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人妻视频免费人人|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日韩片无码中文字幕

<strong id="g78f3"><menu id="g78f3"><strike id="g78f3"></strike></menu></strong>

 劇照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1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2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3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4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5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6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13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14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15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16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17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18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19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7-04 04:01

詳細劇情

一晃眼多年過去,愛蓮娜(瑪格麗塔·馬祖可 Margherita Mazzucco 飾)和莉拉(蓋婭·吉拉切 Gaia Girace 飾)都長大成人。莉拉嫁給了斯特凡諾(喬萬尼·阿穆拉 Giovanni Amura 飾)開始了并不幸福的婚后生活,而愛蓮娜則進入大學,前往比薩繼續(xù)深造。 在海邊度假時,兩個女孩同她們的童年玩伴尼諾(弗朗西斯·塞爾皮科 Francesco Serpico 飾)重逢了,愛蓮娜依然無法抗拒尼諾所散發(fā)出來的魅力,而尼諾似乎對莉拉更加的感興趣。果不其然,尼諾和莉拉走到了一起。愛尼諾至深的莉拉決定離開斯特凡諾,和尼諾私奔,但眼前的這個男人,真的要比斯特凡諾更加優(yōu)秀嗎?當莉拉的腹中懷上了孩子后,尼諾選擇了離開她,無家可歸的莉拉不得不再次向斯特凡諾低頭。

 長篇影評

 1 ) 細說天才女友S02E07:幻影

忽然間,我意識到了那種“差不多”的感覺。

01、浪潮

第六集和第七集之間有一段空窗期,第七集開始的時候,萊農已經(jīng)入學很久了。

她在大學的第一任男友弗朗科正在接受期末答辯。

老師問到的維爾加(1840—1922)是意大利真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真實主義受法國作家左拉的自然主義影響,主張直接描寫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使作品不僅具有藝術性,還成為兼具科學性的歷史資料。

以維爾加為代表的真實主義文學打碎了民族復興運動以后呈現(xiàn)的太平盛世的假象,揭示出在資本主義新秩序和舊的封建關系的雙重桎梏下西西里社會的陰暗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文學、電影,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弗朗科對文化知識渾不在乎,他第一句臺詞就表明自己激進學生的身份。第二句臺詞表明他的心思全部都在社會運動之上。他口中所指的“有意思的事”就是正席卷意大利的學生與工人運動。說第三句臺詞時直接一個大特寫,弗朗科將個人理想赤袒在桌上:“革命?!边@是當時許多學生的共同理想。

當時的社會是怎樣的?

冷戰(zhàn),越戰(zhàn),切·格瓦拉遇害,中國“文化大革命”,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阿拉伯世界反殖民運動,東歐呼喚“民主社會主義”,美國民權運動,歐洲學生和工人運動,日本學生和市民運動。

衛(wèi)星通訊技術普及,電視機讓全人類開始“環(huán)球同此涼熱”,人們發(fā)覺國內外的現(xiàn)實與苦難具有同一性,在反對資本主義、種族主義、官僚主義,和反戰(zhàn)、反美、否定權威、反對消費主義、反對家庭觀念以及信仰馬克思與毛澤東這些方面達成某種共識。

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意大利爆發(fā)的一系列社會運動,從某種層面來說,是一代人對共和國發(fā)出的評價。

當時的意大利社會矛盾尖銳。大學擴招,畢業(yè)生數(shù)量超出經(jīng)濟可容量;貧富差距拉大,工人失業(yè)問題嚴重;女性意識崛起。革命的曙光似已萌發(fā),無數(shù)社會主義團體應運而生,罷工、占領工廠和示威游行的浪潮席卷了整個國家,并在1969年的“熱秋”達到高潮。

同一時期,意大利女權運動也取得出色的成績。

“勞工法規(guī)”和《離婚法》以法律形式保存了運動結出的果實。

想要比較全面、基礎地了解這一歷史時期,可參閱王行坤《意大利漫長的1968年:拒絕工作、自我削減與暴力》一文,及《劍橋意大利史》一書第九章“共和國”部分之中的“1968——1973年的反抗”。

弗朗科被學校開除了,但自絕后路反令他覺得一身輕松,篤定了心思投身社會運動。

在同學面前,萊農幾乎不說話,只是微笑,被同學用那不勒斯方言嘲弄時也不會生氣,她并沒有適應大城市的生活。當弗朗科牽著她狂奔之時,她才感到自由自在的快樂。輕快的音樂為萊農與弗朗科這段戀情做了浪漫的注腳。

一路上,兩人撞見大規(guī)模的工人游行,工人們胸前掛的牌子上出現(xiàn)很多當時流行的運動口號。

但這樣的片段也只是奔跑情節(jié)中的一瞬,而且淹沒于振奮悠揚的音樂之中,依然只是場域式的呈現(xiàn)。

劇中無心將革命、革命者、革命事件過分具體化,我相信革命事件始終只會是背景,并不會突兀地躍入前臺。主角們會與之發(fā)生關系,社會革命亦會帶來主角自身的個人革命,但革命只是大時代風云變幻的一段。那或許是一段理想主義的榮光,那更是現(xiàn)實矛盾極端尖銳的歷史時期,它來自主角扎根生成的土壤,它在歷經(jīng)者與后來人心中刻下無法磨滅的金石之痕。

我們可以揣想,原著作者無疑即出身于戰(zhàn)后重建期,很有可能與書中主角同齡,戰(zhàn)后意大利、歐洲乃至全球發(fā)生的一切,盡入眼耳心中。在其思想與創(chuàng)作能力均臻熟爛之時,伊將其經(jīng)歷的大時代變幻與諸多個體命運的沉浮經(jīng)緯相湊,為時代,為家國,也為那些或掙扎、或奮斗、或沉淪、或湮沒的人們作書立傳。

所以,我一定會反復強調的是,這絕不只是一部女性之書,雖然很大程度上它的確是,但是其內涵顯然更為豐富。女性命運被融進了時代流變之中,但書中其他人物也各有所指,各有所承,從這一點而言,他們與主角的地位是不分上下的,因為時代正是由人構成,時代中的人正是這般諸色紛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是一部人與時代之書。

服裝店中,弗朗科的話表明,他自認來自糟糕的壓迫階級,因此他將錢花在自己認為應該的地方。投身革命運動,則是他改變這一壓迫現(xiàn)狀的進取之舉。

弗朗科以富貴公子之資投身革命洪爐,絕非向所烏有。圣西門,傅立葉,華盛頓,玻利瓦爾,圣馬丁,恩格斯,張國燾,卡斯特羅,切·格瓦拉,莫不如是。在成為革命理想的抱負者之前,有的人先成為了自身階級的叛逆者。

迷蒙的藍色清晨,是情人分別的時辰。弗朗科的面龐暗成剪影,萊農的藍色眼睛瀉下珍珠。沉浸在革命狂熱中的青年棄絕過往,提韁奔赴前程。當時的青年,真的相信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實現(xiàn)的可能。當代人已經(jīng)很難理會弗朗科“我再也不想待在比薩,一輩子都不想回來”這句話蘊藏的力量。真正的共產主義者,是以世界革命為己任的。這是絕對的理想主義,如果這個世界上有絕對的理想主義的話。勿論其他,其激情本身是無比動人的。

大空景下,曦光未明,闊街長河都顯得分外寂寥,萊農又復孑然一身,踽踽獨行。一路走,一路回憶弗朗科帶給她的一切?;貞浲辏纷弑M。萊農心中的理性也知道,弗朗科只是她生命中的過客,而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2、孤立

城市的巷弄中,萊農抱著書本,僵硬地行走,越過窗扉,眾人的歡娛只在印證她的孤獨。藍色的煙霧模糊了周圍的一切,制造出更大的疏離。離開弗朗科的扶掖,萊農如同失去主體,因為她還不是一個獨立自為的個體。

萊農放棄融入同學群體的打算。當她離開時,巷中黃色的燈光氤氳一片,卻沒有溫馨感。她逐漸走進這片迷黃,逐漸消失其中,卻沒有融入感。

其實此時,已經(jīng)對標題進行了呼應。和弗朗科在一起時的那種充足的主體感,只是一種依附之下的幻覺。

假期已至,空空蕩蕩的宿舍樓,沒有人蹤,唯獨萊農孤獨地臥在床上,患病不起。

母親的叫門聲仿佛來自那不勒斯的海岸般那樣遙遠,卻又確切如眼前的門扉觸手可摸。

親情的近迫,才將她向往的困厄之苦逆逼而出,整個人蜷縮成最初那個脆弱、幼小的自己,像凍餒在深冬石縫中的小毛毛蟲。

母親從電話中得知萊農生病了,生平未坐過火車的她,獨自從那不勒斯坐火車來到比薩,照顧萊農。萊農不敢相信,母親竟能獨自完成這件事。她也沒想到,母親能為了自己付出這樣的艱辛。

母親改不掉粗糲的環(huán)境生就的刀子口,但言語間已盡顯愛意與自豪。沒錯,她是為自己的女兒感到自豪的。只是父親的自豪是外露的,而母親擱心里不輕易說。這么多年了,總算徹底一見母親真實的內心。這漫長的母女冤仇路啊,終于化解為一勺一勺蜜意。

借母親之口,又岔出萊農離開故鄉(xiāng)后,莉拉后來發(fā)生之事。由于借索拉拉家高利貸的緣故,斯特凡諾現(xiàn)在已是負債累累。母親嘮叨著,莉拉當初結婚時像個公主,卻想不到今天落到這步田地;你比她又聰明,又漂亮,云云。

萊農在母親的絮叨中沉沉睡去,因著母親的話頭,高燒中的她做了個怪夢。夢中莉拉果真是個公主模樣,室內陳設卻顯得很寒愴,可能是由于萊農沒有關于宮殿的概念緣故。她夢見莉拉生了孩子,而自己成了一個侍立在側的胖大宮女。這個夢境似在暗示著萊農依舊難以擺脫自己受莉拉控制的自卑念頭。但也似乎表明萊農對莉拉的想念以及對她近況的在意。

3、日記

夢醒后,萊農開始回憶,原來上大學后她和莉拉還見過一次面。這次短暫的交集卻對萊農又造成揮之不去的影響,禍根就在莉拉讓她保管的那一摞筆記本。

令人震驚的是,輟學以來,莉拉從未停止書寫。她將這些年來的點點滴滴,一筆一筆記在了這些紙上。

莉拉的筆記本在這里充當了轉場和補足敘事的作用。因為原著和本劇都是從萊農的視角敘事,這是一個有限視角,一旦萊農離開了莉拉,那么從邏輯上來講,莉拉的事她就不會知道了。所以,為了合乎邏輯,必須借助別的辦法,補全視角的殘缺。這也是為什么一個作者在寫作之前,決定使用什么視角進行敘事是一件必須鄭重考慮的事情,這方面一旦出問題,就得通篇盡改。

筆記本其實不光起到了敘事的作用,它本身也成為推動后續(xù)故事的引擎,成為一個結構性工具,因為萊農后來的寫作生涯可能都逃不開這些筆記的影響。

由筆記本生發(fā)出來的故事是斷章式的,正與日記的特性吻合。這一長段回憶的鏡頭都帶著輕微的晃動,比喻萊農看著文字時內心受到的震蕩,借著這晃動我們甚至能感到萊農捧著筆記本的手也在發(fā)出顫抖。

于是劇情接上上集結尾,延續(xù)下去。

第一個情節(jié),是莉拉向斯特凡諾宣告肚中的孩子不是他的之后,斯特凡諾選擇繼續(xù)活在自我欺騙之中。自欺是對自己說的謊言,為的是保護自己免受真相的傷害。

第二個情節(jié),是走投無路的里諾在莉拉門外喊叫與求助??衫蚶驯ФQ心不問外事,不再卷入這被人利用來利用去的游戲。她只有忍著親情的疼痛,旁觀哥哥的潰敗。

第三個情節(jié),是米凱萊親自上門來催她出山,莉拉已經(jīng)孕態(tài)沉沉,蹣跚從房中走出時,整個屋子直似蛋殼般脆弱變形。

第四個情節(jié),是莉拉痛苦生產的情形。當孩子抱在她面前時,她用虛弱的聲音給孩子取名:里諾。斯特凡諾顯得暴怒而軟弱,這個名字表明莉拉與卡拉奇家的公然決裂,她連面子都不再給斯特凡諾,供他自欺的資本都不復存在了。此后,莉拉專心帶娃,喂奶,不曾稍歇。

第五個情節(jié),是莉拉與奧利維耶羅的偶遇。在莉拉面前,老師延續(xù)了她的不近人情。她恨莉拉浪費天分,她恨自己眼看這天分浪費。這恨一經(jīng)斷章取義,就變成了她既恨莉拉,也恨自己。而萊農事實上只是奧利維耶羅失去莉拉的天分之后,借以自慰的替代品。替代品的意思就是,永遠替代不了。替代品意味著,你失去了更想擁有的。她當然也因萊農感到驕傲,但她不會對她坦白這份內心的隱私。

奧利維耶羅的關愛是狹隘的,因其自身觀念之狹隘。升學在她眼中是走出去的必由之路,她認定莉拉從輟學的那一剎那已經(jīng)失去人生的希望。她對學生的愛是與強烈的憤恨相羈絆的。她仇恨貧窮,仇恨底層,仇恨男人,仇恨無知,因而她幾乎憎惡貧民區(qū)的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在這樣的觀念背景下,也因此,她再喜歡莉拉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終究不再贈予半點贊賞之色。因為越是對這位天才進行肯定,越是提醒她現(xiàn)實的堅硬與自己的無能,越是刺激她內心的憤恨與傷痛。

奧利維耶羅盯著莉拉,這個她最喜歡的學生,她還想努力從她身上看出一點可能的希望來。但莉拉決意斷絕她的這份徒勞,因為老師的目光同樣在刺激著她——那堅硬的現(xiàn)實與心中的理想之間存在何等地撕裂?;貧w與生育后的莉拉與貧民區(qū)其他已婚女性過著一般無異的生活,她滿是憾恨,并已認命。

這兩個女人其實有著共同的抱負(奧利維耶羅必也是一個折翼者),但此刻她們共同的交集只剩共同的認命。她們相互愛著對方,卻在相互和解的最后時機,相互給予的是最后的傷害。

但這最后一面仍然起了客觀上的作用。奧利維耶羅審視的目光不足以激發(fā)莉拉對命運再度發(fā)起沖擊,卻令她將自己的抱負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這個舉動又頗有幾分悲劇性,因為實際上這也正是奧利維耶羅在自己失敗后所做的事情。

兩個女人的身上之所以會體現(xiàn)出命運的重合感,那是因為她們就是這一環(huán)境下很多女性奮爭者的代表人物,這樣的女性并不在少,但大多無一例外湮沒不聞。

于是有了第六個情節(jié),莉拉傾心于對孩子們的教育。莉拉顯然是閱讀了教育心理學相關的書籍,重視幼兒教育,寓教于樂。

鞋店的事引發(fā)斯特凡諾和里諾的內訌,兩人都被索拉拉家玩弄于股掌之中,只有互相拿對方撒氣。斯特凡諾欺弱的脾性再度發(fā)作,當著孩子的面將里諾踹到樓下,還想將里諾的孩子迪諾也一并掐死,被莉拉力止。事業(yè)、婚姻、孩子,以斯特凡諾的大男子思維,這三大方面均告失敗,對他而言是降維打擊,他從惡霸淪為爬蟲。

這場戲應該并不是在孩子面前拍的,雖然孩子的表情與大人的動作似乎嚴絲合縫,但始終沒有一個展現(xiàn)全景的鏡頭,所以小演員應該不至于留下心理陰影。而且我相信這種戲應該需要申報,并有相關人員在場監(jiān)督。

第七個情節(jié),莉拉上市區(qū)找書的時候路過鞋店,駐足片時,回憶起與尼諾在陰暗的卷門后發(fā)生的事,只覺恍惚不可追尋,一切仿佛腦海中的憑空幻想。莉拉在日記中寫道,當時覺得重要的事情,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重要了。怎么會不重要了呢?那是愛情和自由啊。并非不重要了,只是幻滅了,不再去追逐了。莉拉莉拉,她疲憊了。

米凱萊開著锃亮的新車,與斯特凡諾的消頹恰成反題。米凱萊強要送莉拉回去,實則是心存覬覦之念,想將莉拉收歸室中。

我私心覺得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不論是馬爾切洛、斯特凡諾,還是尼諾、米凱萊,他們都將莉拉當成了一個標尺,一個衡量自己雄性能力的標尺。在他們眼中,莉拉是貧民區(qū)最閃耀的寶石,是一座他們想要努力攀登、克服的高峰。對莉拉的暗戀或追逐,反映了他們對自己的心理定位。按兵不動時,表示他們自卑于能力尚短。當他們向莉拉發(fā)出欲望的攻勢時,表示他們自認已卓絕于當?shù)厮心行裕呀?jīng)當?shù)闷饘蚶钠ヅ洹?/p>

多么有趣,莉拉不僅是一個愛慕的對象,也不僅是一個性欲的對象,還是一面他們借以反照自身的鏡子。起初,他們在鏡前羞羞答答,裸著身子,不敢面對。于是翻箱倒櫥,東挪西借,將自己裝點得心滿意足,這才敢走出來,再次面鏡。這時,他們還會特意地強調莉拉身上略顯寒愴的衣物,聲稱自己有能力給她通體換一套新的。

在這個自卑復自大的游戲中,體現(xiàn)的是足足的男權心理。強與弱,依附與被依附,隱忍與克服。如此看來,男權心理基于一種本質的心態(tài),那是自卑?;谧员?,才生發(fā)出之后一切行為與心理的應變。如米凱萊這樣的,由自卑而奮發(fā),克服。如帕斯卡萊(喜歡萊農)、恩佐(喜歡莉拉)這樣的,始于自卑,也終于自卑。這種男權心理可能是廣泛存在的,就像女性之間,互相攀比、競爭的心理同樣廣泛存在一樣(莉拉和萊農即為典型)。分辨這些,絕不為貿然的批判。對我而言,認知甚于批判,批判本身只是一件簡單和偏激的武器。面對復雜的問題,我絕不愿選取簡單的武器。

米凱萊一定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提議,被莉拉不屑一顧便予否決,這令米凱萊懊惱不已,這還是源于自卑。你只要將自我實現(xiàn)委托于自身之外的人或物,或是其他某些具象如錢財或抽象如成功的東西,這種自我實現(xiàn)就不會堅固,因為這其實意味著你將自己依附于這個對象(這就更有意思了,米凱萊令莉拉依附于他的行為,反而是在讓自己依附于莉拉),一旦這件被寄托的對象發(fā)生任何運動,都有可能將你自以為真的自我實現(xiàn)隨時碾碎,而那起于原點從未消失的自卑會再度涌出來。

米凱萊戳穿斯特凡諾出軌之事,即自卑再度涌起,手足無措,轉而踐踏別人,以圖站在他人尸體之上,自證更強。用白話說就是,你的丈夫那么爛,我不比他好多了?你再好好想想,我才是更優(yōu)選項,別事后后悔。

可惜踐踏斯特凡諾并沒有令他顯得更為崇高,莉拉對他們發(fā)出同等的鄙夷。

另外,米凱萊和莉拉的對話中,還透露出關于阿方索的信息,他暗示阿方索是同性戀。本季第一集,阿方索在公車上和萊農談話時,曾有望向一個男子的舉動。方才莉拉進店時,也有一個全景鏡頭,店中有一男子,并不看鞋,也沒有同伴,視線仿佛望向阿方索。這說明米凱萊的話可能并非胡說。

第八個情節(jié),為避免孩子因斯特凡諾外遇而失去較好的成長環(huán)境,莉拉又開始假扮妻子的角色。莉拉問起夏天去做什么,便是在為孩子爭取好的條件,但斯特凡諾的答案是條件會變差。不過并不像莉拉擔心的那樣,斯特凡諾降低支出是因為自己的財務困境,索拉拉正將他徹底排出合伙生意,新肉食店經(jīng)營狀況也很差。

斯特凡諾開始反復逼問莉拉和米凱萊的關系,莉拉想替他顧全臉面也不可能,索性直說。但斯特凡諾又無法接受真實的答案,沮喪地離開家門,去尋求更易得的安慰。

自此,斯特凡諾更少回家。莉拉估計壞結果早晚要來,干脆早作打算。

于是第九個情節(jié),莉拉在雨夜向斯特凡諾攤牌,重申小里諾不是他的孩子。但斯特凡諾無論如何不肯接受這一說法,更無意要趕走莉拉母子。他那囚籠般的愛,雖然同樣發(fā)出金屬的轟鳴,卻將所愛之人羈縛在深深谷底。他將莉拉拉進臥室,在莉拉身上徒勞地重建自己無法重建的自尊,徒勞地復活被自己親手摧毀的婚姻。他怨不得誰,也怨不得莉拉,莉拉本是決定同他好好過日子的,但新婚未始,背叛之舉就接踵不絕。

莉拉不應承受他自作自受的絕望處境,但莉拉又一次沒有作出強烈反抗。她的目光投向不遠處嬰兒床上的孩子,她是為了孩子在忍受這昏暗的日子。

日記寫到這里,下一段情節(jié)出自萊農自己的回憶,交待莉拉的日記是怎么轉到她手上的。

萊農不敢見莉拉,莉拉是她最害怕的一個對象,就像一個隨時可能令她原形畢露、無地自容的超凡所在。當她望向莉拉,就會在莉拉身上看到自己的痛苦與恐懼。在她眼中,小里諾也從一個嬰兒變得不僅是一個嬰兒,更是一個提醒她有關尼諾、有關莉拉與尼諾一切事由的開關。她認為小里諾本該是一個屬于她而最終落到莉拉手中的玩具。這樣的想象和比喻,全不見母性,反而多么孩子氣。在她將小里諾比作自己和莉拉相互爭搶的玩具時,也就將她們對尼諾的追逐比作了一場競賽。但這場競賽同樣是一場游戲,因為獎勵只是一個玩具??梢娙R農在愛情方面還遠未成熟。愛情不是競賽,也不是游戲,愛情是愛情本身。

萊農一聲如常的詢問,卻打開了莉拉內心的深淵。斯特凡諾故態(tài)復萌,他禁止莉拉閱讀,禁止她思考,搜查她的東西,任意地打她。這迫使她將自己珍視的筆記藏在了廚房,又不得不將它們托付給至友保管。

莉拉還托付萊農幫自己通知恩佐,她已決定離開這個災難與悲劇的屋子——而不是家,進入新的人生階段。

莉拉讓萊農陪孩子玩的細節(jié)其實與萊農的那場驚夢有所應對。夢中的扭曲體現(xiàn)的是萊農面對或想及莉拉時自身的卑弱與恐懼。然而作為呼應的現(xiàn)實卻是,莉拉沒有像夢中那樣對她頤指氣使,沒有傷害她,控制她。莉拉對萊農的友善從未有變。

這一集通篇回憶,室內戲碼也通盤壓抑不安,從畫面的色調與鏡頭的運動即可印證,唯獨最后這一小節(jié)有所改善。晨光熹微,良有心傷,卻因故交重聚,傾扉一晤,已是整集最溫馨的一節(jié)。

清晨之際,母女惜別。倚在窗口目送母親離開,回過身來,萊農的心神又被小木箱中的那疊筆記本給攫住了。那是讀完小學便輟學的莉拉寫下的文字,卻令萊農感覺自己分外渺小。

她對自己產生了一種“差不多”的評價。所謂“差不多”,在我看來是一種逃避真實世界與真實處境的自欺行為。

“我”擺脫了那不勒斯嗎?差不多;地理上擺脫了,心靈上卻并沒有。

“我”結交來自知識分子家庭的朋友,我也成了知識分子圈中的人吧?差不多;身份上成為了,思想上卻并不是。

“我”通過一關又一關的考試,獲得所有老師的欣賞了嗎?差不多;成績單都很優(yōu)秀,但精神世界一片空洞。

更何況,萊農追求的這些東西,和一個人的終極追求有什么關系?那只是一種對肉體皮囊的縫縫補補,是外在的枝節(jié),那不是對人格的塑造,不是內在的主干,而是對個人理想的舍本逐末。

莉拉的文字刺激萊農之處,就在于莉拉撕開了真相,無論是否擁有克服它的能力,終歸要直面它;這對照出了萊農的逃避與自欺。莉拉的世界沒有冰“差不多”是水一說,對莉拉而言,水是水,冰是冰,可辨可分。

萊農的軟弱性在將箱子推入水中的一剎那,表露無疑。箱子會從水面消失,“差不多”不存在了,但她心里清楚,箱子就在水底。就像她的恐懼不會因為變更外在而“差不多”從心底消失一樣。

萊農在提醒我們,我們汲汲以求的目標都是應予審視的,沒有理所當然的目標,更別自欺欺人,將目標冠以理想之名。

萊農在提醒我們,逃避是永無止境的迷宮,我們唯一應做的,是過真實的人生。

此時,我們是否對標題有了更深的理解?

個人公眾號:段雪生

豆列:細說天才女友

 2 ) 細說天才女友S02E03:抹去

我情愿生活在我們狗屎一樣的現(xiàn)實里。

01、抹去

開鏡第一瞥,是帕斯卡萊渾身臟兮兮,在建筑工地做繁重的工作。其實這一筆沒有,又有什么關系?本集故事帕斯卡萊根本不會參與。

但沒有這一筆,又大有關系。這是本劇及其原作從未忽視、從未剝離社會總體環(huán)境的體現(xiàn)。充滿人道的凝視與同情是一種恒溫的視角,它比燥熱的批判與冷酷的無視都更持久,更有力。

當我們看到鏡頭從帕斯卡萊扛著建材的肩頭正常移到裝潢一新的卡拉奇肉食店時,當我們看到最底層的苦難生活與地方豪強的繁榮擴張比鄰而處,與不斷翻新的城市面貌融成一體時,它好像什么也沒說,又好像有什么隱含其中,只是并不直露。

莉拉剛出現(xiàn)就讓人嚇了一跳,明明有孕在身,卻哼哧哼哧地干活,高聲粗氣地說話,顯得焦躁易怒。

盡管莉拉早就猜到斯特凡諾和里諾會再度利用她,但當事情發(fā)生時,她還是照樣怒火萬丈。

擔起掌管新肉食店的工作,卻把自己像個伙計一樣使喚,更像是一種憤怒的發(fā)泄。

與此同時,她也利用手中的權柄,用金錢幫助自己的老朋友們。這一方面是莉拉的真心幫忙,一方面同樣也是她對斯特凡諾的故意發(fā)難。為了新肉食店能夠順利營業(yè),有人經(jīng)管,斯特凡諾肯定只得忍氣吞聲,照莉拉吩咐的辦。

萊農理解莉拉這樣作天作地,是在宣泄內心的苦痛,以消耗自己一切空閑與體力的方式來抵消內心的恐懼與悲哀。

萊農猜測,莉拉還有一個未宣之于口的原因,那就是“耗盡內心那股涌動的能量”。這“涌動的能量”就是指她懷著的胎兒。

莉拉的折騰并未停止,在她懷孕的第十周,她又去新開的鞋店折騰,這顯然是她預謀已久的一件事。

與鞋店有關的所有人都被她召集過來,她要當著這一眾令她惱火之人的臉,犯下公然恣意的報復之舉。

而萊農,是被她找來的共犯,就像兒時兩人玩那些驚險刺激的游戲時一樣。

莉拉故意表現(xiàn)得像患了強迫癥一樣,一眾人排在那張婚紗肖像前,不知道到底存在什么問題,但莉拉堅持,就是有問題。

盡管面臨質疑和責難,但莉拉氣場十足,頤指氣使,聲色不容抗辯。

她命令索拉拉兄弟將肖像放在地上,叫上萊農,拿起早已準備的工具,對著畫框中的自己泰然下手。

一刀割過,她興奮不已地望向萊農的眼睛,兒時的天真就在這一刻回到了她的眼眸。

眼看莉拉對那幅肖像割、劃、剝、移,眾人紛紛按捺不住,只覺得她是在率性胡鬧,戲耍他們,個個挾憤而走。只有米凱萊持鄭重對待的神情等待莉拉的創(chuàng)作。

斯特凡諾心中想發(fā)作,見米凱萊從容淡定,又不便發(fā)作,疑惑地扭頭望去,希望從對方臉上找出什么答案似的。

但米凱萊對他非常不屑,獨自轉到外面抽煙,斯特凡諾也只好依葫蘆畫瓢坐下,百無聊賴地抽煙。

然而振奮勃發(fā)的配樂,干凈利落的動作,光彩熠熠的特寫,凝重專注的神情,仿佛齊聲呼喚莉拉的這件杰作。

只有萊農能體會莉拉的心情,也只有萊農知道莉拉要做什么。她激動的是,自己能見證和參與這樣的時刻。而這種認知均衡、相互通感的時刻,也是兩位女主相處得最為愉悅融洽的時刻。

半晌之后,兩人對視一眼,大功告成。

莉拉招呼眾人來觀,但鏡頭一直沒有正面交待這幅作品。這令我心中頗為擔憂,生怕這么重要的元素會被留白處理。因為一旦留白,這個情節(jié)應有的戲劇高度就會功虧一簣。

看過之后,吉耀拉、皮諾奇婭、里諾均對莉拉的處理極表不滿,馬爾切洛聽弟弟的,斯特凡諾什么也不懂卻不想暴露自己什么也不懂。

萊農表示自己見識過類似的表現(xiàn)形式,對莉拉表示力挺。

然而鏡頭語言強調,人狠話不多的米凱萊才是這里掌有最終話語權的人。一番深思之后,米凱萊對莉拉的作品表達了贊賞。他解釋道,莉拉的意圖是突出美妙的腿部以及腳上的皮鞋。

斯特凡諾見狀,不愿跌份,也偽裝得像自己擁有決定權似的,連忙對米凱萊的觀點表示附議。

但斯特凡諾實則是鼓著一肚子火的,僅從生理上他也能感受到莉拉透過畫面?zhèn)鲗С龅奶翎呏狻?/p>

他越是盯住那幅畫,越能感到畫中的莉拉對他撲面而來的嘲諷。

鏡頭終于正面展示了莉拉的創(chuàng)作。這是一幅經(jīng)割裂、撕脫、分解、移動、粘貼、重組之后的作品。

但這幅作品到底表達了什么?

要知道莉拉做了什么,我們先要知道原本這張婚紗照意味著什么。

將一個女人的形像攝入膠卷,印在紙上,框入畫框,陳于櫥窗,或是掛在商店的墻上,就是一個將女性物化為商品和消費物的體現(xiàn)。膠卷、印刷紙、木框、墻壁、櫥窗、商店,以及消費者投來的目光,共同囚禁了這位女性的容貌,掠奪了這位女性的尊嚴。他們和它們抽空她的所有信息,罔顧她的一切內在,單只呈現(xiàn)出她皮膚的光潔,眉目的秀麗,身材的拔眾,神態(tài)的嫵媚,徹底將女性表面化、片面化了。就如鋸下整棵大樹的一個截面,擷取整個生命體上的一個切片。這是野蠻的曲解和粗俗的淺釋。這是純粹的鬻賣行為,借美好的女人體招攬生意,斂聚錢財。如此而已。

而莉拉做的事就是對以上之物的抨擊和反諷,顛覆和超越,從而完成了某種自我救贖。莉拉的所為本不為藝術,卻成就了藝術。

具體而言之。

這張作品的重要媒材是充斥整個背景,對主體肖像形成合圍的報紙。報紙可以指代外部輿論,社會評價,道德規(guī)范。而輿論由男性掌握,社會由男性主導,道德由男性定位。這一切由男性發(fā)出,而接受者為女性。日常生活中,女性就為這些雜亂卻明確的男性規(guī)制所淹沒,耗盡體力與精神。

一系列切割與分裂的手法,如同女性被男性意志的凌遲。在男性的世界中,女性變得支離破碎,瓦解崩潰。而在一刀一劃之間,莉拉在借這種自我毀滅和縱容式的噴薄,抒散內心的悲憤、絕望與決絕。

肖像的面部被切分開來,經(jīng)位移重組之后,眼部得到突出。肖像下部的線條匯聚方式,也將視線的焦點導向肖像的眼部(所以并不是為了突出腿部和鞋子)。如果說,原始肖像中莉拉的眼神是溫馴的,那么此時,肖像中莉拉的眼神變得絕不再溫馴。當你懷著褻玩的眼神,試圖掠奪肖像的美貌,你會受挫,因為肖像已不再順從于你通常的觀看方式,故不再順從于你。

眼部是心靈的門戶,是精神力量的所在,它凝視著觀眾,傳遞的是作者的語言和訊息。而懷著不同目的和不同價值觀念的人獲得的訊息是不同的。萊農得到的是與創(chuàng)作者之間心靈共振后的欣喜,而斯特凡諾之流只會感到被挑釁和被冒犯。因為這幅作品不再投合斯特凡諾的心意,只存對他的叛逆和譏諷。之所以如此的深層原因,是斯特凡諾的目光充斥著罪惡的男權色彩。

當你理解共情于它時,它給你帶來的是審美的享受,當你企圖控制凌駕于它時,它給你帶來的只會是更強烈的反作用力。

一半是借著胡鬧的沖動,一半是借著表達的欲望,莉拉半自覺地完成了對舊道德、舊傳統(tǒng)的顛覆。當斯特凡諾站在畫前,惱火卻無可奈何的時候,莉拉對他完成了精神上和心靈上強有力的反擊。你越是對我不滿,越說明我攻克了你,我不再是你的附庸,我是能左右你的情緒還令你無可奈何的人。而這種情況,恰恰是從前女性面對男性時的感受啊!現(xiàn)在反過來了。

整個情節(jié)、這幅作品,亦完成了破題?!澳ㄈァ钡闹庇^含義是莉拉抹去自己的那幅婚紗肖像,更內化而言,是指莉拉借這個舉動想要抹去內心的痛楚,甚至抹殺那個痛苦的自我??扇缟纤裕罱K莉拉做到的,顯然遠不止這一點。

霓虹招牌裝潢完畢,然而店名是“索拉拉鞋店”,“卡拉奇”和“賽魯諾”均沒有出現(xiàn)在招牌之上。

莉拉怒斥里諾的軟弱,還戳破了夫、兄均欠了索拉拉家高利貸的事情。

索拉拉家的女主人曼努埃拉經(jīng)常穿行在灰塵漫天的街頭巷尾,其實就是去放貸和收債。阿奇勒被謀殺的重要原因,是他搶占了索拉拉的放貸市場。

莉拉度完婚假回卡拉奇的舊居所,在聚會上里諾不是拿出一枚戒指送給皮諾奇婭嗎?當時莉拉就不知道這錢是從哪兒來的,其實很有可能就是借了貸。

莉拉受里諾這么一氣,腹部疼痛,流了產。但她臉上卻帶著神經(jīng)質的笑,興奮地沖萊農確認:“孩子掉了吧?”

她那樣折磨自己的身體,消耗自己的精神,原來就是奔著這個結果去的,她成功耗盡了內心這股涌動的能量,胎兒死了。

02、新書

萊農的古典文學成績出色,在加利尼亞老師面前對答如流。課上的內容出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詩人盧多維科·阿里奧斯托的代表作,由他編著的長詩《瘋狂的羅蘭》(也叫《瘋狂奧蘭多》),內容據(jù)說是將充滿神話色彩的騎士冒險故事同現(xiàn)實生活融為一體。我沒看過這本書,但萊農講述的這個女性角色和莉拉倒是很像。

不過阿里奧斯托的詩我可能知道一首,陳丹青談文藝復興藝術的節(jié)目《局部》第三季的第一集引用了他的一首詩:

查理王率軍來犯關我何事?
我在碧陰下休憩,
聽流水潺潺,
靜觀收割者的殷勤。
而你,啊,我的菲利斯!
將在五彩繽紛的花叢中伸來白凈的雙手,
為我編織花環(huán),
哼唱悅耳的歌聲。

下課時,加利亞尼老師問萊農平常讀什么報紙,萊農支吾著答道:“《羅馬報》。”這是多納托供稿的報紙,在伊斯利亞島上,他曾念過自己登在報上的文章,因而萊農知道,其實平時她并沒有讀報的習慣,因為家里也沒錢訂報。

回去的路上,萊農在車上看報,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篇文章,刊登了莉拉創(chuàng)作的那幅作品。她跑去找莉拉想要分享自己喜悅的發(fā)現(xiàn)。

流產之后的莉拉如同卸掉了巨大的包袱,戴著金燦燦的耳飾,精神煥發(fā),在肉食店忙前忙后。

卡梅拉被莉拉安排在店里工作。她招呼萊農看恩佐寄給自己的明信片。安東尼奧也給莉拉寄了明信片,卻沒有寄給萊農,而且他現(xiàn)在過得很不好。

莉拉將萊農叫到貨物間,萊農將那篇新聞給莉拉看,莉拉卻解釋說,其實這是米凱萊花錢買的稿子。

莉拉從抽屜里拿出另外一篇文章給萊農看,這一篇卻完全站在唱反調的立場,作者是多納托。然而莉拉偏偏說這篇寫出了實話,其他的都是花錢買的謊話。她還拿著大把簇新的鈔票,諷刺金錢的骯臟。這份不屑和鄙夷,確然屬于莉拉無疑。

這段工作經(jīng)歷,令莉拉把手中金錢的來路去向——其實就是資本流通鏈摸得一清二楚。斯特凡諾的資本來自阿奇勒,阿奇勒的資本來自黑市與高利貸,肉食店和鞋店都是這些資本累積起來的。可沒有索拉拉的市場資源和股份介入,鞋店里的鞋一雙也賣不出去。兩家罪惡多端的地方資本家,就這樣聯(lián)手合作,敲詐剝索,循環(huán)積累,越滾越富。即便是莉拉和卡梅拉辛苦賺的錢也不干凈,斯特凡諾教莉拉在秤上做手腳,而莉拉很快學會了更聰明的欺詐伎倆。

莉拉的結論是,這些錢永遠都不干凈。

因此她要按自己的想法花這些錢,用來給帕斯卡萊出補牙費,給朱塞平娜補貼家用,還用來給萊農買全新的課本。

莉拉自己身在她至為反感的地方,她沒有辦法,她只有盡其所能,幫助自己的朋友。

萊農的眼中,除了感動,別無可容。

莉拉吩咐店里的搬運工將笨重的書籍送到萊農家,萊農的母親打開一本新書,不是“看了看”——她不識字,而是“聞了聞”。

“有股香味,萊農?!?/p>

這句臺詞多么好,如果你是一個一輩子沒見過新書,只見過發(fā)了霉的舊書的人,大概也會有這樣的第一感受。

“都是新的,萊農。都是新的……”

母親失聲哭起來,整張臉一瞬間漲得通紅。

母親從來沒有能力為萊農購買一本書,甚至因為她要繼續(xù)上學作勢要打她,是萊農的父親支持了萊農。但第二天,她和莉拉逃學去看海,被母親發(fā)現(xiàn)了,她惱怒而失望,和丈夫大吵了一架,諷刺丈夫連女兒都不敢教訓,維托里奧憤而暴打了萊農一頓。

萊農從小就對母親心懷恨意的,母親比父親對她更嚴苛。但這種嚴苛我現(xiàn)在更為理解了。因為在男權社會中,女性是更辛苦的,萊農要讀書,意味著母親要更操勞,父親相對而言沒有母親那么辛苦。因此,母親會更加反對這件事。

但母親內心還是希望她遠走高飛的,出發(fā)去伊斯基亞島那一次,母親瘸著腿,拖著肥胖的身子,執(zhí)意將她送到碼頭上。

在長大的過程中,萊農越來越理解這個社會,越來越理解女性在這樣的社會生存不易。她輕撫著母親的肩背,眼中青澀的仇恨已經(jīng)溶解。

03、裂痕

場景一轉,來到城區(qū)的大街上,畫外音介紹,在雙節(jié)期間,索拉拉和卡拉奇賺了很多錢,收益主要來自莉拉設計的皮鞋。所以我們看到鏡頭對著街上來來往往的腿部拍攝,行人腳上都穿著一雙皮鞋,這其中該會有多少雙腳踩著賽魯諾牌的皮鞋呢?

但皮鞋生意要持久興旺下去,需要皮鞋的款式保持更新?lián)Q代的強度,米凱萊召集會議的目的在此,他之前頻頻接近莉拉的目的也在此。因此,莉拉沒來,他根本沒心情啟動會議。

見斯特凡諾不肯交出莉拉做鞋樣設計工作,米凱萊直接把他叫出去:“你過來一下,我們再說個事。”

說什么事呢?斯特凡諾在米凱萊面前如此氣短,可見自己是被別人捏在手中的。能有什么事?不外乎提醒斯特凡諾與自己家的債務關系,或是以撤回鋪面要挾他。

主事的男人出去了,里面兩個女人為了爭奪事實上彼此都不具備的權力又吵了起來。混亂中,莉拉墻上的畫像突然自燃,玄幻莫名的景象,將在場之人震得呆了。

兩個女人據(jù)此散布莉拉是魔鬼附身的巫婆,有拒絕上帝饋贈,和降禍于人的異能。

她們這樣擠兌莉拉,可以視為男權社會中女性同女性間的相處境況。為了自身本就無從保障的權限,聯(lián)手排擠一個更能得到男性青睞的女人。而共同聯(lián)手的女人,眨眼間又會為了同樣的目的,反目成仇,捉對廝殺。

男權社會中也有各種各樣的女人。皮諾奇婭和吉耀拉是依附男人并仗勢欺人的那一種,莉拉是因智慧和容貌被男人討好利用的那一種。萊農與他們都不同,她是有希望脫離這種困境的那一種。然而,這種說法可能太理想化了,什么叫脫離呢?脫離到什么程度叫脫離,如果社會的本質并沒有改變的話?脫離出去了,就意味著萊農變得更好了嗎?有沒有可能她變強后自己也成為制造不公和維護不公的一份子呢?

在萊農與莉拉試衣的情節(jié)中,利用鏡框形成了一種暗喻。

鏡框的邊線在兩人之間劃出一道令人難受的界線,莉拉坐在鏡框之中,萊農坐在鏡外。

在這里,鏡框既是圈禁莉拉的社會囚籠,也是將莉拉和萊農逐漸割裂的階級界線,甚至是兩人情誼的裂痕。

莉拉告訴萊農,自己不會再設計鞋子了,不僅是因為不情愿,也是因為腦袋里的靈光已經(jīng)消失了。當初她之所以能做到這天才般的成就,也是因為萊農對她形成的激勵。

莉拉神情黯然,向萊農傾訴自己現(xiàn)在所處的無望的境地,她很想掙脫出去,卻被強大的反力吸附在這座泥潭之中。她成了惡的一部分,她腦子里不甘于命的靈光也被用來助長了惡。她對萊農說,不要再相信她說的話和她做的事。

在莉拉緩緩訴說的同時,鏡頭不斷往前推移,直到畫面中只剩她獨自一人黯然呆坐于無邊的畫框之中。

莉拉說,那幅畫燒掉了,燒得好,讓這段婚姻、這些衣服、索拉拉兄弟,還有鞋子,通通都燒掉才好。

絕望,孤苦,掙扎,都熔碎在這團火里,在這些話語中。

但除了那幅畫,其他一切都還在,堅硬如鐵,一個莉拉掙不脫這些。她只能繼續(xù)這種生活,別無他法。

而此時的莉拉,最需要的是萊農的陪伴。

萊農自慚形穢,不想去參加老師家的聚會了,但莉拉目光灼灼地說,她可以陪萊農去。

莉拉對知識階層的生活是充滿好奇的,她頻頻發(fā)問,關心加利尼亞家的房子是否靠海,家里的孩子有沒有念書。

但她對知識階層并沒有萊農所具的那種敬畏,她前去的目的,除了好奇,更大程度上是想挑戰(zhàn)他們,甚至是征服他們。

暴怒的斯特凡諾忽然沖進家門,原來他得知了莉拉縱容皮諾奇婭和里諾在自己家胡搞,并且皮諾奇婭已經(jīng)懷孕了。其實莉拉為他們提供便利,就是對斯特凡諾的一種報復,攪亂他的生活,令她感到快樂——一種扭曲的快樂。

令斯特凡諾最生氣還不在于此,而是被自己的妹妹嘲諷自己搞不定女人,無法讓莉拉懷孕。

關于懷孕這件事,在男權社會有著別樣的意義。一個女性婚后若不能馬上懷孕,竟被視為魔鬼附身的巫婆。而一個男性,若不能令自己的妻子懷孕,便會被所有人恥笑。斯特凡諾遷怒妻子的丑態(tài)何其可鄙。但,男權社會壓制的,豈止是女性而已。

相關文章《革男權社會的命,不單是女性的事》,可在公眾號[段雪生]后臺回復關鍵字“男權社會”

再度被家暴的莉拉轉過身沖著萊農,臉上又浮現(xiàn)出那神經(jīng)質一般的笑:“那么,萊農,你會帶我去嗎?”

短暫地抽離這死水的日月,對莉拉而言已形同救命稻草,或偶爾浮出泥潭后的一次呼吸。

萊農答應了帶著莉拉去參加聚會。

萊農為聚會準備的發(fā)型令我想起希區(qū)柯克《迷魂記》中的女主角金·諾瓦克。厚重的云鬟,深藍的衣裙與笨重的眼鏡都令她顯得過分成熟。為了持續(xù)地讓現(xiàn)在的萊農顯得老氣,以凸顯她今后的改變之大,造型師真是煞費苦心了。

萊農發(fā)自內心當然是不樂意莉拉同去的,她一直認為莉拉才是那個閃耀的發(fā)光體,自己只是莉拉強光下的陰影。她總是擔憂莉拉一旦獲得了舞臺,只需通過短暫的亮相就會將她辛苦掙得的榮譽一掃而光。

她又擔心莉拉因為未接受什么教育,只會說土話,一張嘴就會丟她的臉。

總之,她是左也擔心,右也擔心。

斯特凡諾倒是將自己拾掇得比兩位女士更為用心,他也想上去,但莉拉冷冷地打消了他的幻想。

教育是一道巨大的鴻溝,橫亙在這個社會的人群中間。教育,是一種連金錢也無法取代的無形資本。教育和金錢一樣,也是一種權力資源。一無所有的萊農正因有了這份資本,才能在這可恥的權力社會中逐步晉級。當然,我口口聲聲所提的“教育”,并不等同知識,其實就是文憑。

加利尼亞居住的地方是一棟高峨?yún)s陳舊的宅邸,這似是以人物所在之環(huán)境隱喻人物自身。加利尼亞也是這種博學高尚卻終究陳固甚至封建的人嗎?

萊農問莉拉如何說服斯特凡諾放自己出行的,莉拉說:“假如我要一樣東西,只要表現(xiàn)得像個婊子一樣就行。”

萊農生怕莉拉待會兒也這樣粗俗地講話,拜托她注意,莉拉剎那神傷。

許多細節(jié)都在暗示萊農與莉拉之間有一道裂痕在逐漸加深,身份和階層的區(qū)別將逐漸擴大為彼此之間的鴻溝。

萊農自信地引著怯退的莉拉使用電梯的細節(jié),已顯現(xiàn)出兩人在某些時刻的主次倒置,莉拉已不再是全部時刻的主角,萊農也不盡然只能做陽光背后的陰影。

這場聚會莉拉可說是滿懷期待而來,卻從始至終都坐在了冷板凳上。

加利尼亞的兒子阿爾曼多一見到萊農便是五體投地的樣子,對莉拉卻不曾多看一眼。

莉拉一個人落在背后,腳步輕盈得仿佛她不該存在。

加利尼亞愛屋及烏,牽起莉拉的手,卻在發(fā)現(xiàn)莉拉的婚戒之后,沒再對她多說一句話。

萊農被加利尼亞一家人熱情招待,又被加利尼亞的一對兒女簡直狂熱崇拜。莉拉面色緊繃,無人搭理,成了溜在后面的小丫鬟。

稍微影響萊農心情的是,尼諾的女友原來就是加利尼亞的女兒娜迪婭,但娜迪婭是她的粉絲,這沖淡了她的心理落差。

萊農很快融入年輕人的舞會,只有莉拉一個人站立在狂歡之外,與黑夜連為一體。

這出舞會情節(jié)會令人想起第一季第四集的舞會情節(jié)。兩相對照,萊農和莉拉的處境、心情正好對調。

莉拉成了整個環(huán)境的局外人,她的自尊心受到莫大的挫傷。從還沒上樓前萊農的提醒,到萊農的大受歡迎,到?jīng)]有任何人關注她,她原本的高昂心氣已經(jīng)只剩下黯然神傷。

我們可以說莉拉和滿屋子的人之間有一道教育的界線,但我更想強調莉拉給自己畫了一道心理界線。她的自卑源于她自己就沒有超越教育與階層的迷障,強勢的莉拉并不是一個理所當然的超人。她嘗試挑戰(zhàn)知識階層,恰恰確證了她對知識的執(zhí)認。

跳舞時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jié),萊農人在跳舞,心卻在尼諾身上。她似乎很擔心尼諾和莉拉搭上話。莉拉消失在視線之后,萊農急忙望向尼諾,發(fā)現(xiàn)尼諾沒有和莉拉在一起,她這才興高采烈地搖擺起來。

舞蹈結束之后,萊農找到一個人悶在書房的莉拉,拉著她加入了加利尼亞和學生之間的時政辯論。

師生三人討論的話題很大,涉及全國乃至全球的社會變革問題。

阿爾曼多相信,要解決貧富鴻溝,消滅階級剝削,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加利尼亞認為,解決社會問題需要長遠的計劃。

尼諾聲稱,創(chuàng)造世界和平,關鍵在于堅持科學與人文的信仰。

辯論中提到了意大利非暴力運動的代表人物丹尼洛·多爾奇,1958年美國對黎巴嫩的武裝干涉,貝魯特則是黎巴嫩的首都。

尼諾和阿爾曼多爭辯的時候,口若懸河,論據(jù)翔實,對歷史事件與人物如數(shù)家珍。娜迪婭非常崇拜自己的男友,小鳥依人般纏住尼諾的手臂,看得萊農心中焦急。

為了吸引尼諾的注意力,她將自己知道的知識派上了用場,放開膽說了起來,力挺尼諾的論點。當加利尼亞老師念出一首反戰(zhàn)的詩歌時,萊農準確地補充了后幾句。此舉不僅收獲了尼諾的注視,還令加利尼亞老師頷首贊賞。

一旁莉拉面無表情地望著成為寵兒的萊農,心里越來越不是滋味。莉拉氣憤地離開了這個令自己顯得格格不入的場合。

回去的路上,莉拉撬動毒舌,將萊農和她的老師、朋友損得一無是處。

在莉拉貶損萊農時,鏡頭的拍法是,有一半的時候,讓觀眾代替了萊農的位置,直面莉拉言語、目光的沖擊,替萊農感受萊農的情緒,所謂打破第四面墻,讓角色與觀眾發(fā)生交會。

莉拉是這樣貶損那群人連帶萊農的:

爛人,惡心,住著古董房子,書上落滿灰塵,不勞而獲,祖祖輩輩干一樣的職業(yè),言行舉止拿著端著,沒有一種思想是自己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互相之間也聽不懂,實質上什么都不知道,滿嘴詞語,一群在廁所撒尿拉屎的猴子,而不是野地里的,你和薩拉托雷都在鸚鵡學舌,扮演他們接受的角色,我寧愿生活在我們狗屎一樣的現(xiàn)實里。

莉拉的尖刻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卑,因自卑而憤怒。參加聚會可以看作莉拉對知識階層的一次親靠,結果反倒成全了她朝她厭惡的現(xiàn)實靠得更近,因為在她看來,她雖然生活在狗屎里,但狗屎至少是真實的現(xiàn)實。知識階層的生活狀態(tài)和萊農學成后的模樣,令她對教育祛了魅,甚至對學問也變得缺乏敬意。

莉拉的評斷當然片面,態(tài)度當然野蠻,但莉拉的話有沒有說出一些道理?我認為莉拉至少足夠敏銳。

從對已婚女性的態(tài)度,可以明確看出加利尼亞的偏見、傲慢。這與他們辯論時的人文關懷是大相齟齬的。他們口中那樣關心社會、世界、人類,可是他們眼前的這位已婚婦女,就是他們口中的社會現(xiàn)實,卻被他們視若不見,全程忽略。這樣的論辯,這樣的關懷,能不被認為是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嗎?

陳舊而空洞的高樓,高聳而冷清的書架上覆蓋的灰塵,確然就是這一階層因襲舊統(tǒng),高高在上,自我固化,與底層世界嚴重隔閡的象征。

他們關起大門,大開派對,在貧窮的廢墟之側,在撕裂的社會矛盾面前,歌舞狂歡,自成一統(tǒng)。

他們自詡為這個社會的精英和智識階層,生活方式特立獨行,思想如他們的生活一樣華麗,卻只是務虛空談,一味說出概念和詞語,脫離實踐經(jīng)驗,對社會實情并不深入,其辯論所針對的也遠稱不上具體。

而莉拉對萊農的評價也是一針見血的,你和那個薩拉托雷一樣,都是在扮演一個角色,以便融入那群人。

萊農口中源源不絕的語句的確不是她自己的觀點,她在回憶報紙,復述書籍,扮演作者,她就像一臺將油墨噴灑在紙張上的復印機。

萊農說這些話,并不是她有多么想表達這樣的觀點,她在迎合,迎合自己喜歡的人,迎合擁有判定是非權力的人,她半自覺地曲迎和模仿這個代表知識、文化、聲望的階級,并試圖融入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墒窃谶@小心翼翼的過程中,卻有可能完全喪失自我,棄絕自己本來的身份所承載的意義和責任。

萊農的明智從另一個角度看成了空虛和依附,而莉拉的粗野從另一個角度看則變得真實和自尊。

作者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她將評價隱含在不太客觀的描述之中,借人物的主觀視角甚至是過激的口吻,對所謂知識精英發(fā)出了批評。這樣,避免了同一化的論文式批判,又隱匿了作者的存在,以免作者意志干擾文學性。就故事而言,最重要的是加固了書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令人物變得更富生命力。

莉拉的話中還特別提到了尼諾,這看來是作者的一個暗示和伏筆。

對兩位主角來說,這場聚會顯露出的一個大問題是,莉拉與萊農之間鴻溝的擴大。是的,萊農現(xiàn)在還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個窮讀書的,可是學問讓她開始一步步走上一個更受人尊敬的地位。莉拉現(xiàn)在雖然有錢了,但她不會因此受到主流社會的尊敬,她資產的來源會令人嫌惡,而貧瘠的履歷又會遭人忽視。一個人在升騰,一個人在下墮,差別自然明顯了。

04、宿命

晨曦中的維蘇威火山如深黛色的背景布,潮聲中的鷗叫與漁人。煙囪中的白煙升入白云,民居一如方盒。

由遠而近,灰色與瘡痍才顯得刺目,房居之間參差錯雜,全無章法,是貧亂的本色。

然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照樣聲聲色色。行人百態(tài),車駕不絕。

劇集中對交通工具的還原道盡了意大利人的時代記憶。

除了滿街亂爬的菲亞特汽車,還有黃蜂牌(Vespa)摩托車。在1948年的老電影《偷自行車的人》中,羅馬滿城都還是自行車。到了1953年的《羅馬假日》,電影海報分明就是兩位主角摩托車上的風姿。他們騎的那臺摩托,品牌正是“Vespa”。

自那晚不歡而散后,萊農對莉拉滿懷怨恨,假期也不再找她,離開那片街區(qū),上書店打工。

在書架后,她望見了自己的情人與情敵,尼諾和娜迪婭。兩人來找她看電影,萊農沒時間,但是三人約好周末一起散步。

望著尼諾離去的背影,萊農不由沖口而出地說了聲:“謝謝!”在尼諾父親那里受到的傷害,她感覺在尼諾那里都獲得了彌補。

萊農心想,尼諾和他父親真是一點也不像。身材不像,面孔不像,動作、聲音和目光也不像。這無疑是一道諷刺的伏筆。

會像的,慢慢都會像的。

萊農周末躺在床上等尼諾時看的書是陀翁的《被欺凌與被侮辱的》。

皮諾奇婭上門給萊農送婚禮的請柬。意外懷孕成為結婚的理由,這一點令人愉悅不起來,但即便是今天這樣的情況依然不斷。

皮諾奇婭啼哭著抱怨斯特凡諾對妻子應有盡予,對自己卻不夠慷慨,讓自己大失顏面。那個時代,婚禮成為女性人生中少有的充當主角的場合,也成為女人之間相互較量的戰(zhàn)場,因此皮諾奇婭雖然顯得蒙昧可憐,但她的傷心并非沒有道理。何況今天,這種觀念依然存在。

尼諾站在樓下招呼萊農(尼諾身后的小孩子在玩“跳房子”),兩人用優(yōu)美的語言交流幾句,萊農急忙換上裙子和高跟鞋,扎好頭發(fā),關門時一個旋身,飛快地朝樓下奔去,喜不自勝的表情和“聽聽堂堂”的足音相得益彰。我終于理解了什么叫做“小鹿亂撞”。

同尼諾說話時,萊農的呼吸都是急促的??粗嶂Z的眼睛,萊農情不自禁地向他靠近。四目相對時,擦亮了一連串星星。

鏡頭巧妙地轉到墻上,萊農的影子彎腰親吻了尼諾的影子,如此素凈、美好的吻。

鏡頭切回,原來那只是萊農內心的預演,萊農不及行動,尼諾一張口便刺破了她點滴凝結的勇氣。

散步的時候,尼諾對萊農說,他認為加利尼亞老師有些教條,雖然他很尊敬老師,老師奠定了他的基本價值觀,但他并不贊成老師的一些看法。這可見尼諾是個有獨立思維的人,并不唯權威是從。

尼諾給自己送報紙,陪自己散步,萊農本來都很喜歡的,但尼諾不知有意還是無意,加了一句話:“有可能的話,讓莉拉也讀一下吧?!?/p>

這句話雖然輕盈,但摻在一堆具有同一性的語義群中,就顯得有些扎眼了。令人懷疑尼諾回到舊城區(qū)的真正目的。

尼諾告訴萊農,假期自己會去伊斯基亞島,在一個朋友家度過。他還熱情地邀請萊農到時候找自己玩。

尼諾說:“我喜歡和你說話。”這恐怕是因為萊農總是支持他,順從他,總是甘當綠葉,襯出他的光輝。他所謂的喜歡跟她說話,是喜歡自己說給她聽,喜歡讓她聽自己說話,喜歡聽她說出和自己一樣的話。

兩人相談正歡之際,發(fā)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從窗口望見尼諾的梅麗娜對著他瘋狂地喊道:“多納托!多納托!”一聲一聲,聲嘶力竭,錐心泣血。

梅麗娜將尼諾認成了他的父親。

此時,尼諾的反應耐人深省。

他問萊農:“她在喊我嗎?為什么她喊我多納托?你覺得我長得像我父親嗎?”

萊農毫不遲疑地答道:“(當然)不像?!?/p>

尼諾又問:“你確定嗎?”

這段對話是對先前萊農在書店外的那段心理語言的正面呼應,而梅麗娜的叫喊則與之反面呼應。兩人對尼諾相互矛盾的辨認是非常高超的文學筆法。

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尼諾為什么這么擔心自己“像”他的父親?

這里當然不是指相貌上的形似,而是指性格、品行。

尼諾對父親是憎惡得無以復加的,這正由于父親造下的那些風流債,尤其是多納托給梅麗娜造成的深深傷害。

童年那一次搬家在尼諾心中一定留下了永久的印痕,父親的卑劣行徑帶給他貽害終生的后遺癥。

很有可能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憎恨父親,鄙薄父親,立誓今后絕不做父親這種德行不配的偽君子。

但我們已經(jīng)看到,尼諾在對待女性和感情這方面,大有問題,似乎在蹈父親的老路。而且他會問萊農那樣的問題,正說明他對自己的認知缺欠甚巨,或許他在逃避認知真實的自己。

尼諾很復雜,我無法一眼將他看穿。目前,我只能這么說:

——如果他窮極一生的努力就是與攫引他變成父親的反力相抗衡,這本已是終生的悲劇。

——如果他窮極一生的努力就是與攫引他變成父親的反力相抗衡,卻最終仍變成父親,這更已是一個希臘式悲劇,一個你竭盡全力仍然無法避免的悲劇。

誰知道呢?或許,父親就是尼諾的宿命。

當他落荒而逃時,他心中的怯弱猛地浮現(xiàn),迅疾將他淹沒。

此時,我想請您找到第一季第七集,跳至第55:55的位置,這里是多納托轉身離開舊城區(qū)的細節(jié)。之所以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認為這是一組相互對照、呼應的細節(jié)。

萊農說,尼諾一點也不像他的父親。身材不像,面孔不像,動作、聲音和目光都不像。可是親愛的朋友,請您仔細對照一下,他們的神情、步態(tài)、穿戴、表演,以及鏡頭表現(xiàn)他們的方法,真的不像嗎?但影像有可能故意誤導人,我先不多做評價。

我只是覺得,他連面對這個可憐又癡狂的女人的勇氣都沒有——就同他父親一樣,又如何奢談改造社會,改變世界?

萊農望著尼諾遠去的背影,眼眶漸漸滲出淚來。

這個鏡頭和第一季第一集50:00前后,尼諾搬家時,鏡頭對童年萊農的拍法有點相似(那張廣為流傳的童年萊農望著將要離去的尼諾默默流淚的截圖就出自這里)。

為什么這個男孩總讓她哭泣?

因為她和梅麗娜一樣,都錯愛了一個人,愛上了一個愛不到的人,一個不值得的人。

也許,尼諾就是她的宿命。

令人驚絕的是,從第一季到第二季,“瘋寡婦”這個角色,幾乎不見墨痕,但竟先后閃映出莉拉和萊農的宿命來。

個人公眾號:段雪生

豆列:細說天才女友

 3 ) 莉拉的英雄主義和萊儂的“女權”

前兩天一口氣把新出的天才女友系列第二季看完,從文本到技術都是高水平,作為原著讀者有很強的代入感,對貧民社區(qū)的環(huán)境和貧民日常生活情狀的影像呈現(xiàn)完全符合原著中的描寫,原著中少做描寫的家居陳設和人物服飾這些契合時代風貌的細節(jié)通過古典的風格拍攝了出來,不僅美,甚至讓原著讀者(這里僅代表我)對原著的想象更加具象。第一季的拍攝光線暗沉,接近中世紀晚期的油畫風格,而到了第二季顯然更明亮些,尤其是對意大利海島的特寫給觀眾帶來優(yōu)美舒適的視覺享受,節(jié)奏也比第一季要緊湊,加上極高的還原度,原著讀者很輕松地再次進入故事中去,并且有了新的觀察。

什么樣的觀察呢?幾年前看原著,覺得莉拉和萊儂是相互支持又相互抵抗的雙生花,即使也模糊地感受到關于這兩個女孩的故事遠遠不止對女性友誼的展述,就像很多人把這套書定義青春傷痛類小說一樣不全面甚至是誤讀,但由于它私人化的視角以及細碎的語言風格這些原因,我們很難一下子把那些深刻弘大的主旨從繁多的細節(jié)中提煉出來。這次看劇,抽離掉大量細節(jié)的鋪陳,在影視版的《天才女友》中了關于莉拉的“良心”和萊儂的“女權”一下子變得更明晰了。

這兩個人是整個街區(qū)最聰明的女孩,萊儂更是少見地上了初中,甚至是多年來整個街區(qū)唯一一個上到大學畢業(yè)的人,但為什么萊儂卻始終認為莉拉才是“天才女友”?不僅因為莉拉在她僅有的小學學習中成績佼佼,在破舊的鞋店里設計出了全新款式的鞋子,更在于她對一切都有敏銳到驚人的察覺。身處螻蟻窩一樣的環(huán)境里,教育缺失,但她幾乎本能地察覺到了隱藏在混亂和暴力后的權利壓迫,不道德的資本,陰謀的交易,并且厭棄鄙視它們,通過各種形式反抗它們。這種敏銳讓莉拉像小獸一般鋒利狡猾,在她瘦小的身體里蠢蠢欲動,隨時會失控。不僅是萊儂,整個街區(qū)里的人都感覺到了莉拉這股力量,一些人為她吸引為她沉迷,另一些人感覺到了邪惡和威脅。第二季里,莉拉為了擺脫黑社會家庭的大兒子的追求而草率嫁給向她許諾會愛她愛她家人支持她和哥哥的鞋店事業(yè)的卡拉奇后,莉拉在婚姻中被一步步消耗被磨滅,到本季結束時,她從優(yōu)渥環(huán)境中走出在低賤環(huán)境中辛苦謀生,莉拉在往下沉淪,萊儂卻在迷茫和痛苦中抓住學習這條繩索,一路往上即將進入體面的知識分子階層。 風光回鄉(xiāng)的萊儂贏得整個街區(qū)居民的尊重和歡迎,但她卻總是心不安,因為潛意識里,萊儂也知道,莉拉的敏銳和良心是她的定心丸,幫她看清本質,她需要找到她,讓她清醒并且有勇氣面對榮譽光環(huán)帶來的暈眩。

和萊儂溫順明禮的表現(xiàn)比起來,莉拉簡直是粗魯莽撞,狡猾乖戾。萊儂深諳世俗規(guī)則并且適時地利用機會,莉拉只會更明白,但是她偏不迎合規(guī)則,還朝它們吐唾沫。都說莉拉嫁給卡拉奇是為了錢,那她為什么不嫁給更有錢更有地位的瑪索拉拉?只要她想,她可以用他們的錢去讀書,去開店,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是的,只要莉拉愿意,她能得到任何她想要的,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只要我表現(xiàn)得像個婊子” ,可她不愿意出賣的是她的良心。她知道瑪索拉拉一家都是壞人,不愿意與他們?yōu)槲?,哪怕對迎合一下對她個人而言是有好處的。她關心的是家人,甚至是整個社區(qū)的朋友。在卡拉奇跟她求婚時,卡拉奇表現(xiàn)得很關心她的家人,支持她和哥哥的鞋店夢想,更重要的是,卡拉奇對她說“我們團結,一起向前看,我們不要和上一代一樣” 處在旋渦的莉拉昏了頭,相信了她,以為他真的是個好人會讓她關心的人都好起來,于是嫁給了他,開始了她悲劇的婚姻生活。然而其實只要她愿意,她的婚姻生活完全可以是美好的,莉拉不愛她丈夫,(其實她沒有過真正意義上深愛過哪個男人,和尼諾的偷歡算是她唯一接近被愛情照亮甚至燃燒的一刻,但可惜段情來得洶涌去得迅速,斷了之后莉拉一點也不懷念。)不愛的話心就會變硬也就是說受傷害的機會也會變少,就像一個人只要稍微把自己的良心蒙蔽一下就可以過得不錯,何況是莉拉這樣聰明的漂亮女人,但是她不愿意,在得知丈夫瞞著她聯(lián)合她的家人一道與瑪索拉拉做交易時,她就看清了丈夫奸詐的商人本質,一旦看清,就不會假裝看不到不會虛與委蛇,在了解到丈夫家開店的本錢來自老卡拉奇放高利貸所得的資本積累后更是痛苦,她說,這些錢都是骯臟的。她不停激怒辱罵丈夫以致被家暴,正是因為良心不安讓她煎熬,她不能看到了騙局而假裝沒看見,不能看清了丈夫的本質而為了自身的利益去迎合,少女時期的她反抗,少婦時期的她仍舊反抗,她反抗了一輩子,無論多大年紀吃了多少拳頭和苦頭,莉拉都不會學聰明,因為對良心和道義的執(zhí)著是她人性的根本。她把食物送給丈夫入獄的貧苦婦人,把肉食店的工作機會留給要照養(yǎng)瘋母親的艾達,她關心受著苦的人,還敏銳地感覺到財富不公和階級壓迫及不道德資本有關,她在柜臺抓起一把現(xiàn)金,說“老卡拉奇用放高利貸賺的錢開了這肉食店,然后用這錢進肉食來賣,轉街坊們的錢,大家錢都進入了這里,但是卻離不開”。在海灘時,沒讀過幾年書的對萊儂或是尼諾從學校帶來的書很感興趣,我注意到那本書叫《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她關心的從來不是自己,有了孩子之后為了孩子能有穩(wěn)定的生活環(huán)境愿意回到丈夫身邊行尸走肉一樣活著,萊儂在看到被絕望折磨至上吊自殺的夫人后,第一反應是要逃離,遠離這些骯臟暴力貧窮遠遠地,而莉拉卻想的一直是如何讓這個街區(qū)的人好起來小時候天真地想通過寫書,設計鞋子賺錢改變家人貧苦的狀態(tài),答應嫁給卡拉奇是誤以為丈夫和自己一樣要新的一代和愚昧粗暴的上一代不一樣,在后面利用科技致富后,也不斷把工作機會留給窮人,甚至計劃用科技改變瑪索拉拉一以用骯臟交易控制街區(qū)經(jīng)濟結構的現(xiàn)狀。這樣一個莉拉,粗魯,莽撞,有時候狡猾到殘忍的地步,不斷掙扎著往前,一次次被吞沒,但她的良心,她的正義,她身上理想主義甚至是英雄主義的光芒,會偶爾在她掙扎這的泥潭里透出來,即使被覆蓋污損,但有光就是有光,萊儂比任何人都更知道這一點,所以她總是那樣需要莉拉,需要莉拉點亮她。

得體的談吐,從容的姿態(tài),有遠見的人生規(guī)劃,對出生于良好家庭的人來說毫不費力,仿佛與生俱來甚至不需要學習,而出身底層階級不僅是口音粗俗,還包括基本人生常識和知識能力的缺乏,對萊儂樣來自貧民窟的人來講,需要要窮盡一生不斷努力,跌跌撞撞處處謹慎小心才能躋身體面人群。相比莉拉表面張牙舞爪實際上卻不斷妥協(xié)犧牲,偶爾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相比,外表乖巧的萊儂卻更堅定地掌握著自己命運的繩索,從不退讓,她拒絕被所在的環(huán)境訓誡成一個服務婚姻和世俗生活的女人。當她看到母親跛著腳走在骯臟的街道時她就發(fā)誓不要像母親那樣活著;母親因為家累沉重不愿繼續(xù)供她讀書她站起來說她就要讀書并且努力找尋幫助;在莉拉新婚之夜,她主動拉著安東尼到破亂骯臟的墻角去親熱,她要和莉拉一樣告別處女之身,不僅是出于嫉妒,更不是出于對安東尼的愛,她有欲望希望被刺穿。關于欲望,和性冷淡的莉拉相反,萊儂從懵懂到熟女,一直都渴望并且享受性愛,而且掌控著性主動權。她和安東尼沒有完成破處,卻在沙灘上草率地和尼諾卑鄙的父親完成了第一次性交,當時在書上看到這一節(jié)時我不僅難以理解甚至憤憤不平替萊儂可惜,但這次看電影,我注意到萊諾在尼諾的同學像他示好時她果斷地拒絕了并且明確地說“我不想這樣,我一點也不喜歡你”,在海邊時她又主動往想動手腳卻慫壞的老男人身上略靠了一下,鼓勵了對方的誘奸行動,是嫉妒也好,賭氣也好,萊儂知道她在做什么她可以拒絕,也可以配合,這取決于她自己的意愿。做完后起身,她對猥瑣的老男人說“你錯了,我不會再見你了” 幾年前被這個男人猥褻默默哭泣的女孩此時已經(jīng)覺有了成長,這甚至是展露出她女性主義個的高潮——她并不在乎第一次性經(jīng)驗的對象是誰,甚至不覺得第一次性經(jīng)驗就必須是浪漫美好的,世俗大眾對好女孩定義和和期許其實她都不那么在乎,只是她更懂得隱藏,沒有像莉拉那樣直接吐口水。萊儂就是憑著這種勁頭過上了她一直渴望的生活,即使到故事后面卻親手把它毀掉,任性自私不亞于前期的莉拉,愚不可及,然而,這是她的選擇,當她愿意乖巧時她就乖巧,當她愿意墮落時她就墮落,這便是萊儂的反叛,或者說女權精神。

 4 ) 席卷意大利的紅色風暴——談談《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時代背景

時光荏苒,《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已經(jīng)結束,看著這部劇一集一集地成長,從原本單純的女性主義,衣著了越來越多的政治裝束,思想表達更加豐富,情感更加深層,我不由得欣喜、感動(養(yǎng)成系驕傲~)。當然,也正是因為原著和第二季都帶有相當?shù)恼紊?,不了解劇集的時代背景,光從女性視角切入,得出的感悟大概會不大全面。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讓眾多劇粉、原著粉在欣賞佳作的同時,能夠有更多層次的體味。畢竟,好的作品,當細炙慢烤,集思廣益,博聞強識,方能受益良多。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幾乎每一集都觀看了兩遍,印象中明確提到時間的只有在S2E8中,Pietro對Elena說:“等我兩年,等我在大學站住腳,我們就結婚。1969年九月?!倍鴦倓偞髮W畢業(yè)的Elena年齡是22-23歲(大學四年,第一季時Elena上高中說到自己19歲),據(jù)此推測,小說女主的出生年份大致是1945年左右,二戰(zhàn)剛剛結束,意大利作為戰(zhàn)敗國,即將迎來一系列的社會變革。

“1969年九月,我們結婚”

本文中我們主要討論第二季女主進入大學后的社會背景,也就是60年代中后期,因其與政治思潮最為相關。第二季第一次較大幅度地談到政治話題是在第三集,Elena和Lila參加加利亞尼老師的家庭派對。在派對上,人們激情地討論世界變革的方式。加利亞尼老師的兒子Almando主張暴力革命的極端左派方式,Nino和Elena則是希望和平,二者在當時應該同屬溫和改良派。但是Elena并不一直是改良派,她在第八集和艾羅塔一家吃飯時,觀點已完全轉向革命(或許是受Franco的影響,也可能是受大學環(huán)境和眼前Mariarosa的刺激)。理解Elena的立場要比聽懂她說什么更重要,她說的一直都并非艱深,但結合意大利左派運動浪潮,前期的右翼(right-wing),即Elena和Nino這樣的改良派,一直是受到追捧的運動leader,而后期,左右分裂,F(xiàn)ranco這樣的極左已經(jīng)成為社會革命的leader,這也是為什么Elena在前后表達的觀點如此不一樣,但均能獲得聚會上人們的贊揚——人們贊美那些在高處的領袖,那些先鋒,那些主導者,而Elena彼時與現(xiàn)時的不同觀點恰好與時代主導者立場吻合。這種轉變發(fā)生在什么時間,我后面會再提到。

Almando的暴力革命

Nino的和平主義,Elena加以附和,獲得大家的贊揚

較為開闊的政治圖景集中在七、八兩集,其描繪的學生運動和思想浪潮可謂妙極。學生運動發(fā)生在六十年代中后期。筆者沒有研究過意大利戰(zhàn)后史,但看過日本戰(zhàn)后史,同為戰(zhàn)敗國,也有一些參考價值。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崩潰,從戰(zhàn)爭時期的經(jīng)濟集中管制過渡到資本主義自由經(jīng)濟,可謂難矣。黑市獗生,貧富差距懸殊,社會動蕩。與此同時,蘇聯(lián)向世界展示它社會主義的勝利,無論怎樣,工人權益受到保障的宣揚已經(jīng)贏得了西方世界的聲譽。人們希望社會變革,傾向共產主義,要求個人權益的自由解放。

革命伴隨著Max Richter改編Vivaldi的《Spring》,深得我心

第一槍打響在大學校園,而比薩在1967年發(fā)生的學生運動又奠定其作為最早一批學生運動的先驅地位。2月,運動擴展到都靈和那不勒斯,11月,整個意大利大學系統(tǒng)以比薩為中心,都接受了變革思潮的洗禮。最嚴重的一次反抗發(fā)生在1968年3月的羅馬朱利亞街區(qū)(Battle of Valle Giulia),左右翼(可以理解為革命派與改良派)分別以大學街兩頭的建筑為據(jù)點,與警察直接對抗。這次運動結束后,學生中的左右翼正式分裂,左翼開始占上風,成為社會變革領袖,而右翼主張溫和改良,認為激進的變革運動會過早失敗。在《我的天才女友》中,右翼代表人物是艾羅塔父子,艾羅塔教授說:“不要僅僅把反抗理解為反抗的行為”,這是在叮囑Elena這樣的年輕人不要依靠激進革命去斗爭。而Pietro在Elena說她大學畢業(yè)“是一場革命”后,沉默并轉移話題。

1968年的學生運動也導致了革命者反對階級合作主義(調和主義),主張斗爭到底

艾羅塔教授不支持形式上的反抗,即暴力行動

Elena興奮地說這是一場革命,Pietro沉默

1968年運動的爆發(fā),有國內國際兩個層面的影響。戰(zhàn)后國內經(jīng)濟環(huán)境較穩(wěn)定,使得升學率提高,以往人們讀完小學、中學就出來勞動(比如Enzo和Alfonso),而現(xiàn)在大學的擴招讓更多像Elena一樣有資質的人升入大學。以往的大學數(shù)量、設施與教師無法滿足發(fā)展現(xiàn)狀,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得不到足夠的引導、關照,不再滿足于年長者的教誨(如Franco難以聽取教授的批評)。與此同時,社會的上層建筑也沒有跟上經(jīng)濟基礎,大學在擴招,崗位卻沒有增加,階級固化嚴重,大量畢業(yè)生面臨失業(yè)困境,難以完成社會晉升(如Elena因其出身不被建議留在大學任教)。學生們變得激進、熱衷于參與社會事務,投入革命浪潮。

Franco這樣的激進青年已聽不進教授的言論

Elena希望留在大學,受到勸阻

階級固化,底層畢業(yè)生無法完成社會晉升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形勢。與此同時,法國、西德、美國也發(fā)生著一波波的學生運動浪潮,當然,鮮紅火花不僅開在西方,遙遠的東方對左翼分子也有極致吸引力。中國此時進行的WG,被熱血的意大利青年理解為“一場自由主義者自發(fā)的抗爭”,他們爭取工人權益,要求工人自由,贏得理想主義者的掌聲。如果你對西方運動缺少概念,那么可以參照六七年的香港運動,其受到的外部影響和意大利非常相似。WG對外的左派革命主張獲得熱烈贊賞,在香港大受歡迎,香港無產者們受祖國的鼓舞,照樣講起了階級斗爭、罷工爭權。這種激進運動在意大利國內引起熱烈反響,一方面是左翼分子大受激勵,另一方面是右翼的恐懼、抵觸。意大利共產黨右翼領導人阿門多拉(Amendola)發(fā)表題為“共產黨和學生運動:兩條路線斗爭的必要性”的著名文章,文章指出,學生運動的總體政治主張與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是不相容的,它受到中國大辯論的影響,是一條極左路線。

1967年的香港

1968年的意大利

國內國際,兩種力量相互作用,讓學生走上斗爭的核心舞臺,他們希望改造社會,改造國家,爭取窮人權益,呼吁社會平等。這是一代人的故事,是politicized generation,理解人出于時代,這一點對于理解Nino思想行為以及Lenu為什么能夠收獲肯定,非常重要。也因此,我非常反對討論區(qū)里有人說Nino不過就是個白左,這是脫離了時代看人物,就容易標簽化、粗淺化。

1969年意大利發(fā)生著名的“熱秋”(hot autumn)運動,這是菲亞特工廠工人抗爭的導火索。我認為原著中描寫娜迪亞、帕斯卡萊鼓動索卡沃工廠工人Lila進行反抗的情節(jié)與這段歷史非常相像?!盁崆铩边\動最終導致這場社會革命由學生運動轉向工人斗爭,這也是看懂即將到來的第三季,即工人Lila故事線非常重要的背景。后續(xù)的工人運動,讓我們第三季來詳談!

 5 ) 尾聲中的顏色 | 誰會成為藍色仙女

我有時隱隱期待,作者未必是個“萊農”,有沒有可能是“莉拉”... ... 我聽說古代貴族喜穿白色,不是因為純潔,而正在于不耐臟... ... 就在昨天,還是國際三八婦女節(jié)。好像全世界的女性,終于在一年中的這一天,獲得了全部自由......

去年香港廢青的如火如荼,讓許多人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詞匯——「顏色革命」。

過去的大部分時光里,我?guī)缀跻鼌s顏色的階級屬性,忘卻顏色對人類認知和行為的影響力。 比如,光聽名字就感到難以捉摸的普魯士藍。

HBO卻有意強化顏色背后的隱喻,以至于每集的片頭和片尾,都執(zhí)意選定一種色彩進行渲染。

一季8集,8個標題,8種色彩

所以,最后來到的,是藍色的第八集。

這集的標題本是天才女友莉拉十歲時寫的小說 。

那么問題是:誰才是藍色仙女?

藍色萊農

從小到大,萊農應該是很喜歡穿藍色的。

邊打工邊給莉拉寫信的天真藍
初次嘗試下海游泳的勇氣藍
見“心頭好”刻意打扮的碎花藍
見“上流家長”得體必備的知性藍

毫無疑問,萊農非常適合藍色。某種意義上說,藍色代表萊農

她沉靜、內斂、隱忍,因而和藍色在一起總顯得十分協(xié)調。就連莉拉得知她可能參加重要聚會,都要替她選擇優(yōu)雅的寶藍色。

在這里,我無意探討萊農時常出現(xiàn)的“丑小鴨”心態(tài)、莉拉一以貫之的清楚真諦;

在這里,我和所有人感同身受地、或者天然地認為:藍色是優(yōu)雅的。

紅色莉拉高傲,藍絲萊農優(yōu)雅

可是,率先指出這一點的莉拉,卻不讓自己沾染上一點點優(yōu)雅。

讓人困惑的事情接二連三。再次犀利指出「不要穿得像出席葬禮」的莉拉,最后選擇了(對她而言)根本不耀眼、甚至有些俗氣的黑色吊帶裙。她的審美體系到了自己身上仿佛失靈。

好像有多少影評表揚莉拉活出真我、充滿主見,就會有多少洞見批評莉拉自私自利、充滿戾氣。

我個人只是困惑:莉拉是否一直隱隱覺得只有萊農才配得上優(yōu)雅、自己只需要自輕自賤?

那當初為何要買下這條優(yōu)雅?她買下時又是如何激動地暢想未來?暢想著某個重要時刻穿上...

從未乘過電梯的二人有著迥然不同的反應

我想我們所有人,都注意到了電梯間黑色莉拉的倉皇。面對從未摸索過的新事物,迅速找到竅門、從容應對的藍色萊農真的很高級。

這幅畫面的出現(xiàn),引來了「女性受教育、得尊嚴」這樣的紛紛表示。我并不懷疑高贊評論中的「讀書有用論」。我只是懷疑作者從未褒獎過受教育后的那種高級

不然萊農不會說:「美是一種欺騙」。

不然萊農不會意識到:「差不多」又好像「差很多」。

不然作者對知識分子的揶揄,就顯得刺眼而多余。

來自萊農媽媽的真相
來自莉拉的刻薄

所以,藍色仙女到底是誰?

藍色莉拉

如果說萊農的藍色是無云的晴空,那莉拉的藍色,則是危險的大海。處在藍色時刻的莉拉,是得體二字的反面,永遠不合時宜。

倔強嘴硬的灰藍
大聲質疑的藍白相間
面對“小三”卻保持沉默的深藍
肉廠出賣苦力的工裝藍

我曾也表達:“寶藍色穿著氣質高貴?!?對方聽完哈哈一笑:“那我單位多得是,明天給你拿一套?!?/p>

他要拿的,便是一整套工裝制服。

至此,我才徹底明白:這世上根本沒有什么優(yōu)雅的顏色,只不過是處境優(yōu)雅的人穿了。

看到最后一集,我對莉拉的困惑越來越多。

劇情簡介總愛用「兩個女孩相互較量的復雜友誼」來“結案陳詞”,可實話實說,「相互」二字我見得不多。

更進一步來說,我不僅認為莉拉的嫉妒合情合理,到了最后一集,面對名校畢業(yè)、榮歸故里的萊農,我甚至認為她有必要大妒特妒。

事實上,莉拉的嫉妒從頭到尾都非常少,更多的居然是對萊農的夸贊。

平庸如我,肉廠面基,也許會避而不見。

越是真誠大方的羨慕,越襯的現(xiàn)實格外殘酷。

此時,穿著溫暖羊絨大衣、時髦露腿的萊農,開始感受不到藍色莉拉的寒冷。她的天空,煤炭正在逐漸消失。

我知道的,一直以來都是萊農穿藍色比較好看,我卻真心希望莉拉也可以成為藍色仙女。

我是說,所有的莉拉。

 6 ) [L'amica geniale]:S2分集劇評,片頭曲分析[E8完結]

本文章分集劇情倒敘更新

————————E7+E8—————————

8/10

拍的還行,不過結局意料之內的完美符合原著,埃琳娜的發(fā)布會上,尼諾,這個注定是要和這兩個主角上半生糾纏不清的那個男人,終于開始把魔爪伸向埃琳娜了。

很多朋友認為這部劇第二季水準略有下降,我表示同意,第二季確實在分鏡頭作用和配樂方面在吃老本,故事也顯得略微有點疲態(tài)。但是還有人覺得這不就是普通國產狗血愛情劇的套路嗎?至于捧上神壇嗎?對此類結論表示遺憾。[L'amica geniale]顯然表達的不止于此,如果你沒有細致品味里面的細節(jié),那么你只不過是如果浮光掠影一般走馬觀花罷了。

1.莉拉嫁給斯特凡諾時,犯了一些年輕女孩都會犯的錯誤:將對方物質上的討好誤當作愛情;以為嫁給一個有錢男人就能逃離不幸的生活;結婚太倉促,沒能談上一段真正的戀愛。莉拉愛上尼諾,一方面想借此逃離難以忍受的丈夫,以及一眼望到頭的圍繞著肉食店、鞋作坊、街坊八卦、商業(yè)斗爭的沉悶生活,結果到頭來,她引以為傲的物質生活瞬間灰飛煙滅,她愛得死去活來的男人們,一個又一個離她而去。只有曾經(jīng)的舔狗,恩佐,一個曾經(jīng)把水果交到她手里的那個人,留在她身邊。

2. 埃萊娜也犯了和莉拉同樣的錯誤,第三部小說后續(xù)劇情她嫁給了一個自己并不愛的男人,只是被對方家庭的光環(huán)所吸引——那是一個在意大利享有聲望的知識分子家庭。在她二十多歲剛結婚的那幾年,她還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會給她未來的人生帶來怎樣的痛苦。稍微劇透一下,在第三部中,埃萊娜也會發(fā)生婚變,她依舊義無反顧的投入到尼諾的懷抱,事實證明,尼諾不論何時何地,依舊是很糟糕的男人,他毀掉了兩個女人的婚姻,比他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埃琳娜的婚姻悲劇依舊上演,并沒有因為她的淵博的學識和閱歷得到改變,這種現(xiàn)象告訴我們,單純的讀書也并不能拯救你糟糕的婚姻。

對埃萊娜獨立人格一直是最大的困擾。她的一生都處于一種卑微和依附于別人的狀態(tài),在那不勒斯的時候,她就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與眾不同”讓她被孤立,她還沒有修煉出特立獨行的勇氣,她甚至想退縮,泯然于眾人,對埃萊娜來說,獨立人格一直是最大的困擾。當莉拉結婚后,她也想破處,當莉拉借走她的書后,她變得敏感和脆弱,當尼諾選擇向莉拉表白,她選擇用及其狗血殘酷的方式懲罰自己用來排遣壓力。

上帝賦予了你一個東西,必然會笑嘻嘻的奪走你的另一個東西,他賦予了莉拉超出常人的智慧,然而奪走了本該屬于她的幸福的婚姻,莉拉走入豪宅又墮入貧窮。又聰明又容易暴走的莉拉,也許你就是另一個空間的艾琳娜。你們各自觀望,沒有勝負。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所謂的天賦,也不過是一本扔進火堆的藍精靈小說罷了。她們從各自身上汲取能量和智慧,再去用自己的擅長項去刺激對方。感覺埃萊娜·費蘭特在布棋,黑白棋子針鋒相對,到最后,雙方的身份卻對換了。埃萊娜成了優(yōu)等生漂亮的女人喜歡社交,莉拉不愛學習也變丑了不和人打交道。縱然如此,作者還是心疼莉拉的吧,不然就不會有了最后出的一顆棋子:她還在探索和學習,她為了自己興趣而學,她擁有珍愛她的人,她不附庸任何人。她雖然窮,但是眼睛里有光。

————————E5+E6—————————

7/10

第五集和第六集遲遲我無法更新,原因很簡單,這兩集信息量太大,而且狗血情節(jié)輪番上陣,先盤點一下幾個大事件:

1.埃琳娜破處,覺醒考大學離開那不勒斯。2.莉娜偷情,私奔,和尼諾決裂,回家。出自意料之外,HBO并沒有選擇拖延劇情灌水的方式來忽悠觀眾,而是一整個組合拳把國產劇韓劇所有的狗血套路依次用最短的時間展示完。

很多人樂于洗白莉娜出軌無罪論,或者很多人單方面指責斯特芬諾家暴,單純的洗白一方指責另一方都是不可取的。斯特芬諾并不是單純的惡人,莉娜也不是圣母白蓮花,他們只是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斯特芬諾想娶得是莉娜母親那種唯唯諾諾的家庭主婦,莉娜想要的生活他給不起。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這不是“七月與安生”式的女性關系,從第二部開始就能清楚地意識到,埃萊娜和莉拉不是一個人的兩面——她們是兩個人。她超越了女性關系,而是在寫女性本身:讀書的埃萊娜,早早結婚的莉拉,上一輩因為愛上樓上已婚男人而讓全家陷入困境的瘋女人梅麗娜,在丈夫的權威下無能為力的農齊亞,丈夫在獄中死去后自殺的朱塞平娜,忍受著不斷出軌的丈夫的莉迪亞,還有埃萊娜粗魯?shù)?、一瘸一拐、平凡愛她的母親。同一個城區(qū)的女人相似的、不同的命運,通過兩個主人公獨立于所有那不勒斯女人命運的故事,相互補充和印證。

這里我要澄清的是,無論電視劇還是小說新名字的故事,都無意洗白任何一方把問題簡單的歸咎到一個人的身上,莉娜是人生更像一個悲劇,如同把一個精美的花瓶打碎并且沒有被珍惜的下場,莉娜就是埃琳娜的另一條人生軌跡:莉娜和尼諾干柴烈火的時候,暗戀尼諾的埃萊娜為撫平內心傷痛,讓尼諾的父親開墾了自己的處女身。沒多久,莉拉再次懷孕,她覺得孩子是尼諾的。她與丈夫攤牌、與尼諾私奔。但新生活僅僅持續(xù)了23天,尼諾就反悔了,他拋棄了莉拉。最后,當然莉娜的出軌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后來,莉拉回到斯特凡諾身邊,生活依舊雞飛狗跳。不久,她從街坊那里得知了丈夫與艾達偷情的事實。一切因果循環(huán)報應不爽,莉娜也付出了自己明碼標價的代價。

橫向對比,埃琳娜是幸運的,她貌似沒有得到渣男的垂青,自暴自棄,實際是尼諾給了埃琳娜一次重生的機會,讓她可以自由的羽翼般離開那不勒斯,試想,如果沒有尼諾的放過,埃琳娜很可能會成為莉娜的翻版結局:懷孕被拋棄。所以埃琳娜是幸運的,她有著善意的指導,也有機遇和離開那不勒斯的家庭環(huán)境支持。

————————E3+E4—————————

8/10

第三第四集更新了,索性一次性更新兩集的內容和感悟吧:

原著中丑小鴨”埃萊娜卻向著自己的夢想盡情奔跑,終于考入大學,離開了那不勒斯。她自信地憧憬:“我作為單身女子,雖然戴眼鏡,每天就知道讀書,但我也會擁用自己小小的幸福:和尼諾手拉著手在鎮(zhèn)上散步,或許還有更多的事情發(fā)生。”埃萊娜重新詮釋了幸福的意義。

第三集莉拉終于變成了當初她最討厭的那個樣子,她當初因為天資聰慧和過人的才華博得老師們的認可,可惜,從她嘲諷埃琳娜開始,就注定了她已經(jīng)沉淪在過去的老街里難以自拔,和老街上的市井少婦一樣可悲可嘆。不知道當初奧利維耶羅老師看到莉拉如此模樣會是一副什么表情。第三集第四集主線是鋪墊尼諾和莉拉的感情線,第一季兩人是幾乎沒有交集的,所以第二季新名字的故事,尼諾注定要從第一季的1.5號男主逐漸扶正成為1號男主,而埃琳娜恰恰符合大眾認知的所有普通女性角色的設定:臉皮薄,被動,容易被外界引導和影響,死不承認自己喜歡尼諾,當發(fā)現(xiàn)尼諾和莉拉有感情后,第一時間竟然想著撮合他們。

第三第四集比我想象的進展還要迅速,尼諾,這個注定和埃琳娜,莉拉要發(fā)生狗血三角戀的男人,終于在第四集結尾給埃琳娜致于狠狠的心靈創(chuàng)傷,尼諾暗戀的竟然是莉拉,而他們真的在莉拉懷了尼諾的孩子之后離家出走,在一起了。小說峰回路轉,所有之前建立的各自歸位的生活秩序,又被莉拉的新追求毀為一片廢墟。必須承認,莉拉是勇敢女性,她堅定不移地追求自己所需。 這倒反襯出埃萊娜的從容淡定,她就那樣看著莉拉與尼諾的戀情,依然自說自話地愛著尼諾。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成長,愛過才知情重,傷過才知心痛。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聽到心碎的聲音,就像這對那不勒斯女孩一樣,但每個人依然堅定地找尋自我。

分析一下莉拉為什么會喜歡尼諾:

莉拉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和影響,以及成長期間索拉拉家族高利貸多次充當村頭惡霸的角色,讓她對索拉拉家族有抵觸情緒,然而莉拉被索拉拉家族馬爾切洛所傾慕,而莉拉的父母為了能搭上這個好女婿,不顧莉拉的意愿強制性地講女兒販賣給馬爾切洛。為了逃避,莉拉不得不委身于同樣富裕的斯特凡諾莉拉結婚之后才發(fā)現(xiàn)斯特凡諾不過是個披著和善外表的暴力狂,和他的父親堂·阿奇諾一樣,稍有不滿就會毆打莉拉。其實這一切早就有預示,童年時期斯特凡諾和莉拉曾有過一次爭執(zhí),斯特凡諾早就在那時候表現(xiàn)出了粗魯。不得不說,命運或許早有注定。

莉拉因為家暴和長期對現(xiàn)任丈夫的不滿,很容易被尼諾這種外表憂郁,心事重重的學霸所吸引,他們都是具有一定文學天賦并且自尊心很強的人,更何況尼諾并不是善茬,稍微有點讀過原著的應該明白,尼諾這種表面上憂國憂民,大談人生社會理念,實際和女生之間親昵,動不動主動親別人的撩妹高手,無疑是最致命并且具有吸引力的男人。同樣脫離不了父親陰影的是尼諾,他是莉拉和萊農同時愛過的人。他厭惡自己的父親薩拉托雷,卻不可避免變得和自己父親一樣不負責任。莉拉和萊農都曾為他放棄過自己的婚姻,但事實證明,他只是一個很糟糕的男人。

劇透一下,在《新名字的故事》的結尾,責任逃兵尼諾悄無聲息地離開了莉拉,莉拉再次墜入了貧窮的深淵。而在埃萊娜的新書發(fā)布會上,尼諾出現(xiàn)了……盡管HBO是否會以這個蒙太奇方式作為結局,但我相信,編劇會毫不留情地突襲女性成長的痛點,為每位讀者,再現(xiàn)一次與閨蜜共同成長的經(jīng)歷。

——————————E2—————————

8.5/10

第二集的故事恰如其分的取名為身體,真是一針見血劇透了第二集結尾莉拉的懷孕。

節(jié)選自書本:

“男人們,被快感搞得暈頭轉向,幾乎不動腦子在播灑自己的種子。他們被高潮控制,他們讓我們受精。他們進入我們體內,然后抽離,然后離開,將他們的幽靈隱藏在我們體內,就像一件丟掉的東西?!保ā峨x開的,留下的》)

我很高興HBO繼續(xù)秉承著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出發(fā)看待問題,從而讓整個故事更加回味無窮,你無法單獨的恨任何一個角色,

1.莉拉懷著仇恨介入卡拉奇家的生意,在家里找各種機會激怒丈夫,以此發(fā)泄內心的憤怒,也挨了不少暴打。她懷孕,又流產。

2.莉拉的丈夫,斯多分諾,一方面要照顧肉食店的生意,養(yǎng)活自己一家包括莉拉一家,想讓自己的子女繼續(xù)過上流生活,對莉拉的不懂圓滑世故非常不理解,認為妻子不體諒自己,于是選擇家暴,選擇通過男子最原始的方式發(fā)泄情緒,走在路上怕被別人提及為什么沒有懷孕消息。

3.埃琳娜,簡直就是生活人情世故世界的你我他,情商低,告訴安東尼自己幫助了他,反而令安東尼勃然大怒,安東尼本身就自身卑微,妄自菲薄,如此更加玻璃心提出分手。埃琳娜聽完斯多分諾的話后,勸莉拉反而遭到嘲諷,她試圖站在兩個立場上獨立的思考問題,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也不過是無能為力的第三方路人罷了。我們跟隨著時間前進,婚姻、孩子、婚外戀、離婚、成功或慘敗、死亡、謀殺、文學成就。書中的人物,就好像古代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一樣,在自她們出生開始即被規(guī)定好的命運和試圖想要掌控自身命運的努力之間,進行無止境的談判。

第二集奧利維耶羅老師出境,病重臥床,眼袋青腫,面容可怖,晚景悲涼。埃萊娜抬頭看到老師年輕時的夫妻照,也曾是一個明媚靚麗的女子。然后到許多年后,埃萊娜的母親才懂得,曾經(jīng)老師的堅持對埃萊娜的人生有著多么重大的意義。是她讓埃萊娜有了受教育的機會,有了走向不同人生的機會。在奧利維耶羅老師的一生中,幫助過的孩子一定不止埃萊娜和莉拉,但是成功后能想到去探望老師的卻寥寥無幾。

埃萊娜·費蘭特妙就妙在,通過莉拉和埃萊娜的關系,寫出了人和人之間層次豐富的情感。人性本來就是復雜的,美和丑同時存在。小時候講故事,人物都是扁平的——這是好人,那是壞人。成熟以后再看自己和自己周圍的人,一個人有那么多面,總有幾個面是見不到陽光的。越是親密,就越在意;越是在意,就越容易被刺痛。莉拉和埃萊娜是這樣,我和我那個朋友也是。

埃琳娜并不丑,她被索拉拉嘲諷四眼妹同時,仍是索拉拉兄弟尊重并且吹捧的對象,可就是那副眼鏡,讓她的青春期都充滿著殘酷的自卑,因為她的朋友,她終生的競爭者和依靠——莉拉,不僅不需要戴眼鏡,而且已經(jīng)出落得惹人注意。這種壓力會隨時變成對脆弱的家庭理想的控訴和利用。

“你看你做了什么?你打碎了我的眼鏡,因為你的緣故,我不能再學習了,我再也不去學校了?!蔽夷赣H一下子僵住了,她正在打我的手,也像一把斧頭一樣停在空中,我的小妹妹艾麗莎撿起了眼鏡,輕輕說:

“拿著吧,埃琳娜,你的眼鏡沒摔壞?!保ā缎旅值墓适隆罚?/p>

——————————E1—————————

9/10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過一句話:男人的極大幸運在于,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于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fā)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fā)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jīng)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開局五星,第一季經(jīng)歷了新婚丈夫的背叛,莉拉沒有選擇忍氣吞聲,而是對抗, 自然遭到了精神和肉體雙重打擊,男人們對女人暴力相向,女人們亦以暴力還擊。女人們被背叛,不過有意思的是, 《新名字的故事》中的是16 歲的莉拉和堂·阿奇勒的兒子斯特凡諾·卡拉奇的婚禮。隨著婚禮的進行,莉拉意識到她不愛斯特凡諾。而HBO巧妙的避開普通編劇的選擇,把莉拉和斯特凡諾矛盾盡量慢熱和鋪墊,以至于內心的轉變不突兀,放到了第一季的結尾,留下懸念引人入勝,第二季選擇以那不勒斯小分隊主角坐車回家作為第二季開場,埃琳娜吐槽婚禮后的感慨,能更讓觀眾回味第一季的結尾莉拉丈夫的背叛。第一集故事線主要是以莉拉遭遇家暴,埃萊娜和老實人安東尼角色內心弧作為雙線展開,以莉拉化濃妝準備重新見面前任追求者索拉拉畫上句號。至于老實人安東尼是否參軍?其實只是HBO噱頭罷了,安東尼注定是和埃琳娜不是一個世界的人,老實人要有老實人的覺悟。

除了第一集強暴戲看的一臉懵逼,第一集以非常高質量的開局打開了第二季的故事框架,故事線以一種最自然,樸實無華的方式展開,其中所描繪的一切,關于角色,情景,歷史背景等等,看起來和50年代的意大利古典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一樣如出一轍,那不勒斯四部曲為什么會火遍全球,并且第一季評價如此之高?個人認為本劇沒有任何用浮夸的演技和劇本試圖賺取觀眾廉價的眼淚,換句話說,它巨大的情感力量是因為劇本的真實,它喚醒了對許多40,50年代那不勒斯歷史的記憶,而HBO編劇僅僅是簡單地復述和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讓故事隱藏著大量的信息,克制而不凌亂。更好的是,故事雖以女性為主角,也描寫了社會背景下性別的不平等,但鏡頭一直保持著中立態(tài)度,以頗為冷靜的手法呈現(xiàn)。作品沒有悲憫,沒有吶喊,沒有抗爭,越是這種平靜的鏡頭,越能扎住人心,顯得厚重。

—————————分割—————————

第一季第二季片頭曲對比:

第一季片頭曲和第二季片頭曲出現(xiàn)非常大的變化令人吃驚, 第一季惟妙惟肖的人物選角和出色表演,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陰郁壓抑的氛圍營造,原著中埃琳娜敘述視點和內心獨白的保留,在形與神上都近乎完美地還原了小說的文學氣質。從第一個鏡頭、已是白發(fā)的埃琳娜接到莉拉兒子的電話,到最后一個鏡頭里,兩個小女孩緊握著雙手站在最可怕的鄰居家門前,一個小時的劇集僅僅是在個別位置上調整了原著小說的敘述順序??傮w敘事緊湊連貫、一氣呵成,而每一個日后關切到二人命運軌跡的重要線索,也被恰到好處地鋪設于其中。

第二季片頭曲明顯由以前的暗色調轉向暖色調,過去片頭曲色調也值得一提。灰藍色主色調加上姜黃色的副色搭配,畫面顯得復古而暗淡,呈現(xiàn)出電影膠片的質感,完美地展現(xiàn)了那個破敗且陰郁的時代,而從第二季開始明顯轉變?yōu)槿峁鉃V鏡下的色調充斥全片:

莉拉丈夫:

索拉拉家族:

索拉拉家族最帥的男人: 馬爾切洛·索拉拉·陳坤

繼續(xù)索拉拉家族合照:

埃萊娜少見精干短發(fā)出現(xiàn);

1970年代的政治騷亂 :

莉拉發(fā)型變了:

根據(jù)小說故事猜測片頭曲的人物:

埃琳娜的感情線:從小暗戀尼諾,卻在別人面前又不承認;之后看到莉娜結婚,心生不公,就與安東尼奧在一起,雖然并不是很喜歡,但一旦想到尼諾,心中便一直想著和安東分開,最后安東主動離開了萊農;之后在度假的沙灘上,因為幫著尼諾和莉娜幽會,自己和多納托XX了,獻出了自己的第一次,(這就是為什么萊農寫了一本小說);大學期間又談過一位弗朗科的男友,后來男友因為被退學了,他們也就分開了;第二部最后的男友就是彼得羅了:

埃萊娜和莉拉二人牽手開始,擁抱結束片頭曲,值得一提,第一季末婚禮的那天早晨,有一場類似于部落儀式的瞬間,埃萊娜為莉拉洗澡。這個場景具有典型的費蘭特風格——帶著一種強烈的情感沖動;

對比第一季PPT膠卷相機式設計: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野心并不止于赤裸和深刻地解剖女性的個體情感與命運,更串聯(lián)起與同處一個社區(qū)的多個家庭乃至幾代人在復雜的歷史浪潮下不同的走向與宿命 。 從文學進入并以小見大地再現(xiàn)這種野心,同時描繪出人心的跌宕起伏與當代意大利政治、社會與文化變遷的波瀾壯闊,讓我們拭目以待。

 短評

我不明白大家為什么不喜歡萊農。我就對利拉無感。說到底都是你自己選的。而且我覺得你要是不想生孩子那你結婚前就應該跟別人說啊,我覺得利拉聰明是聰明,可是不善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2分鐘前
  • Katrine
  • 推薦

從小說到劇,沒有一刻帶入過莉拉,我的心一直屬于平凡的萊農,小說里萊農領悟到要遠離那不勒斯老家的烏合之眾的時刻,劇里的她暗暗地下定決心以后只為自己活著的時刻,都讓我都覺得在她的木訥跟平凡里有一種比莉拉的灼人更長久有力量也更有魅力的東西。

4分鐘前
  • 吃吃
  • 推薦

她依然是那個莉拉,困惑,不停止反抗,連帶著萊農也活了。

8分鐘前
  • GiselleLu
  • 力薦

第一集:全員渣男

13分鐘前
  • 哥哥污
  • 力薦

莉娜這樣的女人就值得跟另一個女人在一起

18分鐘前
  • ??
  • 力薦

莉拉被家暴了 只有萊農聽到她的遭遇后憤怒流淚。阿方索說是莉拉不聽話才被打的 萊農立即反問他 你也會對愛的人這樣嗎?/萊農問 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你回來了而我不知道 莉拉說 因為別人我不在乎 但我在乎你

21分鐘前
  • 已注銷
  • 力薦

目前還是討厭不起來馬爾切洛,他看向莉拉的既深情又帶有攻擊性和占有欲的眼神甚得俺心!

25分鐘前
  • 吐司面包車
  • 力薦

看過《新名字的故事》的無需贅言,沒看過原著的不必劇透。但由衷的想對步入青年,面對愛情,面對婚姻,面對學業(yè),面對工作,面對未來不知所措的女生們說:這個年齡,你站在十字路口,向左向右,向前向后,所有的選擇,都可以試錯,即便真的錯了,你還有機會重新選擇。怕就怕,你連自己選擇的勇氣都沒有。因為此后兩部,包括大部分人此后的路徑,都愈發(fā)趨同。趨同明白嗎?你未來可能會變成你現(xiàn)在最鄙夷的人。

27分鐘前
  • Fleurs.哼哼
  • 力薦

絕對是女性才能寫出來的小說,意大利劇質量太高了。粗獷的現(xiàn)實生活像街道上顆粒分明的灰塵,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奮力掙脫身上貧窮的印跡,可甘于陷入平庸的女孩難以成全自己的愛情,階級、家庭這些詞眼往往又和“愛”捆綁在一起,重復和她母親一樣的命運-逼迫成為追罵孩子的悍婦。我渴望有像莉拉一樣迷人危險天賦秉異的朋友,不羈冷眼旁觀著一切,少女時期棋逢對手,恰好兩人還有友誼的紐帶,何等幸運。莉拉對她說" 萊農,你應該比任何人都厲害,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我心頭一驚,有這樣的女友,再獨具魅力才華橫溢英氣逼人的尼諾站在我面前,我也可能要猶豫一下的,或者說,有什么好猶豫的。同齡異性的簡單幼稚粗陋令我難以滿足,只有你懂我,我的天才女友。

29分鐘前
  • uuuuu
  • 力薦

讀書不一定會讓你飛黃騰達,實現(xiàn)階級跨越,但讀書是一個托底,一個讓你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手段.

34分鐘前
  • 手可摘大米
  • 推薦

看了兩集 全員渣男 但安東尼奧是我最討厭的 因為現(xiàn)實有碰到過 無能貧窮嘴炮還自尊心作祟大男子主義控制欲強顏值還差 最一無是處的男人

36分鐘前
  • hey
  • 力薦

女孩們,去讀書,去學習,去受教育,記住掌握知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擁有選擇的機會。

40分鐘前
  • Lanita
  • 力薦

?????????? 橫向對比,埃琳娜是幸運的,她貌似沒有得到渣男的垂青,自暴自棄破處,實際是尼諾給了埃琳娜一次重生的機會,讓她可以自由的羽翼般離開那不勒斯,試想,如果沒有尼諾的放過,埃琳娜很可能會成為莉娜的翻版結局:懷孕被拋棄。所以埃琳娜是幸運的,她有著善意的指導,也有機遇和離開那不勒斯的家庭環(huán)境支持。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過一句話:男人的極大幸運在于,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于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fā)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fā)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jīng)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42分鐘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薦

我對尼諾所有美好的幻想都付之一炬。

43分鐘前
  • 伍仁
  • 推薦

有點明白為什么尼諾是整個那不勒斯最受歡迎的男性了,他在和你相處時能輕巧地表現(xiàn)出你的獨特性(無論這個獨特性存在與否)并且他真的太懂得怎樣去讓你感受到他欣賞并發(fā)自內心地認可你,肯定你,讓你感覺只有他能準確獲取你的層次和深度,對你的愛和理解是每個維度的,對比之下旁人的愛是那么淺薄不到位。這真的太能滿足每個自覺獨特的女性的隱秘而難以言說的虛榮心了。但實際上,他對所有與你水平相當或不相當?shù)呐?,都是同樣的操作。“他們的本領就是讓不同女人在他們面前都感覺自己有獨一無二的存在感?!?/p>

47分鐘前
  • 核掩體
  • 力薦

莉娜這一季越來越碧池了,可能正是驗證了底層女性改變命運的困難吧,她的婊也是出于對自己的不滿意。202里她一身黑裙去點心店找索拉拉兄弟,畫面特別《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這集題目是《身體》,美貌是她的利刃但也是她深陷漩渦的原因。203里有兩個對比真的神,一個是埃蕾娜在老師party上被眾星捧月對比104里莉娜在新年party上被眾星捧月,還有203尼諾被瘋寡婦喊跑和他爸在107里逃跑,導演真的草蛇灰線,細節(jié)埋得真神。我一度埋怨莉娜太作,干嘛不忍辱負重,利用Stefano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等翅膀硬了再布局,她的很多做法太魯莽太不計后果了。但細想想,忍辱負重是埃萊娜才會采取的做法,而且到最后也一定會和Stefano妥協(xié),被同化。莉娜是一團烈火,非要把周圍的人都點了,然后把自己也燃盡,這才是莉娜

52分鐘前
  • 紅糖豆包
  • 力薦

第一集把斯特凡諾刻畫地很是窒息。第三四集,兩個女生的小心思很有張力。且不說尼諾渣不渣了,那樣一醒來就可以看書或是去海邊找玩伴的日子也太令人羨慕了。最后兩集實在是太孤獨了,看完整個人很絕望。尤其是萊農在宿舍窗戶前目送媽媽離開的那個鏡頭,媽媽走路不順暢,大概還問了一下路人火車站怎么走。

57分鐘前
  • 能貓胡蘿南
  • 力薦

去年和你約好了今年一起看的?,F(xiàn)在房間里只剩了我自己。

59分鐘前
  • 會飛的毛驢
  • 力薦

大多數(shù)人都喜歡莉拉,我的性格更像萊農。其實每個女孩都由一部分莉拉和一部分萊農組成,只是作者把這兩個角色剝離開來又放在一起,讓她們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比起對立的關系,在我看來她們更像是一個人的兩種不同心理狀態(tài),正像小說的結局,兩個好朋友最終都成為了彼此。

1小時前
  • Ashleyshhh
  • 力薦

只有我一個覺得嫁給史提芬諾還不如嫁給馬爾切諾嗎?

1小時前
  • 若洲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