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人妻视频免费人人|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日韩片无码中文字幕

<strong id="g78f3"><menu id="g78f3"><strike id="g78f3"></strike></menu></strong>

播放地址

兩生花

大陸劇大陸2015

主演:劉愷威  王麗坤  高一仁  顧璇  霍政諺  楊金承  劉一含  菅紉姿  武澤錦熙  

導(dǎo)演:林添一

 劇照

兩生花 劇照 NO.1兩生花 劇照 NO.2兩生花 劇照 NO.3兩生花 劇照 NO.4兩生花 劇照 NO.5兩生花 劇照 NO.6兩生花 劇照 NO.13兩生花 劇照 NO.14兩生花 劇照 NO.15兩生花 劇照 NO.16兩生花 劇照 NO.17兩生花 劇照 NO.18兩生花 劇照 NO.19兩生花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12-15 12:26

詳細劇情

  顏宋(王麗坤 飾)是一位單親媽媽,同兒子顏朗一同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一次偶然中,兩人在醫(yī)院里遇見了名為秦漠(劉愷威 飾)的失憶男子,哪知道秦漠堅稱顏宋就是他的未婚妻,而顏朗就是他的兒子。
  善良的顏宋收留了無家可歸的秦漠,與此同時,曾經(jīng)與顏宋有過一段露水情緣的林喬(高仁 飾)亦在闊別八年之后重新回到了顏宋的視野之中。林喬堅信顏朗就是八年前那場“意外”的結(jié)果,而這一次,他決心擔(dān)起身為一名父親的責(zé)任。然而,讓顏宋沒有想到的是,秦漠的真正身份竟然是大企業(yè)家陳天的兒子,而陳天的養(yǎng)子歐陽藤(霍政諺 飾)竟然亦與顏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

 長篇影評

 1 ) 誰來撫慰薇羅尼卡的悲傷。

她有一張大床。她一個人睡??墒怯惺裁礀|西會把她擠到邊緣,甚至掉到地板上,弄疼自己。

她閱讀,深奧的和膚淺的。她在獨處時突然沉默,看到內(nèi)心的巨大空洞。

她奔跑,在灼熱陽光下,也在大雨里,在繁華城市的街道,也在廣袤的草原。她只是突然想要奔跑而已。

另一個她,她們彼此陪伴撫慰,張望彼此的生活,即使有時候什么也看不到,友情,長久而柔軟,比愛情更令她信賴。她們相似或者相異,一直相親相愛。

她曾經(jīng)寄望于愛情,寄望于一個男子。她相信他是獨特的,唯一的,懂得她的。然而現(xiàn)實令人沮喪。相愛亦不能改變孤獨的本質(zhì)。甚至愛本身,一如成長,都是孤絕的體驗。她相信他是愛她的,她發(fā)現(xiàn)他并不能令她不孤單,這更令人絕望。

她選折離開,清晨,搭一輛長途車去遠方。陌生的風(fēng)景,陌生的人事。她渴望打開心眼,遇見新鮮的自己。某個瞬間她想念那個男子,卻感受到兩個人的孤獨,幾乎無法忍受,在長途車上昏沉睡去,不愿思考。窗外明亮的油菜田有如幻覺,恍若世外。可是,她懷疑行走的目的,她看到了什么,她想看到什么。有一刻她想去那個男子身邊,只是想而已,她知道。在陌生城市與一個陌生男子共度一天,可是某刻,只想走開,只想一個人待著,仍是對身邊的陌生人微笑,沒有什么,有時候是會不為什么就不開心的。靜靜坐著,看天色暗下來,內(nèi)心安和。一路走下來,原來,行走只是行走而已,不能背負更多,亦無法提供答案。

至于答案,親愛的薇羅尼卡,請讓我引用下面這些話:

——你向外看,是你現(xiàn)在最不應(yīng)該做的事。沒有人能給你出主意,沒有人能夠幫助你。只有一個唯一的方法。請你走向內(nèi)心。

——靜靜地嚴肅地從你的發(fā)展中成長起來; 沒有比向外看和從外面等待回答會更嚴重地傷害你的發(fā)展了,你要知道,你的問題或許只是你最深的情感在你最微妙的時刻所能回答的。

                                                                                                                ——萊內(nèi)·馬利亞·里爾克

 2 ) 我相信世界上另一個我存在

偶然翻見Roussau的鏡像相遇論,想起基希洛夫斯基的兩生花。Kieslowski 是受Roussau的影響吧?因為Roussau的基因鏡像相遇論發(fā)表于1988年,兩生花則上映于1991年。而Roussau會不會又是受中國佛教的啟發(fā)吶?曼珠沙華這個名字出自梵語「摩訶曼珠沙華」,意為開在天界的大紅花。天降吉兆,是天界四華之一?!斗ㄈA經(jīng)·卷一》語:“亂墜天花有四花,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珠沙華,摩訶曼殊沙華。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狈鸬渲幸舱f曼陀羅華是天上開的花,白色而柔軟,見此花者,惡自去除。《佛經(jīng)》語“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注定生死。”如果真是這樣,波蘭的Véronique竟然能和法國的 Véronique擦肩而過,可謂奇跡!要知道,按照Roussau的鏡像相遇論,兩生相遇的幾率僅為15∕4,815,162,342?。。?

我相信這世上有另一個我存在?!白罱铱偸悄貞n傷,好象有人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Véronique說。我們每一次莫名的哀傷,是不是都因為在世界某個地方,有另一個我正經(jīng)歷著痛苦悲哀,或者正悄悄離開?幾米《布瓜的世界》里有一段話,用來形容另一個我再恰當(dāng)不過:“我將右手撫于我的心口,并以此確定你的所在。我有多么想摸摸你的額頭啊,親吻你的長發(fā),柔軟的捏住你的腰肢。我將右手撫于我的心口,并以此向神起誓,確定你的所在。 如果,我死去,遠方的你,是會惶恐的吧,一如在無人的隧道行走的我,因為感知不到你的牽引,而瘋癲嗔語,躊躇無措。在我的心臟里,居住著你。 我將右手撫于我的心口,并以此確定你的所在,像圣主祈禱?!彼?,這一刻,我決心為你珍惜自己,我,不再是一個人。好吧,就算我們最長只有45年時間同時在世,我也要讓你為我驕傲,親愛的,這世上的另一個我。

Genetic Mirror Theory (魯索基因鏡像相遇論)

There is a book (theory) called "Genetic Mirror Theory and other Natuarlly Occuring Phenomenon," by Marsille Roussau. Someone posted online this:I recently found an interesting natuarlly occuring thoery found in our world that states everyone has a mirror image somewhere in the world. You may have heard of this. Its called Roussau's genetic mirror theory, and I must say it is very interesting. Roussau's genetic mirror theory says that everyone in the world has an exact twin somewher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you never encounter this person, by laws of probablitly and other natuaral occuring phemnomen. Its the theory that was devised by a French Mathematician named Marseille Roussau in the year 1988. He used a series of numbers to explain his theory. Now I know you're not going to believe this but here goes.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鏡象存在于這個世界。就是所謂的「魯索基因鏡象理論」。 魯索的理論說每個人都有一個雙胞胎存在這個世界的某一處。根據(jù)他的理論,從機率和自然定律推斷,你永遠也不會遇見這個人。這是法國數(shù)學(xué)家馬賽魯索(Marseille Rousseau)1988年發(fā)表的,他同時用了幾個數(shù)字來解釋他的理論。

4 8 15 16 23 42

Let me explain...

The 4 stands for 4 degrees of separation (not 6 or 7 as commonly stated.) Roussau believed that everyone in the world was connected by four different people. So in theory could meet yourself by using four different people connected to you. Example: Your brother's, boss's, neighbor nephew, knows your mirror. Hard to believe, I know but keep reading.

4 意指四種層次的距離。(并非常見的六或七。)魯索相信世界上任兩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 ,不會超過四個人連結(jié)。所以,根據(jù)此理論,你可以透過四個人五種關(guān)系來連結(jié)到你 的鏡象。例如∶你兄弟的老板的鄰居的侄子恰巧認識你的鏡象……很難以置信吧?我也這么認為,后面還有更驚奇的吶~

The 8 stands for the eight continent, or the only place in the world where you could meet your mirror. He calculated it to be somewhere in the south pacific. Now we know its not actually as large as the other contintents but its used figurtively because everyone in all 7 continents could meet there mirror on the 8th universal continent.

8 則是指第八塊大陸,也就是在這世界上,你唯一可能遇到你的鏡象的地方。魯索計算的結(jié)果認為這地方應(yīng)該在南太平洋的某處。我們知道,它不一定是一個面積龐大的洲,也可能是個小島。稱它為大陸,因為來自其它七個大陸的人們,都可能在這里遇到自己的鏡象。

The 15 stands for the chances of you acually meeting yourself on this place, as in 15 out of 4,815,162,342. Look at the second set "815." Ring any bells? Interesting huh?

15是你真的遇到你自己(鏡象)的機率,那是15∕4,815,162,342的機率。分母則是這幾個數(shù)字依次排列的結(jié)果,是不是很有意思?

The 16 stands for the maximum amount of people that could encounter thier twin all at the same time. Think about the number of main characters.

16 則是同一個時間,推測能遇到自己鏡象的最高人數(shù)。

The 23 is the number of years apart your twin and yourself are. You are not the same age as your twin. By chance and probablity it takes 23 years exactly for the same genes that made you to be connected again to form another you.

23 則是你和你的雙胞胎年齡的差距。根據(jù)機會和機率,大概每二十三年,構(gòu)成你的基因才會再發(fā)生一模一樣的組合,因而形成另外一個你。  

The 42 stands for the maximimum number of years your twin and yourself can be alive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people do die at diffferent times so thats why everyone isn't dead at 75. For example my twin was born on Sept. 6 2003 b/c i was born on Spet. 6 1980. Now that doesn't mean i will die in the year 2045, I could, but its not set in stone. My twin could die when he is 16, and then the whole thing starts over again.    

42 則是則是你和你的鏡象能夠同時存在于世界上的最高年數(shù)。所以,人們會在不同時間死去,而非人人都在七十五歲過世。例如我的鏡象在2003年九月六號誕生,而我在 1980年九月六號誕生,這并不代表,我會在2045年死去,當(dāng)然也有這個可能性。但我的鏡象也可能只活到十六歲。那么,一切就會重新開始。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兩生花)

導(dǎo)演:Krzysztof Kieslowski (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
主演: Irène Jacob Halina Gryglaszewska Kalina Jedrusik
制片國家/地區(qū): 法國/波蘭/挪威 挪威 波蘭
上映年度: 1991
語言: 法語 波蘭語
imdb編號: tt0101765
又名: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 薇羅妮卡的雙重生命 維諾尼卡的雙重生活 雙面薇若妮卡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今生今世

兩個少女,一個生在波蘭,一個生在法國,同樣的相貌,同樣的年齡,她們也有一樣的名字:薇羅尼卡。她們都那樣喜歡音樂,嗓音甜美。波蘭的薇羅尼卡非常喜歡唱歌,唱高音特別出眾。她覺得自己并不是獨自一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個樣子跟她一模一樣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卻在一次表演中心臟病發(fā)暴斃在舞臺上。此時身在法國的薇羅尼卡正沉醉在與男友的歡愉中,突然她覺得特別的空虛難過。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響起一段極其哀怨的曲子,她愛上了一個兒童讀物作家。一次與男友聊天的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了在波蘭拍的照片中,出現(xiàn)了一個與自己極為相似的女子,此時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自己存在。

彼岸花

又名兩生花、曼珠沙華(manjusaka)——紅色彼岸花、曼陀羅華(mandarava)——白色彼岸花,學(xué)名“紅花石蒜”,是單子葉植物綱百合目石蒜科石蒜屬植物。 英文學(xué)名“Lycoris radiata”,“Lycoris”一詞是來自與西臘神話中海之女神的名字,而“radita”則表示輻射狀的意思,用來形容花的外型。除紅色外還有白色、黃色等品種。 日文學(xué)名マンジュシャゲ。

傳說中,彼岸花是開在冥界忘川彼岸的血一樣絢爛鮮紅的花,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 有花無葉,當(dāng)靈魂度過忘川,便忘卻生前的種種,曾經(jīng)的一切留在了彼岸,開成妖艷的花。

詳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284.html?wtp=tt

本文引用鏈接:http://ariel037.blogspot.com/2009/01/daily-abstract-090102.html

 3 ) 沉重與輕盈的生命之弦

沉重與輕盈的生命之弦 ——略述《薇諾妮卡的雙重生命》 文/顧一心 你們坐著小木船 因渴求聆聽我的歌聲 尾隨我在歌唱中駛向彼岸的木筏 請回到你們自己熟悉的故土 不要隨我冒險駛向茫茫大海,因萬一失去我而迷失 我要橫渡的大洋從沒有人走過 但我有密列瓦女神吹送,阿波羅引航 九位繆斯女神指示大熊星 ——《神曲?邁向天堂之歌》 這是薇諾妮卡的歌聲,也是電影詩人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深沉吁請。 在《薇諾妮卡的雙重生命》(La Double Vie de Veronique,下文或簡稱《薇諾妮卡》)中,生命被賦予一種與生俱來的悲哀,從降生起便缺失了自己的另一半,只得在茫茫人海中奮身孤往,獨自尋求靈魂意欲的高翔。最終,Weronika 在不可預(yù)測的機運里夭折隕落,而Veronique 則帶著某種溫柔的福祉留在人間。于是那扇原本關(guān)上的門被悄然開啟——在門兩端,我看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他的電影詩學(xué)構(gòu)筑起生命的此岸與彼岸。 《薇諾妮卡》所負載的命題無疑是關(guān)于生命的,它講述了個體在世的孤獨感,意欲的高翔,肉身的墜落,甚至試圖探詢生命的鄉(xiāng)愁和本質(zhì)。如果說一個生命意味著一個世界,那么,薇諾妮卡似乎在提供一種啟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同時又是另一個世界的映像,在這兩個世界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將它們糅為一體。影片的敘事充滿神秘的沉思,并被某種內(nèi)在的音樂性所主宰,每一個音符都不是孤獨的,而是在無限的虛空中彼此牽動,正如同一條弦上所奏出的不同樂音一樣——那是一條屬于薇諾妮卡的、沉重與輕盈的生命之弦。 I 雙重生命的詩意聯(lián)系 我們無法用理性去衡量這部影片的意蘊。正如兩位薇諾妮卡的先天重合與神秘感應(yīng)一樣,它擁有眼前的經(jīng)驗世界所無法容納的詩意性。 首先是兩具個體生命在身體層面上的完全重合——她們在同時降生,擁有同樣的姓名、聲音與容貌,同樣卓越的音樂才華,也都有著足以扼殺她們音樂生涯的脆弱的心臟。由始至終,兩位薇諾妮卡都被賦以一種生命的熱忱,這種熱忱表現(xiàn)為對父親、情人和音樂的愛,以及對一切自然與偶發(fā)事件的詩意的敏銳。在影片的兩段開場戲中,兩個童年的薇諾妮卡先后聽見母親的聲音,她們受到某種認知自然的指引,嘗試理解星空和樹葉,這形成了對整部影片的鋪墊——兩位薇諾妮卡帶著相同的詩意本質(zhì)同時降臨于世界,并且從生命之初就存在著某種默契的平行關(guān)系。 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意用若干細節(jié)來加深這種身體宿命上的重合感——譬如用戒指刮過眼眶的動作。這一動作分別出現(xiàn)在Weronika參加演唱會之前,以及Veronique與童話作家約會的時分,同人物內(nèi)心的某種微妙和緊張情緒相呼應(yīng)。另一個關(guān)鍵細節(jié)是指上的傷痕,影片伊始,Weronika與情人在床上溫存,對話中提及她身上的一處“小時候被夾傷的傷痕”,某個一閃而過的鏡頭顯示了傷痕的位置(左手的無名指)。而在影片結(jié)尾,鏡頭停留在Veronique的手部特寫上,左手無名指上一道暗紅色的夾傷的痕跡宛然在目。 從表面上看,這是由細膩精準(zhǔn)的鏡頭語言所構(gòu)建的平行世界。而兩位薇諾妮卡的差異,則在于命運展現(xiàn)于兩人身上的次序和結(jié)果。脆弱的心臟,是命運施加于薇諾妮卡輕盈生命之上的沉重枷鎖,波蘭的薇諾妮卡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法國的薇諾妮卡那里,死亡則通過某種暗示得以避免。 她們共處于一條完整的生命之弦里,任何一端的振動都會引起另一端的微妙感應(yīng),而她們相異的命運,則恰似同一根弦在不同位置所奏出的不同樂音。于是我滑入了一個美妙的隱喻——在這里,她們分別意味著同一根弦沉重與輕盈的兩端。 在整部《薇諾妮卡》中,每一次生命之弦的振動,均表現(xiàn)為某種特殊的隱喻: (1)魔術(shù)球:當(dāng)Weronika沉思著注視手中的魔術(shù)球時,兩重世界的隱喻誕生了。在魔術(shù)球中映現(xiàn)著現(xiàn)實世界的倒影和復(fù)制品,它制造了一種暗示:在某種神秘思緒的彼岸存在著另一個世界或是自我。 (2)心電圖:Weronika因心臟病突發(fā)死于舞臺后,Veronique看著自己的心電圖,將手中的繩子猛然繃直,形成一條意味著死亡的心電圖的直線。這一畫面同時構(gòu)成了一條緊張而趨于崩裂的生命之弦,它令我們想到Weronika在訓(xùn)練時用手拉緊的繩子。而在此之前,我們知道Veronique放棄了自己的聲樂生涯。在這里,死去的Weronika似乎在為生者提供訊息,以避免她重蹈死者的覆轍。 (3)克拉科夫廣場:這一場景對于整部《薇諾妮卡》具有詩學(xué)上的決定性意義。它既是兩條平行線不可思議的交點,更可被理解為同一根生命之弦的特殊振蕩。透過一系列的長鏡頭、特寫和旋轉(zhuǎn)的交錯,我們發(fā)覺其中一個(Weronika)看見了另一個(Veronique),而后者卻絲毫未覺,正如弦的一端發(fā)出了沉重的低音,而那纖細輕盈的一端卻無所回應(yīng)。 在兩個薇諾妮卡的身上,同時存在著尋找并發(fā)現(xiàn)另一個自我、追求完整生命的意欲,然而,這一意欲在肉身的維度上終無實現(xiàn)的可能,沉重與輕盈,在這一刻忽然顯得永遠離分。我隨即看到某種不可逾越的限度,它被具體表現(xiàn)為她們在眼前這一時刻“仿佛無限遠的距離”——這種距離不僅是一種美學(xué)上的設(shè)置,而更源于她們在克拉科夫廣場上所處的不同地位,抑或換而言之:兩種文化背景之間的鴻溝。 II 音樂——靈魂意欲的墜落與攀升 影片最初擬定的名稱是《唱詩班女孩》,純凈得幾乎讓人看不透影片的敘事核心。然而,這一最初的命名方案恰恰準(zhǔn)確宣示了貫穿本片始終的意念符號——音樂。顯然,對音樂的介入構(gòu)成了意欲與肉身之間的基本沖突:兩位薇諾妮卡都是天才的演唱者,同時都患有心臟疾病,在這里,脆弱的心臟成為了一種肉身的重負,它遏止了靈魂在音樂中的向上攀升。 與基耶斯洛夫斯基長期合作的波蘭電影音樂家普萊斯納(Zbigniew Presiner)為本片譜寫了憂郁而極富神秘意味的配樂,其中最為重要的正是Weronika死前演唱的那段但丁之歌(毫不意外地,它也出現(xiàn)在Veronique的生活之中)。這段絕美的音樂在影片中被假托為某位名為Van Den Budenmayer的18世紀荷蘭作曲家 的作品,并配以《神曲?天堂篇》中古意大利語的歌詞,從最初杳不可聞的低吟,漸漸轉(zhuǎn)為中途的純凈優(yōu)美,最終在高亢的音符里抵達情緒的巔峰。 作為一種試圖超然于肉身的行為,“歌唱”所象征的生命姿態(tài)是無須贅言的。同時,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具體的鏡頭語言演示了對于這種姿態(tài)的重復(fù):影片甫始,當(dāng)那段純?nèi)缣旎[的女聲吟唱到達尾聲時,鏡頭切換到Weronika的面部特寫,她沉浸于音樂,仰面承受著雨水的洗禮;第二個相似的鏡頭出現(xiàn)在她贏得樂團的面試之后,她的快樂難以自制,將手中的魔術(shù)球彈向板壁,隨后仰面承受落下的明亮的灰塵。在這兩個鏡頭中,人物均呈現(xiàn)出某種靈魂的輕盈與生命的熱忱,并主動承受著自上而下施加于自身的東西。 在Weronika的身上,本身存在著一條緊張而趨于崩裂的生命之弦,它聯(lián)系起輕盈與沉重的兩端,左右著Weronika生命的航線(換言之,沉重與輕盈的對立同樣適用于單一的個體)。生命因意欲的高翔而自由酣暢,在音樂中達成了更完整的自我,然而,肉身的沉重卻始終牽制著Weronika,直到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視角下,人物自身(Weronika)愿望的簡潔和單純性,同我們通過細節(jié)隱喻中而洞悉了這一宿命的悲憫,彼此混糅而為難以名狀的深沉感受: (1)廣場的意外:Weronika帶著曲稿經(jīng)過廣場,與騷亂的人群驀然相遇。一個男子飛奔而來撞上了她,懷中的曲稿頓時四處翻飛。這幕戲也恰恰是在影片最初以模糊形式出現(xiàn)過的一段前閃鏡頭,從而被賦予一種強烈的宿命感。在這里,音樂所帶來的個體生命的欣喜,與人物所處的不安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1990年的波蘭形成了極鮮明的對照,散落遍地的曲稿,也預(yù)示著Weronika選擇音樂生涯所可能遇到的危險。 (2)繃緊的繩子:這是在音樂家家中練習(xí)的一幕戲。當(dāng)Weronika逐漸唱到最高音時,鏡頭對準(zhǔn)了她的手部,手指纏繞著拴在文件夾上的繩子,并隨著聲調(diào)的升高而越繃越緊,呈現(xiàn)出趨近崩裂的緊張狀態(tài)。這一充滿張力的鏡頭顯示出主人公身體上的某種不堪重負。 (3)疾病的突發(fā):練習(xí)結(jié)束后,Weronika在路上猝然病發(fā),我們看到她倒在枯黃的落葉中間。這幕戲通過一系列痛苦的表情、喘息和動作直接傳遞出某種危險的訊號:假如繼續(xù)從事演唱,脆弱的心臟將隨時威脅到她的生命。在這里,影片插入了一段黑色幽默——喘息中的Weronika遇到一個中年男子,但男子并未施以援手,而是對著她做了一個色情動作(展示作為道具的陽具)。對于這一鏡頭的意蘊解釋不一,但確鑿無疑的是,它加深了主人公的自我意識,正是這種自我意識使她無法放棄音樂的世界。 表現(xiàn)Weronika死亡瞬間的那場戲拍攝得亦極為成功:隨著音樂逐漸抵達高潮,人物顯示出勉力克制的痛苦,而當(dāng)音樂被推向最高點時,緊張的生命之弦仿佛驀然崩裂,肉身的沉重與靈魂的輕盈在此刻分離。鏡頭模擬肉身的視角劇烈晃動并墜落,與地面發(fā)出低沉的撞擊,隨后的一個鏡頭轉(zhuǎn)而模擬靈魂的視角從音樂廳上空飛過,借以象征她的死去。 關(guān)于Weronika之死——這一發(fā)生在影片約前三分之一部分的事件,實質(zhì)上將整部影片分為了上下兩部,借此,基耶斯洛夫斯基昭示著兩種闡釋命運的意圖或可能。顯然,Weronika死于某種肉身的局限,但亦更不妨說,她是因追求靈魂意欲的攀升而死。這一自有限中尋求無限的不可能,昭示了生命中最基本的兩重性——即靈與肉的不可調(diào)和,最終導(dǎo)致生命的沉重與輕盈相分離。然而,在她的受難中又誕生了某種新生之力,一種具有魔力的福祉:它在冥冥中為另一個自我傳遞了警告,令生命得以延續(xù)。 III 兩性世界的隔閡 《薇諾妮卡》與某些女性特質(zhì)顯得密不可分——柔弱、神秘與感性。 極度感性化的女性形象,是基氏成熟期作品中的重要表征之一。《薇諾妮卡》是一部將個體生命的意欲、局限與沉思推向極致的電影,假如需要從視角和對象上加以限制的話,那么不妨強調(diào),影片被表現(xiàn)為父性視角對于脆弱的異性生命的關(guān)注。的確,我們似乎很難想象《薇諾妮卡》的劇本被安排在兩個男子身上。愿望的單純性,跳躍而神秘的沉思,這一切似乎唯有在女性身上方表現(xiàn)出自然的情緒力量。 女性是《薇諾妮卡》不可替代的主體,但兩位薇諾妮卡卻有著各自的情人,而作者的意圖,則很可能是在“兩生之花”的對立面述說兩性世界的微妙隔閡。在影片中,男女兩性之間的愛情,更像是女性生命中孤獨的神秘感應(yīng)的參照物,男子似乎無法真正觸及薇諾妮卡的內(nèi)心世界。譬如,當(dāng)Weronika在公交車上沉溺于耳機中的音樂時,她絲毫未察覺她的男友在車后追趕她;Veronique在與情人做愛時猛地黯然神傷,因為她感覺到了另一個自己的死去。這些情節(jié)傳達著類似的隱喻——即她們與男性之間存在著距離,男性無法進入她們神秘的生命體驗的內(nèi)部。 童話作家作為唯一重要的男性角色出現(xiàn)于影片后半部分,并介入于Veronique的生活。這一人物在設(shè)定上顯示出某種神秘色彩,他似乎了解(兩位?)薇諾妮卡的一切,甚至隱約扮演著后者的控制者和敘述者。這一屬性在他作為木偶師的表演中展示得異常清晰。 我們不妨深究他介入Veronique生活的方式,凝視那些具有非同尋常倫理意味的環(huán)節(jié)—— (1)約會的動機:作家不斷寄給Veronique神秘的包裹以提供約會的線索,而他與Veronique約會的動機之一,卻是測試“一個女子是否會在這種情況下接受陌生男子的呼喚”,從而為他的創(chuàng)作尋找素材。盡管作家同樣表現(xiàn)出某種愿望上的單純(我們可以認為他并不虛偽),但Veronique的反應(yīng)仍然暗示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批判態(tài)度。 (2)局外的身份:作家?guī)椭鶹eronique發(fā)現(xiàn)了照片上的另一個自我。她陷入深深的悲傷,幾乎暈厥在床上,此時,作家撫慰著她并與她做愛。影片將這一過程用數(shù)分鐘的鏡頭記錄下來,我們看到Veronique的悲傷表情,與深埋著頭的作家形成對照。在這里仿佛存在著一種道德隱喻,即他作為外部的闖入者偷竊了她的身體,但對她陷入悲傷的真正原因卻并無理解。 (3)玩偶與童話:在影片結(jié)尾,他為Veronique制作了兩個形象相同的玩偶。(按情節(jié)推測,他已知道了另一個薇諾妮卡的存在,故而這兩個玩偶無疑是代指兩個薇諾妮卡的。)在接下來的鏡頭中,他在身后與Veronique一同把玩著人偶,后者端詳著手中的一個,鏡頭緩緩移到桌面,上面安靜地躺著另一個——死者的隱喻。接著,他開始講述他著手創(chuàng)作的一部新童話,這一童話是以兩位薇諾妮卡的故事為藍本的,此時鏡頭對準(zhǔn)Veronique的面部特寫,她漸漸淚水盈眶,隨即轉(zhuǎn)身而去。最后,我們確知她離開了作家。 讓我們回到關(guān)于那條生命之弦的比喻:薇諾妮卡是孤單的,因為另一個薇諾妮卡已經(jīng)死去,她的生命之弦缺失了一端,而這種缺失無法被一個男性所彌補?!八苯K究并不是“她”。 在童話作家的身上,我們察覺到一種截然不同于薇諾妮卡的倫理特質(zhì)——薇諾妮卡在個體生命和偶然機遇的哀歌中顫栗,而童話作家則永遠扮演著控制者、敘述者和局外人。另一種視角允許我們這樣認為:作家在平日里扮演了某種超驗的命運力量的代理人,而當(dāng)他創(chuàng)作故事時,他幾乎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如安內(nèi)特?因斯多夫在關(guān)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傳記中所說,這個凡人化的他最終被Veronique所拋棄,因為他并不真正與她同在一個世界。這種倫理上的歉然,是否也是任何一個敘事者對那個他既愛著又加以利用的世界所心存的愧疚呢? IV 世俗世界的彼岸之思——影片可能存在的政治文化意指 “兩歲時,她們中的一個將手伸向火爐而被燙傷,幾天之后,另一個也把手伸向火爐,卻及時縮回了手,并不知道自己會受到傷害?!? ——這是童話作家以兩位薇諾妮卡為藍本所敘述的故事的片段。在這兩個“把手伸向火爐”的女孩中,第一個仿佛替另一個承受了不可預(yù)知的命運的苦難。這一情節(jié)顯然呼應(yīng)著Weronika之死的情節(jié)。如果說Weronika扮演著先行的受難者,那么,Veronique則是蒙受某種眷顧的幸存者,或者說,在她的身上體現(xiàn)著另一個自己生命的延續(xù)。這里或許應(yīng)當(dāng)思考的是,兩位薇諾妮卡在命運上的差異,與她們的身份設(shè)置之間是否有所關(guān)聯(lián)? 我知道自己正進入論述中最困難的部分。需要指出,《薇諾妮卡》從敘事體裁來說無疑是一部遠離政治并偏向個人的作品,但結(jié)合影片對人物命運的特殊設(shè)置,則似乎確可看出某些深層的政治文化意指。首先,Weronika與Veronique,不妨被看作是同一人物的東歐版本與西歐版本。影片開始的時間被設(shè)置于1968年 ——歐洲政治的動蕩歲月;而影片的主要情節(jié)則發(fā)生于1990年前后——東歐意識形態(tài)的解禁時期。這一時代背景在片中不乏暗示,如影片伊始被拆除卸運的共產(chǎn)者的雕像,以及克拉科夫廣場的動亂的人群。讓我們回到克拉科夫廣場的那幕決定性的場景——通過對時間、場景、人物等因素的分析,不難歸納出兩人在這幕戲中一系列相對應(yīng)的身份特征: Weronika(波蘭): 處在危險之中;政治動蕩的承受者;另一個自己的發(fā)現(xiàn)者;動情的凝視者。 Veronique(法國): 處在保護之中;舉著相機的觀看者;對另一個自己后知后覺;被凝視者。 正是這些因素參與構(gòu)成了前文所提到的某種“仿佛無限遠的距離”。在這幕戲中,Weronika為另一個自己的形象而驚異,并帶著一種因長久以來的神秘感應(yīng)被證實而喚起的激動的情感(這可以解釋那個微笑的面部特寫)注視著她;影片通過一系列鏡頭引導(dǎo)著觀眾的視角,觸發(fā)對Weronika的凝視,因為她的確處在更易令人動情的處境——看見了另一個自己,但卻無法得到回應(yīng);同時,她也孤身處在某種更危險的政治環(huán)境之中。而在波蘭的動亂面前,來自法國(西歐)的Veronique是被隔絕的觀看者。換言之,盡管兩位薇諾妮卡的相遇充滿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神性,但她們之間的距離,卻隱約受制于一種深層的政治文化因素。 那么,“薇諾妮卡的雙重生命”這一敘事結(jié)構(gòu)上的設(shè)置,是否可以理解為基耶斯洛夫斯基從一個世界投向另一個世界的深沉一瞥呢?在整部影片中,波蘭的薇諾妮卡扮演了死者,法國的薇諾妮卡則獲得了生命的延續(xù)。當(dāng)Veronique最終發(fā)現(xiàn)另一個自我之后,她領(lǐng)會到前所未有的深沉感受,影片從這里開始逐漸邁向了尾聲。在死者的受難中,孕育了令生者更好地生活下去的理由,這同樣可被理解為一種對基氏所身處的世界的隱喻——那是一個被政治因素所強行分裂的世界,這使得基氏所暢想的那種溫柔而詩意的情感聯(lián)系,終究無法越過兩個不同世界的鴻溝。 最后需要考慮,這一偏向于政治哲學(xué)思考的解讀是否具有對詩意的破壞性?事實上,基氏電影在1990年前后所呈現(xiàn)的拍攝環(huán)境和敘事向度的轉(zhuǎn)折,本身已蘊藏著這一解讀方式的合理緣由。毋庸置疑,作為電影詩人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屬于兩個國度的,一是負載著此岸之憂患的祖國波蘭,一是寄托著某種彼岸之思的法蘭西。他畢生的電影實踐也相應(yīng)地呈現(xiàn)為兩個時期:從《十誡》系列影片中對宗教性道德倫理的沉思,到取意法蘭西國旗之三色而創(chuàng)作的《藍白紅》三部曲中對自由、平等、博愛三項現(xiàn)代原則的批判性求索。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轉(zhuǎn)折的契機恰恰是1990年前后波蘭意識文化形態(tài)的轉(zhuǎn)移。正是在這一年,充分有別于其前后的《十誡》和《三色》所采用的多重主題次第展開的系列片結(jié)構(gòu),基耶斯洛夫斯基寫下了兩行畢生絕美的電影情詩——《薇諾妮卡的雙重生命》。 篇末語 今天已沒有人像基耶斯洛夫斯基那樣拍攝電影了。這意味著不再有一位電影藝術(shù)家能肩負起詩人與哲人的使命,也不再有人在一個鏡頭里令我同時感到悲哀與美好、含混和清晰。在所有真正的大師中間,基氏始終是最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一位,他的作品神秘而富于沉思,并被無限的內(nèi)在的音樂性所主宰——觀者看到的仿佛并不是一個人的生活,而是某種生命的韻律,沒有人能夠比基耶斯洛夫斯基更具有這一氣質(zhì)。 我們時常將基氏稱為“借助影像的敘事思想家”,他眼中的世界充滿災(zāi)異、變故和偶然,但卻有著共同的價值終點——對于生命自身的鄉(xiāng)愁。而這一切都以音樂般的神秘,分布在《薇諾妮卡》奇特而詩意的敘事之中?;孤宸蛩够鶠殡娪疤峁┝霜毺氐脑妼W(xué)領(lǐng)域,有時我能捕捉到他一剎那的靈感和沉思,那是我最為快慰的時刻。至此,我已約略完成了自己在影片中對這位電影詩人的窺視,最終,他是否發(fā)出了任何呼聲、吁請和判決?作為這位電影詩人的繆斯,伊蓮?謝歌(Irene Jacob,薇諾妮卡的扮演者)本人如是說: 相比在現(xiàn)場解釋某場戲的意義,他寧可始終為新發(fā)現(xiàn)保持可能——什么都沒定死,始終歡迎新的理解。和好的文學(xué)作品一樣,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是開放的,可以在多個層面上進行讀解——不過這得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我們能夠運用自己內(nèi)心的那個“魔術(shù)球”,在反復(fù)讀解所折射出的光芒中來接受他的作品。數(shù)年之后,我仍然樂于向自己發(fā)問:“她為什么要摸大樹?”我始終讓這答案空著。 而對于我來說,這一瞬間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作為詩人之愛的見證:當(dāng)影片結(jié)束的一刻,伊蓮?謝歌的手觸摸著故鄉(xiāng)之樹,指上宛然露出一道紅色的傷痕,我轉(zhuǎn)瞬想到那些華美而輕盈的枯葉,如同燙金色的落日余暉,曾經(jīng)堆積在另一個薇諾妮卡的胸口。 原稿:2010年11月23日 2013年10月增補刪改 (豆瓣版刪略腳注及參考文獻) 另附/2019年追記,《薇諾妮卡的凝視》 //movie.douban.com/review/10205637/

 4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維羅妮卡

它反映的只是一個維羅妮卡死時,另一個維羅妮卡的憂傷,這種憂傷的度數(shù)是難以估量的,基老和演員都將這一點表現(xiàn)得很好。我覺得電影反映的就是孤獨,五個層次的孤獨:一是同一個人有兩個自己;二是這兩個自己彼此分離;三是這兩個自己感受到彼此;四是其中一個自己死去;最后一個是孤獨被戳穿,也就是當(dāng)木偶師開始向維羅妮卡表演兩個維羅尼卡的故事的時候,維羅妮卡發(fā)現(xiàn)再也不能自己一個人私藏這種孤獨,她的孤獨被公諸于世了,從此也就關(guān)閉了她進入這個世界的大門,而同時,她也關(guān)閉了自己城堡的所有門窗,連那個最有可能進入,差點成為她的愛人的木偶師也只能永遠地徘徊于門外了。 孤獨,看上去是個挺私人生活的詞,但由于基耶洛夫斯基已經(jīng)建好了一條煙囪,順著這條煙囪能夠爬到浩渺廣遠的形而上學(xué)頂空,維羅妮卡的故事就顯得不再那么私人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維羅妮卡。

 5 ) 孤獨與迷失——看電影《兩生花》

一部耐看的電影

這不是一部故事性很強的電影。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部不太“好看”但卻非常耐看的電影(故事性強的電影往往讓我不會再有看第二遍的欲望)。而《兩生花》我卻前前后后看了三遍。她有的是對細節(jié)的精致雕琢,有的是對情緒含蓄地鋪陳。
的確,看完整部電影并沒被故事抓住的感覺,但卻為一種情緒所籠罩,讓人整晚難以入睡, 夜里,路燈昏黃的光線從窗臺漫進,電影中那似乎能夠通靈的歌聲久久地?zé)o法散去。
不是占據(jù)、不是震撼,是彌漫。這正是藝術(shù)電影的氣質(zhì)。
一種情緒在彌漫,沒有太強的敘事性,但對光影、色調(diào)、水氣、甚至塵埃,對這些細節(jié)的捕捉,和背景音樂引領(lǐng),構(gòu)成了她暗淡、柔軟、憂郁、又略帶暖意的調(diào)子和質(zhì)感。


維羅妮卡的死去

音樂是這部電影的靈魂。
兩個維羅妮卡,一個在法國,一個在波蘭,她們有著相同的年齡,有著幾乎一樣的美麗年輕的容貌,一樣的心臟病,一樣不同尋常的音樂天賦,以及天籟般的音色。
波蘭的維羅妮卡在雨中的歌唱,她是那么熱愛歌唱,哪怕在雨中全身濕透,電影中波蘭的維羅妮卡很快就死去了。
她的生命如同她美妙的歌聲,是那么奔放自由,哪怕連死也是那樣的璀璨絢爛。她站在舞臺上女高音的位置,開始專注地歌唱。
歌聲如空氣般透明的質(zhì)感。
“噢,你們劃著小木船,因為渴望聆聽我的歌唱;
尾隨載滿我聲音的木筏駛向彼岸,
請回到你們的自己熟悉的土地,不要隨我冒險飄向茫茫海洋,以免失去自我而迷航;
我要橫渡那無人越過的大洋,但我有密涅瓦女神吹送,我有阿波羅引航,九位繆斯示意大熊星指引方向….…”
那天籟般的歌聲如靈魂之音的傾瀉,那么自由、那么美好,但就在演唱達到最高潮的瞬間,心臟病突然發(fā)作,波蘭的維羅妮卡,死在了自己熱愛的舞臺上。
而此刻遠在法國的維羅妮卡正在與男友做愛,在波蘭的維羅妮卡死去的瞬間,她的心中突然地一陣莫名的悲傷。眼淚不禁奪眶而出。她對男友說“我突然感到一種孤獨。”
從那以后,她確定自己原本不是孤單的一個人,還有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存在著,現(xiàn)在她知道“有人在自己的生命中消失了,而似乎一切都沒有改變,重新感到自己是孤單的。”


母親的暗示

電影里,兩個維羅妮卡是彼此陌生的,僅僅有過一次照面的場景,也純屬偶然,而且準(zhǔn)確地說不能算是照面,在波蘭的那個廣場上,波蘭的維羅妮卡看到法國的維羅妮卡,而法國的她卻沒有。
直到那個,兩個維羅妮卡都未能相見,但她們的內(nèi)心中卻有著相同的感覺。
兩個維羅妮卡都曾經(jīng)對自己的父親表達過類似的情緒和感受。
波蘭的她對父親說:“我有種奇怪的感覺,我并不孤單,我在這世上并不是孤單一人的?!?br>而當(dāng)波蘭的她死后,法國的維羅妮卡對父親說:“不久前,我有種奇怪的感覺,我重新覺得自己是孤單的,這是突然間發(fā)生的,然而一切都并未改變?!彼烙腥嗽谧约旱纳邢Я?。
兩個維羅妮卡的心是相通的,她們的身上都帶著相同的潤唇膏,以防唇裂。也習(xí)慣用戒指去撫平自己的眼睫毛。當(dāng)她們看到孤獨衰老的老婦,蒼涼孤獨的情緒也都會占據(jù)兩個人的內(nèi)心。
她們又是不同的,波蘭的維羅妮卡明知那樣的高音會讓自己喪命,但她是那樣的純粹,并不畏懼死亡的威脅。而另一個卻意識到危險及時放棄了歌唱,做了一名小學(xué)的音樂教師。
波蘭的維羅妮卡是純粹的,是靈魂存在的方式;而法國的維羅妮卡則是現(xiàn)實的。所以一個死去,一個活著。
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開頭的情景是否可以這樣解釋:兩個維羅妮卡的母親都對著自己幼年的女兒耳語,一個在冬日里的一個雪夜,指著遠處的星星點點的燈火,抑或就是星星,就像清冷超脫的靈魂,如夜空中的星光,那樣純粹和深邃;另一個母親則在明媚的春光下,拿著春天的第一枚新長出的葉子,指給女兒看上面的葉脈和細毛,充滿陽光和希望,像平凡的、現(xiàn)實中的生命。
這是兩個母親在電影中出現(xiàn)的惟一一次,卻在電影的最開頭。積雪的冬天,寒冷的夜空中的星光;溫暖的春日里,陽光下的嫩綠的樹葉。母親的話語是否是對兩個維羅妮卡的生命的暗示。
一個是純粹的,另一個是輕靈的;一個是充滿著死感,而另一個卻是那么陽光。


現(xiàn)實的維羅妮卡尋找她死去的靈魂

母親的暗示,是否注定了兩個維羅妮卡的命運。一個純粹,而另一個輕靈;一個生,而另一個死;注定了孤獨、彼此隔絕的宿命。
電影中,波蘭的維羅妮卡是人,她最后死了。但我更愿意把她看做是靈魂的存在。
人的靈魂能活在人的現(xiàn)實中嗎?
電影里,現(xiàn)實中的維羅妮卡依舊活著,但她的靈魂卻離她而去了,我想這是電影所要表達的一種宿命。靈魂終會遠離現(xiàn)實中的生命,正因為如此,孤獨、迷失總深深地埋藏在生命里。
活著的維羅妮卡對父親說:不久前,我重新感到自己是孤單的,還說:我戀愛了。似乎她戀愛的感覺與內(nèi)心深處的孤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
活著的維羅妮卡愛上了那個木偶戲藝人,因為那個藝人似乎可以把死去的維羅妮卡與活著的,重新建立起一種聯(lián)系。但活著的維羅妮卡要找的是她那已經(jīng)死去的靈魂。她在哪兒,她要對活著的維羅妮卡說些什么?
波蘭的維羅妮卡的那次表演竟然是她的絕唱,而這絕唱也許正是靈魂所要告訴現(xiàn)實的:“我要離開,不要隨我冒險飄向茫茫海洋,以免失去自我而迷航,千萬不要跟隨我,更不用為我擔(dān)心,我要橫渡那無人越過的大洋,但我有密涅瓦女神吹送,我有阿波羅引航,九位繆斯示意大熊星指引方向….…”
靈魂要離開現(xiàn)實里的維羅妮卡,但活著的維羅妮卡卻要去尋找她。當(dāng)然這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愿望,疏離是宿命。
沒人能幫助維羅妮卡,木偶戲藝人也一樣,所以愛情相比這份宿命的孤獨感,顯得脆弱而無力,其實這不怨愛情,也不怨那木偶戲藝人,其實維羅妮卡需要的本就并非是愛情,她要找的是自己的靈魂,她需要的是擺脫心靈深處那宿命的孤單。
所以故事的結(jié)局,維羅妮卡依舊孤單一人,她回到了故事開始時的那顆樹下,她還是嬰兒的時候,在那里母親曾經(jīng)為她摘下春天里,長出的第一片葉子。
母親賦予了她生命,曾經(jīng)為她細數(shù)葉片上葉脈和細毛的母親,應(yīng)該掌握著她生命的秘密,但故事中,母親早已離她而去。
維羅妮卡的母親早已離她而去,這似乎又是一種象征,無論對誰,維羅妮卡也好,我們也好,現(xiàn)實中的母親還在,但掌握我們生命秘密的靈魂之母也早已離我們而去。
想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認為生命的本質(zhì)是虛無,而虛無正是人無法活下去的原因。
饑腸轆轆是肉體的虛無,同樣可怕是精神的虛空,所以昆德拉認為人行事的欲望源泉來自對虛無的恐懼。
《兩生花》的導(dǎo)演基克日什托夫?耶斯洛夫斯基在我看來,其實也是虛無主義者,只是他把人對于虛無的恐懼理解為是死去靈魂遺留在人心靈深處的回憶,一種永恒的孤獨與迷失。
靈魂終會遠離現(xiàn)實里的生命,但內(nèi)心敏感的人會尋到靈魂留下的廢墟和記憶的殘片。這是否是影片的調(diào)子雖然悲觀暗淡,但卻同樣柔和、溫暖的原因吧。
記得看過美國思想家艾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的文章,他的觀點其實也是類似,就是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就是在尋找自己。
現(xiàn)在類似的話被很多人說起,甚至說起來輕描淡寫,其實這句讀似簡單的文句里蘊含著多么深邃的悲觀。
愛默生是個牧師,或許人歸于宗教,才能從在對這種宿命的認知中得到一種解脫,也正如影片中的音樂多少讓人聯(lián)想到宗教一樣。
牧師愛默生,活了79年,而電影詩人基耶斯洛夫斯基10多年前死于心臟病,他那承受化解了太多悲哀的心臟,在他60歲到來前的一年,終于停止了跳動。

備注:
2011年3月24日

這篇文章起初的名字叫《孤獨迷失是生命的本質(zhì)》,若干年后,發(fā)覺這種理解是狹隘的,與其說是本質(zhì),不如說是不同環(huán)境中,人性不同的側(cè)面而已。或是存在的種種可能性在不同狀態(tài)下的彰顯。
人是被種種因素局限著的,天生的性情、所處的環(huán)境。
雪萊說“人是萬物所指向的點”,應(yīng)該就是這個意思,但當(dāng)人能領(lǐng)悟到這局限、渺小,這或許就是人渺小卻又神奇之處,所以雪萊又說“人是萬物所指向的點,但同時又是包含萬物的線”。
于是今天突然心血來潮把這篇文章的名字改為《孤獨迷失》,我想當(dāng)時我所感知到的并非是什么本質(zhì),只是一種狀態(tài)而已,千萬種狀態(tài)中的一種。
當(dāng)然這種狀態(tài)的表達正是對身處的這個時代環(huán)境的標(biāo)記,是這個時代讓人性中的某些側(cè)面呈現(xiàn)出來。從這個角度來說,人是種多維度的傳感器。
而每個時代,那些被時間證明堪稱大師的人物,則是人類這支傳感器族群中最敏感的一群人。其實所有人都在被這個時代所標(biāo)記著。只是大師們,或許正因為他們身上所留存的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本真的性情氣質(zhì),通過他們的生命感受、經(jīng)驗所呈現(xiàn)出的這個時代狀態(tài)特征,是更為瑰麗絢爛的。

2011年8月24日
內(nèi)心靈魂,過去我總是將其理解為封閉而神秘的,其實靈魂應(yīng)該是開放的,人的觀念在與他人的關(guān)系、與周圍事物的關(guān)系(包括自然)中逐步成型。
自身的存在不僅僅是作為周遭環(huán)境的體現(xiàn),也能超脫地看待周遭、理解自身的存在。同時讓自我的生命具有更寬泛的視野,而非將自我靈魂封閉。
或許現(xiàn)代人的孤獨,正是由于與周圍人事的關(guān)系漸漸疏遠,人作行為判斷的價值基點僅僅為自身的欲求好惡所局限,而不具有更寬泛的視野。
我很難更清晰地去表述,但確實能漸漸感受到過往個人主義的局限,只是現(xiàn)在很少有時間能好好閱讀、靜下思考。暫且留下個記號。

 6 ) 靈魂的伴侶

她的面孔如此美麗。
兩個同樣的天使,在鴿子的世界,美的無可復(fù)加。
你的生命中有什么消失了。
法國的薇羅尼卡在愛欲中,感受到波蘭的薇羅尼卡的死亡。那死亡是在唱出最華麗的高音后猝然倒地。
波蘭的薇羅尼卡最艷麗的綻放然后死去。
法國的薇羅尼卡感到最深層的悲傷。
她們毫不想干,卻千絲萬縷的緊密聯(lián)。
她們唯一一次的偶遇,都戴著同樣的紅色手套。
所以我認為波蘭的薇羅尼卡的死是必然,因為她打破了規(guī)律。世界上那兩個相同的人,或者是平行世界的兩個自己,是永不應(yīng)相遇的。
但我相信基耶洛夫斯基并不是想討論這類的話題(就留給Heroes,F(xiàn)ringe的美國人去討論吧,他們更擅長)。
我們面對的是永生永世缺失的那種東西。
來自于你的內(nèi)心,來自于你不斷汩汩流動的血液中。
如果你的內(nèi)心還夠柔軟,還未完全被現(xiàn)實的繭覆蓋。
那你就會體會到,常常在歡笑嬉鬧,或本應(yīng)幸福的時刻,或是平靜悠然的斟一杯綠茶時,突然襲來的那種缺失感。
于是,嘆息,落淚,心碎。
然后給身旁的那人搪塞一個理由,博一通對不上號的關(guān)心。
卻只有自己清楚,只是因為,那一刻,有什么在你生命中消失了。

那場木偶戲是這部電影中的華彩。
精致的木盒,優(yōu)雅伸出蒼白的手,緩緩的走出偶人舞者。臉色同樣蒼白的美麗偶人腳尖輕輕點地跳著芭蕾,身后的老嫗偶人坐在搖椅上不斷的在搖晃。美麗的偶人死去,老嫗為死去的舞者覆蓋上白布,如此哀傷。最后美麗的偶人破繭成蝶,翅膀在黑暗中熠熠閃亮。
他們像有生命一樣。
法國的薇羅尼卡,像到了小人國的格列佛,端坐在孩子們中間,看那場木偶戲,愛上了青灰色鏡子里那個操縱木偶的藝人。

木偶藝人開始給薇羅尼卡寫信,送古怪的小禮物。讓那定格在鏡中的瞬間確定的愛情,貌似可以在現(xiàn)實中延續(xù)下去。
不出我所料,果然只是“貌似”而已。

在法國的薇羅尼卡看見自己無意中拍的照片里,出現(xiàn)的波蘭的自己而慟哭時,他用他的欲望去撫慰她。
他把薇羅尼卡無可訴說的內(nèi)心故事,制成木偶。蒼白的臉龐。以為這也是這貌似愛情的一部分。
最終薇羅尼卡的離開,我想不止是因為愛情,在現(xiàn)實中的面目本就不堪。
而是她終究明白,她不斷在尋找的,并不是愛情。只是愛情會最相似。心里面缺失的部分,原本與那個手指纖長的男人無關(guān)。
你一路走來,抓住的,不過是覺得有一絲光亮,便以為可以溫暖自己。
棉被再厚,溫暖自己的始終是自己的體溫。
溫暖自己的,只是自己對愛情的期望和想象。
只得戴好紅色的手套,回到最初落葉的樹前。

靈魂伴侶的傳說已久。
我也曾固執(zhí)堅信,那是如傳說中的互相尋找另一半身體的男女。
其實,可以關(guān)于愛情,也可以無關(guān)。
可以關(guān)于他人,也可以無關(guān)。
我終于明白這道理。

只有那伴侶,和你相似的容顏,相似的天賦,相似的背景,相似的疾病,才有資格越過時間的裂縫,感受你相似的靈魂。
也終于明白我如薇羅尼卡一樣,不清楚自己在尋找什么。
只是一味前行。遇到溫暖便稍作停留。卻塞不滿心里的缺。
一生在尋那個生命與自己聯(lián)系得如此緊密的人。
卻要么擦肩而過,要么永遠錯過。
溫暖的是法國的薇羅尼卡終于確信,這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
她也似乎明白了那份缺失,來自于誰。
而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還是在辛苦的堅信而已。

靈魂的伴侶,不一定就是愛人。
可能是世界上另一個自己。
也可能,尋找的就是你自己。

每片樹葉都看起來一樣,無法分辨。但這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
靈魂伴侶起源于希臘神話。在柏拉圖《會飲篇》中,阿伽松(Agathon)舉行了一場別具一格的 “會飲”:既不飲酒也不要吹笛女,“用討論問題來作為今晚的消遣”(176E),“從左到右,每個人都盡力贊美愛神”。阿里斯托芬(Aristophones)講了上古時代的一個神話故事:最初的人是球形的人,兩個個體背靠背粘合在一起,有兩張臉,八只手和腳,兩副生殖器。宙斯和眾神擔(dān)心人類過于強大,不敬神靈,于是把球形的人劈成兩半,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半個人”,“我們每個人都一直在尋求與自己相結(jié)合的另一半 ”(191D)。“愛是成就這種功德的神……使我們恢復(fù)原初狀態(tài),生活在快樂與幸福之中 ”(193D)。

2009.07.15

 短評

翻譯的不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波蘭的廣場的那一幕我好愛

3分鐘前
  • 徐小花
  • 力薦

波蘭方面的故事短了一些,但法國的那個確實爛漫很多啊,相當(dāng)文藝了,很多鏡頭好奇特,顏色運用太美妙了(和昨天的毒品網(wǎng)絡(luò)又是不同的風(fēng)格),很多地方一片昏暗然后突然一點點大紅??挺美的

6分鐘前
  • 米粒
  • 推薦

幾乎可以把我寫給《白》的短評完全照搬過來——熱評區(qū)執(zhí)著于看懂的觀眾們已經(jīng)誤入歧途,因為它根本不需要你看懂??!只有擺脫了“電影必須看懂”這種成見的束縛,你才能打開感官來體驗?zāi)切┪⒚畹那榫w。再者,它有什么不好懂的?無非是兩個女孩受到愛的感召,而她們碰巧分享了同一張面龐。情欲戲似有瀲滟水光,伊蓮娜真真美到不可方物。純凈的歌聲滌蕩心靈,聲畫構(gòu)筑的沖擊力超越了語言。這樣的電影,年輕時看塑造審美,長大后再看能領(lǐng)略真正的電影之美。深刻地感受到大師們的電影世界在框架之外,他們試圖通過電影觸及人性與情感的未知領(lǐng)域,而大多數(shù)電影只是通過技巧迎合觀眾的經(jīng)驗罷了。

8分鐘前
  • 晚不安
  • 力薦

SIFF14。老基是很好,伊蓮娜仍是我覺得最美最有禁欲氣質(zhì)的女演員,但我已經(jīng)過了“世界上另一個我”的神秘主義年齡段了。不喜歡法國段,過于用力過于冗長,太符號化以至于老基說自己沒有喻義我都不相信。波蘭段還是很好的,維羅尼卡唱歌時心臟仍會痛,說明我還未麻木。最好最美的是Preisner的OST.

12分鐘前
  • jagpumpkin
  • 推薦

四星半。這部電影有一種奇特的魅力,看完可能并不明確它講了什么,維羅妮卡最后怎么了,她和那些男孩發(fā)生了什么,但會被它深深吸引:一種神秘、美麗、不可知的憂傷和希望,籠罩在金黃色的色調(diào)下。那種奇特命運的相似,好像神向我們心中寫下注腳,給我們啟示,又好像某種殘酷的戲弄。木偶師就是那操縱者,誘惑者,指引者,詩一般讓生命中的悲傷與愛意顯影的人。天使般的維羅妮卡,細膩的如陽光一般照入每個觀者的靈魂,好像但丁筆下的詩"每一顆星星把他的光輝和德行/雨點般得傾瀉到我的眼睛中/我的美麗對這個世界十分新穎/因為它來自深不可測的天空",

14分鐘前
  • 九尾黑貓
  • 推薦

世上存在另一個自我嗎?黃綠主色調(diào)的畫面唯美爛漫,配樂圣潔哀婉,頗具宗教感。著迷于神秘主義和宿命論的基耶斯洛夫斯基運用了多種微妙的隱喻與象征手法(片頭星夜與綠葉,枯葉,鞋帶-心電圖,偶師-上帝,唇膏,彈珠,眼鏡,黑衣女等),使影片值得多次觀賞并深入解讀。紅色閃回與靈魂主觀鏡頭贊極。PS:2021.9.24.北影節(jié)-深影國際影城-4K修復(fù)(轉(zhuǎn)2K版?)重溫,有點失望,觀感不若初看時好。有可能是因為我從來沒有過對“另一個我”或曰Doppelg?nger(同貌人/二重身)的疑慮,所以沒法深切共情,另一方面我對基耶斯洛夫斯基這套符號早已不覺新鮮了,甚而感到有些直白和虛?。ㄌ貏e是后半部,真的只有符號與那抹情緒在支撐了),或許我應(yīng)該重新評價基耶,但目前還不到時候,尚待重看其他作品與補完另幾部~(8.8/10)

17分鐘前
  • 冰紅深藍
  • 力薦

連著重看兩次,奇士勞斯基居然計劃在法國的17個電影院放17個不同的結(jié)局!其中一個是法國的女孩再次去波蘭,看到了第三個維諾妮卡!機遇、命運、意愿。當(dāng)亞歷山大第二次背叛,維諾妮卡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離開。“薇若妮卡”在拉丁文中為“真”vera和“影像”icon的合字. 2021.11.27 都不記得是第幾次重看了,這次是大銀幕。這是基耶最豐富的一部。第9誡那個愛唱歌但心臟的不好的女孩,她是怎樣的故事?這里她只有爸爸而沒有媽媽,這個爸爸剛好又是第8誡的父親,這次他的故事不是被偷走的女兒,而是和別人的一樣的女兒。

18分鐘前
  • vivi
  • 力薦

終于看了,心里的感覺淡淡的,世上會不會有另外一個人也跟我有感應(yīng)呢?

21分鐘前
  • 薇羅尼卡
  • 推薦

不是克氏最佳的作品,而是一次雄心的嘗試??耸袭吘共皇撬煞蛩够默F(xiàn)實主義性格太重了。

23分鐘前
  • 能工巧匠沙門哥
  • 推薦

你真的好美。

25分鐘前
  • 眠去
  • 力薦

以美麗不可方物的色調(diào)渲染出一片神秘氤氳,雨下閉眼如蓮花般盛放吟唱的姿態(tài),在舞臺上吟唱出璀璨如星辰的歌聲后倒地,雙生花相遇時的驚鴻一瞥,與木偶師電光石火地對望。世上至美之物都是輝煌而燦爛、脆弱而短暫的,皆不可解釋無法言說。

28分鐘前
  • 歡樂分裂
  • 力薦

我沒有看懂?。。。。。。。。。。?!我要氣死了?。。。。。。。。。。。。?/p>

29分鐘前
  • 阿咪老師Ami
  • 較差

廣場上那個旋轉(zhuǎn)的鏡頭。定格了一切

34分鐘前
  • Peter Cat
  • 推薦

對我來說,濾鏡哥的牛逼之處從來都不簡單在于意義. 我也說不清楚它好在哪, 說的出的那些又覺得也都不是. 但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享受, 會陷進去, 也許因為音樂什么的, 不管第幾遍都會大哭, 又疼又爽. 很治愈. 好的那種.

35分鐘前
  • ??娘卷卷??
  • 力薦

文藝片真可怕,我又沒看懂……

39分鐘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還行

兩個維羅妮卡,同樣的姿顏姝麗、天資聰慧,連先天遺留的病癥都不無二致,而生者就如同玻璃球中的倒影,始終不會與死者重合。她會選擇安穩(wěn)而不是冒險高歌、向死而生,她迷失、孤獨、努力探尋真實的世界,得到的卻只有性與虛無?;咸岢隽艘环N生命的假設(shè),而他的鏡頭也一直在闡述著這個母題——即,在命運的洪流中尋找自己。

44分鐘前
  • 康報虹
  • 推薦

蘭波說,我是我,但我是另一個我。如果其中一個死去了,剩下的那個就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任何愛情都無法慰藉

48分鐘前
  • 麻油葉
  • 力薦

兩生花其實可以作政治(國家)的提喻,但這樣顯然破壞了電影的意境,使其變得凝澀。從敘事等角度去評價也顯得刻板。所以還是感受為上:一種糅合了液態(tài)、氣態(tài)和固態(tài)的多維度感知結(jié)構(gòu)(或者已不成結(jié)構(gòu))。但卻不知怎么的,自己并沒有很感動。一個瞬間:克拉科夫的廣場旋轉(zhuǎn)“發(fā)現(xiàn)”鏡頭擊中心靈。

51分鐘前
  • Derridager
  • 推薦

我覺得這是那種值得一看再看并且不會煩膩的電影,并且隨著自己的情感和認知,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神秘。電影是美到了骨子里頭的,色調(diào)、音樂、女人、情緒等,有太多的東西可以挖掘了。但是電影真的太美了。

56分鐘前
  • 柯里昂閣下
  • 推薦

不知道那些看完之后說 “我也相信世界上存在另一個我” 的朋友們是否記得 他們曾經(jīng)這樣在失敗面前自我安慰 “要相信自己你是獨一無二的” 呵呵呵呵呵

59分鐘前
  • 小伙鍋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