山頭,像是兩個駝峰對望,南山被韓軍第2師占領,我方控制著北山。

對面的聯(lián)合國軍是美7師和韓2師,最早是美7師主攻597.9高地,韓2師進攻537.7高地北山。

戰(zhàn)役開始前,美軍司令范佛里特對這個進攻計劃充滿信心,因為他堅信用強大的炮火殺傷志愿軍后,就能迅速奪取上甘嶺主峰。

范佛里特是當時美軍最高地面部隊指揮官

范佛里特是唯火力致勝論者,“范佛里特彈藥量”就是他的標簽,可以這么說,美國軍人不同的戰(zhàn)爭理念都在朝鮮戰(zhàn)場上試驗了一個遍。

大量的文章都描述過上甘嶺戰(zhàn)役炮火的猛烈程度,這里不贅述。據說第一波炮火把山炸得像是大海,山上的志愿軍仿佛置身于狂濤之中隨著波浪搖擺不定,小戰(zhàn)士被震死在坑道中。

美國人堅信這樣猛烈的炮火下基本上不可能有活著的生命,但是炮火延伸后步兵跟進,他們卻遭到了猛烈頑強的阻擊。

當時上甘嶺兩個高地的陣地布置是這樣的(如下圖):

597.9高地上共分12個陣地:東北山梁上依次是2號、8號和1號陣地,2號陣地的左前方有個小山梁,上面就是整個高地的最前沿11號陣地;

西北山梁上依次是6號、5號、4號和0號陣地;高地主峰則是3號陣地,主峰前面的突出部是9號陣地,9號陣地的右后方是10號陣地,左后方是7號陣地。

其中9號陣地是主峰的門戶,位置非常重要,后來成為雙方殊死爭奪的目標。

防守此地的是志愿軍第135團的9連和8連的一個排,為一個加強連的兵力,一個加強連大約200人左右。

537.7高地北山上面有9個陣地,組成一個不規(guī)則的十字形:從西到東依次是9號、3號、4號、5號和6號陣地;

由南到北依次是1號、2號、7號和8號陣地,其中8號陣地是最前沿的突出部。整個北山高地由志愿軍第135團1連防守。

后來戰(zhàn)斗的真實歷史和電影較為接近,134團3營8連是最后被45師師長崔建功派到主峰陣地的部隊,這個8連本作為預備隊要在刀尖上使用,因為此8連是最強勁的連隊,作戰(zhàn)頑強,在整個第15軍中都很有名。

與電影情節(jié)不一樣的是,當時派出8連時,597.9高地表面陣地已經丟失,主峰陣地本是9連堅守的(包括8連的一個排,所以是加強連),而電影中描述的是7連。

從出發(fā)地到主峰陣地大約有1500米,這之間要經過敵人的炮火封鎖線。

電影中輕描淡寫地用幾個鏡頭簡單概述了一下,但是真實的歷史卻是,要通過敵炮火的封鎖線把一個整連的人帶上去非常困難。

電影中描寫8連支援主峰的行軍過程,可以看出來導演的概括手法,但是真實的過程更加殘酷和曲折。

8連連長李保成研究了敵人的炮火規(guī)律,制定了對策。1952年10月18日傍晚17時30分,8連開始出發(fā),李保成規(guī)定各班之間間隔20米,分散開前進。

經過封鎖線的時候,趁敵軍炮火的間隙與照明彈即將熄滅的瞬間迅速跑步通過。

經過了兩個多小時,部隊終于到達了陣地。

電影中張忠發(fā)讓通訊員告訴步行機員呼叫炮火攻擊3號4號5號地區(qū),就是炮兵調準好射擊諸元后炮火消滅敵軍的策略,上甘嶺戰(zhàn)役,被參戰(zhàn)部隊總結的三大法寶是炮火、坑道、手榴彈。美軍七成也是被炮火消滅的。

但是到達后,作為向導的9連的通訊員卻怎么也找不到1號坑道的入口了。

原因是,主峰地表地貌已經被炮火炸得面目全非。不得已,8連的這一百多人在陣地上摸來摸去尋找了很久。

通過敵人炮火的閃光照亮,李保成發(fā)現了一個凹陷的坑,他就勢滾下去,沒想到歪打正著正好就是1號坑道的入口。

李保成趕緊讓隨他一起的8班班長崔含弼(這個崔含弼后來是特等英雄)出去把連隊帶進來,崔含弼趁著夜色,在坑道口匍匐往返20余次,終于把138人的連隊全部帶進了坑道。

不過從出發(fā)到到達坑道的過程中,整個8連負傷3人,犧牲2人,這已經是最小的代價了。他們進入坑道后,和堅守在坑道里的9連剩余人員匯合。

他們所在的1號坑道,全長約80米,高1.5米,寬1.2米,最大容量250人左右,共有朝北的坑道口2個。有介紹說是F型,有介紹說是“工”字型,據說一共有四個口,兩個北側的明口,兩個南側(對敵一側)的暗口。

電影中表現的這個坑道高度,是和當時的1號坑道比較符合的。

坑道比較結實,頂厚35米,抗震抗炸,防水淹,比較適合守衛(wèi)。

和電影不同的是,電影中張忠發(fā)帶領的8連,先進行表面陣地的守衛(wèi),后由于我軍炮兵彈藥的不足,營部通知讓全部撤入坑道。

經歷了漫長的坑道堅守之后,終于盼來了反攻的那一天,最終,坑道內的8連通過反攻最終又一次收復了上甘嶺主峰的表面陣地。

但是真實的歷史過程卻是相反的,并且相當枯燥,沒有電影中的章法,可以用反復的拉鋸戰(zhàn)來形容。

歷史上8連上陣地的時候表面陣地就已經丟失了,18日晚間進入1號坑道后,19日一大早,連長李保成察看了地形,把全連分成6個突擊組,每組22人,配備輕機槍2挺,沖鋒槍16支。每人發(fā)大威力蘇制手雷2顆、8顆手榴彈。

電影中張忠發(fā)使用的蘇制郭留諾夫重機槍,和美軍班用機槍子彈口徑一致。據說真正的上甘嶺戰(zhàn)役中,武器由于高頻率使用損壞率極高,蘇制轉盤機槍第一輪就打壞了好幾挺,所以,真正的戰(zhàn)爭中,手榴彈往往比槍械更好使。

下午17時,志愿軍45師開始全面反擊,也就是說,8連上陣地后的第二天,志愿軍就開始了電影中所表現的全面大反攻,目的就是奪回失去的表面陣地。

電影中最后階段的戰(zhàn)斗場面是歷史上8連上陣地后的第二天就開始的,并且和電影中所表現的不同,志愿軍是傍晚發(fā)起的反攻(電影是清晨),在坑道中的7個連隊全面出擊,開始向597.9和537.7高地北山的表面陣地全面反攻。

歷史上的8連連長李保成教戰(zhàn)士使用輕機槍

8連先消滅了1號坑道表面陣地上的敵人2個排,不過,很快敵人組織兩個連的兵力開始反攻。

在攻擊東面3號陣地的過程中,敵人的一個地堡給8連造成了重大的傷亡,8連兩次組織爆破都沒有成功(這一點很像是電影中的情節(jié)),21歲的戰(zhàn)士賴發(fā)均在機槍掩護下奉命去炸地堡。

途中賴發(fā)均四肢多處負傷,最后他突然躍起撲上地堡,用手雷和敵人同歸于盡。

戰(zhàn)后,賴發(fā)均被授予“二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

在電影中,通訊員楊德才的原型,最早我認為是黃繼光,很多人也都是和我相同的看法,但是后來我了解了史料,發(fā)現楊德才其實符合很多原型,其中黃繼光算是其中一個。

而和楊德才所飾演的情況最接近的,賴發(fā)均就算是其中的另一個(尤其是兩次派出爆破組都沒有成功),但是最接近劇情的,還有另一個戰(zhàn)士,那就是19歲的貴州苗族戰(zhàn)士龍世昌。

在進攻597.9高地上的9號陣地時,美軍在一處巨石下修建了一個地堡。這和電影中所述“大西巖底發(fā)現敵火力點,把我和友軍部隊壓在下面不能動彈”相同。

這個地堡的位置,歷史上就在8連主坑道口斜上方40-50米的位置,龍世昌抓起一個爆破筒就沖上去,副排長王練才組織機槍和沖鋒槍掩護。

電影中掩護楊德才的機槍手毛四海臥在一個低洼處開始射擊,但第一梭子打出去立馬就被對方機槍子彈射中,身負重傷,這一幕非常逼真,毛四海數次強忍著支撐起來又立馬昏厥過去,這是中國電影人致力于真實的表現之一,也是電影中無數特別打動人之處之一的細節(jié)。

眼看龍世昌就要接近火力點了,敵人炮兵實施攔阻射擊,一發(fā)炮彈將龍世昌左腿齊膝蓋炸斷,龍世昌拖著傷腿往上爬,迅速將爆破筒捅入地堡,剛要離開,爆破筒被里面的敵人推了出來。

龍世昌忍著劇痛撿起爆破筒又往里推,捅進半截被敵人擋住捅不動了,這時龍世昌用胸口死死頂住爆破筒往里壓,轟隆一聲巨響,龍世昌和敵人同歸于盡。

這一幕,和電影中楊德才所飾演的情節(jié)一模一樣。

戰(zhàn)后,龍世昌也被追授“二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

黃繼光是在哪里犧牲的呢?黃繼光也是在這次主攻中犧牲的,但他本是從西北側山腳配合向上攻擊的15軍45師135團2營6連的營部通訊員。

他在危機時刻主動和兩名戰(zhàn)友吳三羊和肖登良一起去消滅敵火力點,黃繼光任三人的班長。

在進攻途中,另兩人犧牲和重傷,也受傷的他最后舍身堵住0號陣地的槍眼,為部隊開辟了進攻的道路。

戰(zhàn)后,黃繼光被授予“特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他所在的135團2營6連和我們敘述的主角134團3營8連,最終在597.9高地主峰匯合,于凌晨前奪取了主峰的表面陣地。

激戰(zhàn)至21日,8連傷員達55人,僅剩15人完好,加上9連剩余的10多人,共計80多人(包括55個傷員),因敵我力量懸殊無法堅守表面陣地,再一次退往1號坑道堅守。

當晚,134團派3營參謀長武振友率領一個96人的不完整連,再一次隱蔽摸進1號坑道增援8連。

這96人的來源是15軍的軍警衛(wèi)連79人和134團7連17人組成,但有史料稱在過封鎖線時有大量傷亡,真正進入坑道的人只有24人,陣亡的人中有秦基偉太行山時期的貼身警衛(wèi)員王虜(當時任警衛(wèi)連連指導員)。

據說秦基偉從軍的所有戰(zhàn)斗中,這是第一次把軍級警衛(wèi)連派到前線作戰(zhàn),而損失之大令秦基偉很長時間都悲痛不已。

雖然原建制不同,但是這些人再一次被整編為8連,歸李保成統(tǒng)一指揮,這相當于重建了8連。

隨后,敵人開始用炮火轟炸坑道,先炸坑道口,企圖炸塌坑道后把志愿軍全部活埋在里面,李保成就帶領大家搶修坑道口。

隨后,敵人又把地堡修到坑道口附近企圖用火力封鎖坑道,李保成就帶領戰(zhàn)士利用炮火間隙出擊炸毀了敵人地堡(這個情節(jié)和電影中的部分一致)。

23日夜間,在135團5連的配合下,8連再一次對597.9高地東北山梁上的第2號和第8號陣地發(fā)起反攻。

第5連攻擊失利(據說5連是唯一一個上甘嶺戰(zhàn)役中沒有獲得榮譽稱號的連隊),在沒有配合的情況下,8連反復爭奪9次才占領了2號陣地,攻占8號陣地后,全連僅剩下5人。

由于又無法固守表面陣地,李保成帶著十幾個傷員和5個戰(zhàn)士繼續(xù)退守1號坑道。

這是8連第二次被打光,副連長侯有昌右胸被敵機槍子彈擊中,在坑道內4天水米未進,第5天犧牲。

坑道中的戰(zhàn)士,缺水少糧無藥,最艱苦的時候喝尿為生,在忍饑挨餓一周后,運輸連指導員宋德興帶領2名運輸員,終于沖破敵人封鎖線,猶如地獄中走一遭般將3袋蘿卜和一些慰問品帶進了1號坑道。

電影中所表現的帶進坑道的一個蘋果,是真實的歷史。

再后來,15軍后勤部改送蘋果進坑道,他們星夜趕往朝鮮平壤一帶收購蘋果,一共采購了63000多斤,可由于敵人炮火猛烈,最后只有一個蘋果被送進了坑道。

這就是電影中炊事員老王帶著一包蘿卜和一個蘋果進入坑道的橋段的真實歷史細節(jié)。

和電影不同的是,表面陣地和堅守坑道是反復拉鋸式進行的,8連被打光補充重建了3次,其中第4班重建了4次,班長更換了6次。

8連成為了15軍參戰(zhàn)部隊中重建次數最多的連隊。

在堅守坑道的反復拉鋸戰(zhàn)中,8連每天消耗一個班的兵力,最多時補充到140人,最少時連長李保成身邊就只有5個戰(zhàn)士。

而美7師傷亡同樣慘重,美軍自己描述8個營(大約4000人)傷亡2000余人(相當于一半),但中方認為兩處高地共消滅敵軍8000余人(相當于包括了韓2師)。

據說10月25日后,597.9高地前的美7師撤下,換韓2師上去替死。為此韓國方面還頗有不滿。

志愿軍很快發(fā)現了這一變化,本認為韓軍比美軍戰(zhàn)斗力弱,但是韓軍東方式的思維卻把韓國人陰損毒辣壞的一面全部表現了出來(韓國人的壞在當年的抗日戰(zhàn)爭和后來的越戰(zhàn)中是有名的)。

美軍對志愿軍坑道束手無策,沒有造成很大的損壞,但是韓軍卻用了一些比美軍聰明的方法,對志愿軍坑道和坑道口產生了較大的破壞力,為此志愿軍坑道損失了37人。

電影中美軍投毒氣彈和炸塌一部分坑道的原型,其實就是韓2師的所為。

10月30日,我軍在上甘嶺地區(qū)發(fā)起大規(guī)模決定性大反攻,8連在炮火準備后沖出坑道,攻擊東北山梁上的1、3號陣地。第8班班長崔含弼所在的第3排擔任左翼突擊任務。

不久排長和副排長先后傷亡,崔含弼挺身而出主動指揮。他帶領戰(zhàn)士炸毀敵人兩個火力點,掩護一名戰(zhàn)士炸毀一個地堡,并帶領傷員打退了敵人1個班到2個排的4次反撲。

戰(zhàn)后,崔含弼榮立特等功。

最終,8連把從上陣地之前帶來的一面上面寫有“英勇前進,將紅旗插到解放的陣地上”字樣的紅旗插到了主峰陣地上。

李保成在上陣地前帶的一面紅旗,戰(zhàn)斗后下來時已經殘破不堪,上有381個彈洞。

之后,8連又參與了兩天鞏固陣地的戰(zhàn)斗后,至11月1日,已經堅守了14個晝夜,最后才奉命后撤。

這時候的8連,幸存8人,其中,戰(zhàn)前屬于原8連建制的只有李保成、指導員王土根和一名小通訊員(崔含弼也犧牲了)。

后撤的途中,遭遇敵人的炮火,又犧牲了2個人。最終,活著走下陣地的只有6個人。

這一切,和電影完全不同,可見,電影藝術化了很多,電影中在主峰陣地上剩余的八個人獲得了師長的接見,最后,全身而退,把洞中捉到的小松鼠放到了山下的大松樹上。

電影最后8連僅剩8個戰(zhàn)士,在主峰陣地接受師長檢閱,但是實際情況倒不是如此美好,電影更藝術化了,這是必要的。

可是真實的歷史是,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敵人還在炮火封鎖,即使撤下來,都要死人。

從1952年11月1日起,志愿軍第12軍在上甘嶺參戰(zhàn),因為15軍的部隊傷亡慘重,已無力堅守陣地。

歷史上的8連下陣地時,連長李保成拽過一截樹干,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彈頭和彈片。小通訊員抓了一把土,里面有32顆彈屑,回到駐地,王土根數了數戰(zhàn)旗上的彈孔,竟有381個大小不一的彈孔。

8連,被志愿軍總部記集體特等功,被譽為“上甘嶺特功8連”。

8連創(chuàng)建于鄂豫皖蘇區(qū)黃安縣,前身是徐向前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是以黃麻起義的農民赤衛(wèi)隊為骨干建立起來的。

抗戰(zhàn)時期是八路軍129師警衛(wèi)營第3連,負責劉鄧首長的安全。連隊先后參加過長征、百團大戰(zhàn)、淮海戰(zhàn)役等大小戰(zhàn)斗150多次,1952年全軍組織工作會議,對8連評價很高。

說8連有史以來都是百分之百完成任務,從來沒有打過敗仗,也從未丟失過陣地,是一支打不爛拉不垮的連隊!

以上的歷史細節(jié)和電影中的細節(jié)相對照,我們就更加理解真實的上甘嶺戰(zhàn)役的殘酷性,也更加理解了電影為什么要那樣拍那樣表現。

電影中,已經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很多情節(jié)和人物都有歷史原型,但是,真正的歷史,卻是電影無法完全表達的。

電影中有很多無奈和縮略,喝尿的細節(jié)不能展示,反攻前到后方參加會議的連長和通訊員不知是如何又一鍵歸位回到了坑道中。

坑道為了便于拍攝,被加工成一人多高的大巖洞模樣,女衛(wèi)生員也是實地沒有的。

據說軍事顧問趙毛臣也提出過很多意見,但是導演沙蒙自然有很多無奈之處,藝術加工還是要有的。

藝術來源于生活,人的記憶也大都是模糊記憶,從這個角度而言,電影是大眾的文化傳播載體,更多的,是留給人一種印象。

專業(yè)者,往往才會有追求了解真實歷史的愿望,并從中領悟到一些真實的歷史認知,而大眾,簡單理解就足夠了。

因此,《上甘嶺》這部電影,不愧為是一部好電影。

 2 ) 還會有人記得這樣一首歌

現在不大會有人看這部電影了,只有這首歌一直流傳至今,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
    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看著這熟悉的字眼,相信很多人都能不由自主的唱出那首傳遍大江南北的電影插曲《我的祖國》,即而回憶起那部表現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故事片——《上甘嶺》?!段业淖鎳肥窃娙藛逃鸷妥髑覄牒献魍瓿傻?,由郭蘭英演唱。也正是達到了導演沙蒙的意圖:即便是以后人們不再記得這部電影,但仍有人會唱這首歌。

昨天看了小崔的《電影傳奇》---一條大河和戰(zhàn)場,說的就是《上甘嶺》拍攝的幕后花絮。

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不久,1954年,作家林杉和導演沙蒙分別來到朝鮮上甘嶺,站在被炮火燒灼得寸草不生的山頭,他們被震驚了。林杉采訪了志愿軍趙毛臣,記下了厚厚的采訪筆記,就是這些筆記和上甘嶺上的焦土,觸發(fā)了他創(chuàng)作《上甘嶺》的念頭。同樣被震驚的還有去體驗生活的演員張亮和高保成,戰(zhàn)后三年,上甘嶺高地依然黑糊糊的,沒有一棵完整的活著的樹,而其他山上的樹木和金達萊花卻那么漂亮。

由志愿軍戰(zhàn)士佟心良、劉學堯、張繼發(fā)、劉永泉、鐘仁杰、王惠侗等人講述這段白熱化的戰(zhàn)斗,描述那段遠比電影慘烈的真實故事。

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3天內,敵我雙方投入兵力超過10萬,每平方米遭受70次以上的轟炸。

以上這些數字,是對上甘嶺戰(zhàn)役的概括。50年前,再現上甘嶺戰(zhàn)役的電影《上甘嶺》感動了億萬觀眾。50年后電影《上甘嶺》中楊德才的扮演者、著名演員張亮為我們講述了電影《上甘嶺》誕生的臺前幕后。

今年72歲的著名演員張亮,1956年被《上甘嶺》劇組選中去演電影中的楊德才。楊德才是以黃繼光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銀幕形象,黃繼光舍身堵槍眼的故事人所共知,而張亮一直不能忘懷的《上甘嶺》的一個鏡頭,是電影中的楊德才堵槍眼之前回過頭看連長并高喊一聲“連長”那場戲?!爱敃r那場戲是我把爆破筒插進碉堡,被扔出來,我再把爆破筒壓進碉堡,并用胸口頂住了爆破筒,堵住了槍眼。這場戲是我們當天的最后一場戲,拍完之后,導演沙蒙說加個鏡頭,只留下了我和管遮光板的,加了一個我回頭高喊連長的面部特寫?!?br>
為什么加這樣一個鏡頭?黃繼光的戰(zhàn)友鐘仁杰后來在接受央視《電影傳奇》采訪時透露,當時志愿軍正要發(fā)起沖鋒,突然發(fā)現了一個還沒有被排除掉的敵人的碉堡,黃繼光去炸這個碉堡。根據鐘仁杰的回憶,黃繼光在堵槍眼炸碉堡之前,曾經回頭對戰(zhàn)友說了句話,但是因為離得太遠和槍炮聲太響,戰(zhàn)友們沒有聽清。

電影中的楊德才回頭喊“連長”,顯然是對黃繼光事跡的藝術創(chuàng)作,張亮的理解是,這樣是為觀眾留出一個感情釋放的出口,“后來電影公映的時候,我的一個電影界的朋友看了《上甘嶺》之后贊不絕口,特別是對我最后回頭高喊的鏡頭贊賞有加,他說,他看到這個鏡頭的時候,眼淚不自覺地就流出來了。黃繼光最后這句話也許就是為了不辜負連長的信任,他最后看連長一眼,也許就是為了告訴連長,他沖上去了,他做到了,這是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的一個鏡頭。”

張亮介紹,作為世界戰(zhàn)爭史上的經典戰(zhàn)例,上甘嶺戰(zhàn)役遠比電影中表現的要慘烈很多倍。“拍攝之前,劇組組織演員到上甘嶺實地體驗場地,那時候正是陰歷的四月份,朝鮮漫山遍野都是漂亮的金達萊花,沒到上甘嶺之前,大家的心情是比較舒暢的;一到上甘嶺那個山頭,大家的心情馬上灰暗起來了。當時上甘嶺戰(zhàn)役已經過去三年多了,但整個上甘嶺山頭還是黑乎乎的一片,沒有一棵活著的樹,沒有一棵完整的樹,那場戰(zhàn)役把整個山頭劈掉了一大塊?!?br>
對這種真切的現實有感觸的,還有《上甘嶺》的導演沙蒙和編劇林杉,他們采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過上甘嶺戰(zhàn)役的志愿軍戰(zhàn)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劇本的創(chuàng)作也持續(xù)了一年的時間。不僅劇本貼近真實,沙蒙選的演員也大都是有過多年部隊生活經驗的演員。

但實際上,真實的上甘嶺戰(zhàn)役比電影中表現的要慘烈、艱苦很多倍,據該片的軍事顧問、曾經參加過上甘嶺戰(zhàn)役的趙毛臣回憶,當時戰(zhàn)場上的坑道實際更為凌亂、更臟。張亮介紹說,電影里的坑道比上甘嶺戰(zhàn)斗的坑道更為干凈、寬敞,“《上甘嶺》雖然戰(zhàn)爭場面激烈,但很多地方導演是要營造一種樂觀的情緒,比如王蘭含著熱淚唱起了《我的祖國》,戰(zhàn)士們也隨即與王蘭一起唱了起來這樣的場景;比如戰(zhàn)士們在坑道里追趕小松鼠的戲?!?

看這樣一部片子,居然還能有一種久違的感動。

 3 ) 電影上甘嶺的幕后故事

<圖片1>


  電影《上甘嶺》取材于真實的上甘嶺戰(zhàn)役。一場戰(zhàn)役對一場戰(zhàn)爭的全局產生如此重大影響,上甘嶺戰(zhàn)役無論就其殘酷性還是重要性在古今中外戰(zhàn)爭史上可以說是不多見的。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嶺的英雄事跡后,當即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zhàn)役拍成電影。擅長軍事體裁片拍攝的長春電影制片廠承擔了這一光榮的任務,并立即組成了創(chuàng)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導演,林杉、曹欣、沙蒙、 肖矛負責劇本的寫作。在此之前,林杉曾創(chuàng)作了多部反映革命體裁的作品,編劇經驗較為豐富,他也因此成為影片《上甘嶺》的執(zhí)筆者。

劇本創(chuàng)作:

  班子搭起來后,沙蒙便率攝制組前往朝鮮對上甘嶺戰(zhàn)役進行實地考察。在去之前,大家考慮到沙蒙有心臟衰弱的毛病,再加上年齡較大,勸他這次就不要上山了。但沙蒙卻堅持和大家一起攀上高達一千多公尺的五圣山。盡管上甘嶺的硝煙已經散盡,然而當年戰(zhàn)斗殘酷之一幕卻依然那么生動地展現在大家眼前:光禿禿的山上,見不到一棵樹木、一只動物,山頂的石頭被炸松翻起一米多深。嶺上鋪了厚厚一層子彈殼、炮彈皮。隨手抓把土就能數出32粒彈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樹桿上嵌進了一百多個彈頭和彈片。一米見高坑道里潮濕而又悶熱,令人有些喘不過氣來……此情此景使攝制組深切地感受到了當年上甘嶺戰(zhàn)斗的艱苦和壯烈,體會到志愿軍指戰(zhàn)員們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更堅定了盡全力拍好這部反映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戰(zhàn)爭片子的決心。
  在隨后的兩年里,他們又二度來到上甘嶺,并采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上甘嶺戰(zhàn)役的老志愿軍戰(zhàn)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當感到資料收集得差不多時,大家便聚在一起為影片結框搭構了。若按常理,上甘嶺戰(zhàn)役很容易被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戰(zhàn)役。但大家覺得這樣雖然能展示上甘嶺戰(zhàn)役的全貌,但卻不容易打動人。經過一番研究,沙蒙決定突破傳統(tǒng)戰(zhàn)爭體裁片的框框,將影片的視點投向上甘嶺戰(zhàn)役中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采用 “以小見大”手法來展現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他的主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影片基調確定后,編劇林杉便立即進入了緊張的創(chuàng)作,原先的生活體驗和積累的大量素材迅速地圍繞著這一主題重新進行藝術地組合、編排。不久,他便完成了劇本初稿的寫作。劇本講述了志愿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fā)的率領下從接收陣地、最初進行防御戰(zhàn)、直到轉入坑道,在缺糧斷水的情形下,開始了堅守上甘嶺的任務。在坑道里,他們克服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以驚人的毅力堅守二十四天,最終爭取了時間,贏來了大部隊反攻的勝利。沙蒙看了本子后,覺得寫得不錯。但林杉卻總感到劇本里還缺少些什么,但究竟缺少什么,他自已一時也說不出來,整天就那么憋著,苦苦地思索,直到有一天,當她看到一篇關于志愿軍女戰(zhàn)士王清珍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事跡報道后,才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王清珍是朝鮮戰(zhàn)場上許許多多女護士中的一員,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負責3個坑道的20多個重傷員,每天給傷員打水、打針、換藥、喂飯、洗繃帶、查脈搏,有時還要幫助傷員大小便,其工作之苦可以想見。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有時為了給大家解悶,她還唱起了唱起了陜北民歌《南泥灣》《解放區(qū)的天》等歌曲。在上甘嶺,她象一支春天的小燕給殘酷的戰(zhàn)爭注入了生氣和活力。作為一部反映上甘嶺戰(zhàn)役的影片不能沒有象她這樣的人物,而且在清一色的男人中加進一個女性角色也會使劇情更加生動。于是,在《上甘嶺》劇本再次創(chuàng)作中,林杉便讓這個女衛(wèi)生員以王蘭的名字“歸隊”了,并在劇本的最后頁碼上特別注明:王蘭的原型就是衛(wèi)生員王清珍。實際上劇本中女衛(wèi)生員王蘭雖是以林清珍為原型,但她同時也綜合了其它許許多多志愿軍女戰(zhàn)士、女衛(wèi)生員的身影,因而其事跡顯得更加生動、感人。

演員挑選:

  劇本定稿了,接下來就是演員的挑選了。在電影《上甘嶺》中,雖然指導員、一排長、老炊事員和以黃繼光為原型的通訊員小楊戲份都比較重,但指揮全局、提挈全劇的中心人物則是連長張忠發(fā)。這個人物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動作,也沒有大喜大悲的個人命運歷程。要使他立在銀幕上,走進觀眾的心目中,演員沒有深厚的演藝功力是很難做到的。而且,這個人物塑造得如何直接關系到整個影片的成敗。在挑選飾演張忠發(fā)的演員時,大家自然也是研究來討論去,顯得格外謹慎。然而令大家感到意外的,沙蒙竟然看中了在電影《暴風聚雨》飾演趙玉林的高寶成。當時高寶成已是三十歲了,而且還是一位有著十八年軍齡的的團級干部,而影幕上的連長張忠發(fā)只有二十多歲,兩者角色反差很大,大家對沙蒙的“用人”不免有些懷疑,但沙蒙卻一錘定音:“張忠發(fā)這個人物非高寶成莫屬”。 連長張忠發(fā)“到位”了,扮演指導員、一排長、老炊事員、通訊員也很快來劇組報到了,但片中另一個重要人物王蘭卻遲遲定不下來。對于大家最初推薦的那位身材修長、氣質成熟的歌劇演員,沙蒙總覺得與角色有些不對勁。正當他為此而煩惱不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長影廠遇到了剛從魯迅藝術學院畢業(yè)的劉玉茹,眼前頓時一亮。覺得這位姑娘無論是氣質還是形象與片中的王蘭更接近,一試鏡,效果果然不錯。就這樣,原本到長春電影影制片廠看望姐姐的劉玉茹成了《上甘嶺》中的王蘭。
  看過影片的人對張忠發(fā)和戰(zhàn)友們抓松鼠和放松鼠的一段戲一定會忍俊不住。這段戲原來設計的并不是抓松鼠而是抓鳥,但沙蒙對這個設計感到不大對勁。在戰(zhàn)場上槍炮一響,鳥就驚飛了,怎么會跑到坑道里來呢?那抓什么才合適呢?沙蒙和編劇經過一番苦思冥想后才想出了抓松鼠的主意。這個設計不僅合情合理,而且對調節(jié)戲的情緒和節(jié)奏,表現張忠發(fā)等志愿軍戰(zhàn)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起了很好的渲染作用,這種巧妙的故事情節(jié)安排與高寶成的出色表演也因此將戰(zhàn)爭片中人物個性的刻畫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上甘嶺》是劉玉茹演的第一部影片,也是她一生中出演的唯一一部影片。初到劇組時,為了使她在短時間把握住自已所演的角色,編劇林杉和導演沙蒙給她講了許多關于朝鮮戰(zhàn)場上女志愿軍的故事。她自已也是很努力,虛心請教,細心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經過一番艱苦努力,她終于將王蘭這個人物演得本色而又動人。在《上甘嶺》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在缺糧斷藥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傷的指導員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聲音對身邊護士王蘭說:“小王,請再給我唱唱《我的祖國》吧!……”看著指導員那干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蘭含著熱淚唱起了《我的祖國》,戰(zhàn)士們也隨之與王蘭一起唱了起來,而指導員在戰(zhàn)士們深情的歌聲中合上了眼睛,帶著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和對和平的渴望離開了朝夕相伴的戰(zhàn)友們。這場戲連同王蘭那美麗的身影成為影片《上甘嶺》中的一個經典鏡頭。其實,不僅在這場戲中,可以說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劉玉茹都是傾心打造著王蘭這個人物。唯其如此,電影中的王蘭才會令人過目難忘。數十年后,當劉玉茹回憶起當年拍攝《上甘嶺》的情景時還感概地說:“能參加《上甘嶺》的拍攝,對我來說確實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兒。我到現在,僅演過一部電影,就是《上甘嶺》。沒想到王蘭的形象在億萬觀眾中能留下那么深的印象。”

場景設計:

  看過電影《上甘嶺》的人對上甘嶺那逼真的戰(zhàn)爭場景一定會記憶猶新。在影片拍攝之前,沙蒙就給負責美工的劉學堯和特技設計蔡光提出一個明確要求:在場景設計上要特別注重環(huán)境與人物的真實和變化,要把上甘嶺戰(zhàn)役的激烈、殘酷情景充分表現出來。劉學堯和蔡光領受任務后先后多次前往上甘嶺察看場景,想象當年戰(zhàn)爭的激烈場面。然而要將自已在上甘嶺看到的殘酷一幕藝術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受到當時條件限制,影片不能實地拍攝,而且片中場面浩大、地面光禿、色彩單調,坑道中景地狹窄、層次變化少,從美術學角度來說這對造景也是十分不利的。
  盡管面臨上述諸多困難,但劉學堯和蔡光并沒有放松對影片的拍攝要求。為了真實再現當年的場景,經多方考察,他們在安東附近選擇了一個相似的地形,調動兩個營的戰(zhàn)士,翻表土,挖陣地工事,筑坑道口,造出了又一個“上甘嶺”。為了真實地再現上甘嶺的“坑道”,蔡光在設計坑道時相對加大了坑道高度,采用框架分解式結構,以人、彈藥箱、坑道柱子造成層次感,效果很是不錯。為了保證坑道拍攝的成功,沙蒙還從上海電影制片廠請來了攝影界老前輩周達明,周達明拍攝特點是用光強烈,層次分明,這對于坑道內景的拍攝非常適合。為了表現上甘嶺戰(zhàn)斗的殘酷,在拍攝中,劉學堯緊緊把握住戰(zhàn)斗殘酷的變化過程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注意場景的轉換,如原本蔥綠的樹木在槍林彈雨中變成光禿禿的枝桿,坑道口石塊在炮火的轟擊下變成碎石與流沙;戰(zhàn)士的服裝在炮火中被燒毀、磨爛……所有這一切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為了追求敵人機槍音響效果的逼真,劉學堯還專門從上甘嶺揀回了許多機槍子彈,由影片軍事顧問趙毛臣(上甘嶺戰(zhàn)役中的連長)親自打槍錄音,沒想到美式機槍子彈中每五發(fā)有一枚是燃燒彈,結果拍攝時將山坡打著了,大家于是又忙著挖土救火。不過,這樣一來卻也增加了戰(zhàn)斗場面的真實性。正是有了戰(zhàn)爭場面的真實化、藝術化,才有了《上甘嶺》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藝術力量。

電影插曲: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響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舵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在中國電影插曲中很少有象《我的祖國》這首歌曲那樣至今還為人們傳唱不已。說來這首動聽的歌曲還是劉熾被沙蒙逼出來的。或許是期望太高的緣故,當年影片《上甘嶺》拍完時,影片的插曲卻還沒個著落。這可急壞了導演沙蒙。情急之下,他與林彬、曹辛合幾個同事費了好幾個晚上寫了一首名為《我的祖國》的歌詞:祖國啊,我的母親!您的兒女,離開了您溫暖的懷抱, 戰(zhàn)斗在朝鮮戰(zhàn)場上。在我們的身后,有強大的祖國…… 歌詞寫好后,沙蒙找到了他延安時的老戰(zhàn)友、曾創(chuàng)作歌劇《白毛女》的作曲家劉熾,說:“這是我們?yōu)橛捌渡细蕩X》寫的歌詞,你為它譜個曲子吧。我希望這支歌隨電影的演出傳遍全國,而且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經久不衰。過了若干年,這電影不演了,只要唱起這支歌,就會聯(lián)想起影片中動人的場面,就會懷念起那些可歌可泣的志愿軍英雄們!……”
  然而,劉熾讀了歌詞后卻連連搖頭。他對沙蒙說:“這首歌詞意思雖然不錯,但沒有韻律,不但譜難寫,而且即便寫了,也難于流行。我看這樣吧,歌詞我請喬羽來寫。”
  喬羽接手《上甘嶺》插曲任務后,立即投入了創(chuàng)作。然而,當他提起筆來,卻又有些犯難了。這部影片是描寫戰(zhàn)斗的,按常理歌詞也應按這個調子寫得雄壯些。但他又覺得這樣顯得缺少什么似的。多年以后,他在談到這首歌創(chuàng)作時說:“當時我覺得上甘嶺影片的歌詞若要按戰(zhàn)斗的調子寫,感到有點‘靠’,就像舞臺演出,紅色背景、演員著紅裝一樣,顏色太靠,沒有反差、對比,效果也出不來?!?
  “怎么辦?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喬羽苦苦地思索著,一個稿子出來了,但馬上又被自已否定了。如此來來去去,轉眼十來天過去了,卻依然沒有寫出中意的歌詞來。正當他為此感到苦惱時,直到突然有一天,他從記憶中長江兩岸美麗的江南風光中找到了如釋重負的創(chuàng)作靈感。數十年后,他在回憶當時情景時說:“在感到自已創(chuàng)作思維幾乎枯竭時,我忽然想起了為創(chuàng)作《紅孩子》的電影劇本去中央蘇區(qū)渡江時的情景。我是喝黃河水長大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長江,那是多么大的場面??!長江很闊,我們乘的渡輪要兩個小時才能到對岸。長江水很清、江上有許多帆船,那船上的帆很白,和‘泥糊涂場’般黃河完全是兩樣子的。過了長江,一眼望去,漫天遍野、到處都是一片碧綠的水稻田,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水稻長得是什么樣子的。當時有三種感覺是我以前從未感受到的。第一是顏色:北方的色調是黃的,往南逐漸變綠,長江兩岸的綠真是美極了。我自小讀過不知多少描寫江南的詩文,但從未想到江南的綠會這么可人。第二是聽覺:就像在不同的城市、鄉(xiāng)村,生活產生的聲音會不同,我發(fā)現長江兩岸的天籟(自然的聲音)也很不一樣,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第三是味覺: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味道,北方是北方的味兒,南方是南方的味兒,南方空氣里的那種特別的味道真是太強烈了。那時我年輕,才20多歲,對這一切都感到特別的新鮮。那種新鮮感至到現在只要一想起來就會蕩漾在我的心里。當時我就想:何不把我的這種感覺這些寫出來呢?別人聽了想必一定也會感到很新鮮的?!?br>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響兩聲,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舵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創(chuàng)作就是這么神奇,感覺一找到,歌詞就順著喬羽的筆端盡情地流淌在了一張張稿紙上。其后又經過十多天的反復吟忘推敲,他終于完成了《我的祖國》三段歌詞的創(chuàng)作。第一段歌詞帶有沉思的意境,表現志愿軍戰(zhàn)士對祖國和故鄉(xiāng)的懷念。第二段表現戰(zhàn)士們建設故鄉(xiāng)的美回憶,充滿了幸福感。第三段詞將戰(zhàn)士們從回憶拉回到現實。用比喻的手法,把志愿軍戰(zhàn)士熱愛祖國和保衛(wèi)和平的意愿十分強烈地表達了出來。整個歌詞以最樸實無華的語言、最真摯深沉的情感表達了中華兒女歌頌自己“美麗、英雄、強大”祖國的真實心聲。后來在談及《我的祖國》創(chuàng)作體驗時,喬羽感慨地說:“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不應該完全被時空限制住。我用很抒情的調子寫這首歌曲,是為了表現在面對強敵、很嚴酷的戰(zhàn)爭面前,我們戰(zhàn)士的鎮(zhèn)定、樂觀、從容,有廣闊的胸襟。我想告訴人們:他們是在這樣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下戰(zhàn)斗的,他們能贏得這場戰(zhàn)爭不是僅憑血氣之勇?!?
  “這首歌詞距上甘嶺的氣氛有些遠,從表面上看也沒有太強的政治性,大家能接受么?”盡管喬羽很滿意自已寫的這首歌,但由于是應命之作,他心里總有些不踏實。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稿子交給了前來催稿的沙蒙。沙蒙拿著稿子竟然一聲不吭地足足看了半個小時后,突然一拍大腿,大聲叫道:“行了,就它了!”第二天,沙蒙又拿著稿子來找喬羽:“大家看了你寫的歌詞都認為寫得很好,就是覺得‘一條大河波浪寬’這句寫的有點小氣。為什么不寫成‘萬里長江波浪寬’或者‘長江萬里波浪寬’,這不就更有氣勢嗎?”
  喬羽思考片刻說:“用‘萬里長江’‘長江萬里’也可以,氣勢也大。但長江雖長,在全國的范圍內還算少數。沒有見過長江的人也有很多。這樣寫可能會讓那些不在長江邊上的人從心理上產生距離,失去了親切感。而且從對祖國的體會來說,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門口總會有一條河,河上發(fā)生的事情與生命息息相關,寄托著你的喜怒哀樂。只要一想起家,就會想起這條河。我想還是用一條大河更好些……”
  對于一首歌來說,歌詞寫得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當劉熾看到《我的祖國》歌詞時,便一下子被歌詞中所描繪的詩意境界所打動了。他決心盡自已最大努力把這首歌曲譜好。這首歌應當是屬于全中國人民的,它的曲調也應當是全中國人民所喜愛的。他要為這首歌譜上全國人民喜愛的曲子。于是,劉熾找來解放以來人民群眾最喜歡的十首歌曲,為了分析把握這十首歌曲的旋律,把自已關在屋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復唱著這十首歌,唱累了就用笛子吹,整整一個星期,足不出戶?!敖涍^反復吟唱,他終于捕捉到了根據《小放?!犯膶懙摹侗R溝問答》中的頭兩句旋律。他把這兩句略改動,作為新歌的引子。引子一打開,創(chuàng)作的靈感便接踵而至,很快,一首優(yōu)美旋律的歌曲《我的祖國》便誕生了。這首歌采用F大調,4/4拍,它由主部和副歌兩部分組成,前奏和過門用的是副歌后兩句的曲調。主部和副歌共有三段歌詞,主部先由女聲合唱,反復時由女聲領唱,曲調極其優(yōu)美、婉轉、親切感人,前三個樂句拉得較寬,最后一個樂句把兩句歌詞連在一起,顯得緊湊,推出一個小小的高潮,全曲主歌意境深沉,由合唱隊伴唱副歌、曲調宏偉,壯麗,但又不失輕快感。歌曲完成后,沙蒙又找來郭蘭英演唱錄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聞訊馬上拿了去作為非電影插曲播了出去,并立即在聽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以至電影《上甘嶺》還未播映,人們就會哼唱了。1956年電影《上甘嶺》播映后,這首歌更是趁著電影的翅膀響遍了全國城鄉(xiāng),成為各類文藝演出的必唱曲目。

 4 ) 看上甘嶺的感受

影片以藝術再現的手法,講述了上甘嶺之戰(zhàn)中志愿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fā)的率領下,頑強堅守坑道陣地,與強敵浴血廝殺,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這是新中國具有史詩品格的紅色經典電影,插曲《我的祖國》更是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息。 主要內容中影片里這個故事講了美國來攻打上甘嶺,在上甘嶺只有我軍一個營的兵力,美軍部隊進行了多次沖鋒,都被我軍打退下來。但我軍傷亡很大??偛孔屛臆娡诉M坑道,進去后,敵人占了上甘嶺,還在我軍的洞口建了些碉堡,只要我軍一出去,就會被打死,很快,我軍沒有水和食物。但我軍不怕困難,死死拖住敵軍,讓部隊有足夠的時間準備戰(zhàn)斗,最后大部隊來了,使我軍奪回了上甘嶺。 戰(zhàn)士們在那樣饑渴的情況下,沒有忘記自己的戰(zhàn)友,這種階級友愛是多么高尚。 上甘嶺戰(zhàn)役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zhàn)斗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

 5 ) 上甘嶺對比鋼鋸嶺

說實話兩部電影都不錯,雖然時間相差了六十年!

上甘嶺電影的優(yōu)勢在于:1、沒有主人公,并非刻意去塑造一個英雄,而是體現了團隊的團結和每個人的奉獻,戰(zhàn)斗中又體現了智慧,情節(jié)比較真實;鋼鋸嶺的情節(jié)則有點假,感覺主人公開掛,雖然它刻意強調真實。2、上甘嶺艱難環(huán)境卻處處樂觀幽默,主要演員可以演小品去了,不會感覺壓抑;鋼鋸嶺雖然也有少量幽默,但是比較少也沒有樂觀主義,有些情節(jié)感覺陰暗壓抑;3、上甘嶺中間插曲我的祖國非常優(yōu)秀感人,經典傳唱百年;鋼鋸嶺音樂方面沒什么印象;4、上甘嶺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勇于反抗侵略者,其實兩部電影的戰(zhàn)爭背景都是被逼反抗(中國可以說更慘,是以弱抗強),都具有一定的正義性,上甘嶺把這一點表述的正大光明義無反顧,尤其我的祖國插曲歌詞和這個主題完美呼應,體現了我們熱愛和平歡迎朋友,但也會反抗侵略者;鋼鋸嶺則幾乎忽略了這一前提,美國是被日本襲擊的,為何不能反抗呢?沒有主題精神,美國打這一仗是為了什么?其實這是美國二十世紀打得最正義戰(zhàn)爭了。像主人公這樣的價值觀,別人打我也不拿槍反抗,顯然很難喚起大家共鳴。如果背景換到其他戰(zhàn)爭如越戰(zhàn)可能好些,但二戰(zhàn)就有問題。

上甘嶺電影相對弱點在于:1、戰(zhàn)爭畫面效果較差,但那是六十年前電影,鋼鋸嶺也過于血腥不適合少年兒童看;2、把敵人描述的太弱,但其實反映出那個年代的人無畏精神,觀眾心里都明白對手太強大,我認為可能還是那句話:戰(zhàn)略上藐視對方!3、上甘嶺對個人描述相對臉譜化,沒有美劇細膩,這可能也是兩國文化上的差異吧。4、美軍和聯(lián)合國軍演員形象不真實,但你想想那個年代去哪里找美軍演員?。?/p>

但總之,不考慮意識形態(tài),可以看出上甘嶺其實是超越鋼鋸嶺的存在,改革開放這幾十年國內為何再也拍不出這類經典?

 6 ) 當你是一個戰(zhàn)士的時候,就沒有什么可以使你害怕的了

敵人向我們又開始第十五次沖鋒了。 你必須充分地估計到困難,敵人的炮火已經把山頭削低了好幾尺了,這個你一上陣地就知道了。 張連長,你看,我們的左側是三連和四連的陣地,右側是六連的陣地,我們是主峰陣地,說起來地面并不大,東西長只有500公尺,南北寬不到300公尺,現在一寸也不少,交給你了。 好。 張連長,我不能下去啊,我絕不能下去啊。 指導員,你快下去休息吧。 我們連長,一排長,二排長,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張連長,我就不能下陣地,我躺也躺在陣地上,我要為他們報仇啊,我要為他們報仇啊。 孟指導員,你應該信任我們。 是。 十月十九日,八連上陣地還不到一個上午,就連續(xù)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瘋狂的進攻達二十三次。 我們這些當指揮員的,打仗的時候總離不開數學,可是我們的兵,共產黨領導下的戰(zhàn)士,他們一個人能抵幾個,幾十個,還是幾百個,這拿什么來計算來著。 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暢,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他的有獵槍。 我們部隊從來就沒有過挨打的傳統(tǒng)。 當你是一個戰(zhàn)士的時候,就沒有什么可以使你害怕的了。 勝利總歸是屬于我們的。

 短評

歷史不過是一種言說,從來就沒有真相。電影雖然虛幻,闕也未嘗不可以看作是一種關于心理的真實,它告訴我們曾經有過一個有著意識形態(tài)崇高客體的時代。如今真相早已無可尋覓,只有夢囈般的電影留存……還有那曲仍將傳唱下去的“一條大河……”

4分鐘前
  • 還行

中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電影,2020.10.25資料館4k修復首映。原片用的“畫翻正”,逐幀調成微偏黃綠的黑白色,單軌做成立體聲。56年拍52年的戰(zhàn)事,雖然有時代內容、拍攝技術、表演上的局限,已經拍得不錯了。講一個連死守坑道24天,不做偉光正和悲情陳述,中間插入捉小松鼠、扔一天鋁罐然后連長自己跑出去炸火力點、衛(wèi)生員唱我的祖國、為送來兩個蘋果鼓掌、排長講三國評書、努力干咽餅干等革命樂觀主義情節(jié),連長形象立體生動。群演貌似都是解放軍,狀態(tài)氣質很真實,尤其衣裝臟舊、嘴唇干裂的樣子,比現在的主旋律強。美軍正臉鏡頭較少,也能看出貼了大鼻子大胡子的妝。一條大河唱段直接拍成了宣教片,展示好山好水好風光,今年家鄉(xiāng)和金剛川還在唱,估計后面還會有,畢竟抗美援朝屬這首最有名了。

6分鐘前
  • 謀殺游戲機
  • 推薦

管虎狗日的進來挨打cnmd 20/64

7分鐘前
  • MR11
  • 力薦

一星給“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密密麻麻往上沖的美軍的存在大大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性和嚴酷性

11分鐘前
  • 祥瑞御兔
  • 很差

光《我的祖國》就值得10分呀!(CCTV6正在播出)

13分鐘前
  • 習慣了
  • 力薦

8.5,所謂革命愛國主義影片就應該是這樣的

18分鐘前
  • мая
  • 力薦

看渴了

21分鐘前
  • Over5
  • 還行

可惜了這么硬核的題材,后面居然再也沒拍了?全是一些抗日神劇

24分鐘前
  • 太平洋上開寶馬
  • 推薦

和老爸討論爺爺援朝的經歷,老爸說爺爺幾乎從來不提,就是這部片子出來時到處都在反復映,爺爺只看了一遍就再也不看了,他說“電影拍的連現實的1/10都不到”。忽然非常理解他話少的現實就是PTSD,晚年一言不發(fā)大概有很多無奈和痛苦,念及一直以來只能猜他所想,卻再也不能和他說話,我也傷心。

26分鐘前
  • 陳小睡
  • 還行

所謂“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罷了”,兩個“就是”的使用,擺明了不想和你講道理?!段业淖鎳烦陔娪爸虚g,配合著新中國的新景觀,在戰(zhàn)爭和優(yōu)美健康的人性之間回蕩,真好。其實不能苛求成長于“雙戰(zhàn)”體制下的龍女士能夠體認這些,但也請別褻瀆,別用溫情脈脈的字眼打發(fā)現代中國和中國人的歷史

31分鐘前
  • 遠樹
  • 力薦

小時候必看電影之一,應該看過十遍八遍的,在洞里面吃那個蘋果的戲印象很深

35分鐘前
  • 笨鍋
  • 推薦

主旋律,反正小學的時候大家都看的熱血沸騰的~

36分鐘前
  • 林浦東
  • 推薦

第一感覺依舊是戰(zhàn)爭場面以我現在的眼光來看,假了點,但比起《英雄兒女》,個人覺得《上甘嶺》拍得更真實些。朋友看得不太認真,就知道她不是很感興趣,倒是指導員之死把后面的大叔催出眼淚了?!捌钭屛覟橹@喜的莫過于聽到那首傳唱度超高的歌曲《我的祖國》,才知道是出自這部電影。@中國電影博物館

41分鐘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薦

今天我們和美軍全面開戰(zhàn),誰會贏?憑此一問,就知道我們富起來的途中,丟掉了多少東西。有人說要講科學,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在當時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贏,結果是我們贏了,于是有些人又要科學的總結經驗,說盡了戰(zhàn)術戰(zhàn)略,但我想說一句玩笑話:人是需要精神的!

43分鐘前
  • CRITIC
  • 力薦

太多人在豆瓣污蔑這部電影,實在是讓人看不下去。無恥!

44分鐘前
  • lazymiao
  • 力薦

刨去這部電影是幾代人的永恒回憶與精神支柱不說。單將影片放在50年代的中國電影來看也是相當出色的,人物描寫十分的成功。在艱苦卓絕的山洞里安排逮松鼠的戲還有經典的合唱。。都是神來之筆啊。。

45分鐘前
  • bay135
  • 推薦

原來咱們曾經那么會拍電影。要價值觀有價值觀,要觀賞性有觀賞性。重溫一遍,仍然喜歡。

47分鐘前
  • 矯情的反面
  • 力薦

不知道3星以下的什么心態(tài).

51分鐘前
  • 朦光
  • 力薦

總體上比較優(yōu)秀的老主旋律電影 特別是紅遍幾代人的主題歌 注意到了幾處有意的對于美軍士兵的異化丑化資產化

52分鐘前
  • Bill
  • 推薦

此片絕對有高度 喬羽的歌太好聽了《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上級下達命令應該向下級傳達戰(zhàn)術意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56分鐘前
  • 格瓦拉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