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人妻视频免费人人|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日韩片无码中文字幕

<strong id="g78f3"><menu id="g78f3"><strike id="g78f3"></strike></menu></strong>

吾等何處去

喜劇片法國2011

主演:娜丁·拉巴基  阿德爾·卡拉姆  法雅徳·耶敏  卡琳·多  弗雷德里克·斯坦福德  Claude Baz Moussawbaa  Layla Hakim  Yvonne Maalouf  Antoinette Noufaily  Julian Farhat  Ali Haidar  Kevin Abboud  Petra Saghbini  Mostafa Al Sakka  

導(dǎo)演:娜丁·拉巴基

 劇照

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1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2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3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4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5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6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13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14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15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16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17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18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19吾等何處去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4-11 16:52

詳細劇情

  在坑坑洼洼的路邊,一小隊婦女正在向村莊里的墓地前行。她們走得很鄭重,好像正在參加什么儀式。走在最前面的分別是塔克拉、艾美爾、伊馮娜、艾法芙和賽德。她們捧著自己心愛的男人的照片,行走在正午的烈日下。照片上的這些男人都在毫無意義的戰(zhàn)爭中一命嗚呼,只留下自己的家眷在國內(nèi)辛苦地生活。一些婦女帶著面紗,一些人則背著木質(zhì)的十字架。她們身著黑色的衣服,雖然來自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信仰,但是這一路上,她們共同的情緒就是——悲傷。
  到達墓地門口,出現(xiàn)了戲劇性的一幕:這些女人主動分成了兩堆,一堆是穆斯林,另一堆則是基督徒。
  在這個被戰(zhàn)爭常年蹂躪的國家里,這一小群婦女打出的反戰(zhàn)的旗號,并且身體力行地做著反戰(zhàn)的事情。從外界到內(nèi)部,她們都在經(jīng)歷著洗禮。所幸的是,她們的信念經(jīng)過了懷疑、宗教和反對之聲的考驗,她們的友誼存活了下來。但是,當(dāng)悲劇性的事件發(fā)生后,還會不會有人繼續(xù)做著反戰(zhàn)、祈禱和平的事情呢?

 長篇影評

 1 ) 小村女人

上個世紀70年代興起、現(xiàn)在很流行的一個史學(xué)流派叫“微觀史學(xué)”,講究敘事具體而微,卻能夠見微知著。所以,我喜歡本片的小巧敘事。

一個只有一條路通向外界、幾乎與世隔絕的小村莊。借助兩個年輕人把村子?xùn)|西賣出去再買回各家所需物品。四周埋著地雷,偶爾會炸死亂跑的羊,像村長說的:這只羊犧牲自己,挽救了一條人命。

村子生活著兩個教派的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從臨近結(jié)尾幾名女人挖出早先藏匿的槍支,我更愿意相信他們的親人是在外面因為教派沖突而死,而不是在村子里。

女人們珍惜小村的和睦。而男人們則很容易因為一件事沖突,就像拉貨青年不小心弄折了基督徒的十字架,接著就是清真寺被趕進一群家禽牲畜。更在另一拉貨青年在外面被亂槍打死后幾欲引發(fā)災(zāi)難后果。從隱忍的母親那里得以體現(xiàn)出來,為了阻止災(zāi)難,甚至不惜開槍打傷剩余的兒子,只是不想讓他也死掉。

對此,女人們想盡諸多辦法:電視播放時政新聞時故意吵架,請回了外面的舞女團,借助大麻,最后甚至改信對方教派。這個過程是有趣的,歡笑后面隱藏的也是女人的無奈,就像寡婦對著在自家點打架的一群男人們喊:難道我們女人天生是為你們這些男人哀悼的么?

在某評論中經(jīng)提示:寡婦的扮演者也是本片導(dǎo)演。早先還真忽略了這一點。
---------------------------------------
一句話評論

納迪·拉巴基在這部電影里提供了一種“消解戰(zhàn)爭”的方法。毫無疑問,她是真誠而且真摯的。影片中的人物也一樣純潔而美好。這種解決矛盾的途徑比任何一種老奸巨猾的解決辦法都要行之有效。
——好萊塢報道者

幕后制作

影片入圍了2011年戛納電影節(jié)的一種關(guān)注單元,并代表黎巴嫩報名參加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它的故事實實在在地發(fā)生過,那是在一個孤立的小山村里,幾個不同信仰的婦女,因為不忍心看到人類因為宗教的原因相互殘殺而自我犧牲,以喚醒自己男性親人的良知。雖然有現(xiàn)實的故事打底,但是讓納迪·拉巴基拍攝這部電影的契機并不是這個故事,而是她的的孩子。2008年5月7日,納迪·拉巴基一邊在考慮是不是要個孩子,一邊在考慮自己的新片。也是在那一天,貝魯特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沖突,道路封鎖、宵禁和航空管制又一次降臨到了這個國家。于是,納迪·拉巴基便在思量,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后代免于愚蠢的因為毫無必要的緣由自相殘殺。

有人覺得影片涉及到了戰(zhàn)爭,可是納迪·拉巴基卻覺得恰恰相反。她說:“這部電影是講述如何避免戰(zhàn)爭的。在黎巴嫩生活,你一定就能體會到什么叫做生活在恐懼之中。所以怎么樣離開這種生活才是必須要考慮的。戰(zhàn)爭是人類荒謬的舉動,所以,讓不同信仰的人聚集在一起反戰(zhàn),談不上是天方夜譚。因為我是女性,所以很能理解女性的感受。所以在《焦糖》和這部電影中使用女性作為主角,能更加清楚地表達出我的思想。因為用自己的身份和性別來寫作和拍電影,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靠的事情,因為對于作者而言,說出自己的話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寫了一個男性的故事,那么我可能會覺得那就是一樁任務(wù)和作業(yè),未必會做得這么透徹?!?br>

 2 ) 真的開始寫才發(fā)現(xiàn)自己語言如此貧乏...

開頭很驚艷, 評論有劇透, 慎入.

村子里的女人們?yōu)榱似较⒛腥说呐穑D(zhuǎn)移他們的注意力,自己掏錢出來請酒吧的性感女郎們來村子里住上一周。在她們的心里,男人們被別的女人吸引,甚至出軌了,比起有一個完整的家,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比起只因為傳統(tǒng)建道德觀念的束縛而無怨無悔的犧牲來說,知道什么對自己更重要而有所取舍,更值得我敬佩。再回過頭看自己還因為可以理解的原因沒有按時打電話而生很大的氣這種事情,簡直就是太閑了沒事找事。。。

伊桑在發(fā)現(xiàn)納西姆被殺后,瘋狂地在家里尋找他的槍,原來被媽媽藏起來了。為了阻止伊桑盛怒之下挑起兩個教派之間的戰(zhàn)爭,媽媽開槍打傷了他的腿。暴躁的男人們啊,你們的眼里只看到弟弟被殺,滿腦子里只有復(fù)仇,卻忘了,對母親來說,失去一個兒子后,剩下的那個就是唯一了,她怎么可以連這一個也失去?生命里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

一個基督徒,對著一群互相廝打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喊著:“因為你們,使我對上帝和這個村子都討厭了!”她的心里,該承受了多少的苦才能說出這般對上帝不敬的話。男人們只顧著表達憤怒,卻不知道為了村子的和平不受影響,女人們在背后做了多少努力。這些努力包括放棄自己的信仰。信仰在和平面前,在一個普通的完整的家面前,什么都可以不是。信仰如果只能破壞家庭和踐踏生命了,沒有也罷。
阿拉伯音樂很美。媽媽在安置好納西姆的遺體之后,沖向山坡上的教堂質(zhì)問圣母瑪利亞那一段,很受觸動。

看完電影我想說,向默默付出的女人們致敬!

 3 ) Against the "Fusha"s

Unity and coexistence are often easier to pronounce than to actually practice. That was the case in Where do we go now? – in which a village nothing but mundane – but with the exception that Muslims and Christians are cohabiting in the same village. Their coexistence, however, are under increasing strain as sectarian conflicts seep into their daily lives, enraging the males in the village.

Sectarian conflict would b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themes presented in this movie: Indeed, the fist fights, the gun shots, and the screaming all forebode the coming of violence. And this is definitely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this sort of violence erupted. When a village was surrounded by barbed wires and landmines, with residents getting killed in conflict, we could almost imagine an almost identical past where the fate of this small village was inevitably linked to a larger history.

The barbed wires and landmines form a powerful symbolism on multiple levels – it first, as previously mentioned, signifies previous existence of violence, conflict, and death, but at the same time underwrites the village’s isolation. How did those barbed wires get placed? Don’t they have an isolating effect for the village from the outside world? It leaves much room for speculation, that maybe the reason that Muslims and Christians were able to coexist was the existence of those wires. But ultimately, even the most insurmountable physical barrier succumbed in front of modern technology, which delivered news of those conflicts to the male residents. The theme of technology’s role is worth contemplation – whether their existences fueled sectarian and other types of conflicts? Isn’t it that we’re living in a conflict-ridden world now?

But maybe technology both matters and does not matter. With motivations, be it sectarian or other reasons, people would find ways for violence. If it’s not guns, then knives. It seemed that just as the characters in the film continuously mentioned, they are already cursed. Religious leaders in this film do no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film because they’re powerless to rein in their adherents, which would be weird when you think about the supposed role of those leaders. Maybe it’s not because of religious differences that people resort to violence, but a simple us-them mentality made religion an easy scapegoat and fanned violence and contention. When the Father told the Imam “Dear Imam, forgive them, as they don’t know what they’re doing,” it led me questioning why people always attribute religions as the root cause for violence, but not something inherent in us.

And maybe we should reflect on our behaviors in light of that. When the head of the village ceremoniously announced the opening of TV, he used MSA and celebrated how unity could overcome divide, and the lofty ideal of unity and coexistence. But when the test arrived, did he stand up to it? Maybe we should stop those empty talks of ideals, dreams – all unrealistic and would ultimately prove disappointing – and actually focus on human beings – as did the women in this movie. They’re the heroes.

The rich symbolisms in this film are especially impressiv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shows several footages – both Muslim and Christian women cleaning the final resting place of their families, the barbed wires and the minefields. These gradually start to make sense as the movie progresses, and, upon reflection, convey great meaning. The graveyard is an especially potent one, when the Ukranian dancers remarked “even dead, they’re divided.” And when they ultimately Nassim, the question “Where do we go now?” put another layer of emphasis on this piece of land. The question not only indicates a dilemma, but most importantly, may show the uncreativeness when people deal with these issues.

“Where do we go from now?” The question got me thinking. If they’re only going away from this crisis, but not finding a real, creative path, maybe the tragedy would re-enact themselves again in thi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like piece of land.

 4 ) 《吾等何處去》:戰(zhàn)爭不停,痛苦繼續(xù)

一個常年處在戰(zhàn)爭邊緣的小村落,不僅掩埋在村莊附近的地雷遍布,隨時可以爆炸取人性命,居住村莊內(nèi)部人們的宗教信仰更是錯綜復(fù)雜,時不時就會爆發(fā)激烈爭吵。在這個近乎于寡婦村中,女人們?yōu)榱吮W∈O碌哪腥藗兡軌虬踩婊睿鲃蛹Y請來一組妖艷女郎,使盡各種辦法來套取男人們密謀的計劃,特別是槍支的藏匿地點。功夫不負有心人,男人們抵擋不住女郎的聲東擊西招式,寡婦們成功探取到男人們的計劃和槍支地點,并且把槍支全部銷毀。但是,一名寡婦的二兒子,還是在一次外出時被炸死,讓痛不欲生的親朋好友們繼續(xù)深陷在戰(zhàn)爭的苦難折磨當(dāng)中,永無盡頭。

影片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由黎巴嫩女導(dǎo)演納迪·拉巴基自編自導(dǎo)自演,以一個小山村的視覺來挖掘反戰(zhàn)的深刻理念。一群婦女為了不讓男人們關(guān)注政治新聞和時事,燒報紙、毀電視,就連自己的孩子被炸死都不敢說明真相,怕再次引起一場不必要的紛爭。在無可阻擋男人們實施計劃的情況下,請來艷女大跳艷舞來短暫分散男人們的注意力,還在食物中加入催眠藥物,讓大家昏昏睡去,只為爭取到短暫的寧靜時間。

在2011年第36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上,此片擊敗《總統(tǒng)殺局》、《吾棲之膚》、《后人》、《藝術(shù)家》等等眾多重量級影片,奪得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眾多女演員們呈上影后級的演技水準,盡管這是一個具有喜感,伴有愛情歌舞,不失幽默的喜劇片,但其中在戰(zhàn)爭的大背景之下,片頭片尾兩次出現(xiàn)眾人去墓地的場景,特別是最后男人們抬著棺木在墓地找不到下葬地后,問道:“我們現(xiàn)在去哪?”的臺詞,還是讓觀眾們不得不心情凝重的沉入深深的思索。

 5 ) 類型何處去

類型何處去
[吾等何處去?]Where Do We Go Now?
導(dǎo)演:納迪·拉巴基 Nadine Labaki
主演:納迪·拉巴基 Nadine Labaki/克勞德·巴茲·莫薩巴 Claude Baz Moussawbaa/凱文·阿波德 Kevin Abboud
類型:劇情/喜劇
出品:法國Pathé Cinéma
片長:110分鐘
推薦指數(shù):★★★☆ 文_西帕克

       黎巴嫩女導(dǎo)演納迪·拉巴基自編自導(dǎo)自演的新片[吾等何處去?]是一出講述黎巴嫩現(xiàn)實宗教問題的社會劇。伊斯蘭教傳統(tǒng)遭遇外來的基督教新勢力,黎巴嫩人面對兩種不同的新舊信仰,發(fā)生激烈沖突,戰(zhàn)爭和殺戮也隨之而起。本片便講述了兩種教派在一座小村中一觸即發(fā)的緊張矛盾。但這并不代表[吾等何處去?]是一部沉悶而又昏暗的悲劇,事實上,拉巴基用一種活潑輕快的基調(diào),試圖將這一題材塑造成悲喜交集的輕喜劇。她用盡了各種方式,稀釋主題的沉痛,仿佛螳臂當(dāng)車一般用美好的愿望改變滾滾而來的現(xiàn)實,給予了本片獨一無二的造夢質(zhì)感。但正如全片標題的疑問一樣,電影結(jié)構(gòu)風(fēng)格上的混搭,究竟把本片帶向何處,其實還并不好說。

歌舞何處去?
       全片開頭拉巴基便將觀眾帶入了一場超現(xiàn)實的送葬之中,一對身穿素服的女人,在歌舞中將棺材安葬,從開始便奠定了本片與眾不同的基調(diào)。這單獨一段,是拉巴基為本片全片悲中帶有些荒誕的格調(diào)奠基的第一步棋。
      但若看完全片再仔細回想,這一開篇卻似乎難以在正片中找到有力的支撐。雖然正片結(jié)束在墓地,但這一場卻和片尾并不搭調(diào),所謂倒敘也難以成立,似乎僅僅是導(dǎo)演為了確定情緒,制造的把戲。這一開頭,有些類似奉俊昊[母親]第一場的詭異歌舞,只不過奉俊昊的電影可以完美銜接,在情緒上也有一定統(tǒng)一,但本片開頭的歌舞,卻是獨立成章,過于游離,并沒有非常合理的照應(yīng),有生拉硬拽之嫌疑。
      除了第一段外,全片大多數(shù)時間都回歸了正統(tǒng)敘事,只是零星散落了一些歌舞場面,導(dǎo)演拉巴基甚至親自上陣,展示了一番曼妙舞姿,將舞蹈、勞動和男女之情相結(jié)合,是有趣的調(diào)劑。最重要的一段正式歌舞群戲,則出現(xiàn)在影片高潮之前,由落難的烏克蘭舞娘和村中主婦一起演出,依然是借用了勞動的場景,在特殊的情節(jié)語境下,帶有一定懸念效果。但客觀來看,雖然導(dǎo)演特意增加的烏克蘭舞娘形象,讓全片更加養(yǎng)眼且對村民的性壓抑有一定暗示,但真正能推動劇情人物前進的有效歌舞,則幾乎沒有。導(dǎo)演沒有選擇像蔡明亮電影一般在現(xiàn)實時空中,制造內(nèi)心真實的虛幻歌舞維度,讓歌舞成為劇情的補充,卻選擇了類似印度電影的“暫停,開唱!”模式,僅僅起到了讓觀眾從沉重的敘事中換換腦子的作用,必要性和值得思考的空間則幾乎沒有。

現(xiàn)實何處去?
       相較于有些多余的歌舞場面,本片的的正劇敘事,則算是中規(guī)中矩,基本完成了既定任務(wù),其中諸多小細節(jié)的設(shè)置,不乏精彩的隱喻。首先,通過簡單的服飾區(qū)分和人物交流,交代了小村中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對立。村民通過全村唯一的電視,得知了黎巴嫩境內(nèi)的宗教戰(zhàn)爭與沖突,暗自滋長了敵對情緒?,F(xiàn)代科技加速了信息傳播,但也打亂了原本淳樸的鄉(xiāng)間生活,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仇恨與誤解。兩個派別用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手段進行著他們的圣戰(zhàn),折射的確是整個黎巴嫩甚至是中東政局的荒謬與無趣。事實上,宗教在他們心中也并非神圣,他們甚至可以假傳圣母瑪利亞的諭令,佐證了仇恨才是暴力的真正內(nèi)因。片中流血淚的圣母,展現(xiàn)的是導(dǎo)演對于宗教的真正態(tài)度,外來的侵犯給黎巴嫩社會帶來的傷痛,其實早已遠遠違背了基督教真正所堅守的善惡準則。
       作為一部女性導(dǎo)演的作品,本片的切入點,也很恰當(dāng)?shù)倪x擇了小村中的幾位主婦,組成的女性小團體。這個原先以基督教為基礎(chǔ)的太太團,也隨著故事的不斷深化越變越大,并通過每個太太看到他們的丈夫乃至整個村莊的整體宗教政治景象。拉巴基本人飾演的艾米麗,是太太團中唯一尚未結(jié)婚的女性,這個角色又成了觀眾將自己帶入太太團的切入點,我們隨著她的舞蹈進入村莊,又隨著她的目光,看到了黎巴嫩不斷上演的真實悲劇。雖然拉巴基并沒有交待故事的背景,也沒有給予村莊以現(xiàn)實存在的地標。但這顯然并非是一個架空的故事,全片在黎巴嫩取景,同時也帶有對當(dāng)下混亂的黎巴嫩局勢的客觀呈現(xiàn)。在這里,沖突、無知以及對西方文化的曲解使淳樸被扭曲,最終矛盾也逐漸失控,只得以死亡收場。

童話何處去?
       故事的最大反思,因一位在宗教沖突中被誤殺的少年納西姆而起,為了不激化本已箭在弦上的矛盾,死者的母親決定隱瞞真相,甚至不惜用槍射傷了沖動的大兒子。但把一切悲痛往肚子里裝,也并非完全之策,在和主婦們商議之后,他們展開了一場匪夷所思的大改造,從而讓電影在導(dǎo)演的掌控下,進入了不可思議的童話語境。
       雖然全片從頭至尾都有一定的荒誕諷刺成分,但真正的爆發(fā),確是高潮戲時的大反轉(zhuǎn),導(dǎo)演用觀眾料想不到的方式,讓女人自己化解了看似不可能解決的矛盾。主婦們在一場盛大派對里,用大麻派讓所有丈夫一睡不醒(除了有點狂歡效果外,似乎對于劇情有些多此一舉)。第二天又來了一次乾坤大挪移——所有的太太都在一夜之間轉(zhuǎn)變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信伊斯蘭教的改信了基督,信耶穌的也改信了真主。而見到此情此景不知所措的丈夫們,也在妻子們的強勢下,接受了這一改變。換位思考之后,一切豁然開朗,曾經(jīng)的仇恨也可以一笑置之。可惜這看似毫無破綻的完美解決,卻流露出導(dǎo)演略帶幼稚的一廂情愿。作為一個無神論者,拉巴基似乎很難以理解宗教的精髓便在于從一而終,如若半路改信了別的神,豈不是自己掌了自己嘴巴,萬萬難以取信于觀眾。不同陣營的主婦,本如此劍拔弩張,卻在最后甘愿盡棄前嫌,冒著自己死后不得超生的危險,化解矛盾,怎么說都顯得有些理想主義的高端。雖然美好,但卻不足以讓觀眾信服。拉巴基的這一大反轉(zhuǎn)處處體現(xiàn)了導(dǎo)演本人的一廂情愿,仿佛在沒有出路已然絕望的關(guān)口,以一己之力,讓整個故事走向了童話一般happy ever after的圓滿結(jié)局。在冥冥中,導(dǎo)演難道想暗示的是,她才是操控一切的上帝之手?

我們何處去?
    “吾等何處去?”是全片的最后一句臺詞。和解之后的村民,終于不用遮遮掩掩,大方的為死去的納西姆送葬,這一段不僅照應(yīng)片名,也像是開頭的變奏。村民們離開村子,來到荒野,更像是從烏托邦中,第一次來到了紛亂的現(xiàn)實世界。遠方便是戰(zhàn)亂的黎巴嫩其余村落,只有這里可以偷得清凈祥和。但這最后一句臺詞,卻表達了導(dǎo)演對先前自己一手支起童話的懷疑。從字面上看臺詞里的“何處去”指的是棺材不知道該埋在穆斯林或是基督徒墓地。其帶出的確實多層次的反思。
     首先,背棄了宗教顯然解決了生者的問題,但對于死后的考慮,卻少之寥寥,人的心靈歸宿依然是空,那宗教沒有了救贖的意義,又如何讓人再繼續(xù)信仰,曾經(jīng)的信徒,自然沒有方向。其次,小村的命運也是未知,夾在災(zāi)難中的國家,又做出改教這般離經(jīng)叛道之行,村民其實很難在這等環(huán)境下求生,納西姆之死便是個很好的例子,獨善其身,卻難免被外在環(huán)境所迫害,一時平靜,僅僅是絕望中的權(quán)宜之策。也許失去方向的,其實是這個國家本身。最后,這也是自主自覺的導(dǎo)演,對觀眾的告誡,她在電影中所給的出路,其實并不具有現(xiàn)實的可操作性,抱著懷疑去看電影,也許才是[吾等何處去?]用問句做標題的真實原委。畢竟,黎巴嫩如何走上正軌,并不需要政客和霸權(quán)國家偶然的靈光一現(xiàn),其需要的僅僅是人民最尊重內(nèi)心的自我選擇,但這又恰恰是過于理想主義的自欺欺人。
    [吾等何處去]是巴拉基的一部野心之作,她希望用形式復(fù)雜化和內(nèi)容柔雜糅化的特殊手段,將祖國的現(xiàn)狀,展現(xiàn)給不明就里的世界觀眾。但她顯然過高估計了自己對于時局以及各類藝術(shù)的掌控力,既不夠現(xiàn)實,也不夠美麗,更不夠諷刺。作為懷疑論者的導(dǎo)演,更多的是提出了問題,并作出了不那么成功的嘗試。但平心而論,若只是單純欣賞笑料和歌舞,外加了解一下幾近陌生的黎巴嫩政局,本片絕對是不二選擇。在可看性上,拉巴基已經(jīng)做到了七八成,但力道不足,卻扼殺了本該肆意的天才靈魂。

媒體評論:
拍攝這樣一部講述地區(qū)宗教問題復(fù)雜問題的電影,導(dǎo)演卻選擇了一條過于簡單的路,雖然易走,但也顯得綿軟無力?!都~瓦克明星紀事報》
導(dǎo)演對于仇恨很不感冒,但這也導(dǎo)致了本片人物缺根筋般的不完整。《娛樂周刊》
雖然[吾等何處去?]的各種風(fēng)格之間沖突嚴重,但確是一部異常勇敢和有趣的電影?!度A爾街日報》

(原載于《看電影》特別加映)

 6 ) 跳出家庭與信仰而聚集反戰(zhàn)的女人

納迪·拉巴基是個非常具有莎樂美式浪漫主義人文關(guān)懷的女性導(dǎo)演,十幾歲就修過學(xué)士學(xué)位,20歲初通過研究生學(xué)習(xí)后第一部作品就獲得阿拉伯電影展獎項。十余年后她的《焦糖》和《我們現(xiàn)在去哪》全然磨合了她對自身所長的理解,并依此擔(dān)就女性地位和反戰(zhàn)類深重題材進行自編自導(dǎo),站在了世界舞臺上。

《我們?nèi)ツ膬骸愤@個故事以中東地區(qū)宗教沖突為背景,虛構(gòu)了一個信息半封閉的小鎮(zhèn),鎮(zhèn)上的男人們受到外界宗教沖突的影響,穆斯林信徒和基督教信徒經(jīng)常大打出手,還手持槍械。鎮(zhèn)里的女性,作為完全不參與外事的穆斯林女性,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兒子或丈夫在沖突中喪生。最終無法忍受生離死別的女人們團結(jié)起來,通過一場場啼笑皆非的暗中行動來平息沖突。

電影的開場和結(jié)尾畫面是嚴謹?shù)那昂蠛魬?yīng)式——葬禮、穿黑衣服的女人、哀歌、形體舞臺劇化的表演,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外,還有聽覺的并行,導(dǎo)演納迪·拉巴基再次植入了法式舞臺浪漫戲劇的演出手法,然而卻弱化了主題的表達效果,于是不得不通過旁白這種最明顯的解說手法來增強因女性浪漫而犧牲的戲劇主題突出點。

在故事情節(jié)上,納迪·拉巴基是個非常會講故事的女人,她的頭腦絕對是法國女人那種浪漫之下思維邏輯連貫強勢派的,每一個情節(jié)的扣接轉(zhuǎn)折都會早早埋下牽引的線索,就像是那種與人交談中早就把整個談話走向和內(nèi)容都設(shè)計好,對方無論說什么都最終要將談話結(jié)果引向自己所要的結(jié)局之中。片中基督教男孩之死到被人發(fā)現(xiàn)因而引發(fā)整個小鎮(zhèn)再次點燃宗教沖突這個橋段,是導(dǎo)演兼編劇的納迪·拉巴基最縝密一筆,且非常具有故事性戲劇性,將整個故事推向高潮。

用自己的性別和身份寫故事,別說做電影,除了特殊職業(yè),在現(xiàn)在強調(diào)平等和無性別差距的情況下,很容易讓人反感生疑。故事中,導(dǎo)演納迪·拉巴基把男人全部塑造成好戰(zhàn)分子,他們的角色定位統(tǒng)一是“勇猛、好戰(zhàn)”,就算是前一秒剛和美艷絕倫的女人跳舞喝酒,后一秒可以為了男人間一點不和言語持槍群斗,而女性,片中所有的女人,角色定位統(tǒng)一是“善良的母親、唯唯諾諾的妻子和沉默寡言的女兒”,她們在日夜的宗教爭端中因親人離散而不顧一切反戰(zhàn)反爭斗。這種大規(guī)模的性別介入定位角色,有點過度戲劇化,這個問題在其另一部作品《焦糖》中更為突出。然而對于此質(zhì)疑,納迪·拉巴基說:“用自己的身份和性別來寫作和拍電影,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靠的事情,因為對于作者而言,說出自己的話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寫了一個男性的故事,那么我可能會覺得那就是一樁任務(wù)和作業(yè),未必會做得這么透徹?!?br>
一個出生在阿拉伯世界的女性,卻在事業(yè)和人生中不僅不嘆息自己的性別,反倒不在乎運用好自己的性別理解力去完成和成就自己的事業(yè)及人生,這是極具莎樂美式的自信和獨特。

同時,鑒于導(dǎo)演每次在電影中探討的話題都大涉世界,而非小情小愛,也不得不就戲劇化導(dǎo)演過度性別介入角色定位的問題。知己知彼的對待自己和所要講好的話題觀點,這個從自身切入來說感受會更真實更容易打動人心。因為對于生命,對于戰(zhàn)爭,我們不可能想對于小情小愛那樣有萬花筒看世界的千奇百感,和平和沖突一直是最終反復(fù)的動向。

論電影中極具浪漫手法的歌舞音樂和喜劇橋段,確實帶入了女性柔美的特色而淡化了沖突,比起用真?zhèn)€篇幅用大手筆特技煙火來營造的戰(zhàn)爭,這種反戰(zhàn)題材有些弱勢,卻一直順筆于導(dǎo)演植入角色定位的關(guān)鍵性——女性,不是在墨西哥戰(zhàn)爭中出來的女游擊隊,而是以妻子和女兒母親角度來柔情化解沖突的感受,她們渴望家庭完整的悲傷以柔克剛地穿破沖突和武力,至于歌舞,其實如果這不是一部反戰(zhàn)題材電影,它真的可以媲美巴黎大劇院里的歌舞劇或者寶萊塢的香艷歌舞,喜劇的劇情也十分能調(diào)侃刻畫出小鎮(zhèn)里樸實生活畫面,沒有比喜劇更適合鄉(xiāng)村,這個可參考東北二人轉(zhuǎn)!

納迪是個非常懂得用自身所長或特色來謀劃人生的女性,與其說謀劃,她那浪漫主義手筆又光彩熠熠奪人眼目。比起探討哲學(xué)或雕塑的法國女人莎樂美,納迪卻又將這份自信和奪人眼目的浪漫運用到了人文關(guān)懷里,這與她的出生有關(guān)。

片尾最后一幕“我們現(xiàn)在去哪”,棺木因宗教沖突導(dǎo)致不知葬于何處的提問,神來一筆地結(jié)束了全片,留下了“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我們要去哪”的哲學(xué)探討,這部全片女性構(gòu)建畫面感的電影又仿佛將高更的畫作呈現(xiàn)眼前——“我們現(xiàn)在去哪兒?”

宗教信仰也挽救不了的人類戰(zhàn)爭與沖突,最終歸于人性的自我探索和思考,萬念粉扎皆因欲念而起。為情感介入進而反思人性反思沖突這一新而現(xiàn)存的角度,細膩真摯的感動而鼓掌。為自身同為女性卻無力所為而絕望。

 短評

力作,和平就這樣被女人創(chuàng)造了。

4分鐘前
  • Eric
  • 力薦

看完猜這個導(dǎo)演是個水瓶座,這么嚴肅的題材(異宗互戕)還玩幽默還歌舞,然后發(fā)現(xiàn)導(dǎo)演就是那個漂亮女主演。她以刻板的性別印象為基礎(chǔ)釋放了一種近乎幼稚的和平(幼稚總是內(nèi)在于理想主義),但提出的是真問題:一個喪子的母親和圣母對峙,人類如何與敵人共處,文明的堅硬也許就在那點母性的不忍里。

9分鐘前
  • 57
  • 推薦

媽媽老婆站起來!! 結(jié)局的殺手鐧實在始料未及,雖然議題是沉重的,戲中卻不時出現(xiàn)幽默與歌舞來詮釋,非常地合拍。這些婆婆媽媽大部分都是從路上找來的素人演員,但交出了一場場精采的好戲阿!

14分鐘前
  • 裘笛
  • 推薦

Nadine Labaki自編自導(dǎo)自演的。電影如同她的臉也如同那支動聽的插曲一樣譲人過目難忘。

18分鐘前
  • TOWNE
  • 推薦

導(dǎo)演用幽默笑料,歡快歌舞和夸張的戲劇沖突來處理這個嚴肅的宗教沖突問題,的確很出色,讓觀眾在大笑之后仍深陷沉重的悲劇氣氛和思考中,配樂和攝影都太美了。

19分鐘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薦

她們在最荒誕的現(xiàn)實面前做到了最極致的優(yōu)雅,在善的光輝中,她們才是這土地上赤腳行走的神。

24分鐘前
  • 艾小柯
  • 推薦

有的時候信仰可以毀滅世界,而拯救它的,是婦人之仁。 PS:編+導(dǎo)+演的納迪.拉巴基真是個才女!

28分鐘前
  • Aki
  • 力薦

有點小驚艷。

33分鐘前
  • Shinna
  • 推薦

讓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寫過的《曲解賀拉斯之誓》

36分鐘前
  • Tacitus
  • 力薦

想要渴望和平~就得破除宗教!

41分鐘前
  • 悟之道
  • 還行

沉重并輕松著 更多的是歡樂和幾個穆斯林老太太的可愛。

42分鐘前
  • ReMinD
  • 還行

為了避免被沖動蒙蔽的男人們陷入愚蠢而無謂的戰(zhàn)爭,善良而聰明的女人們絞盡腦汁啊

45分鐘前
  • 烏咪
  • 推薦

真好

46分鐘前
  • major
  • 力薦

重看,早就探討過剩的宗教沖突,在舉重若輕的喜劇感演繹之下,煥發(fā)出了新的光彩,面對即將到來的腥風(fēng)血雨,勇敢邁步守護危巢,以優(yōu)雅姿態(tài)面對殘忍,如同手握玫瑰迎擊槍炮,用無聲的嘲諷給這個暴戾無趣的世界最溫柔的一擊。拉巴基無論生活流鋪墊還是法式幽默全都信手拈來,非常有才。

49分鐘前
  • Lycidas
  • 力薦

只有電影才會這樣吧,在復(fù)雜的宗教信仰民族等沖突問題上都能化解的那么天真,也許是女導(dǎo)演的緣故,骨子里善良的像少了根筋。影片在形式上的雜糅上雖讓電影更具觀賞性了,但依舊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很有趣也很雜亂,就像印度神婆上身的歌舞,本來沉重的現(xiàn)實也跟著變成童話般的超現(xiàn)實了?!铩铩?/p>

50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還行

影片用一種輕快的方式去解決宗教之間的沖突問題,盡管不那么實際,卻讓人在內(nèi)心悲痛過后給人希望。女導(dǎo)演視角下的女性電影,時而歡快,時而悲傷,時而溫情,讓人忘記沉重的現(xiàn)實~

51分鐘前
  • zzy花崗巖
  • 推薦

想看[2011-12-14],終于趁著戛納補課看完了。概念先行且?guī)缀踔挥姓涡麄靼愕纳补适乱彩恰桥牡脤嵲谔猛媪?,減輕了不少嫌惡感。最后迷幻趴體加宗教互換的梗簡直笑尿了,生生拉回及格線。歌舞段落雖尬得要死,但是用法(尤其剪輯和時間觀念上)比較值得一說。

54分鐘前
  • 胤祥
  • 還行

小鳥 給我傳遞個愛的信息

55分鐘前
  • 芝鬼
  • 推薦

怎樣做到藝術(shù)性和娛樂性并重?這部電影給出了答案。放映之后的問答環(huán)節(jié)有一個有趣的知識點: 這部電影在黎巴嫩的票房為史上第三,僅次于大船和藍色外星人。

58分鐘前
  • tintin76
  • 推薦

砰的一聲槍響,隱忍的母親塔克拉打斷的不只是自己唯一剩下的兒子的腿,更是打響了這群女人們反戰(zhàn)的號角。

1小時前
  • BJ @ 夢遊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